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方便陀羅尼。
十住已去乃至等覺已來。
秖如十四日月。
非十五日月。
匡郭未圓光未頓足。
闇未頓盡。
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齊此已來當知忏悔位長其義極廣。
雲何而言止齊凡夫。
是故五十校計經。
齊至等覺皆令忏悔。
即其義也。
若人得聞如此忏悔功德不少。
故文雲。
非于一佛五佛十佛修諸功德聞是忏悔。
乃于無量百千佛所修諸功德。
聞是忏悔。
語其華報。
在在處處。
常為國王輔相大臣之所恭敬。
語其果報。
常為十方諸佛互相恭敬。
直聞此忏悔。
尚得如此功德。
況複如法修行。
已聞忏悔義。
此法從經出。
此經從佛說。
是故當報恩歸命禮諸佛(雲雲)。
忏悔品依字訓釋。
忏者鑒也。
披陳發舒己之三業。
不敢隐諱令他委鑒。
顔恧而口蹙。
心摧而意伏。
身被鑒故而顔恧。
口被鑒故而唇蹙。
心被鑒故而意伏。
故忏名鑒也。
悔者廢也。
内懷鄙恥悔造衆非。
悔身故則三廢。
悔口故則四廢。
悔心故則十廢。
故悔名廢也。
又法門釋者。
忏悔名慚愧。
慚愧是白法。
又自不作惡。
不教他作惡。
如是等種種說。
忏悔有三。
一作法。
二取相。
三無生。
此三種通大小。
小乘作法者。
如毗尼中發露與學二十僧行摩那埵。
或半月作法。
或對首作法。
或責心但令作法成就。
不障僧事即清淨也。
阿含中亦作相忏。
犯欲人作毒蛇口想。
此觀成時淫罪即滅。
亦有觀空忏。
秖是真空。
大乘中亦有作法。
或八百日。
虛空藏塗廁是也。
或九十日。
般舟是也。
或四十九日。
大悲忏是也。
或二十一日。
法華是也。
或七日。
方等是也。
灰湯澡豆淨身。
辛酒禁口慚愧勤心。
旋誦各有遍數等。
皆作法忏攝也。
取相忏者。
如方等求十二夢王菩薩戒見華光摩頂虛空藏中唱聲印臂相起罪滅。
雖不正明作法。
兼得事用也。
無生忏者。
如普賢觀雲。
端坐念實相。
如日照霜露。
觀空緣理無相最上。
雖不正作事相。
兼上兩忏也。
作法忏成違無作罪滅。
而性罪不除。
如犯殺生。
作法忏成違無作罪去。
而償命猶在。
即其義也。
取相忏能滅性罪。
性罪去違無作罪亦去。
如伐樹枝葉萎。
根本未去續生如故也。
觀無生忏能滅無明。
如覆大地。
根枝葉等悉盡無餘。
又作法滅違戒上罪。
取相滅犯定上罪。
無生滅犯慧上罪。
又作法滅三惡道報障。
取相滅人道報障。
無生滅三界有漏報障。
又作法滅三惡道業障。
取相滅人道業障。
無生滅三界有漏業障。
又作法滅怖畏憂愁之煩惱。
亦是破煩惱。
取相滅四住之煩惱。
無生滅無明之煩惱。
又三種忏共除報障。
取相除業障。
無生除煩惱障。
又作法忏如服姜桂。
差病而已不能肥身。
譬罪滅不能生善。
取相忏如服五石。
病差身充。
不能得道。
無生忏如服五芝。
病除身飛升仙得道。
如是等種種分别行者須知。
今文具有大乘三忏。
著淨潔衣專聽是經。
又七日七夜朝暮淨心等即作法也。
于其坐處得見彌勒文殊普賢。
即取相也。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本無有生亦無和合。
即無生也。
三意宛然。
故能滅諸惡蕩五障。
顯經力用也。
從此品下明經力用。
今品正明夜夢晝說忏悔斷惡拔苦。
下品正明昔歎發誓生善與樂。
旁正互舉。
此品文為二。
初夢中見聞。
二覺已說見聞。
夢又二。
一夢見金鼓。
二夢擊鼓聲。
見鼓又三。
一正見鼓。
二見鼓光。
三見光中佛。
夢者是入如夢三昧也。
又入觀如夢出觀如覺。
入觀心靜能觀法性。
法性即金鼓。
金鼓體圓空鳴。
圓即法身。
空即般若。
鳴即解脫。
姝者勝義深義。
大者廣義無量義。
如上文遊于無量甚深法性意爾。
姝大略叙鼓體。
委論應言圓姝大空姝大鳴姝大。
鼓體備三種。
三種皆甚深無量。
此即夢中所睹法身。
觀一而見三佛也。
從其明溥照下是第二見鼓光也。
光是智慧。
契此法性克成大果。
智與體冥。
體圓姝大光圓亦姝大。
體空姝大光空亦姝大。
體鳴既姝大光鳴亦姝大。
何者。
此身與諸佛同體同意故也。
即此夢中所睹報身佛一佛而三也。
從複于光中見十方佛下是第三見光中諸佛也。
光從鼓出遍照十方。
