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

關燈
二。

    初二行值三寶。

    二一行半離八難。

    人緣不同。

    或值佛難不除。

    或難除不值佛。

    今願其亦除亦值。

    内因又二。

    一半行生尊貴家。

    二五行半多饒财寶。

    人因不同。

    或多财而卑賤。

    或尊貴而貧窮。

    因不具足。

    今令其亦貴亦富。

    女有五礙。

    願其無五礙苦。

    從若我現在下四行結成自他誓願也。

    前二行結自。

    後二行結他。

    從若此閻浮下四行約願随喜。

    随喜者慶他修善也。

    亦是忏悔疾妒之罪也。

    文為二。

    初二行随喜于他。

    後二行随喜于自。

    從若有敬禮下有九行偈。

    是第五結成。

    文為三。

    初二行結成斷惡。

    故言超六十劫罪。

    次四行半結成生善。

    故言國王大臣之所恭敬。

    次二行半結值佛多。

    雖不别說善知識佛。

    自兼之。

     釋贊歎品 贊歎凡有四意。

    一從能贊人。

    二從生善。

    三從滅惡。

    四從所贊人。

    一從能贊人者。

    前品明信相思疑佛壽。

    四尊盡降其室。

    一心信解。

    夜夢金鼓出聲。

    旦向耆山說夢。

    今品佛述其昔為龍尊面贊法王。

    願我當來夜夢晝說。

    說斯人之本事故言贊歎品。

    二從生善得名者。

    夫善不孤運。

    生必托緣。

    緣中勝者無過于佛。

    龍尊贊佛能生妙善。

    從生善緣得名。

    故言贊歎品。

    三從滅惡得名者。

    罪之尤者無過毀佛。

    若翻滅斯罪應須贊歎。

    贊歎治于毀訾。

    從能治得名故言贊歎品。

    四從所贊人得名者。

    即是去來現在三世諸佛。

    諸佛極尊甚深。

    無量稱揚顯說。

    故名贊歎品。

    若欲分别。

    述得名為贊。

    褒喻名為歎。

    亦更互分别爾。

    釋論第三十雲。

    美其功德名為贊。

    贊之不足又稱揚之名為歎也。

    此品有恭敬是身業。

    尊重是意業。

    贊歎是口業。

    口業不發身意不暢。

    為暢身意音聲為佛事。

    故稱揚顯說。

    褒美如來真實功德。

    故言贊歎品也。

    結此四義。

    都是四悉檀因緣立此品名。

    故言贊歎品也。

    此品雖從四悉檀立名。

    正是生善之用。

    文為二。

    一長行。

    二偈頌。

    而對告地神者。

    主此大地。

    菩薩行行皆寄其上。

    壽命長久見去來今事。

    證義事強。

    如瑞應雲。

    積功累德誰為證。

    佛時指地。

    是知我。

    今說往昔金龍尊事。

    所以對告地神也。

    又對善女天者。

    男天陽表權。

    女天陰表實。

    實智能生衆善。

    善生故宜對善女。

    證往故宜對堅牢(雲雲)。

    今論生善之用。

    故對告善女。

    金龍尊者。

    此王往昔修金光明法門。

    依法性理故言金。

    能以智慧贊三世佛。

    辯如雲雨故言龍。

    能為衆生作大利益。

    為物所仰故言尊。

    從行得名故言金龍尊也。

    總有六十二行半偈文為三。

    一三十五行贊三世佛。

    二二十五行半發來世願。

    三二行結會二世事。

    就贊佛文為五。

    初一行半總贊。

    次二十三行别贊。

    次三行遍類贊。

    次五行半絕言贊。

    次二行回向。

    總贊者。

    豎總三世橫總十方。

    世方是總是。

    微妙寂滅是總理。

    總理是總法身。

    總事是總報應二身。

    總贊三身。

    亦是總贊三德三寶等種種三法門。

    如是諸佛總皆清淨。

    清淨者。

    即是總贊之辭也。

    非但清淨亦常樂我(雲雲)。

    從色中上色下二十三行是曆相别贊。

    其文間出分為六意。

    初六行半贊七大相海。

    亦贊發绀之好。

