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關燈
之觀。

    助來助正即有空理之觀。

    正助顯本即有非事非理之觀。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淨名雲。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病生故則有藥起。

    即此義也。

    若知無明本性空寂。

    尚無無明。

    那得事理非事非理。

    畢竟清淨故稱空慧也。

    但我見深重為學道大障。

    凡夫所作恒與我俱。

    我行我住。

    坐卧言語無離于我。

    我行施戒乃至我行智慧。

    若攬他遺體而計我者。

    此我疏鈍。

    若執法塵而計我者。

    此我密利。

    如執一法。

    謂我知我解于法起我。

    随執一句是實。

    餘皆妄語。

    即是邊見。

    非道謂道即是戒取。

    非理謂理即是見取。

    不當謂當即是邪見。

    自是陵他即慢。

    撥之即嗔譽之即愛。

    破之即疑。

    不了即癡。

    十使煩惱以我為根本。

    不自覺知日夜增長。

    縱令世智辯聰如長爪鍱腹。

    難石石裂。

    難樹樹折。

    難水水竭。

    難火火滅。

    去道彌遠。

    假令随禅梵世極至非想。

    我心常在将出複還。

    如此凡邪尚無暖法。

    那能破我。

    廣說此我即二十種身見。

    謂即陰計五。

    離陰計五。

    我中有五陰。

    陰中有五我。

    是為二十。

    若一陰是我餘陰無我。

    若并是我即有五我。

    是義不然。

    若離陰有我。

    既離于陰我是誰我。

    是義不然。

    若陰中有我。

    是則陰盛于我。

    如器盛果。

    如屋貯人。

    是義不然。

    若我中有陰則陰在我内。

    是義不然。

    是為破三十種身見。

    此約外境作如此說。

    而其内心猶計有我。

    複當反觀。

    即智有我離智有我。

    我中有智智中有我。

    是義皆不然。

    複破二十種身見。

    内外合數即四十種身見。

    是名生空。

    毗昙雲。

    我見是共等因。

    我見起時未動身口。

    因我見後生思惟時。

    方動身口。

    斷我見已悟衆生空。

    成論明。

    我見心即思惟能動身口。

    斷我見已即悟衆生空。

    亦悟法空。

    大乘明。

    我見即具諸法。

    可不具于思惟。

    悟衆生空即是悟實法空。

    破二十種身見。

    通上三句皆通用之。

    若即事而理。

    何處有人。

    即陰離陰。

    陰中無人人中無陰。

    二十種見破。

    故言何處有人。

    能觀之智智即是人。

    離智有人。

    人中有智智中有人。

    此計亦破故言何處有人。

    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觀者。

    本性空寂本無即陰離陰。

    陰人人陰既無。

    如此計破故言何處有人。

    能觀之智本性亦寂。

    故言何處有人。

    若作助道不淨觀時。

    若觀惡心取境。

    即是污穢五陰。

    若善心慚愧。

    即是方便隐沒五陰。

    是見皆依色。

    色即不淨。

    以不淨故無人無我。

    故言何處有人。

    能觀觀智亦複如是。

    故言何處有人。

    若得悟為論。

    破二十種身見。

    是得衆生空無複見惑。

    而作二十種觀者。

    除于實惑。

    實惑若除即入修道。

    即應言何處有法。

    若未悟為論者。

    雖作二十種觀。

    見惑未除。

    而于假名上伏愛。

    度入實法計我。

    故法華雲。

    衆生處處著。

    舍一取一。

    如屈步蠱須實法上更作二十種觀。

    使空慧分明處處作無咎。

    從如是諸大下兩行明實法觀。

    上生空得悟即解于法。

    為未悟故更說爾。

    文亦為三。

    初兩句即法而空。

    次一行一句即法本性非空非假。

    次一句即法而假。

    例如生空三意也。

    如是諸大者。

    标四大法也。

    一一不實者。

    正明空觀也。

    若四大各守其性者。

    地守堅性。

    不應動不應暖。

    水守濕性。

    不應冰不應波。

    火守熱性。

    不應貞不應焰。

    風守動性。

    不應持不應觸壁而止。

    一大既有三性。

    非都堅非都濕。

    非都熱非都動。

    失本性故。

    則是不實。

    不實故空。

