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關燈
壽命。

    身見得生。

    若體其生名虛僞則求身叵得。

    身見不起。

    餘知見亦寂。

    故約假生為生空之境。

    又檢此身原由。

    一念妄想托父母遺體。

    假名之始也。

    此赤白二渧色陰也。

    覺苦樂受陰也。

    想此苦樂想陰也。

    具三性行陰也。

    識于中住識陰也。

    又精血是地大。

    濕是水大。

    暖是火大。

    氣命是風大。

    四大圍空是空種。

    心依此住是識種。

    此實法之始也。

    觀此身與名依妄僞法。

    豈可為真。

    故言虛僞。

    空聚者。

    身名積聚。

    如水上泡圍空而起泡名亦起。

    起即有滅泡名亦滅。

    無明業力托父母體即陰泡起。

    陰泡起即身名起。

    陰泡滅則身名滅。

    故言空聚也。

    從六入村落下明法空境。

    何以知之。

    此文但細檢根塵不論人我。

    故知是法空境。

    文為三。

    初一行明六根。

    次三行明十二入。

    次五行明十八界。

    六入者六根也。

    能生于識名之為根。

    塵之所趣名之為入。

    亦為識之所入故名六入也。

    檢其元初但有三事。

    謂命燸識。

    如凝酥薄酪。

    七日一變。

    巧風所吹開張五胞。

    攬四大淨色。

    結成眼耳鼻舌身等。

    諸根若立則有生識之用。

    是為開色為五心但為一。

    識依根住故名為村。

    塵從此入故言結賊所止。

    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緣各有所伺不得相濫。

    故言各不相知也。

    從眼根受色下明十二入。

    更開色為十。

    并一入少分。

    開心為二。

    成十二入也。

    塵入于根。

    根亦入塵。

    互相涉入通名為入。

    根生識強别名為根。

    塵污義強别名為塵。

    當一根塵互相涉入。

    故言各各自緣。

    他根不入此塵。

    此塵不入他根。

    故言不行他緣也。

    從心如幻化下明十八界。

    更開心為八色為十。

    界者隔别不濫名之為界。

    文為三。

    一心如幻化下明識遍諸根。

    假令眼耳不對于塵。

    心亦追緣預念故言馳騁。

    如人坐馳天下。

    以愚癡故不知根塵空險。

    故為賊害。

    如大經(雲雲)。

    二心常依止下明識常在根故言六根。

    識常在塵故言境界。

    若謂識不在根塵。

    那忽即對即覺。

    以即覺故故常在根塵。

    釋論雲。

    根不壞心欲聞複有聲。

    衆緣和合故得聞。

    即此義也。

    三心處六情下明識之于根乍出乍入。

    如鳥在網出入間關啄一舍一周而複始。

    無暫休息。

    識在根網亦複如是。

    或在于耳或在于眼。

    去還無定。

    雖複無定而得論常在(雲雲)。

    從身空虛僞下一行是第三結上生法二空境也。

    身空不可長養。

    結上生空境。

    長養是十六之一。

    長養既空十五亦空。

    即是結成生空境也。

    亦無正主者。

    結上法空境。

    遺教雲。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此明托胎之始。

    心在諸根之初。

    名之為主。

    其實不能控制諸根。

    根大相違心為受惱。

    身病時心亦随病。

    甯得是主邪。

    或時更互論主。

    如地具四微。

    則鈍為水所制。

    水但三微為火所制。

    火但二微為風所制。

    風有一微為心所制。

    心無有微。

    故得為主。

    複為四大所惱主義不成。

    故言無正主也。

    無有诤訟者。

    若計有四大則有相違。

    如四蛇相陵四國相拒。

    可有诤訟。

    今觀四大空不能得空便。

    故言無有诤訟也。

    此是結上法空之意也。

    從諸因緣和合而有下七行偈約集因明境。

    即是集谛。

    文為三。

    初兩行明集起相。

    次三行半明集相吞噬。

    次一行半明集善惡境。

    前三是慧行。

    後一是行行。

