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行惡。
臨終之時善心猛盛。
即随善上升。
熟牽強牽彌顯躁動。
亦是随業所作而堕諸有(雲雲)。
水火風種散滅壞時下二行明業謝棄苦器也。
氣命盡是風去故言散。
暖盡是火去故言滅。
水盡則身爛。
故言大小不淨盈流于外。
地散滅是骨肉離解。
故言如朽敗木。
大小不淨者。
身為大四支為小。
足支為大手支為小。
手為大指為小。
如是轉轉作大小。
皆悉臭穢不淨盈流。
此名助道。
若正觀降伏煩惱。
煩惱不伏當修不淨助破欲心。
釋論雲。
三解脫是涅槃門。
道品是開門法。
不淨九想等是助開門法。
不淨是破欲初門。
若進修背舍及大不淨。
己身他身一身多身。
一國多國山林石壁。
一切依正皆悉不淨。
即雖未爾。
想力若成怖畏心起。
能大助道開發正慧。
大經雲。
不淨觀亦實亦虛。
能破煩惱故名為實。
淨言不淨是故為虛。
此不淨觀亦具生法二空。
大經雲。
谛觀白骨。
一一支節何者是我。
八色流光亦複無我。
我不可得即是生空。
煉骨人八色不見四大無有于實。
即是法空。
此就助道明于生法。
終成正道爾。
從善女當觀下二十一行。
是第二明生法二空觀。
文為二。
初八行半明修因生法二空觀。
次十二行半明果成起用。
因中又二。
初三行半約苦集明生法二空觀。
次從無明體相下五行約十二因約明生法二空觀。
約苦集又二。
初從善女下一行半明衆生空。
次從如是諸大下二行明法空。
問四谛十二緣是二乘法。
雲何是菩薩觀門。
答四谛十二緣通是三乘觀境。
譬如大道貴賤同遊。
不可群小行之而判屬民庶。
通意雲何。
涅槃雲。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雲雲)。
又雲。
凡夫有苦無谛。
聲聞有苦有苦谛。
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谛。
諸佛如來有真有實。
所以然者。
二乘觀有量四谛。
菩薩觀有量無量四谛。
大經雲。
十二因緣凡有四種。
下智觀故得聲聞。
中智觀故得支佛。
上智觀故得菩薩。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
複有别意。
大品雲。
十二因緣獨菩薩法。
如佛昔為儒童。
雖行衆行非波羅蜜。
見然燈佛得無生法忍。
一念相應習應苦空。
乃至習應滅空。
習應無明空乃至老死空。
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
以空導行皆名波羅蜜。
以得無生法忍故佛即與記。
當知菩薩豈不觀于四谛十二緣邪。
二乘雖複同觀。
觀法有異。
聲聞觀諸果。
總作一苦谛觀。
觀諸煩惱及業。
總作一集谛觀。
又苦之與集總是現在。
所以名總相觀也。
緣覺觀苦為七。
現在五未來二。
觀集為五。
過去二現在三。
别觀三世别開苦集。
故言緣覺别相觀也。
雖複總别有殊。
同是自調自度。
同是析生法二空觀爾。
與菩薩有異。
菩薩為衆生修四等六度。
觀四谛十二緣。
作生法二空。
今舉譬喻之。
如握五指成拳。
若一指一拳應有五拳。
若一指無拳五何得有。
我人亦爾。
攬五陰成衆生。
一陰有衆生。
應有五衆生。
一陰無衆生雖五亦無。
即陰求衆生不得。
離陰求衆生亦不得。
雖求拳不得拳。
不妨有皮骨之指存。
雖求人不得人。
不妨有五陰之法。
在二乘人得生空時。
未能知法空。
更須析指皮肉骨髓分分推求亦不得指。
地水火風窮逐鄰虛亦不得色。
前念後念亦無想受。
求指不得指。
始知指無。
求法不得法。
方知法虛。
既不得生法二空境。
亦不得生法二空智。
通菩薩觀亦然。
是為菩薩二乘析生法二空相。
如此但有自行為他之異(至雲)。
若論别菩薩體空。
與其永異。
如見鏡拳懸體既空不勞尋檢。
鏡拳既虛鏡指非實。
鏡内拳指既是虛。
鏡外拳指亦非實。
衆生亦爾。
但有名字名為衆生。
此之名字本來自空。
非檢後空。
名既假名法亦非法。
體名即體法。
如大品雲。
我性如色性。
色性如我性。
今世生法由無明行。
五果既虛。
二因甯實。
下文雲。
本性空寂無明故有。
無明既寂。
從無明生甯得不寂。
雖不得生法二境。
而能了了通達二境。
不為境所染。
雖不得生法二空智。
而能了了通達二空智。
不為智所淨。
非染非淨雙亡二邊。
正入中道第一義谛。
而能雙照二谛。
三谛朗然。
非前非後一時大覺。
與此甚深法性相應。
金剛寶藏具足而得。
是為菩薩體生法二空觀。
諸小乘師雖說析空同外道義。
何者析色極至鄰虛。
或存塵不破。
或破塵令盡。
若存不破秖是常見。
若破塵盡秖是斷見。