    請觀音雲。

    地無堅性水性不住。

    火從緣生風性無礙。

    一一皆入如實之際。

    即其義也。

    上檢生空。

    故言何處有人。

    今檢法空。

    故言一一不實。

    不實者即空也。

    本自不生者。

    即法本性不生不滅。

    非空非假觀也。

    體其元不生。

    中無和合末亦不空。

    元無四大。

    四大何得而生。

    元既不生。

    中那和合。

    四大既不和合。

    甯得五陰和合。

    大陰既不和合。

    那得法空。

    本自不生不滅。

    非是觀智令其不生不滅。

    即事而理此之謂也。

    以是因緣者。

    觀解因緣也。

    觀與理冥。

    達即空即假即中。

    大經雲。

    亦有因緣。

    因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提燈。

    即因緣義也。

    和合而有者。

    即法而假也。

    既本體不實。

    那得大陰。

    此由無明業因。

    托今世遺體果。

    故有四大五陰。

    即是迷惑因果和合而有。

    此法有故體有非有亦非有非非有。

    即空即假即非空非假。

    三觀明文在經。

    甯不信邪。

    更為鈍根人作實法惑相。

    或謂四大五陰是有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

    四執既生生名為有。

    是見依色。

    依色起我。

    我生五利為法恚怒複起五鈍。

    十使是集。

    方招來苦。

    來世不了展轉無窮。

    生死大海潦水波濤世世常為大陰所惑。

    惑此色法即色陰。

    憂喜是受陰。

    取相是想陰。

    起善惡是行陰。

    分别是識陰。

    陰心起故名為有法。

    非法空也。

    心不依色。

    亦複不依受想行識。

    寂然滅衆惡。

    無量衆罪除。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亦是甚深法性。

    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

    行人若能如此觀生法二空。

    則是懷璧向本。

    一世兩世能有所辦保不孤然矣。

    從無明體相下五行明十二因緣生法二空觀。

    文為二。

    初三行出境相。

    後二行出觀相。

    初又二。

    初二行明生空境。

    故文雲。

    名曰無明。

    釋論雲。

    誰老死。

    故知是生空境也。

    後一行出法空境。

    文雲。

    老死愁惱。

    釋論雲。

    是老死。

    故知是法空境也。

    然十二因緣經論不同。

    或三世或果報。

    或一念或十種。

    三世者。

    過去二因破神常之見。

    現在五果破神我之見。

    現在三因未來二果破神斷之見。

    常途所用。

    果報者。

    初托胎歌羅邏時為無明。

    一期始終論十二支也。

    一念者。

    華嚴雲。

    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

    大集雲。

    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如眼見色。

    不了名無明。

    生愛惡名行。

    是中心意名識。

    色共識行名名色。

    六處生貪名六入。

    色與眼作對名觸。

    領納名受。

    于色纏綿名受想色相已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心滅名死。

    乃至意思法亦複如是。

    一日一夜凡識幾許十二因緣輪網以自纏回。

    今更說其因起之相。

    若觀名色由行。

    行由無明。

    于無明不了。

    或謂有謂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作四句取者皆是無明。

    是事實是行。

    是中心意名為識。

    識共色行名名色。

    一一如前說。

    又觀一念托胎是名色。

    五胞開張名六入。

    六入對塵名為觸。

    領納名為受。

    于此受中作四句分别。

    或有受無受亦有亦無受非有非無受。

    如眼受色。

    于色不了是無明。

    愛惡之心名為行。

    識共色行名名色。

    六處生貪名六入。

    餘如上說。

    乃至意思法不了是無明。

    愛惡是諸行。

    餘如上說。

    如此推十二因緣大樹枝條布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