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八(會處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随義說之。
不應生疑。
璎珞法華。
皆有此說。
問。
中道土亦是報不。
答。
酬因亦是報也。
但中道實相。
非因所生。
故不作報名耳。
論二行 問成就衆生與淨佛國土。
常有此文。
未見其異。
請為分之。
又如前雲。
為物取土。
乃見淨佛國土。
即是成就衆生。
雲何有二行異。
答。
二行相成。
不可然使異。
今欲分其相者。
釋論雲。
成就衆生。
履其利物之行。
淨佛國土。
明為物興所行。
所行不同。
故分二也。
又無量壽佛為因之時。
廣發四十餘願。
願令土淨。
故後得淨土。
大品夢行品末。
明菩薩見衆生饑寒凍餓起諸大行。
行得淨土。
又即此經雲行取佛土。
故知是行。
問。
若爾何故複修淨土因耶。
答。
前興大願。
後廣起衆行。
行行具足。
及得淨土。
但起淨土。
凡有二門。
一者。
下見衆生種種苦惱。
故興大行。
行取淨土。
二者。
上見諸佛國土安樂清淨。
菩薩發心求之。
欲以給物。
行亦二門。
例此可見。
問。
行自感土。
何用願為。
答。
行如車運行。
為禦者以願。
标心有在。
故禦行趣之。
又心為初門。
行為後起。
如先發大願。
後方起行。
又心一時頓發。
行則次第修之。
問。
釋論何因緣故言。
菩薩得悟無生忍已。
複唯明就衆生淨佛國耶。
答。
得無生法忍。
即是自行已立。
今所應作。
唯欲化他。
化他之中。
不出大行。
大行故明此二也。
問。
此大行。
大行應通自行化他。
何故遍言化他。
答。
至人空洞無緣。
何用土為。
今既取土。
必是為物。
故此行行皆是化他。
問。
文雲。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豈非自行。
答。
若為令土淨故淨其心。
亦是為物故自淨其心耳。
若直言菩薩自淨其心不期土淨者。
此之淨心。
容通自行也。
又菩薩若自行若化他。
皆是化他。
所以然者。
為欲化他。
故修自行。
自行不成。
不能化物。
今欲化物。
要須自行。
故一切行皆為化他況淨土行耶。
又明淨佛土與成就衆生二義者。
淨佛土。
多據果門。
成就衆生。
多據因門。
所以然者。
必成佛之時。
方得佛土。
如經雲。
菩薩成佛時。
不谄衆生。
來生其國。
故知因中起淨土之行。
據果時益物。
成就衆生多據因門者。
菩薩成就衆生故。
衆生已生淨土耳。
問。
何以知然。
答。
經論自标二行各異。
雲淨佛土行。
此行标果立行。
若成就衆生。
但約利他。
不标于果。
故知據因。
又二行異者。
淨佛土行。
是上求之行。
成就衆生随所利益故。
是下化之行。
菩薩要行。
不出斯二。
又淨佛土行是别行。
成就衆生此是通行。
何以知之。
但雲淨佛土。
不明穢土。
故是别行。
成就衆生。
随有淨穢之處。
皆明利物。
故是通行也。
問。
前就行行門分二。
今何故并雲行耶。
答。
論主明此是二種要行故。
當知皆是行也。
據位明二行。
從初發意乃至等覺。
皆具修二行。
約十地經。
八地正明淨佛土。
九地四無礙履成就衆生也。
論二慧 問。
前文雲。
譬如空地造室。
随意無礙。
若于虛空。
終不能成。
此文欲明何義。
答。
欲明取于淨土。
要具二慧。
但有所行為物取于淨土。
則有方便。
無實慧。
堕凡夫地。
以凡夫人天求亦淨妙處故。
若但有修空觀。
則不得為物取土。
堕二乘地。
今具實慧方便取土義故。
以實慧方便。
為物取土。
方便實慧土亦本空衆生。
非有凡夫故無所染著。
無所染著。
不同凡夫。
為物取土。
異二乘行。
故須二慧。
所以雲世界非一因緣所能得起。
宮室者佛土也。
空者實慧也。
地者衆生也。
以菩薩空心。
依衆生地。
然後起淨土因。
得淨土果。
故名造室也。
論一質異見 法華玄論已略陳之。
但此義人喜迷。
宜須決了。
問。
定以何物為一質而雲異見。
答。
今既明一質異見。
宜就土辨之。
土雖無量。
不出三種。
一法身本土。
二迹中明報應二土。
法身本土。
即中道實相。
此土非垢非淨。
不生不滅。
超百非。
絕四句。
不知何之目之。
強歎美雲淨土。
言一質者。
即中道實相一淨質也。
異見者。
于佛如來常見中道實相。
衆生恒見斷常生滅。
生滅之土自燒。
無生之土不毀。
故名一質異見。
二者。
就迹中報應二土。
明一質二見者。
以應土為一質。
若應淨土即一淨質。
穢土亦然。
但二緣所見。
各自不同。
心依佛慧。
則還是淨質。
若不依佛慧。
則一淨質。
遂見其穢。
故名一質異見。
問。
穢緣自見穢土。
何須應以淨耶。
答。
有二義。
