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兩句出相。
次一行乞清淨。
次業障文為三。
初二行豎論三世造業。
次二行橫明現起十惡。
次二行求忏過去業。
今正受者名為報障。
未受者系屬行人。
若修善道能為障礙。
問過現須忏。
未來未有。
雲何言忏。
答數家呼為未來有。
論家呼為當有。
大經雲。
遮未來故名之為殺。
現在念念滅何所可殺。
秖遮斷未來名為殺爾。
經論悉以未來為有。
故須忏也。
今更舉現事例之。
如在家人晝度生方起無量惡念。
事雖未有次第必更。
忽然發心舍家修道。
前所念事并與緣差。
未來之業亦應如此。
雖非現有時到必然。
今若忏悔索然清淨。
橫開現世三業為十惡可解。
遠離者惡斷也。
修行者善生也。
十住者初心因位也。
逮十力者後果滿也。
次明回向者。
衆生頑故愛著于有不能升出。
今忏此罪故雲回向。
他以若此國土及餘世界為随喜之文。
今意不爾。
此土他方凡所作善。
皆施衆生共向佛果。
如聲入角則能遠聞。
方便力大與虛空等。
又結文雲。
是回向不得作随喜。
釋随喜在下文也。
釋八難者。
此是善惡中論八難。
非佛前佛後之八難。
文為二。
初四行指惡為難。
次一行半指惡遮善為難。
或指善遮道為難。
初四句是報障難。
諸有者二十五有。
報得之身造作衆惡。
豈非報障。
生死險難有二解。
若取其因即是業障。
若取其果即是報障。
種種淫欲即煩惱障。
心輕躁者複是報障。
輕躁是覺觀。
覺觀屬報法。
如羅漢斷煩惱盡。
出觀猶有覺觀散心。
當知輕躁是報障非煩惱也。
更舉世人學問回轉易轍不成業障皆由輕躁之過。
豈非障邪近惡友難者。
惡友能污染人三業。
此屬業障。
如移廄于屠邊。
如孟母鄰于哭貨。
朱赤墨黑。
即其義也。
三毒是煩惱障也。
遇無難難下此有二義。
一若不修善。
障難不興。
若欲修善。
惡障即起。
善非是障。
惡來遮善。
名善為難。
此義易知。
常人皆作此解也。
二者諸善是難。
善能障道。
豈非難邪。
此義今當說。
遇無難難者。
自謂無惡不肯修善。
如二乘入空生滅度想生安隐想不複進求菩提。
即其義也。
修功德難者。
多作有為求可意果。
如一比丘專行福德不修禁戒。
堕白象中。
七寶絡身金盂承糞。
又如妙莊嚴王本事等。
豈非修功德難。
值好時難者。
如劫初時在郁單越時一向受樂都不修道。
豈非值好時難。
值佛亦難者。
如旃遮婆羅門女善星調達等。
皆是值佛而難。
例此應雲。
聞法起謗值僧起破皆是難也。
若讀作難易之難者。
此是惡來遮善之義。
使善難成也。
若讀作障難之難者。
此是善自是難。
能障于道。
又依經文雲。
如是諸難今悉忏悔。
當知經作障難之難義也。
從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二十一行偈是第三稱歎。
若論次第。
前财法供養是身意。
身意未洩未備。
今更口歎。
若作法門者。
前是供養法門。
今是念佛三昧法門。
文為三。
初一行标章歎。
次十九行正歎。
三一行結歎。
标諸佛者。
橫則十方豎則三世。
事即報應理即法身。
言略而意廣。
标章之巧妙也。
我所依止者。
依止法性一體三佛也。
佛海者。
四眼入佛眼。
十智入如實智。
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
如物投石蜜如流會海。
無不甘醎者。
法性三佛攝一切法。
故名佛海也。
就正歎為二。
初十六行寄言歎。
後三行絕言歎。
寄言又二。
初一行略歎略況。
次十五行廣歎廣況。
略歎者。
諸相好中略歎金色。
釋論以即時鐵比即時金。
即時金比海金。
海金比龍金。
龍金比閻浮洲金。
閻浮洲金比四天王金。
如是轉轉比第六天金。
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
第六天金如鐵。
又佛金光徹照壁障無影。
佛入城時放光照地。
一女人低頭禮拜。
金钗堕地。
唯見晃晃。
不知何者是地何者是钗。
佛過後光歇方見金钗爾。
然金色身是衆相所依處。
唯舉金色。
故知是總歎衆相好也。
金有四義。
堅不可毀譬常。
得之者富譬樂。
體無瑕穢譬淨。
色妙晃曜譬我。
諸德之中四德為總。
猶如須彌者。
須彌為四寶所成。
況佛身具足四德。
故知總況也。
廣歎廣況文為二。
初十二行半廣歎。
次二行半廣況。
