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身業。
尊重是意業。
贊歎是口業。
夫高以下為基。
辯以讷為師。
屈尊敬卑功亦大矣。
以天威力使鄰國遙崇。
羽檄稱贊歌詠羨慕。
三業颙颙。
上之化下如風之靡草。
鄰國既然。
國人牛馬草葉無不低回内向。
此則能贊所贊因緣和合。
頌聲溢于鄰國(雲雲)。
經文分明尋之可見。
次佛述成文為二。
初合述歎經。
二述其能護國。
四王初歎經說既合理。
佛述而成之。
成其上體宗用三歎。
故言佛合述。
善哉善哉。
其上總歎一教。
佛述成其遍贊百千諸佛。
諸佛從是法生。
故舉多贊成于一也。
從于諸佛所下述成其能護國。
又為二。
初述以法護國。
二述以智眼護國。
法護國有四。
佛皆述成。
上明護國之由由聞經得益。
佛述今益良由先種。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是故敬禮初發心。
此舉前以成後述後以顯前。
從說于正法下述其以法護世。
上雲能說能行所以名為護世。
佛亦述成能說能行。
得名護世(雲雲)。
從汝等今日下超述其天眼護國。
小不次第于義無失。
上雲以淨天眼過于人眼。
佛述長夜利益。
夫天眼夜照不假日光。
故言長夜也。
從汝等四王及諸眷屬下追述其天黨護國。
上直言護國。
佛今加贊是護三世諸佛正法也。
從汝等四王及餘天衆下述其智眼和合護國。
上雲請法師入境禳惡。
此功歸己能卻修羅之陣。
汝勸王聽經供給四衆。
佛述其内智外福。
實是消伏諸苦能緻安樂。
如文(雲雲)。
第二番白佛述護國之事。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二。
一是經流布之處。
其王自能頂受。
又供給四衆者。
我及眷屬誓當隐形令其顯益。
二者惡鄰興兵侵斥善國。
我當隐形起諸怖懅。
種種難起。
令其軍兵顯然退散。
尚不擾邊。
況能懷中(雲雲)。
次佛述成文以為二。
從爾時佛贊下至無鬥訟之事是述成初意。
其上隐形護國欲使經弘。
佛述隐形是護三寶。
我是佛寶。
修習菩提是法寶。
諸王無鬥訟是僧寶。
述其護一而能成三也。
從四王當知此閻浮提下是述成後意。
上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
似若憎惡愛善。
佛勸慈心平等向之。
為惡者自懅。
為善者自豫。
非薄惡而厚善。
成其懅退之意也。
又勸諸國各守本業。
住境自樂勿起貪企。
諸王和則民無夭。
法興盛則熏諸天。
佛告帝釋。
鬥诤因緣人天損減。
善能慈和天下。
非止供養于我。
則是供養三世如來。
非止安于一王。
遍安諸王。
非止安于一國。
遍安一切。
故以慈和述成第二意也(雲雲)。
第三白佛示人王軌模。
文為二。
一出其願欲。
二示其軌模。
願欲有六。
一欲安己身。
二欲安妻子。
三欲安宮殿。
四欲王領殊勝。
五欲攝諸福德。
六欲國無憂苦。
六願如文。
從世尊如是人王下是第二示其軌模。
雖不次第六數足。
上欲安身。
今示莫放逸。
制心則身安也。
上欲安宮殿。
今示嚴法堂。
幡蓋映于上香華麗于下。
三寶受用則柏梁無災。
上欲王領殊勝。
今示洗沐香塗敦恭去慢。
一身敬于此八纮休于彼。
上欲攝取福聚。
今示正念聽經。
正念聽經能緻無量功德。
天神竭其力覆。
地神竭其力載。
鬼神竭其力護。
臣民竭其力愛。
上欲安妻子。
今示和顔與語。
勸其興福。
内外修善感益事多。
上欲得國無憂苦。
今示應自喜慶自勵忘疲倍作利益。
一人既悅則四海谧然。
此之謂也。
次佛述成文為二。
先述成六方法。
次述成六願欲。
四王約六事。
又所說少止在現世。
佛約一事而所益多。
超無量世。
倍述成之。
從佛告四王下秖弘經聽經。
即是述成安身方法。
上直示心不放逸。
今加示羽儀出宮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
方法既倍體亦彌安。
從複得超越爾許劫難者。
述成安國方法。
上止一世無憂苦。
今則超爾許生死之難。
從複于來世對受輪王者。
述成安妻子方法。
輪王有玉女千子悉無怨對。
爾許劫中妻子常安也。
從亦得如是現世自在之力者。
述成上安于王領方法也。
從常得最勝七寶宮殿者。
述成上安于宮殿方法也。
從在在生處訖具足無量福聚。
述成其上攝福方法也。
從汝等四王下述成其六種願欲。
從四王下至不退轉。
述成上願安身。
從己為得值至畢三惡道苦。
述成上安國。
從我今已種輪王釋梵之因。
述成上願安妻子。
從已種無邊善根下述成上欲攝福聚。
從後宮宮宅無諸兇衰。
述成上願安宮殿。
從國土無有他方怨刺。
述成上王領第一。
從汝等四王下更總結成六法六願。
皆令具足者。
若能屈己迎侯至心聽法。
即是六願六法。
又回利施天。