一顯菩薩之德。
令增進願行。
二彰小乘之失。
令欣慕大
随義說之。
不應生疑。
璎珞法華。
皆有此說。
問。
中道土亦是報不。
答。
酬因亦是報也。
但中道實相。
非因所生。
故不作報名耳。
論二行 問成就衆生與淨佛國土。
常有此文。
未見其異。
請為分之。
又如前雲。
為物取土。
乃見淨佛國土。
即是成就衆生。
雲何有二行異。
答。
二行相成。
不可然使異。
今欲分其相者。
釋論雲。
成就衆生。
履其利物之行。
淨佛國土。
明為物興所行。
所行不同。
故分二也。
又無量壽佛為因之時。
廣發四十餘願。
願令土淨。
故後得淨土。
大品夢行品末。
明菩薩見衆生饑寒凍餓起諸大行。
行得淨土。
又即此經雲行取佛土。
故知是行。
問。
若爾何故複修淨土因耶。
答。
前興大願。
後廣起衆行。
行行具足。
及得淨土。
但起淨土。
凡有二門。
一者。
下見衆生種種苦惱。
故興大行。
行取淨土。
二者。
上見諸佛國土安樂清淨。
菩薩發心求之。
欲以給物。
行亦二門。
例此可見。
問。
行自感土。
何用願為。
答。
行如車運行。
為禦者以願。
标心有在。
故禦行趣之。
又心為初門。
行為後起。
如先發大願。
後方起行。
又心一時頓發。
行則次第修之。
問。
釋論何因緣故言。
菩薩得悟無生忍已。
複唯明就衆生淨佛國耶。
答。
得無生法忍。
即是自行已立。
今所應作。
唯欲化他。
化他之中。
不出大行。
大行故明此二也。
問。
此大行。
大行應通自行化他。
何故遍言化他。
答。
至人空洞無緣。
何用土為。
今既取土。
必是為物。
故此行行皆是化他。
問。
文雲。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豈非自行。
答。
若為令土淨故淨其心。
亦是為物故自淨其心耳。
若直言菩薩自淨其心不期土淨者。
此之淨心。
容通自行也。
又菩薩若自行若化他。
皆是化他。
所以然者。
為欲化他。
故修自行。
自行不成。
不能化物。
今欲化物。
要須自行。
故一切行皆為化他況淨土行耶。
又明淨佛土與成就衆生二義者。
淨佛土。
多據果門。
成就衆生。
多據因門。
所以然者。
必成佛之時。
方得佛土。
如經雲。
菩薩成佛時。
不谄衆生。
來生其國。
故知因中起淨土之行。
據果時益物。
成就衆生多據因門者。
菩薩成就衆生故。
衆生已生淨土耳。
問。
何以知然。
答。
經論自标二行各異。
雲淨佛土行。
此行标果立行。
若成就衆生。
但約利他。
不标于果。
故知據因。
又二行異者。
淨佛土行。
是上求之行。
成就衆生随所利益故。
是下化之行。
菩薩要行。
不出斯二。
又淨佛土行是别行。
成就衆生此是通行。
何以知之。
但雲淨佛土。
不明穢土。
故是别行。
成就衆生。
随有淨穢之處。
皆明利物。
故是通行也。
問。
前就行行門分二。
今何故并雲行耶。
答。
論主明此是二種要行故。
當知皆是行也。
據位明二行。
從初發意乃至等覺。
皆具修二行。
約十地經。
八地正明淨佛土。
九地四無礙履成就衆生也。
論二慧 問。
前文雲。
譬如空地造室。
随意無礙。
若于虛空。
終不能成。
此文欲明何義。
答。
欲明取于淨土。
要具二慧。
但有所行為物取于淨土。
則有方便。
無實慧。
堕凡夫地。
以凡夫人天求亦淨妙處故。
若但有修空觀。
則不得為物取土。
堕二乘地。
今具實慧方便取土義故。
以實慧方便。
為物取土。
方便實慧土亦本空衆生。
非有凡夫故無所染著。
無所染著。
不同凡夫。
為物取土。
異二乘行。
故須二慧。
所以雲世界非一因緣所能得起。
宮室者佛土也。
空者實慧也。
地者衆生也。
以菩薩空心。
依衆生地。
然後起淨土因。
得淨土果。
故名造室也。
論一質異見 法華玄論已略陳之。
但此義人喜迷。
宜須決了。
問。
定以何物為一質而雲異見。
答。
今既明一質異見。
宜就土辨之。
土雖無量。
不出三種。
一法身本土。
二迹中明報應二土。
法身本土。
即中道實相。
此土非垢非淨。
不生不滅。
超百非。
絕四句。
不知何之目之。
強歎美雲淨土。
言一質者。
即中道實相一淨質也。
異見者。
于佛如來常見中道實相。
衆生恒見斷常生滅。
生滅之土自燒。
無生之土不毀。
故名一質異見。
二者。
就迹中報應二土。
明一質二見者。
以應土為一質。
若應淨土即一淨質。
穢土亦然。
但二緣所見。
各自不同。
心依佛慧。
則還是淨質。
若不依佛慧。
則一淨質。
遂見其穢。
故名一質異見。
問。
穢緣自見穢土。
何須應以淨耶。
答。
有二義。
一顯菩薩之德。
令增進願行。
二彰小乘之失。
令欣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