用從體起應周法界。
與機緣同事也。
琉璃座者所安之理也。
佛坐其上智稱法性也。
大衆圍繞者所應之機也。
此即夢中所睹應佛即一而論三也。
睹此三佛即是三身三德種種三法門從此設教名金光明也。
從見有一人下是第二夢見擊鼓。
文為三。
一見擊鼓。
二出大音聲。
三聲所诠辯。
鼓是法身擊是機智。
婆羅門是淨行。
似是鄰真。
鄰真之人以似解之淨智和會法身。
甘露相應滅苦生樂。
鼓是法身。
枹鼓合是報身。
擊出是應身。
聲所诠辯是法界大用起教利益衆生。
從時信相菩薩下是第二覺已說見聞。
文為四。
一往佛所。
二與緣俱。
三伸敬。
四述夢。
夢者入法門為夜夢。
出法門如過夜至旦。
又三十心惑障未遣故如夢。
登地斷惑如過夜至旦。
觀解者。
觀行位中所觀三身如夢。
分真位中所觀三身如旦。
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也。
往耆阇崛山者表向果地也。
伸敬有三。
頂禮是身敬。
瞻仰是意敬。
說夢是口敬。
頂禮者。
菩薩居因信首為貴。
諸佛在果慈悲為賤。
以貴敬賤也。
從以其夢中下是第四述夢也。
此下總有一百六十二行偈。
分為二。
初四行半總明夢。
後一百五十七行半别明夢。
總又為二。
初三行半明見金鼓。
後一行明見擊鼓。
見鼓又三。
初一行見鼓形狀。
次一行見鼓光明。
次一行半見光中諸佛。
即長行中三身意入觀所觀之境也。
次一行見擊鼓者。
自睹其觀智之機扣擊法身之境也。
出大音聲者。
已如上說。
自睹其境智合能多利益也。
從是大金鼓下一百五十七行半偈别明夢事。
文為二。
初從是大金鼓下至悉能滅除有二十一行三句。
明金鼓有滅惡生善之力。
二從一切諸苦無依無歸下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正明教诏忏悔之法。
就能滅惡生善文為六。
一有三行。
滅世間因果之苦。
二有三行。
生出世間因果之樂。
三有四行。
能令衆生自行化他俱備。
四有四行。
能滅衆生報障。
又發宿命通。
五有四行。
能令衆生得諸法門。
先少得後多得(雲雲)。
六有三行三句。
能破衆生八難流轉。
釋此六義皆從三塗。
十住已去乃至等覺已來。
秖如十四日月。
非十五日月。
匡郭未圓光未頓足。
闇未頓盡。
應須忏悔滅除業障。
齊此已來當知忏悔位長其義極廣。
雲何而言止齊凡夫。
是故五十校計經。
齊至等覺皆令忏悔。
即其義也。
若人得聞如此忏悔功德不少。
故文雲。
非于一佛五佛十佛修諸功德聞是忏悔。
乃于無量百千佛所修諸功德。
聞是忏悔。
語其華報。
在在處處。
常為國王輔相大臣之所恭敬。
語其果報。
常為十方諸佛互相恭敬。
直聞此忏悔。
尚得如此功德。
況複如法修行。
已聞忏悔義。
此法從經出。
此經從佛說。
是故當報恩歸命禮諸佛(雲雲)。
忏悔品依字訓釋。
忏者鑒也。
披陳發舒己之三業。
不敢隐諱令他委鑒。
顔恧而口蹙。
心摧而意伏。
身被鑒故而顔恧。
口被鑒故而唇蹙。
心被鑒故而意伏。
故忏名鑒也。
悔者廢也。
内懷鄙恥悔造衆非。
悔身故則三廢。
悔口故則四廢。
悔心故則十廢。
故悔名廢也。
又法門釋者。
忏悔名慚愧。
慚愧是白法。
又自不作惡。
不教他作惡。
如是等種種說。
忏悔有三。
一作法。
二取相。
三無生。
此三種通大小。
小乘作法者。
如毗尼中發露與學二十僧行摩那埵。
或半月作法。
或對首作法。
或責心但令作法成就。
不障僧事即清淨也。
阿含中亦作相忏。
犯欲人作毒蛇口想。
此觀成時淫罪即滅。
亦有觀空忏。
秖是真空。
大乘中亦有作法。
或八百日。
虛空藏塗廁是也。
或九十日。
般舟是也。
或四十九日。
大悲忏是也。
或二十一日。
法華是也。
或七日。
方等是也。
灰湯澡豆淨身。
辛酒禁口慚愧勤心。
旋誦各有遍數等。
皆作法忏攝也。
取相忏者。
如方等求十二夢王菩薩戒見華光摩頂虛空藏中唱聲印臂相起罪滅。
雖不正明作法。
兼得事用也。
無生忏者。
如普賢觀雲。
端坐念實相。
如日照霜露。
觀空緣理無相最上。
雖不正作事相。
兼上兩忏也。
作法忏成違無作罪滅。
而性罪不除。
如犯殺生。
作法忏成違無作罪去。
而償命猶在。
即其義也。
取相忏能滅性罪。
性罪去違無作罪亦去。
如伐樹枝葉萎。
根本未去續生如故也。