    前三是正觀境。

    後一是助道觀境。

    前一從無明生。

    後一從無明滅。

    若直論生滅者。

    未異小乘。

    無明本不生而生不滅而滅。

    生滅不二而二爾。

    從諸因緣者。

    苦集通從因緣。

    欲明集義。

    須作集之因緣釋也。

    前三句假名起之因緣。

    後五句實法起之因緣。

    小乘破四大至鄰虛細塵。

    從細塵則有粗塵。

    用此為起假實之因緣。

    今明粗可析盡細塵亦盡。

    粗細俱盡。

    将何物作因緣。

    言因緣者。

    無明内惑為因。

    不了生法二空故染愛于外為緣。

    觸處染著故。

    無明潤愛集業得起。

    故言從諸因緣和合故起。

    以業起故則有一念托胎招于苦果。

    此一念托胎由無明愛。

    能生之心既是虛妄。

    所生之心亦是虛妄。

    讨其本末能所都虛。

    故言無有堅實也。

    妄想故起五句明實法起之因緣。

    由妄想不了一念托胎五陰得起也。

    業力機關者。

    善惡業是機關主。

    色陰是機關具。

    受想行陰于中動作。

    去來進止以自娛樂。

    識陰依六入住。

    故言空聚。

    四大所造故言成立也。

    随時增減共相殘害者。

    豎論增減者。

    如涅槃十時别異。

    從歌羅邏時名增。

    壯時名盛。

    老時名減。

    橫論增減者火增水減水增火減。

    風地亦爾。

    又念念生滅。

    生是增滅是減。

    又新諸根生故增。

    故諸根滅故減。

    又下文雲。

    随其時節共相殘害。

    春風夏火秋地冬水增減(雲雲)。

    譬如四蛇初在箧時名生。

    四蛇力敵名壯。

    互相強弱名病。

    蛇鬥困暫息不動謂為調适。

    息已複鬥。

    蛇羸如老。

    蛇絕為死。

    如是增減此是果身。

    如此由乎集業。

    四分等如地嗔如火。

    欲如水癡如風。

    此四分互相違。

    瑞應雲。

    貪欲緻老嗔恚緻病愚癡緻死。

    例雲。

    等分緻生。

    集業相噬緻令四大增損(雲雲)。

    同處一箧者。

    此明箧同性異。

    蛇有螫毒。

    四大有八萬四千煩惱為害義同。

    大經以假身為箧。

    身待四大如箧貯蛇。

    箧壞則蛇去。

    身滅則大亡。

    如鳥在籠(雲雲)。

    又用業力為箧。

    業持四大。

    業謝則大散。

    如鳥在籠處處求出。

    心鳥亦然。

    未曾一念系在身箧。

    恒常外馳。

    此則念念求死。

    非安身道也。

    其性各異者。

    二上升是陽。

    二下沉是陰。

    何故相違。

    猶其性别。

    性别那能和合成身。

    諸方亦二者。

    四大對四方。

    風東火南地西水北。

    又對四時。

    風春火夏地秋水冬。

    東與南屬陽而上升。

    西與北屬陰而下沉。

    故言二上二下諸方亦二。

    若相對論者。

    東上西沈南升北降。

    若論四維者。

    東方帶兩維。

    一維陽上。

    一維陰下。

    餘三方亦如是。

    或言一根中具四大。

    二上二下(雲雲)。

    悉滅無餘者初見散滅。

    謂言風火向上地水向下。

    比至上推不得于風火。

    下檢不見于地水。

    故言悉滅無餘也。

    苦果升沈碩異。

    由于集業善惡天乖(雲雲)。

    心識二性躁動不停者。

    釋論雲。

    心意識一法異名。

    對數名為心。

    能生名為意。

    分别名為識。

    又言有異前起為心。

    次起為意。

    後了别為識。

    例如意識不得為一。

    二性者。

    心有善惡性異。

    意之與識亦有善惡性異。

    故言二性也。

    躁動者。

    心前起時亦與數俱。

    意識後起亦與數俱。

    故言躁動。

    又如四大壞時。

    善惡業争牽不知從誰。

    故言躁動。

    但此業未謝心常覺觀。

    況複業牽。

    甯不躁動。

    有熟牽強牽。

    此世雖行善先世惡業熟。

    既與時合即受惡報。

    故言熟牽。

    強牽者。

    人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