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八(會處下)

關燈
佛智慧者。

    即是佛果。

    十信是所為之始。

    佛慧是所為之終。

    該始括終。

    則所為事盡。

    又前始自四乘。

    令入十信。

    乃至佛慧。

    網羅所為始終。

    無一衆生而不化之。

    問。

    何故先明為四乘取佛土。

    後别為菩薩。

    答。

    已如前說。

    次第法爾。

    先與小益。

    後與大利也。

    又諸佛之法。

    先雖說三。

    後要歸一。

    此經雖未彰意略已成密化。

    又此二章經文來者。

    初章為淺行之人取于佛土。

    故謂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滅惡。

    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

    後章偏為登地以上名菩薩根。

    登地既始得無生。

    道根初立。

    次明佛慧從七地入佛眼地。

    至于佛果。

    皆名佛慧。

    所為雖廣。

    不出五十二位。

    亦統始括終。

    故有第二文也。

     又來意者。

    初二句。

    明為物取報土。

    次兩句。

    明為物取應土。

    問。

    何以知然。

    答。

    後二句雲随諸衆生應以何國。

    此明适緣示淨土不同。

    華嚴百萬阿僧祇品。

    淨土随根淺深。

    故示土優劣。

    故知是應。

    又随以何淨穢雜等五種之土。

    則知是應土也。

    前文但明教化調伏而取佛土。

    不雲随機示土。

    故知明報土也。

    為物雖多。

    不出報應。

    問。

    前後二義。

    将不相違耶。

    答。

    初義攝緣明所為緣普。

    後義攝土明土義曠。

    文含二旨。

    故兩義相成。

    問。

    前雲五種土。

    請示其相。

    答。

    一淨土。

    二穢土。

    三雜土。

    四本不淨後變而成淨。

    如彌勒來也。

    五本淨後變成不淨。

    如彌勒去後土還不淨。

    此五土攝一切土。

    又報應各五。

    故成十土也。

     論報應 問。

    雲何報土。

    雲何應土。

    答。

    若以寶玉之淨沙礫之穢。

    以此二土。

    為佛土者。

    皆是應土。

    非是報土。

    何以知然。

    夫淨穢諸土。

    不出三界内外。

    而佛既無三界内外惑業。

    故無複土。

    今有土者。

    皆是應物。

    名為應土。

    故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此明三賢十聖有三界内外報土佛則無也。

    問。

    即此應土。

    亦是報不。

    答。

    亦得是報。

    凡有二義。

    一者據佛。

    二餘衆生。

    據佛者。

    如來昔日起于佛行。

    以土應物。

    今成佛果。

    遂能以土應物。

    當知此土即是報土。

    二餘衆生者。

    佛雖應物示土。

    衆生無業感之。

    尚不得見。

    何由得生淨土。

    以衆生修行淨因。

    感斯應土。

    即此應土。

    複得名報。

    如華嚴雲。

    非一因緣淨土得起也。

     次明報土者。

    為據因位三賢十聖實行為論。

    即是報土。

    以未免三界内外果報。

    必有栖宅。

    栖宅之處。

    是菩薩實報。

    故名報土。

    即菩薩報土。

    而複化物。

    與菩薩同生其中。

    據衆生感。

    菩薩土亦名報土。

    即此報土。

    衆生宜見之者。

    菩薩為之示現。

    故報土亦名為應也。

    據菩薩為報。

    約衆生為應。

    問。

    若然即報應何異。

    答。

    正可具前諸義。

    不可迢然曆别。

    家師常雲。

    報應土。

    應報土。

    衆生佛土。

    佛衆生土。

    佛菩薩土。

    菩薩佛土。

    下士聞之則便緻笑。

    今恐不逮者多。

    故不陳此說。

    斯言正會經旨也。

    問。

    今頗有報應異義以不。

    答。

    一往欲示異相者。

    應土則暫有。

    報土則長久。

    如此經按地所現小時便息。

    報土據衆生果報共招久期受用。

    以此為異也。

    又如穢土。

    是衆生惡業所感。

    故名為報。

    非是佛示現。

    所以非應。

    但佛入穢土化物。

    托居衆生報土之中。

    故名此報以為佛土。

    問。

    即衆生惡業穢土。

    是佛應土不。

    答。

    佛應居其内。

    故稱佛土。

    亦得名為佛應土也。

    故下文雲。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

    示是衆穢惡不淨土耳。

    考斯言旨。

    本是身子之流。

    不依佛慧。

    故曰見不淨。

    此是惡業感土。

    如餓鬼惡業故感鐵丸。

    非是佛應。

    。

    但佛應居其中。

    故說為示現耳。

     論土有無 有人言。

    佛一向無土。

    土皆是三界内外果報。

    佛斷惑因已盡。

    不感土報。

    是故無土。

    有人言。

    佛具足法土。

    以法界法門無不圓滿。

    豈無土耶。

    今明有無各有其義。

    若如四住為緣有漏業為因。

    感三界内報淨穢法土。

    無明為緣無漏業為因。

    感三界外。

    當知佛則斷因已竟。

    無複此報。

    故言無土。

    所以經雲。

    普賢色身命猶如虛空。

    依于如如。

    不依佛國。

    何有土矣。

    而昔行菩薩道。

    大悲能行。

    能為衆生。

    起三界内外法土以益物。

    今遂能應物起土。

    即此身果。

    酬于昔因。

    佛則有土。

    二匠不達會通。

    故各偏執耳。

    問。

    仁王雲。

    唯佛一人居淨土。

    是何土耶。

    答。

    此中道第一義谛。

    名之為土。

    菩薩爾時登第一義山頂。

    與無明父母永别。

    故獨居淨土。

    下位之流。

    未栖其中。

    此中道種種義說。

    對下三賢十聖果報之土。

    故名中道以為淨土。

    為法身所栖。

    形二邊名為中道。

    望世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