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關燈
覆三界。

    誰能識邪誰摧伐邪。

    今經既是略說。

    不論三世一念等。

    但舉生法為二觀之境。

    宜以譬顯。

    如捉火爐闇中舞之。

    圓輪相續團團不斷。

    火者實法也。

    輪者假名也。

    衆生長夜著于假名舞燼不息。

    迷于陰入薪火不息。

    十二因緣何由可盡。

    若知輪依于火。

    止手則無輪。

    火賴于薪。

    除薪則無火。

    輪火雙無生法二空也。

    生空境文例為三。

    無明體相兩句明本性不有不無。

    是中觀境。

    妄想因緣和合而有。

    此兩句是假觀。

    境無所有故兩句是空觀境。

    是故我說兩句結成爾。

    行識名色一行明法空境。

    例應有三。

    特是文略。

    得意可知。

    衆苦行業下明生法二空觀。

    文亦三意。

    衆苦行業不可思議一行明非空非有觀。

    本無有生亦無和合兩句明空觀。

    上句本無有生是生空。

    下句亦無和合是法空也。

    不善思惟兩句明假觀。

    前不善思惟緻今名色。

    今不善思惟複有未來老死(雲雲)。

    雖名為生法二空觀。

    即空即假即中。

    其文炳然。

    明與義會何所疑哉。

    更為鈍人說空觀相。

    若假名自生不須實法。

    若由法生非假名生。

    若假實合生應有二假。

    若離假實則無是處。

    今之假名但有名字。

    名字不在内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

    以不可得故是名觀假名空。

    觀實法空者。

    若名色自生不應待業。

    若業能生羅漢有業。

    何故不生。

    若業果共生各有名共。

    各無甯共。

    若無因緣生則無是處。

    既不得生。

    亦不得不生。

    亦不得亦生亦不生。

    亦不得非生非不生。

    亦不得滅。

    亦不得不滅。

    亦不得亦滅亦不滅。

    亦不得非滅非不滅。

    無滅無生名為無生。

    無生故假名壞。

    假壞故則六十二見壞。

    見壞故實亦壞。

    既不然火是則無煙。

    日中舞燼是亦無輪。

    是略示空觀相。

    中觀假觀在别記(雲雲)。

    我斷一切諸見纏等下十二行半偈是第二果上生法二空用。

    明觀成證果。

    文為二。

    初三行半自行成。

    後九行化他成。

    自行文又二。

    初兩行智德滿。

    次一行半斷德滿。

    一切諸見者。

    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等。

    故言一切。

    此是生空觀成也。

    以智慧刀者。

    譬智慧利用。

    上譬斷見下譬斷煩惱。

    纏者别明十纏。

    煩惱網者通明十使。

    網有羅籠之失。

    舍有覆闇之過。

    達陰空寂闇障不能蓋。

    裂網破壞羅罥不能礙。

    此是法空觀成也。

    二乘所斷是通見纏。

    菩薩所斷是别見纏。

    淨名雲。

    結習未盡華即著身。

    未斷别見為華所著也。

    而言佛斷見纏者。

    若通若别究竟盡在于佛也。

    釋論雲。

    衆生無上者佛是。

    法無上者涅槃是。

    無上假實佛地所不惑。

    故言斷爾。

    經論不同。

    或言佛上上智斷下下惑。

    無明力大。

    佛智能斷。

    一念相應慧正習俱盡無有餘。

    或言有上士者名之為斷。

    無上士者名無所斷。

    斯乃随國随時随人随悟皆有利益(雲雲)。

    證無上道者。

    生法二空正道滿也。

    微妙功德者。

    生法二空助道滿也。

    開甘露門下一行半明斷德滿。

    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

    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

    譬諸佛斷德住大涅槃真常樂我淨用。

    知是斷德滿也。

    然此義意複欲通對華嚴諸位。

    開甘露門對十住位。

    初開聖道遮二邊故。

    故言開也。

    示對十行曆别顯示也。

    入對十回向回事入理也。

    處對十地處法性室也。

    食味對妙覺自食斯味。

    兼以被人。

    下地非不化他。

    自行未圓化亦不廣。

    佛地果圓斷德已滿。

    慈悲力大能為衆生開于十住。