廣歎又四。
從其色無上下二行廣歎金色無上。
無上者我德也。
從善淨無垢下三行廣歎佛色無垢。
無垢者淨德也。
從功德巍巍下三行半廣歎佛色安住。
安住者常德也。
從三有之中下四行廣歎佛色能除苦毒。
即樂德也。
從如大海水下二行半廣況。
文為二。
初二行廣況。
二半行合喻。
佛功德海思所不能知言所不能盡。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即此義也。
海水難知況常德也。
地塵難知。
況淨德也。
山斤難知況我德也。
空邊難知。
況樂德也。
諸佛亦爾下合喻也。
從一切有心下三行絕言歎也。
文為二。
初一行半正絕言歎。
二一行半牒譬帖合。
一切有心不能得知。
即是絕思。
思既已絕口何所宣。
即絕言也。
更牒譬帖合。
在文可見。
從相好莊嚴下一行總結。
相者結一切相。
好者結一切好。
莊嚴者一一相一一好中皆具衆德以為莊嚴也。
從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下有五十一行半偈。
是第四發願行若無願。
如牛無禦。
不能有所至。
如畫無膠如壞未火如水中月。
故以願持行。
亦是忏悔退轉之罪也。
文為二。
初有四十七行半明發願。
次四行約願随喜。
初願又二。
初九行自發願。
次三十八行半為他發願。
自願又二。
初四行願果滿。
次五行願因圓。
果滿願又四。
初一行成佛道是願意輪滿。
次一行說法是願口輪滿。
次一行摧魔是願身輪滿。
次一行住壽久益是願慈悲滿。
因圓願又四。
初一行具六度願有為功德圓。
次一行願無為功德圓。
次二行宿命念佛圓。
次一行值佛圓。
為他發願文為二。
前八行半願作藥樹王身大悲拔苦。
後三十行願作寶珠王身大慈與樂。
拔苦又為四。
初一行總拔衆苦。
次一行拔根不具苦。
次兩行拔病苦。
次四行半拔王難苦。
與樂又為三。
初十六行半與世間果樂。
次九行半與出世因樂。
後四行結成。
上文大悲拔苦根不具者令具。
今大慈與樂。
視聽聰明暢悅快樂。
諸根語同與拔小異也。
從願諸衆生常得供養下九行半與出世因樂。
文為二。
初三行半令修行外緣具。
次六行令修行内因具。
外緣又
次一行乞清淨。
次業障文為三。
初二行豎論三世造業。
次二行橫明現起十惡。
次二行求忏過去業。
今正受者名為報障。
未受者系屬行人。
若修善道能為障礙。
問過現須忏。
未來未有。
雲何言忏。
答數家呼為未來有。
論家呼為當有。
大經雲。
遮未來故名之為殺。
現在念念滅何所可殺。
秖遮斷未來名為殺爾。
經論悉以未來為有。
故須忏也。
今更舉現事例之。
如在家人晝度生方起無量惡念。
事雖未有次第必更。
忽然發心舍家修道。
前所念事并與緣差。
未來之業亦應如此。
雖非現有時到必然。
今若忏悔索然清淨。
橫開現世三業為十惡可解。
遠離者惡斷也。
修行者善生也。
十住者初心因位也。
逮十力者後果滿也。
次明回向者。
衆生頑故愛著于有不能升出。
今忏此罪故雲回向。
他以若此國土及餘世界為随喜之文。
今意不爾。
此土他方凡所作善。
皆施衆生共向佛果。
如聲入角則能遠聞。
方便力大與虛空等。
又結文雲。
是回向不得作随喜。
釋随喜在下文也。
釋八難者。
此是善惡中論八難。
非佛前佛後之八難。
文為二。
初四行指惡為難。
次一行半指惡遮善為難。
或指善遮道為難。
初四句是報障難。
諸有者二十五有。
報得之身造作衆惡。
豈非報障。
生死險難有二解。
若取其因即是業障。
若取其果即是報障。
種種淫欲即煩惱障。
心輕躁者複是報障。
輕躁是覺觀。
覺觀屬報法。
如羅漢斷煩惱盡。
出觀猶有覺觀散心。
當知輕躁是報障非煩惱也。
更舉世人學問回轉易轍不成業障皆由輕躁之過。
豈非障邪近惡友難者。
惡友能污染人三業。
此屬業障。
如移廄于屠邊。
如孟母鄰于哭貨。
朱赤墨黑。
即其義也。
三毒是煩惱障也。
遇無難難下此有二義。
一若不修善。
障難不興。
若欲修善。
惡障即起。
善非是障。
惡來遮善。
名善為難。
此義易知。
常人皆作此解也。
二者諸善是難。
善能障道。
豈非難邪。
此義今當說。
遇無難難者。
自謂無惡不肯修善。
如二乘入空生滅度想生安隐想不複進求菩提。
即其義也。
修功德難者。
多作有為求可意果。
如一比丘專行福德不修禁戒。
堕白象中。
七寶絡身金盂承糞。
又如妙莊嚴王本事等。
豈非修功德難。
值好時難者。
