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漸至人天二乘菩薩等。
一一皆有破惡生善之力。
從一切諸苦無依無歸下有一百三十五行三句。
是第二明教诏忏悔之法。
文為五。
一從一切諸苦下有十九行一句。
教自說過罪忏悔。
二從我當供養下有三十五行。
明供養諸佛自行化他修忏悔。
三從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有二十一行。
明稱歎修忏悔。
四從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下有五十一行半。
明發願修忏悔。
五從若有敬禮稱歎十力下有九行。
結成忏悔。
生起五意者。
但衆生邪倒障理不識法性。
愚癡障解不識因果。
惡業障行不識善法。
聖人慈悲因大士之夢。
示其忏悔示其道理。
示其因果示其善行。
故論自忏荷佛恩深故伸供養。
供養不洩其誠故歌詠稱歎。
供養是行須願指歸。
行願既圓結成贊美也。
自忏文為三。
初一行一句明法身是依憑之所。
次兩行請佛覆護。
次十六行正明忏悔。
夫法身具三德。
即是一體三寶。
法性是法寶。
寂而常照是佛寶。
遍一切處是僧寶。
自凡夫二乘雖不知。
亦不出法性。
總而言之。
一切菩薩何嘗不以此為歸依。
依此則本立而道生也。
内本雖立外無佛加不得成就。
若蒙擁護斷惡生善。
辦在斯須。
如萌芽得雨扶疏豐郁。
是故請佛也。
内外因緣既備正須忏悔也。
正忏文為二。
初三句總明忏悔。
後十五行一句别明忏悔。
總忏者總忏三障也。
本者煩惱是二障本也。
惡者報障也。
不善者業障也。
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寶。
三障若轉諸三法門悉明。
故總忏也。
别忏者别忏三障也。
文為三。
初一行一句忏煩惱障。
次一行忏報障。
次十三行忏業障。
諸十力前者。
正忏煩惱障也。
獨頭無明癡倒殊甚。
不識法身佛也。
法身佛遍一切處。
癡闇不知。
公于佛前造作衆罪。
如牛羊不識天子。
如鳥雀不識檠像。
于前造過。
愚癡不識法身亦複如是。
父母恩者。
方便是父智度是母。
此二法門能生法身。
而不識者。
是不知報佛也。
不解善法者。
善法是助道之行。
能資智顯理。
而不解者是不識應佛。
三佛皆不能知。
豈非無明過患。
此别忏煩惱障也。
自恃種姓下别忏報障也。
略言有三種。
一以姓傲他。
二以财忽物。
三以壯年陵彼。
雖報有此三不應自恣。
若縱恣者此報成障事也。
今更約法門解。
出家人以慧為姓。
定為财戒為年。
染此三法自尊卑他者。
是名染法非求法也。
法華雲。
汝年少壯我年衰邁者。
凡人以五陰盛為壯。
二乘通教以空出有為壯。
别教菩薩以法眼過慧眼為壯。
著此諸法者。
悉是恃強陵弱成報障也。
悉須忏悔。
從心念不善下十三行别忏業障。
文為十二。
初一行忏由心口造惡業。
亦是教他作惡也。
從身口意是自作惡也。
二一行忏内外因緣造惡業。
三一行忏五欲因緣造惡業。
四一行信受邪師造惡業。
五一行随順惡主造惡業。
六一行愛心所使造惡業。
七二行為衣食女色造惡業。
八一行于佛世敬田造惡業。
九一行于無佛世敬田造惡業。
十兩句于正法造惡業。
十一一行于恩田造惡業。
十二一行半總一切處造惡業。
造業因緣甚多。
不可具列故總而忏之。
若欲細釋從人道為始。
二乘通别菩薩等行一一作之例應可解。
故五十校計經雲。
上至等覺皆須忏悔。
即其義也。
從我今供養下三十五行明供養諸佛。
所以供養者。
我本癡盲蒙示忏悔。
此恩深重故興供養。
文為二。
初一行明财供養。
後三十四行明法供養。
法供養為二。
初八行半明化他法供養。
随順如來慈悲法門。
濟利含識。
是為化他修法供養。
後二十五行半明自行法供養。
随順如來智慧法門。
修十地功德。
是為自行修法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
财供法供事理自他皆悉具足也。
化他法供養文為二。
初四行化他令其修行。
後四行半化他令修忏悔。
初修行者。
我自行十地為法供養。
今複化人令法供養。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瞑者皆明明終不盡。
其意有四。
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次勸真因十地之行。