    示十行入十向處十地。

    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斷德化他。

    兩義皆成也。

    又通對般若四智。

    開對道慧。

    示對道種慧。

    入對一切智。

    處對一切種智。

    食味對佛住大涅槃。

    以大悲令衆生得此四智。

    于果地斷德義亦無妨(雲雲)。

    又對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良由佛德圓滿。

    能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開示衆生佛知見也。

    于斷德義亦顯。

    又涅槃雲。

    常樂我淨于果斷最便。

    如前釋(雲雲)。

    吹大法螺下九行明果地化他滿。

    文為二。

    初兩行轉法輪化他。

    次七行四弘誓願化他。

    說法又二。

    初一行說法。

    次一行神通。

    餘經前神通駭物開後說法。

    今經後神通成前說法爾。

    修因時生法二空之正慧。

    得果時智德滿。

    故能說法化他。

    修因時生法二空之助道。

    得果時斷德滿。

    故能神通化他。

    說法舉四譬者。

    聞法之益實自無量。

    略舉四譬别有所拟。

    吹蠡是改号。

    譬佛說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性。

    入聖人之正性。

    說大乘法改凡聖之偏性。

    入中道之圓性。

    通教七地别教初地圓教初住皆是改号之位。

    從偏以入中也。

    擊大法鼓者。

    擊鼓誡進肅衆前驅。

    此譬佛說法督進深行。

    小乘位在修道。

    通教在八地。

    别教在十行。

    圓教在初住。

    此諸位以聞法力鹹進真修道也。

    然大法炬者。

    炬能自照亦能照他。

    譬佛說法令自他雙益。

    如千年闇室一燈能了。

    又如一燈然百千燈。

    聞法之力自他俱益亦複如是。

    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圓教亦在初住。

    皆是道觀雙流自他俱益之位也。

    雨勝法雨者。

    雨能成熟農夫加功。

    扶疏益寡。

    時澤一降華果敷榮。

    喻如衆行雖複勤修發趣事弱。

    聞佛說法增道損生任運成熟。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如大恒中船不勞筋力疾有所到。

    此并在雙流位中。

    義如上說。

    若得此意。

    例華嚴之四位。

    般若之四智。

    法華之四知見。

    涅槃之四德。

    皆可解。

    此一法豎拟諸經之位。

    橫論一切諸位。

    一聞法音随類各解(雲雲)。

    此中四譬皆言大者。

    說大法也。

    通途解釋明大非小位爾。

    我今摧伏下是神通化他也。

    怨結者。

    四住是二乘怨結。

    五住是菩薩怨結。

    魔為煩惱主。

    伐樹去根。

    化物須降主。

    若不降魔化道不暢。

    降魔之法須用神通。

    譬如勝怨。

    乃可為勇。

    非法王不壞。

    法王勝者。

    是時化道得立爾。

    豎法幢者。

    法幢三昧也。

    高出衆行為衆行之望。

    如兵望麾也。

    三德不縱不橫。

    故言微妙。

    從度諸衆生下七行是四弘誓願化他。

    雖複成果本願未休。

    故言四弘益物。

    亦名四谛益物。

    四弘是誓願之心。

    四谛是所緣之境也。

    度諸衆生是初弘誓。

    亦是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從煩惱熾然一行是第二弘誓。

    亦是未斷集谛令斷集谛也。

    從我以甘露下一行是第四弘誓。

    亦是未證滅谛令證滅谛也。

    從于無量劫下四行是第三弘誓。

    亦是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此中指檀為四谛。

    檀對于悭悭貪自蔽是集。

    集業招果是苦。

    檀能破悭是道。

    悭滅是滅谛。

    無量劫者積功高也。

    遵修諸行者攝法廣也。

    論雲。

    檀義攝于六(雲雲)。

    舍身命财與後際等。

    得不壞常住名波羅蜜。

    豎高橫廣故言遵條諸行也。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