斷常宛然非邪何謂。
諸大乘師雖說體空同于小道。
何者。
單用體慧。
不能一念空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耶。
似小乘壞法人無三明六通願智頂等。
秖是慧解脫人而已。
非小何謂。
今經首軸窮深極廣。
序品雲。
遊于無量甚深法性。
空品雲。
求于如來真實法身。
舍身品雲。
求于寂滅無上涅槃。
豈可用世人邪見。
豈可用小乘之析。
豈可用大乘師之體解此空義邪。
善女當觀下一行半明生空觀。
初一句對告勸發。
次一句指上境。
次四句正作觀。
善女者。
菩提樹神也。
諸佛說法必有對揚。
寄一以訓衆故告其人也。
又時衆機緣宜在善女。
若聞對告宿善發生。
又男天表方便。
女天表智度。
欲說智度破于愚著。
故告女天也。
又佛在道樹得道。
欲說此道故對告樹神也。
此是表四悉檀。
對告非無因緣也。
當觀者。
勸一人以例諸。
一切菩薩必須修于智度。
無有菩薩不由此者。
故言當觀也。
諸法者。
指上四谛十二因緣若假若實二空境也。
名目雖略攝法則遍故言諸法也。
如是者。
正明總觀也。
如是有三義。
謂如事如理。
如非事非理。
如事者。
如助道假想不淨流濫也。
如理者。
如生法二空無法也。
如非事非理者。
如法性法身也。
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
非事非理亦即如理亦即如事。
理即如事亦即如非事非理。
三法不一異故言如是。
三法亦一異故言諸法。
何處有人者點出理觀也。
何處者。
若色處有人則不須四陰。
若色處無人四處亦無人。
五處都無人故言何處有人。
又果處既無人。
無明行因處亦無人。
因果合亦無人。
離因離果亦無人。
故言何處有人也。
人既無。
衆生十六知見等皆無。
故言及以衆生也。
本性空寂者。
點出非事非理觀也。
本性無事亦複無空。
空本空事。
既其無事。
空何所空。
無事故事寂。
無空故空寂。
本性如此。
非今始然。
故言本性空寂也。
無明故有者。
點出事觀也。
若其空而複空。
那得此事。
既有事即有空。
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種悉由無明故有。
以有無明癡故有行。
有行即有生法。
既有生法即有助事
臨終之時善心猛盛。
即随善上升。
熟牽強牽彌顯躁動。
亦是随業所作而堕諸有(雲雲)。
水火風種散滅壞時下二行明業謝棄苦器也。
氣命盡是風去故言散。
暖盡是火去故言滅。
水盡則身爛。
故言大小不淨盈流于外。
地散滅是骨肉離解。
故言如朽敗木。
大小不淨者。
身為大四支為小。
足支為大手支為小。
手為大指為小。
如是轉轉作大小。
皆悉臭穢不淨盈流。
此名助道。
若正觀降伏煩惱。
煩惱不伏當修不淨助破欲心。
釋論雲。
三解脫是涅槃門。
道品是開門法。
不淨九想等是助開門法。
不淨是破欲初門。
若進修背舍及大不淨。
己身他身一身多身。
一國多國山林石壁。
一切依正皆悉不淨。
即雖未爾。
想力若成怖畏心起。
能大助道開發正慧。
大經雲。
不淨觀亦實亦虛。
能破煩惱故名為實。
淨言不淨是故為虛。
此不淨觀亦具生法二空。
大經雲。
谛觀白骨。
一一支節何者是我。
八色流光亦複無我。
我不可得即是生空。
煉骨人八色不見四大無有于實。
即是法空。
此就助道明于生法。
終成正道爾。
從善女當觀下二十一行。
是第二明生法二空觀。
文為二。
初八行半明修因生法二空觀。
次十二行半明果成起用。
因中又二。
初三行半約苦集明生法二空觀。
次從無明體相下五行約十二因約明生法二空觀。
約苦集又二。
初從善女下一行半明衆生空。
次從如是諸大下二行明法空。
問四谛十二緣是二乘法。
雲何是菩薩觀門。
答四谛十二緣通是三乘觀境。
譬如大道貴賤同遊。
不可群小行之而判屬民庶。
通意雲何。
涅槃雲。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雲雲)。
又雲。
凡夫有苦無谛。
聲聞有苦有苦谛。
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谛。
諸佛如來有真有實。
所以然者。
二乘觀有量四谛。
菩薩觀有量無量四谛。
大經雲。
十二因緣凡有四種。
下智觀故得聲聞。
中智觀故得支佛。
上智觀故得菩薩。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
複有别意。
大品雲。
十二因緣獨菩薩法。
如佛昔為儒童。
雖行衆行非波羅蜜。
見然燈佛得無生法忍。
一念相應習應苦空。
乃至習應滅空。
