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八(會處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淨土門
此經始末盛談淨土。
二處四會。
義勢相關。
法華玄論雖已委釋。
餘未盡者。
今當略陳。
依梵本初。
猶是序品。
譯經之人。
改為佛國。
為佛國中。
有三章經。
初雲。
衆生之類。
是菩薩佛土。
次章雲。
直心是菩薩佛土。
此之二章。
雖是一品之文。
乃大明淨土之洪辂也。
衆師多别構玄。
不以文為意故。
喜失經旨也。
今叙此二章來意有七。
一者為答寶積因果二問。
初章答淨土果問。
次章答淨土因問。
淨土義往酬日廣因果二門。
則理無不攝。
所言淨土果者。
謂報應二土。
報則随業精粗。
應則适緣所現。
初章廣明此法。
謂淨土果也。
淨土因者。
始自直心。
終乎意淨。
總該萬行化他及自行。
次章廣明斯法。
謂淨土淨因也。
問。
應先明土因。
後履得果。
何故先果後因。
答。
此據答問次第。
即辨履說門。
若就修行。
則先因後果也。
又二章不同者。
初明修淨土意。
次正明修于淨土。
修淨土意者。
凡夫但為安自身。
求生好國。
二乘本期患。
意在無餘。
于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喜樂。
故并不修淨土。
菩薩普化衆生故。
取于佛土。
故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随所化衆生。
而取佛土。
以普欲化物故。
不同凡夫。
而取佛土。
簡非小行。
故一言之中。
簡異聖凡。
明菩薩修淨土意也。
又法身無像。
安用國土為。
而今修淨土者。
意在為物。
是故。
初章明修淨土意。
次章正修淨土。
如上釋之。
又二章不同者。
初章直明為物取土。
次章釋成為物之義。
菩薩修土因時。
因淨其心。
亦令衆生心淨。
即修土因時。
利物因中。
既雙修自行化他。
菩薩成佛。
得淨土果。
所化衆生。
随來受生。
得教化之。
故是果時為物。
以因果二時并皆利物。
故知為物取土。
即釋前章也。
又二章不同者。
初章正明菩薩起。
[?夕]為衆生取于佛土。
是以文雲。
能取佛土。
非于空也。
次章明行。
始自直心。
終履意淨。
以能行相成。
故要須二章經也。
又初章明為物取土。
即是發菩提心。
心即淨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發佛心。
故菩提心為淨土本。
次章明淨土因。
即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
方得佛土趣佛之門。
唯此二意。
是故華嚴善财童子。
遍遊法界。
諸善知識。
皆雲先已發菩提心。
但未知雲何修菩薩行。
今此二章。
還明兩法也。
又二章不同者。
前明為物取土。
則大慈内充。
以見物受苦。
起大悲心。
欲拔其苦。
故取佛土。
後明為物起淨土門。
夫欲為菩薩。
要先有大悲。
後廣興衆行。
此二是化物要門。
佛土之根本。
故二章明之也。
又二章不同者。
淨土有因有緣。
緣有二種。
一者外有衆生。
二者菩薩内有悲佛。
初章明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即緣中之二。
次章明修淨土因。
亦有二種。
一自修衆行。
二令衆生亦修衆行。
要緣中具二因門有多佛土方成。
此之七意。
文具含之。
不可阙也。
次論二是 問。
前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後雲直心是菩薩佛土。
未詳二是之言。
意何所在。
請為釋之。
答。
華嚴經雲。
佛子有世界微塵數等因緣所成。
今明此經要略但明取土。
有其二義。
一者取土之緣。
二取土之因。
前明取土之緣。
由有衆生故菩薩取土。
以緣中說果故。
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後明取土因。
雖由衆生。
而菩薩起取土之因。
以因中說果故。
雲直心是菩薩佛土。
故兩是有因緣不同。
别論初章 問。
初章經文凡有四句。
一雲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次雲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次雲随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次随以何國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四文何異。
請為論之。
答。
此四句文。
并明取土之意。
但前二句。
總明為物取土。
後二句。
别明為物取土。
何以知之。
初直雲随所化衆生随所調伏。
故知是總。
後文别明起菩薩根入佛智慧。
故知是别為物也。
問雲何總别。
答總為物者。
通為五乘衆生令其生善滅惡。
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謂化令生善。
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調令滅惡。
所以諸佛淨土中。
徒衆不同。
或具五乘衆。
或但人天衆。
或唯有聲聞衆。
或但求緣覺衆。
或但菩薩衆。
具如經說。
後明别為物 起菩薩根入佛智慧。
根義不定。
若對人天及二乘。
明菩薩根者。
即十信是也。
何以知之。
菩薩根本。
以信等五法為根。
如釋論履之。
十信既明菩薩信。
故知菩薩根也。
又欲回前四乘令入菩薩道。