如劫初時在郁單越時一向受樂都不修道。
豈非值好時難。
值佛亦難者。
如旃遮婆羅門女善星調達等。
皆是值佛而難。
例此應雲。
聞法起謗值僧起破皆是難也。
若讀作難易之難者。
此是惡來遮善之義。
使善難成也。
若讀作障難之難者。
此是善自是難。
能障于道。
又依經文雲。
如是諸難今悉忏悔。
當知經作障難之難義也。
從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二十一行偈是第三稱歎。
若論次第。
前财法供養是身意。
身意未洩未備。
今更口歎。
若作法門者。
前是供養法門。
今是念佛三昧法門。
文為三。
初一行标章歎。
次十九行正歎。
三一行結歎。
标諸佛者。
橫則十方豎則三世。
事即報應理即法身。
言略而意廣。
标章之巧妙也。
我所依止者。
依止法性一體三佛也。
佛海者。
四眼入佛眼。
十智入如實智。
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
如物投石蜜如流會海。
無不甘醎者。
法性三佛攝一切法。
故名佛海也。
就正歎為二。
初十六行寄言歎。
後三行絕言歎。
寄言又二。
初一行略歎略況。
次十五行廣歎廣況。
略歎者。
諸相好中略歎金色。
釋論以即時鐵比即時金。
即時金比海金。
海金比龍金。
龍金比閻浮洲金。
閻浮洲金比四天王金。
如是轉轉比第六天金。
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
第六天金如鐵。
又佛金光徹照壁障無影。
佛入城時放光照地。
一女人低頭禮拜。
金钗堕地。
唯見晃晃。
不知何者是地何者是钗。
佛過後光歇方見金钗爾。
然金色身是衆相所依處。
唯舉金色。
故知是總歎衆相好也。
金有四義。
堅不可毀譬常。
得之者富譬樂。
體無瑕穢譬淨。
色妙晃曜譬我。
諸德之中四德為總。
猶如須彌者。
須彌為四寶所成。
況佛身具足四德。
故知總況也。
廣歎廣況文為二。
初十二行半廣歎。
次二行半廣況。
廣歎又四。
從其色無上下二行廣歎金色無上。
無上者我德也。
從善淨無垢下三行廣歎佛色無垢。
無垢者淨德也。
從功德巍巍下三行半廣歎佛色安住。
安住者常德也。
從三有之中下四行廣歎佛色能除苦毒。
即樂德也。
從如大海水下二行半廣況。
文為二。
初二行廣況。
二半行合喻。
佛功德海思所不能知言所不能盡。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即此義也。
海水難知況常德也。
地塵難知。
況淨德也。
山斤難知況我德也。
空邊難知。
況樂德也。
諸佛亦爾下合喻也。
從一切有心下三行絕言歎也。
文為二。
初一行半正絕言歎。
二一行半牒譬帖合。
一切有心不能得知。
即是絕思。
思既已絕口何所宣。
即絕言也。
更牒譬帖合。
在文可見。
從相好莊嚴下一行總結。
相者結一切相。
好者結一切好。
莊嚴者一一相一一好中皆具衆德以為莊嚴也。
從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下有五十一行半偈。
是第四發願行若無願。
如牛無禦。
不能有所至。
如畫無膠如壞未火如水中月。
故以願持行。
亦是忏悔退轉之罪也。
文為二。
初有四十七行半明發願。
次四行約願随喜。
初願又二。
初九行自發願。
次三十八行半為他發願。
自願又二。
初四行願果滿。
次五行願因圓。
果滿願又四。
初一行成佛道是願意輪滿。
次一行說法是願口輪滿。
次一行摧魔是願身輪滿。
次一行住壽久益是願慈悲滿。
因圓願又四。
初一行具六度願有為功德圓。
次一行願無為功德圓。
次二行宿命念佛圓。
次一行值佛圓。
為他發願文為二。
前八行半願作藥樹王身大悲拔苦。
後三十行願作寶珠王身大慈與樂。
拔苦又為四。
初一行總拔衆苦。
次一行拔根不具苦。
次兩行拔病苦。
次四行半拔王難苦。
與樂又為三。
初十六行半與世間果樂。
次九行半與出世因樂。
後四行結成。
上文大悲拔苦根不具者令具。
今大慈與樂。
視聽聰明暢悅快樂。
諸根語同與拔小異也。
從願諸衆生常得供養下九行半與出世因樂。
文為二。
初三行半令修行外緣具。
次六行令修行内因具。
外緣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