觀無生忏能滅無明。
如覆大地。
根枝葉等悉盡無餘。
又作法滅違戒上罪。
取相滅犯定上罪。
無生滅犯慧上罪。
又作法滅三惡道報障。
取相滅人道報障。
無生滅三界有漏報障。
又作法滅三惡道業障。
取相滅人道業障。
無生滅三界有漏業障。
又作法滅怖畏憂愁之煩惱。
亦是破煩惱。
取相滅四住之煩惱。
無生滅無明之煩惱。
又三種忏共除報障。
取相除業障。
無生除煩惱障。
又作法忏如服姜桂。
差病而已不能肥身。
譬罪滅不能生善。
取相忏如服五石。
病差身充。
不能得道。
無生忏如服五芝。
病除身飛升仙得道。
如是等種種分别行者須知。
今文具有大乘三忏。
著淨潔衣專聽是經。
又七日七夜朝暮淨心等即作法也。
于其坐處得見彌勒文殊普賢。
即取相也。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本無有生亦無和合。
即無生也。
三意宛然。
故能滅諸惡蕩五障。
顯經力用也。
從此品下明經力用。
今品正明夜夢晝說忏悔斷惡拔苦。
下品正明昔歎發誓生善與樂。
旁正互舉。
此品文為二。
初夢中見聞。
二覺已說見聞。
夢又二。
一夢見金鼓。
二夢擊鼓聲。
見鼓又三。
一正見鼓。
二見鼓光。
三見光中佛。
夢者是入如夢三昧也。
又入觀如夢出觀如覺。
入觀心靜能觀法性。
法性即金鼓。
金鼓體圓空鳴。
圓即法身。
空即般若。
鳴即解脫。
姝者勝義深義。
大者廣義無量義。
如上文遊于無量甚深法性意爾。
姝大略叙鼓體。
委論應言圓姝大空姝大鳴姝大。
鼓體備三種。
三種皆甚深無量。
此即夢中所睹法身。
觀一而見三佛也。
從其明溥照下是第二見鼓光也。
光是智慧。
契此法性克成大果。
智與體冥。
體圓姝大光圓亦姝大。
體空姝大光空亦姝大。
體鳴既姝大光鳴亦姝大。
何者。
此身與諸佛同體同意故也。
即此夢中所睹報身佛一佛而三也。
從複于光中見十方佛下是第三見光中諸佛也。
光從鼓出遍照十方。
用從體起應周法界。
與機緣同事也。
琉璃座者所安之理也。
佛坐其上智稱法性也。
大衆圍繞者所應之機也。
此即夢中所睹應佛即一而論三也。
睹此三佛即是三身三德種種三法門從此設教名金光明也。
從見有一人下是第二夢見擊鼓。
文為三。
一見擊鼓。
二出大音聲。
三聲所诠辯。
鼓是法身擊是機智。
婆羅門是淨行。
似是鄰真。
鄰真之人以似解之淨智和會法身。
甘露相應滅苦生樂。
鼓是法身。
枹鼓合是報身。
擊出是應身。
聲所诠辯是法界大用起教利益衆生。
從時信相菩薩下是第二覺已說見聞。
文為四。
一往佛所。
二與緣俱。
三伸敬。
四述夢。
夢者入法門為夜夢。
出法門如過夜至旦。
又三十心惑障未遣故如夢。
登地斷惑如過夜至旦。
觀解者。
觀行位中所觀三身如夢。
分真位中所觀三身如旦。
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也。
往耆阇崛山者表向果地也。
伸敬有三。
頂禮是身敬。
瞻仰是意敬。
說夢是口敬。
頂禮者。
菩薩居因信首為貴。
諸佛在果慈悲為賤。
以貴敬賤也。
從以其夢中下是第四述夢也。
此下總有一百六十二行偈。
分為二。
初四行半總明夢。
後一百五十七行半别明夢。
總又為二。
初三行半明見金鼓。
後一行明見擊鼓。
見鼓又三。
初一行見鼓形狀。
次一行見鼓光明。
次一行半見光中諸佛。
即長行中三身意入觀所觀之境也。
次一行見擊鼓者。
自睹其觀智之機扣擊法身之境也。
出大音聲者。
已如上說。
自睹其境智合能多利益也。
從是大金鼓下一百五十七行半偈别明夢事。
文為二。
初從是大金鼓下至悉能滅除有二十一行三句。
明金鼓有滅惡生善之力。
二從一切諸苦無依無歸下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正明教诏忏悔之法。
就能滅惡生善文為六。
一有三行。
滅世間因果之苦。
二有三行。
生出世間因果之樂。
三有四行。
能令衆生自行化他俱備。
四有四行。
能滅衆生報障。
又發宿命通。
五有四行。
能令衆生得諸法門。
先少得後多得(雲雲)。
六有三行三句。
能破衆生八難流轉。
釋此六義皆從三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