故取佛土。
則前四乘。
始入十信。
故明十信為菩薩根也。
入
二處四會。
義勢相關。
法華玄論雖已委釋。
餘未盡者。
今當略陳。
依梵本初。
猶是序品。
譯經之人。
改為佛國。
為佛國中。
有三章經。
初雲。
衆生之類。
是菩薩佛土。
次章雲。
直心是菩薩佛土。
此之二章。
雖是一品之文。
乃大明淨土之洪辂也。
衆師多别構玄。
不以文為意故。
喜失經旨也。
今叙此二章來意有七。
一者為答寶積因果二問。
初章答淨土果問。
次章答淨土因問。
淨土義往酬日廣因果二門。
則理無不攝。
所言淨土果者。
謂報應二土。
報則随業精粗。
應則适緣所現。
初章廣明此法。
謂淨土果也。
淨土因者。
始自直心。
終乎意淨。
總該萬行化他及自行。
次章廣明斯法。
謂淨土淨因也。
問。
應先明土因。
後履得果。
何故先果後因。
答。
此據答問次第。
即辨履說門。
若就修行。
則先因後果也。
又二章不同者。
初明修淨土意。
次正明修于淨土。
修淨土意者。
凡夫但為安自身。
求生好國。
二乘本期患。
意在無餘。
于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喜樂。
故并不修淨土。
菩薩普化衆生故。
取于佛土。
故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随所化衆生。
而取佛土。
以普欲化物故。
不同凡夫。
而取佛土。
簡非小行。
故一言之中。
簡異聖凡。
明菩薩修淨土意也。
又法身無像。
安用國土為。
而今修淨土者。
意在為物。
是故。
初章明修淨土意。
次章正修淨土。
如上釋之。
又二章不同者。
初章直明為物取土。
次章釋成為物之義。
菩薩修土因時。
因淨其心。
亦令衆生心淨。
即修土因時。
利物因中。
既雙修自行化他。
菩薩成佛。
得淨土果。
所化衆生。
随來受生。
得教化之。
故是果時為物。
以因果二時并皆利物。
故知為物取土。
即釋前章也。
又二章不同者。
初章正明菩薩起。
[?夕]為衆生取于佛土。
是以文雲。
能取佛土。
非于空也。
次章明行。
始自直心。
終履意淨。
以能行相成。
故要須二章經也。
又初章明為物取土。
即是發菩提心。
心即淨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發佛心。
故菩提心為淨土本。
次章明淨土因。
即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
方得佛土趣佛之門。
唯此二意。
是故華嚴善财童子。
遍遊法界。
諸善知識。
皆雲先已發菩提心。
但未知雲何修菩薩行。
今此二章。
還明兩法也。
又二章不同者。
前明為物取土。
則大慈内充。
以見物受苦。
起大悲心。
欲拔其苦。
故取佛土。
後明為物起淨土門。
夫欲為菩薩。
要先有大悲。
後廣興衆行。
此二是化物要門。
佛土之根本。
故二章明之也。
又二章不同者。
淨土有因有緣。
緣有二種。
一者外有衆生。
二者菩薩内有悲佛。
初章明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即緣中之二。
次章明修淨土因。
亦有二種。
一自修衆行。
二令衆生亦修衆行。
要緣中具二因門有多佛土方成。
此之七意。
文具含之。
不可阙也。
次論二是 問。
前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後雲直心是菩薩佛土。
未詳二是之言。
意何所在。
請為釋之。
答。
華嚴經雲。
佛子有世界微塵數等因緣所成。
今明此經要略但明取土。
有其二義。
一者取土之緣。
二取土之因。
前明取土之緣。
由有衆生故菩薩取土。
以緣中說果故。
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後明取土因。
雖由衆生。
而菩薩起取土之因。
以因中說果故。
雲直心是菩薩佛土。
故兩是有因緣不同。
别論初章 問。
初章經文凡有四句。
一雲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次雲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次雲随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次随以何國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四文何異。
請為論之。
答。
此四句文。
并明取土之意。
但前二句。
總明為物取土。
後二句。
别明為物取土。
何以知之。
初直雲随所化衆生随所調伏。
故知是總。
後文别明起菩薩根入佛智慧。
故知是别為物也。
問雲何總别。
答總為物者。
通為五乘衆生令其生善滅惡。
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謂化令生善。
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調令滅惡。
所以諸佛淨土中。
徒衆不同。
或具五乘衆。
或但人天衆。
或唯有聲聞衆。
或但求緣覺衆。
或但菩薩衆。
具如經說。
後明别為物 起菩薩根入佛智慧。
根義不定。
若對人天及二乘。
明菩薩根者。
即十信是也。
何以知之。
菩薩根本。
以信等五法為根。
如釋論履之。
十信既明菩薩信。
故知菩薩根也。
又欲回前四乘令入菩薩道。
故取佛土。
則前四乘。
始入十信。
故明十信為菩薩根也。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