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釋空品
夫空者應有四種。
謂滅色入空。
即色是空。
滅邊入空。
即邊是空。
此經通諸乘忏悔。
應須四種空。
而今品但标空者。
專是即邊而空也。
何故爾。
經雲。
無量餘經已廣說空。
是故此中略而解說也。
又空者空有空無。
空有者。
空二十五之塊有。
空無者。
空二乘之灰無。
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直作此說。
惑者迷名濫理。
不能超悟。
今作六句分别。
空破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破空。
空修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修空。
空即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即空。
空破非有非無者。
所謂凡邪非有非無見。
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
别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
悉為空品空所破也。
凡邪之見多種。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單四見可解。
複四見者。
謂有有有無。
無有無無。
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此是複四見。
具足四見者。
于一句中具有四句。
四四十六句。
故名具足也。
雖單複具足皆苦集浩然。
雖計為非有非無。
實是妄見。
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者。
斷常見故言非有。
斷斷見故言非無。
有無二見滅無餘。
三界見思永已盡。
生滅度想生安隐想。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保此而已。
不複進求三菩提。
但二乘發真。
斷常見斷斷見。
其門不同。
或從有門入如阿毗昙。
或從無門入如成實論。
或從亦有亦無門入如昆勒。
或從非有非無門入如那陀迦旃延經。
離斷離常名聖中道。
四門俱斷斷常。
名同中道。
實是保偏取證。
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别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者。
佛為鈍根菩薩。
方便權巧作四門說中道。
如彼筏喻。
不得意者四門成诤。
故涅槃雲。
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若各執一門。
則于如來有诤訟心。
不見中道。
執此教門。
猶為空品空所破也。
新本雲。
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
斯即一門之意也。
文中悉有四門之說。
大經雲。
自此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人也。
非有非無破空者。
還是凡邪之空見。
二乘之空證。
教道之空門。
堕在二邊。
故為中道非有非無所破也。
相修者。
見空證空教道空。
應修中道非有非無也。
非有非無見。
非有非無證。
非有非無教門。
應修中道空也。
相即者。
破二邊空即是中道非有非無。
中道非有非無即是破二邊空無二無别。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空即是非有非無而不以非有非無為名者為略說故故言空品也。
此品來意者。
忏品破惡。
贊品生善。
空品導成滅惡生善也。
亦是導成用宗體等。
故釋論雲。
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
導成上品故明空品也。
又常果顯體。
滅惡生善非不明空。
利者已解。
為鈍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陰生法本性空寂爾此品有四十五行偈。
分為二。
初四行半叙欲說空。
次四十行半正說空。
無量餘經者指廣而明略。
亦是标略以顯廣。
若指般若則此經非方等攝。
若不指般若。
諸經不廣明空義。
此複雲何。
答諸經前分結集人應作次第。
而其後分皆攝入前例。
且舉一以類諸。
如阿含經雲。
佛将涅槃。
舍利弗不忍見佛滅。
前佛而去。
均頭頭擎衣缽來至佛所。
此是窮後之事。
而在十二年前阿含中集。
當知阿含後分至涅槃也。
又方等次第在法華前。
而雲先于靈山已為聲聞授記。
豈非方等至于涅槃。
又大品次第在法華前。
釋論雲。
須菩提于法華中授記故。
而諸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當知般若亦至涅槃。
以此推之。
言次第者是前分也。
互相指者是後分也。
結集者。
以後分明義。
氣類若同向前集之。
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實不乖也。
此經屬方等後分。
指般若為廣說。
于義無妨。
略而解說者。
佛有略廣二門。
應作四句分别。
或名義俱廣。
如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是也。
或名義俱略。
如一獨空是也。
或名廣義略。
如法性實相實際如如法界等衆多名共名一義是也。
或名略義廣。
如生法二空之名而義大廣。
迄從凡地至于極佛皆名衆生。
釋論雲。
衆生無上者佛是。
從凡夫之五陰極至佛地。