次勸真果菩提大覺。
次勸精進督使速成。
夫衆生等故性欲亦等。
善巧度一衆多亦然。
不計劬勞積行累德。
功成大覺。
即智德滿。
盡一切苦即斷德滿。
文自明顯不俟多釋。
觀心者。
調一念心。
使真明發任運成真果。
調一切心數亦複如是。
弟子衆塵勞随意之所轉。
即此義也。
次四行半化他令修忏者。
我蒙佛教忏。
還以忏教他。
重重然無盡燈。
化化不絕也。
文為三意。
初欲為說忏。
次正為說忏。
三說忏已。
千劫者。
假多以顯忏力大爾。
譬如惡人造罪山積能拔于王難。
尚分半國償。
豈複問其前愆。
說千劫造逆。
雖複厚重能拔法性之王。
從如來藏中顯成法身者。
大覺朗然超升自在。
甯複為五無間業之所縛邪。
從我當安止下二十五行半自修法供養。
文為二。
初五行自修行。
後二十行半自修忏。
前自忏竟。
今那複重。
譬如金師。
從初習學至于皓首。
互燒互打器成方息。
修行譬智燒。
修忏譬斷打。
智斷極乃止。
重說無咎。
前是自行門。
今是法供養門為異也。
自修行又為三。
初一句标章。
我當安止是也。
次修因。
十地是也。
次成果菩提是也。
珍寶者。
十地因可貴。
諸地即是珍寶也。
腳足者。
十地是果家之基本。
故言腳足。
又十度是十地之腳足。
于餘功德非為不修。
随力随分正以檀為初地之足。
檀足若滿得入初地。
乃至智度足滿得入十地。
故十度為十地腳足也。
果中有總明果滿别明果滿。
在文可知。
功德光明者。
是果上二種莊嚴也。
令衆生度海者。
即果上轉法輪也。
從諸佛世尊下二十行半明自修忏。
文為二。
初一行請佛。
後十九行半明忏。
文為五。
初四行半忏報障。
次一行半忏煩惱障。
次六行忏業障。
次兩行明回向。
次五行半忏善惡兩難。
就報障文又二。
初二行半出報障相。
次二行請除滅。
百劫者受報之時也。
時中受身。
身即是報。
報有所作。
作即是障。
貧窮困苦是依報不圓。
亦是報障也。
愁熱驚懼者。
由貧窮外逼故驚懼内焦皆報障也。
所作衆惡者。
即想行陰苦也。
貧窮困苦者。
即色陰苦也。
愁熱驚懼心常怯劣者。
即識陰苦也。
暫無歡樂者。
即受陰苦也。
此皆報障意爾。
次煩惱障文為二。
初
一一皆有破惡生善之力。
從一切諸苦無依無歸下有一百三十五行三句。
是第二明教诏忏悔之法。
文為五。
一從一切諸苦下有十九行一句。
教自說過罪忏悔。
二從我當供養下有三十五行。
明供養諸佛自行化他修忏悔。
三從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有二十一行。
明稱歎修忏悔。
四從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下有五十一行半。
明發願修忏悔。
五從若有敬禮稱歎十力下有九行。
結成忏悔。
生起五意者。
但衆生邪倒障理不識法性。
愚癡障解不識因果。
惡業障行不識善法。
聖人慈悲因大士之夢。
示其忏悔示其道理。
示其因果示其善行。
故論自忏荷佛恩深故伸供養。
供養不洩其誠故歌詠稱歎。
供養是行須願指歸。
行願既圓結成贊美也。
自忏文為三。
初一行一句明法身是依憑之所。
次兩行請佛覆護。
次十六行正明忏悔。
夫法身具三德。
即是一體三寶。
法性是法寶。
寂而常照是佛寶。
遍一切處是僧寶。
自凡夫二乘雖不知。
亦不出法性。
總而言之。
一切菩薩何嘗不以此為歸依。
依此則本立而道生也。
内本雖立外無佛加不得成就。
若蒙擁護斷惡生善。
辦在斯須。
如萌芽得雨扶疏豐郁。
是故請佛也。
内外因緣既備正須忏悔也。
正忏文為二。
初三句總明忏悔。
後十五行一句别明忏悔。
總忏者總忏三障也。
本者煩惱是二障本也。
惡者報障也。
不善者業障也。
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寶。
三障若轉諸三法門悉明。
故總忏也。
别忏者别忏三障也。
文為三。
初一行一句忏煩惱障。
次一行忏報障。
次十三行忏業障。
諸十力前者。
正忏煩惱障也。
獨頭無明癡倒殊甚。
不識法身佛也。
法身佛遍一切處。
癡闇不知。
公于佛前造作衆罪。
如牛羊不識天子。
如鳥雀不識檠像。
于前造過。
愚癡不識法身亦複如是。
父母恩者。
方便是父智度是母。
此二法門能生法身。
而不識者。
是不知報佛也。
不解善法者。
善法是助道之行。
能資智顯理。