亦即能令
尊重是意業。
贊歎是口業。
夫高以下為基。
辯以讷為師。
屈尊敬卑功亦大矣。
以天威力使鄰國遙崇。
羽檄稱贊歌詠羨慕。
三業颙颙。
上之化下如風之靡草。
鄰國既然。
國人牛馬草葉無不低回内向。
此則能贊所贊因緣和合。
頌聲溢于鄰國(雲雲)。
經文分明尋之可見。
次佛述成文為二。
初合述歎經。
二述其能護國。
四王初歎經說既合理。
佛述而成之。
成其上體宗用三歎。
故言佛合述。
善哉善哉。
其上總歎一教。
佛述成其遍贊百千諸佛。
諸佛從是法生。
故舉多贊成于一也。
從于諸佛所下述成其能護國。
又為二。
初述以法護國。
二述以智眼護國。
法護國有四。
佛皆述成。
上明護國之由由聞經得益。
佛述今益良由先種。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是故敬禮初發心。
此舉前以成後述後以顯前。
從說于正法下述其以法護世。
上雲能說能行所以名為護世。
佛亦述成能說能行。
得名護世(雲雲)。
從汝等今日下超述其天眼護國。
小不次第于義無失。
上雲以淨天眼過于人眼。
佛述長夜利益。
夫天眼夜照不假日光。
故言長夜也。
從汝等四王及諸眷屬下追述其天黨護國。
上直言護國。
佛今加贊是護三世諸佛正法也。
從汝等四王及餘天衆下述其智眼和合護國。
上雲請法師入境禳惡。
此功歸己能卻修羅之陣。
汝勸王聽經供給四衆。
佛述其内智外福。
實是消伏諸苦能緻安樂。
如文(雲雲)。
第二番白佛述護國之事。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二。
一是經流布之處。
其王自能頂受。
又供給四衆者。
我及眷屬誓當隐形令其顯益。
二者惡鄰興兵侵斥善國。
我當隐形起諸怖懅。
種種難起。
令其軍兵顯然退散。
尚不擾邊。
況能懷中(雲雲)。
次佛述成文以為二。
從爾時佛贊下至無鬥訟之事是述成初意。
其上隐形護國欲使經弘。
佛述隐形是護三寶。
我是佛寶。
修習菩提是法寶。
諸王無鬥訟是僧寶。
述其護一而能成三也。
從四王當知此閻浮提下是述成後意。
上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
似若憎惡愛善。
佛勸慈心平等向之。
為惡者自懅。
為善者自豫。
非薄惡而厚善。
成其懅退之意也。
又勸諸國各守本業。
住境自樂勿起貪企。
諸王和則民無夭。
法興盛則熏諸天。
佛告帝釋。
鬥诤因緣人天損減。
善能慈和天下。
非止供養于我。
則是供養三世如來。
非止安于一王。
遍安諸王。
非止安于一國。
遍安一切。
故以慈和述成第二意也(雲雲)。
第三白佛示人王軌模。
文為二。
一出其願欲。
二示其軌模。
願欲有六。
一欲安己身。
二欲安妻子。
三欲安宮殿。
四欲王領殊勝。
五欲攝諸福德。
六欲國無憂苦。
六願如文。
從世尊如是人王下是第二示其軌模。
雖不次第六數足。
上欲安身。
今示莫放逸。
制心則身安也。
上欲安宮殿。
今示嚴法堂。
幡蓋映于上香華麗于下。
三寶受用則柏梁無災。
上欲王領殊勝。
今示洗沐香塗敦恭去慢。
一身敬于此八纮休于彼。
上欲攝取福聚。
今示正念聽經。
正念聽經能緻無量功德。
天神竭其力覆。
地神竭其力載。
鬼神竭其力護。
臣民竭其力愛。
上欲安妻子。
今示和顔與語。
勸其興福。
内外修善感益事多。
上欲得國無憂苦。
今示應自喜慶自勵忘疲倍作利益。
一人既悅則四海谧然。
此之謂也。
次佛述成文為二。
先述成六方法。
次述成六願欲。
四王約六事。
又所說少止在現世。
佛約一事而所益多。
超無量世。
倍述成之。
從佛告四王下秖弘經聽經。
即是述成安身方法。
上直示心不放逸。
今加示羽儀出宮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
方法既倍體亦彌安。
從複得超越爾許劫難者。
述成安國方法。
上止一世無憂苦。
今則超爾許生死之難。
從複于來世對受輪王者。
述成安妻子方法。
輪王有玉女千子悉無怨對。
爾許劫中妻子常安也。
從亦得如是現世自在之力者。
述成上安于王領方法也。
從常得最勝七寶宮殿者。
述成上安于宮殿方法也。
從在在生處訖具足無量福聚。
述成其上攝福方法也。
從汝等四王下述成其六種願欲。
從四王下至不退轉。
述成上願安身。
從己為得值至畢三惡道苦。
述成上安國。
從我今已種輪王釋梵之因。
述成上願安妻子。
從已種無邊善根下述成上欲攝福聚。
從後宮宮宅無諸兇衰。
述成上願安宮殿。
從國土無有他方怨刺。
述成上王領第一。
從汝等四王下更總結成六法六願。
皆令具足者。
若能屈己迎侯至心聽法。
即是六願六法。
又回利施天。
亦即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