亦稱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
釋論雲。
法無上者涅槃是。
今言略說生法二空。
下文雲。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善女當觀。
何處有人及以衆生。
即其義也。
衆生根鈍者根緣不同。
或廣說得悟名利根。
或略說得悟名鈍根。
此語似倒。
身子一聞得悟。
是略是利。
目連再聞得悟。
是廣是鈍。
此經意不就得悟邊明利鈍。
乃是聞持邊論利鈍。
利人廣聞則能持。
鈍人略聞方能持。
今機但有得悟之機。
無有廣持之機。
故言不能廣知也。
無量空義者。
二乘真谛是有量空義。
菩薩中道是無量空義。
此經明法性實相。
即是無量空義也。
異妙方便者。
即是悉檀方便。
巧作上來辦果明因滅惡生善種種分别等是也。
起大悲心者。
一段衆生著有病重。
故大悲亦重也。
我今演說者。
演名為廣。
與略相違。
上論生法二空是名略。
今論生法二義故言演爾知衆生意者。
知此一機樂略宜略對略悟略。
故言知意也。
叙欲說空意竟。
從是身虛僞下四十行半偈。
是第二正明于空。
又為二。
初從身僞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
二從善女當觀下。
二十一行。
明生法二空觀。
無境觀不正。
無觀境不顯。
應引止觀中十番檢境智明不可思議。
下文雲。
不可思議智境。
不可思議智照。
新本雲。
如如法如如智。
即其義也。
明空境又二。
初從是身虛僞下十七行半明實法境。
二從水火風種下二行明假想境。
實法者。
觀五陰無法。
觀十六無人。
空觀詣理故名實法。
身雖未死虛假臭穢故名假想。
亦名慧行行行。
緣空直入名為慧行。
帶事兼修名為行行。
亦名正道助道。
空觀順理名為正道。
不淨破貪名為助道。
小乘修正道斷結名慧解脫人。
修助道斷結名俱解脫人。
大品明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是修正道。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者是修助道。
法華名為大車傧從。
即此意也。
涅槃明正慧遠離。
遠離十相住大涅槃。
又谛觀白骨破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衆經同論此二義。
而互有廣略。
今經略明正助意也。
實法境又二。
初從身僞下十行半約苦果論境。
二從從諸因緣下七行偈約集因論境。
觀此苦集而起道滅。
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
生有既盡已更不受諸有(雲雲)。
苦境又三。
從身僞下兩句明生空境。
次從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空境。
次從身空虛僞下一行結上生法二空境。
是身虛僞為生空境者。
攬陰成身。
計有我人衆生
謂滅色入空。
即色是空。
滅邊入空。
即邊是空。
此經通諸乘忏悔。
應須四種空。
而今品但标空者。
專是即邊而空也。
何故爾。
經雲。
無量餘經已廣說空。
是故此中略而解說也。
又空者空有空無。
空有者。
空二十五之塊有。
空無者。
空二乘之灰無。
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直作此說。
惑者迷名濫理。
不能超悟。
今作六句分别。
空破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破空。
空修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修空。
空即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即空。
空破非有非無者。
所謂凡邪非有非無見。
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
别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
悉為空品空所破也。
凡邪之見多種。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單四見可解。
複四見者。
謂有有有無。
無有無無。
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此是複四見。
具足四見者。
于一句中具有四句。
四四十六句。
故名具足也。
雖單複具足皆苦集浩然。
雖計為非有非無。
實是妄見。
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者。
斷常見故言非有。
斷斷見故言非無。
有無二見滅無餘。
三界見思永已盡。
生滅度想生安隐想。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保此而已。
不複進求三菩提。
但二乘發真。
斷常見斷斷見。
其門不同。
或從有門入如阿毗昙。
或從無門入如成實論。
或從亦有亦無門入如昆勒。
或從非有非無門入如那陀迦旃延經。
離斷離常名聖中道。
四門俱斷斷常。
名同中道。
實是保偏取證。
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别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者。
佛為鈍根菩薩。
方便權巧作四門說中道。
如彼筏喻。
不得意者四門成诤。
故涅槃雲。
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若各執一門。
則于如來有诤訟心。
不見中道。
執此教門。
