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釋忏悔品 諸大乘經多分散明忏悔。

    此經專以忏悔當品。

    今先釋名。

    忏者首也。

    悔者伏也。

    如世人得罪于王。

    伏款順從不敢違逆。

    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行人亦爾。

    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

    不敢作非。

    故名忏悔。

    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

    黑法須悔而勿作。

    白法須企而尚之。

    取舍合論故言忏悔。

    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

    往日所作惡不善法鄙而惡之。

    故名為悔。

    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忏。

    棄往求來故名忏悔。

    又忏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隐諱。

    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

    能作所作合棄故言忏悔。

    又忏者名慚悔者名愧。

    慚則慚天愧則愧人。

    人見其顯天見其冥。

    冥細顯粗。

    粗細皆惡故言忏悔。

    又人是賢人天是聖人。

    不逮賢聖之流。

    是故忏悔。

    又賢聖俱是人天。

    是第一義天。

    第一義天是理。

    賢聖是事。

    不逮事理俱皆忏悔。

    又慚三乘之聖天愧三乘之賢人。

    不逮此天人故名慚愧。

    慚愧名忏悔。

    又三乘賢聖皆是人。

    第一義理為天。

    約此人天慚愧故名忏悔。

    又三乘賢聖尚非菩薩之賢。

    況菩薩之聖。

    今慚愧三十心之賢十地之聖。

    故名慚愧忏悔。

    總此賢聖皆是人。

    第一義理名為天。

    約此人天論慚愧。

    故名忏悔。

    又三十心去自判聖人。

    十信是賢人。

    約此賢聖論慚愧忏悔。

    總此賢聖皆名人。

    第一義理名為天。

    約此人天論慚愧忏悔。

    合十番釋名也。

    次明忏悔處者。

    大經阇王偈雲。

    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是故我今日歸依于世尊。

    又梵行品雲。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谛。

    則得斷生死。

    生死既盡已。

    則不受諸有。

    法華雲。

    行處近處住忍辱地。

    亦不行不分别。

    又雲。

    寶處在近。

    汝可前進。

    即滅化城即至寶所。

    此經雲。

    我當為是作歸依處。

    歸依處者。

    即甚深無量法性也。

    法性秖是谛理。

    谛理秖是妙境。

    諸佛所師寂滅真如秘密之藏。

    十方衆聖安住其中。

    若得其本本立則道生。

    不得其處則平地颠墜。

    如盲人入棘林。

    動轉挂礙。

    為是義故須識忏悔處也。

    故普賢觀雲。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是名大忏悔。

    是名莊嚴忏悔。

    是名無罪相忏悔。

    無罪相者。

    此約空為處也。

    莊嚴忏悔者。

    約俗谛為處也。

    大忏悔者。

    約中道為處也。

    若三種差别者。

    此是曆别論處爾。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者。

    此圓妙忏悔也。

    諸大菩薩修學佛法而忏悔也。

    若識此法而忏悔者。

    最妙最上忏悔處也。

    大經雲。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大品雲。

    譬如負債人依投于王。

    債主反更供養。

    何敢就其覓物。

    書雲。

    如牆頭草非其莖葉能高能長所依得處也。

    行人若依法性為忏悔處者。

    高出一切諸處所也。

    行人若識此意。

    先當求覓法性道理為忏悔處也。

    次明忏悔法者。

    法為二種。

    一正法。

    二助法。

    正法者。

    即是觀法性之慧也。

    法性常故是觀亦常。

    法性樂我淨故觀慧亦爾。

    法性不可思議。

    至深至妙無上無等等者。

    觀慧亦爾。

    境智相冥無二之法。

    如如不異者。

    境如智智如境。

    故言如如不異也。

    經言。

    說智及智處。

    皆名為般若。

    說智及智處。

    皆名為實相。

    說如不說不說如說。

    說不說無二無别。

    以此觀慧曆一切法亦複如是。

    故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若行若住若明若闇皆得不離見佛世尊。

    六根所對無非佛法。

    耆婆攬草無非藥者。

    普能愈病。

    釋摩男所執。

    一切砂礫皆變為寶。

    阿那律空器悉滿甘露。

    若如是者。

    所觀之罪非複是罪。

    罪即實相。

    所觀之福福即非福。

    福即實相。

    純是實相。

    是名大忏悔也。

    助道忏悔者。

    若純用正忏亦不須助。

    若正道闇昧不明了者。

    修助以助之。

    所謂灰汁澡豆皂莢木槵以助清水爾。

    略言勤用身口意而為助也。

    身謂旋禮。

    口謂讀誦。

    心謂策觀。

    而助開門。

    如順流順風助之以篙桌去則疾也。

    如是略論正助也。

    四明忏悔位者。

    若作一種解者謂。

    鄙濁凡夫應須忏悔。

    離垢清淨者何用忏悔。

    此不如是故新本業障滅品中說。

    人從父母禀身。

    十月懷抱三年鞠養。

    撫念惟惟始能升頭戴發。

    教方教數始解作人。

    那忽違恩背義而行殺逆。

    天雖大不覆此人。

    地雖厚不載此人。

    此人命終直入地獄。

    如是逆罪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佛為人天師。

    師嚴道尊。

    凡有所說若有違犯罪莫大焉。

    初篇後聚那可違負。

    爾則欺佛負心。

    複負三師七僧。

    此則佛海死屍華園爛肉。

    此四重人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多嗔堕蛇虺。

    多欲堕鸠鴿。

    多癡堕虱蟻。

    多慢堕飛鳥。

    多谄堕修羅。

    外悭堕餓鬼。

    餓鬼常饑渴。

    畜生相殘害。

    修羅多怖畏。

    是四惡道聞名尚不可。

    況複當之。

    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人中八苦一苦尚不可忍。

    況八苦交橫。

    應當忏悔滅除業障。

    天上有五衰地獄等苦。

    色界天不得速入定。

    求不得苦。

    無色界天有四心苦。

    三界籠樊生死窟宅。

    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若出家人雖欲修道為五煩惱所障。

    心不得停心。

    為四颠倒所惑。

    不得入四念處。

    亦須忏悔除滅業障。

    念處治彼四倒。

    二惡不勤斷二善不勤生。

    不得入如意足。

    暖法不發。

    亦須忏悔。

    五根不生。

    喜有退堕。

    根生未有力。

    雖有力未鄰真如。

    是四善根中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苦忍明發雖不堕三途。

    欲界七生次第應受。

    一生尚苦。

    何況七生。

    雖斷欲界五下分六品。

    餘三品在。

    亦應忏悔。

    雖斷五下八品盡餘一品在。

    雖斷色盡餘無色分在。

    亦須忏悔。

    雖入有餘涅槃猶有果身在。

    身子風熱畢陵伽眼痛。

    欲棄有餘入無餘。

    亦須忏悔。

    雖斷三界正使盡習氣尚存。

    亦須忏悔。

    支佛亦爾。

    亦須忏悔。

    若幹慧地未得理水沾心。

    故言幹慧。

    性地未能見理。

    八人見地猶有愛惑。

    薄地神通未能還生欲界。

    離欲地猶有上界惑。

    已辦地不能除習。

    辟支佛地但作神通。

    不能達文字。

    菩薩地未窮至極。

    如是等位皆須忏悔滅除業障。

    十信但信未能稱理。

    十住但入偏理。

    十行但事未能入中。

    十回向但修中未能證中。

    十地雖證中地地皆有障。

    未窮于學不得無學。

    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又十信雖三智圓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