    次二行贊兩小相海。

    次兩句遍贊大相海。

    次十三行又贊四大相海。

    次兩句贊一小相海。

    次兩句贊手足柔軟。

    複是一大相海。

    所以然者。

    大相小相更相間填共嚴佛身。

    龍尊巧智如法相解。

    如法相贊故大相小相相間而贊爾。

    夫相好本莊嚴佛身。

    佛身多種。

    父母生身。

    尊特身。

    法性身。

    身既不同相好亦異。

    相體不同相用亦異。

    相用不同相業亦異。

    三身異者。

    如林微尼園舉手攀樹。

    化右脅生。

    天地大動阿夷甚驚。

    披[疊*毛]而相。

    相相炳明決定成佛。

    悲不能聲。

    此是生身佛相也。

    如釋論說。

    尊特身佛巍巍堂堂。

    譬如須彌映臨大海。

    所有大相小相亦巍巍堂堂。

    不同常身常光常相。

    此即尊特佛身相也。

    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見。

    唯應度者亦令得見。

    此即無身之身無相之相。

    一切智為頭。

    第一義谛髻。

    八萬四千法門發。

    大悲眼中道白毫。

    無漏鼻十八空舌。

    四十不共齒。

    四弘誓肩三三昧腰。

    如來藏腹。

    權實智手定慧足。

    如是等相莊嚴法性身佛也。

    種相業者。

    如釋論修百福德成于一相。

    三千二百福德。

    成三十二相。

    此即生身佛種相義也。

    若以空慧導諸相業。

    一一業悉與空相應。

    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

    此是尊特身佛種相義也。

    若以實相慧導成諸業。

    一一業無非實相法界。

    此是法性身佛種相義。

    三身三種相三種相業不得縱橫并别。

    若一異者則不清淨非微妙寂滅。

    以不縱橫并别。

    故是絕言。

    言歎所不及也。

    今經正贊尊特身相。

    上兼法性下攝生身。

    處中而明實贊者之巧(雲雲)。

    一一相皆明其用。

    如足下安平相。

    一切魔邪無能傾動者。

    一切有無無能動者。

    一切邊無能動者。

    如頂肉髻相。

    法不禮人亦不禮聖。

    亦不禮分中。

    别有所出(雲雲)。

    從去來諸佛下是第三遍類贊。

    諸佛法身平等一心一慧應化亦然。

    特舉一佛一相以為贊端。

    遍類諸佛亦複如是。

    文殊問般若雲。

    念一佛功德與十方諸佛等。

    即其義也。

    身口清淨者有二解。

    一雲。

    所贊者三業清淨。

    我今悉禮。

    二雲。

    能贊者清淨。

    以好華香是身淨。

    奉獻是意淨。

    歌詠是口淨(雲雲)。

    從設以百舌下是第四絕言贊。

    初三行半是絕言贊。

    次二行是絕心贊。

    而有三番者。

    或應拟三身絕言也。

    一人百頭頭有百口。

    口有百舌。

    住壽千劫贊生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盡。

    一人千頭頭有千口。

    口有千舌。

    住壽萬劫贊尊特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盡。

    大地及天毛滴其水。

    一切有心不能知法性身佛相好功德。

    是故絕言絕心歎。

    從我今下兩行總回向也。

    從如是人王下二十五行半。

    是第二廣發來願。

    文為二。

    初一行佛述。

    後二十四行半是龍尊發願。

    文為五别。

    初五行夜夢晝說願。

    次兩行為他取淨土願。

    次兩行半同求記莂願。

    次三行下化願。

    次十二行上求願。

    其間細釋可尋。

    問諸願皆克。

    此中何不與記。

    答法伴未來。

    來在不久(雲雲)。

    從信相當知下兩行是第三結會古今。

    如文。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