猶為空品空所破也。
新本雲。
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
斯即一門之意也。
文中悉有四門之說。
大經雲。
自此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人也。
非有非無破空者。
還是凡邪之空見。
二乘之空證。
教道之空門。
堕在二邊。
故為中道非有非無所破也。
相修者。
見空證空教道空。
應修中道非有非無也。
非有非無見。
非有非無證。
非有非無教門。
應修中道空也。
相即者。
破二邊空即是中道非有非無。
中道非有非無即是破二邊空無二無别。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空即是非有非無而不以非有非無為名者為略說故故言空品也。
此品來意者。
忏品破惡。
贊品生善。
空品導成滅惡生善也。
亦是導成用宗體等。
故釋論雲。
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
導成上品故明空品也。
又常果顯體。
滅惡生善非不明空。
利者已解。
為鈍根故起大悲心。
更明五陰生法本性空寂爾此品有四十五行偈。
分為二。
初四行半叙欲說空。
次四十行半正說空。
無量餘經者指廣而明略。
亦是标略以顯廣。
若指般若則此經非方等攝。
若不指般若。
諸經不廣明空義。
此複雲何。
答諸經前分結集人應作次第。
而其後分皆攝入前例。
且舉一以類諸。
如阿含經雲。
佛将涅槃。
舍利弗不忍見佛滅。
前佛而去。
均頭頭擎衣缽來至佛所。
此是窮後之事。
而在十二年前阿含中集。
當知阿含後分至涅槃也。
又方等次第在法華前。
而雲先于靈山已為聲聞授記。
豈非方等至于涅槃。
又大品次第在法華前。
釋論雲。
須菩提于法華中授記故。
而諸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當知般若亦至涅槃。
以此推之。
言次第者是前分也。
互相指者是後分也。
結集者。
以後分明義。
氣類若同向前集之。
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實不乖也。
此經屬方等後分。
指般若為廣說。
于義無妨。
略而解說者。
佛有略廣二門。
應作四句分别。
或名義俱廣。
如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是也。
或名義俱略。
如一獨空是也。
或名廣義略。
如法性實相實際如如法界等衆多名共名一義是也。
或名略義廣。
如生法二空之名而義大廣。
迄從凡地至于極佛皆名衆生。
釋論雲。
衆生無上者佛是。
從凡夫之五陰極至佛地。
亦稱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
釋論雲。
法無上者涅槃是。
今言略說生法二空。
下文雲。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善女當觀。
何處有人及以衆生。
即其義也。
衆生根鈍者根緣不同。
或廣說得悟名利根。
或略說得悟名鈍根。
此語似倒。
身子一聞得悟。
是略是利。
目連再聞得悟。
是廣是鈍。
此經意不就得悟邊明利鈍。
乃是聞持邊論利鈍。
利人廣聞則能持。
鈍人略聞方能持。
今機但有得悟之機。
無有廣持之機。
故言不能廣知也。
無量空義者。
二乘真谛是有量空義。
菩薩中道是無量空義。
此經明法性實相。
即是無量空義也。
異妙方便者。
即是悉檀方便。
巧作上來辦果明因滅惡生善種種分别等是也。
起大悲心者。
一段衆生著有病重。
故大悲亦重也。
我今演說者。
演名為廣。
與略相違。
上論生法二空是名略。
今論生法二義故言演爾知衆生意者。
知此一機樂略宜略對略悟略。
故言知意也。
叙欲說空意竟。
從是身虛僞下四十行半偈。
是第二正明于空。
又為二。
初從身僞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
二從善女當觀下。
二十一行。
明生法二空觀。
無境觀不正。
無觀境不顯。
應引止觀中十番檢境智明不可思議。
下文雲。
不可思議智境。
不可思議智照。
新本雲。
如如法如如智。
即其義也。
明空境又二。
初從是身虛僞下十七行半明實法境。
二從水火風種下二行明假想境。
實法者。
觀五陰無法。
觀十六無人。
空觀詣理故名實法。
身雖未死虛假臭穢故名假想。
亦名慧行行行。
緣空直入名為慧行。
帶事兼修名為行行。
亦名正道助道。
空觀順理名為正道。
不淨破貪名為助道。
小乘修正道斷結名慧解脫人。
修助道斷結名俱解脫人。
大品明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是修正道。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者是修助道。
法華名為大車傧從。
即此意也。
涅槃明正慧遠離。
遠離十相住大涅槃。
又谛觀白骨破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衆經同論此二義。
而互有廣略。
今經略明正助意也。
實法境又二。
初從身僞下十行半約苦果論境。
二從從諸因緣下七行偈約集因論境。
觀此苦集而起道滅。
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
生有既盡已更不受諸有(雲雲)。
苦境又三。
從身僞下兩句明生空境。
次從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空境。
次從身空虛僞下一行結上生法二空境。
是身虛僞為生空境者。
攬陰成身。
計有我人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