習應無明空乃至老死空。
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
以空導行皆名波羅蜜。
以得無生法忍故佛即與記。
當知菩薩豈不觀于四谛十二緣邪。
二乘雖複同觀。
觀法有異。
聲聞觀諸果。
總作一苦谛觀。
觀諸煩惱及業。
總作一集谛觀。
又苦之與集總是現在。
所以名總相觀也。
緣覺觀苦為七。
現在五未來二。
觀集為五。
過去二現在三。
别觀三世别開苦集。
故言緣覺别相觀也。
雖複總别有殊。
同是自調自度。
同是析生法二空觀爾。
與菩薩有異。
菩薩為衆生修四等六度。
觀四谛十二緣。
作生法二空。
今舉譬喻之。
如握五指成拳。
若一指一拳應有五拳。
若一指無拳五何得有。
我人亦爾。
攬五陰成衆生。
一陰有衆生。
應有五衆生。
一陰無衆生雖五亦無。
即陰求衆生不得。
離陰求衆生亦不得。
雖求拳不得拳。
不妨有皮骨之指存。
雖求人不得人。
不妨有五陰之法。
在二乘人得生空時。
未能知法空。
更須析指皮肉骨髓分分推求亦不得指。
地水火風窮逐鄰虛亦不得色。
前念後念亦無想受。
求指不得指。
始知指無。
求法不得法。
方知法虛。
既不得生法二空境。
亦不得生法二空智。
通菩薩觀亦然。
是為菩薩二乘析生法二空相。
如此但有自行為他之異(至雲)。
若論别菩薩體空。
與其永異。
如見鏡拳懸體既空不勞尋檢。
鏡拳既虛鏡指非實。
鏡内拳指既是虛。
鏡外拳指亦非實。
衆生亦爾。
但有名字名為衆生。
此之名字本來自空。
非檢後空。
名既假名法亦非法。
體名即體法。
如大品雲。
我性如色性。
色性如我性。
今世生法由無明行。
五果既虛。
二因甯實。
下文雲。
本性空寂無明故有。
無明既寂。
從無明生甯得不寂。
雖不得生法二境。
而能了了通達二境。
不為境所染。
雖不得生法二空智。
而能了了通達二空智。
不為智所淨。
非染非淨雙亡二邊。
正入中道第一義谛。
而能雙照二谛。
三谛朗然。
非前非後一時大覺。
與此甚深法性相應。
金剛寶藏具足而得。
是為菩薩體生法二空觀。
諸小乘師雖說析空同外道義。
何者析色極至鄰虛。
或存塵不破。
或破塵令盡。
若存不破秖是常見。
若破塵盡秖是斷見。
斷常宛然非邪何謂。
諸大乘師雖說體空同于小道。
何者。
單用體慧。
不能一念空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耶。
似小乘壞法人無三明六通願智頂等。
秖是慧解脫人而已。
非小何謂。
今經首軸窮深極廣。
序品雲。
遊于無量甚深法性。
空品雲。
求于如來真實法身。
舍身品雲。
求于寂滅無上涅槃。
豈可用世人邪見。
豈可用小乘之析。
豈可用大乘師之體解此空義邪。
善女當觀下一行半明生空觀。
初一句對告勸發。
次一句指上境。
次四句正作觀。
善女者。
菩提樹神也。
諸佛說法必有對揚。
寄一以訓衆故告其人也。
又時衆機緣宜在善女。
若聞對告宿善發生。
又男天表方便。
女天表智度。
欲說智度破于愚著。
故告女天也。
又佛在道樹得道。
欲說此道故對告樹神也。
此是表四悉檀。
對告非無因緣也。
當觀者。
勸一人以例諸。
一切菩薩必須修于智度。
無有菩薩不由此者。
故言當觀也。
諸法者。
指上四谛十二因緣若假若實二空境也。
名目雖略攝法則遍故言諸法也。
如是者。
正明總觀也。
如是有三義。
謂如事如理。
如非事非理。
如事者。
如助道假想不淨流濫也。
如理者。
如生法二空無法也。
如非事非理者。
如法性法身也。
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
非事非理亦即如理亦即如事。
理即如事亦即如非事非理。
三法不一異故言如是。
三法亦一異故言諸法。
何處有人者點出理觀也。
何處者。
若色處有人則不須四陰。
若色處無人四處亦無人。
五處都無人故言何處有人。
又果處既無人。
無明行因處亦無人。
因果合亦無人。
離因離果亦無人。
故言何處有人也。
人既無。
衆生十六知見等皆無。
故言及以衆生也。
本性空寂者。
點出非事非理觀也。
本性無事亦複無空。
空本空事。
既其無事。
空何所空。
無事故事寂。
無空故空寂。
本性如此。
非今始然。
故言本性空寂也。
無明故有者。
點出事觀也。
若其空而複空。
那得此事。
既有事即有空。
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
此之三種悉由無明故有。
以有無明癡故有行。
有行即有生法。
既有生法即有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