而不解者是不識應佛。
三佛皆不能知。
豈非無明過患。
此别忏煩惱障也。
自恃種姓下别忏報障也。
略言有三種。
一以姓傲他。
二以财忽物。
三以壯年陵彼。
雖報有此三不應自恣。
若縱恣者此報成障事也。
今更約法門解。
出家人以慧為姓。
定為财戒為年。
染此三法自尊卑他者。
是名染法非求法也。
法華雲。
汝年少壯我年衰邁者。
凡人以五陰盛為壯。
二乘通教以空出有為壯。
别教菩薩以法眼過慧眼為壯。
著此諸法者。
悉是恃強陵弱成報障也。
悉須忏悔。
從心念不善下十三行别忏業障。
文為十二。
初一行忏由心口造惡業。
亦是教他作惡也。
從身口意是自作惡也。
二一行忏内外因緣造惡業。
三一行忏五欲因緣造惡業。
四一行信受邪師造惡業。
五一行随順惡主造惡業。
六一行愛心所使造惡業。
七二行為衣食女色造惡業。
八一行于佛世敬田造惡業。
九一行于無佛世敬田造惡業。
十兩句于正法造惡業。
十一一行于恩田造惡業。
十二一行半總一切處造惡業。
造業因緣甚多。
不可具列故總而忏之。
若欲細釋從人道為始。
二乘通别菩薩等行一一作之例應可解。
故五十校計經雲。
上至等覺皆須忏悔。
即其義也。
從我今供養下三十五行明供養諸佛。
所以供養者。
我本癡盲蒙示忏悔。
此恩深重故興供養。
文為二。
初一行明财供養。
後三十四行明法供養。
法供養為二。
初八行半明化他法供養。
随順如來慈悲法門。
濟利含識。
是為化他修法供養。
後二十五行半明自行法供養。
随順如來智慧法門。
修十地功德。
是為自行修法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
财供法供事理自他皆悉具足也。
化他法供養文為二。
初四行化他令其修行。
後四行半化他令修忏悔。
初修行者。
我自行十地為法供養。
今複化人令法供養。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瞑者皆明明終不盡。
其意有四。
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次勸真因十地之行。
次勸真果菩提大覺。
次勸精進督使速成。
夫衆生等故性欲亦等。
善巧度一衆多亦然。
不計劬勞積行累德。
功成大覺。
即智德滿。
盡一切苦即斷德滿。
文自明顯不俟多釋。
觀心者。
調一念心。
使真明發任運成真果。
調一切心數亦複如是。
弟子衆塵勞随意之所轉。
即此義也。
次四行半化他令修忏者。
我蒙佛教忏。
還以忏教他。
重重然無盡燈。
化化不絕也。
文為三意。
初欲為說忏。
次正為說忏。
三說忏已。
千劫者。
假多以顯忏力大爾。
譬如惡人造罪山積能拔于王難。
尚分半國償。
豈複問其前愆。
說千劫造逆。
雖複厚重能拔法性之王。
從如來藏中顯成法身者。
大覺朗然超升自在。
甯複為五無間業之所縛邪。
從我當安止下二十五行半自修法供養。
文為二。
初五行自修行。
後二十行半自修忏。
前自忏竟。
今那複重。
譬如金師。
從初習學至于皓首。
互燒互打器成方息。
修行譬智燒。
修忏譬斷打。
智斷極乃止。
重說無咎。
前是自行門。
今是法供養門為異也。
自修行又為三。
初一句标章。
我當安止是也。
次修因。
十地是也。
次成果菩提是也。
珍寶者。
十地因可貴。
諸地即是珍寶也。
腳足者。
十地是果家之基本。
故言腳足。
又十度是十地之腳足。
于餘功德非為不修。
随力随分正以檀為初地之足。
檀足若滿得入初地。
乃至智度足滿得入十地。
故十度為十地腳足也。
果中有總明果滿别明果滿。
在文可知。
功德光明者。
是果上二種莊嚴也。
令衆生度海者。
即果上轉法輪也。
從諸佛世尊下二十行半明自修忏。
文為二。
初一行請佛。
後十九行半明忏。
文為五。
初四行半忏報障。
次一行半忏煩惱障。
次六行忏業障。
次兩行明回向。
次五行半忏善惡兩難。
就報障文又二。
初二行半出報障相。
次二行請除滅。
百劫者受報之時也。
時中受身。
身即是報。
報有所作。
作即是障。
貧窮困苦是依報不圓。
亦是報障也。
愁熱驚懼者。
由貧窮外逼故驚懼内焦皆報障也。
所作衆惡者。
即想行陰苦也。
貧窮困苦者。
即色陰苦也。
愁熱驚懼心常怯劣者。
即識陰苦也。
暫無歡樂者。
即受陰苦也。
此皆報障意爾。
次煩惱障文為二。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