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關燈
第三論會處 凡有二門。

    一釋會處。

    二明淨土。

     論雲。

    欲遍通衆教。

    宜具三門。

    一知名題。

    二鑒旨歸。

    三識分齊。

    上已叙其二。

    今次論第三。

     第一釋會處 江南舊釋。

    以室内外。

    分經為三。

    初有四品。

    在室外說。

    名為序分。

    中間六品。

    室内說之。

    名為正經。

    後之四品。

    還歸室外。

    名為流通。

    所以然者。

    淨名托病方丈。

    念待激揚。

    前之四品。

    但叙如來說法述德命人。

    為問疾由緻。

    故稱為序。

    中間六品。

    在于室内。

    始談妙法。

    目之為正說。

    後之四品。

    利物已周。

    還來佛所。

    印定成經。

    故稱流通。

     北土相承雲。

    此經凡有三會。

    始自佛國。

    終菩薩品。

    謂庵園會也。

    問疾以去。

    至乎香積。

    方丈會也。

    菩薩行品竟乎一經。

    庵園重會。

     今以一文。

    總征二釋。

     說方便品。

    在何處耶。

    若在室外。

    即事違文。

    若室内說者。

    複乖上釋。

    若謂此品集經者意。

    非淨名自談。

    既無時事。

    何所集耶。

    又方便親序現疾。

    說法何得非淨名之言。

    又室内說法。

    凡有二時。

    方便一品是其初集。

    略說法門。

    問疾以後。

    方丈重會。

    廣宣妙法。

    何得以前說為序。

    後談為正。

     若謂此經但有三會。

    是亦不然。

    既重集庵園。

    為二會者。

    亦再聚方丈。

    甯非兩集。

    若初集方丈。

    以略非會者。

    庵園但有一品。

    甯複廣耶。

    又庵園說淨土因果為一集者。

    方丈明法身因果。

    甯非會耶。

    今所釋者。

    華嚴七處八會。

    斯經二處四集。

    言二處者一庵園處。

    二方丈處。

    庵園為佛處。

    方丈為菩薩處。

    庵園為出家處。

    方丈為在家處。

    庵園他業所起處。

    方丈自業所起處。

    他業所起處者。

    庵羅女園。

    為佛起精舍。

    明未曾有室是居士淨業所起也。

    庵園在城外。

    方丈在城内。

    顯公傳雲。

    相去三裡。

    所言四會者。

    一庵園會。

    二方丈會。

    三重集庵園。

    四再會方丈。

    以此分經。

    實為允當也。

     問。

    華嚴不起寂滅道場。

    現身七處。

    此經四會。

    可得然乎。

    答。

    華嚴明不起。

    此經明起。

    起與不起。

    皆不思議。

    故華嚴稱不思議解脫。

    此經亦稱不思議解脫也。

    問。

    華嚴不起道場現身七處。

    可不思議。

    此經既四處往反。

    何名莫測。

    答。

    此經四會。

    雖有去來。

    實無往反。

    故文殊去而不往。

    淨名來而不至。

    來而不至。

    故無所從來。

    去而不往。

    實無所去。

    故善來文殊不來相來。

    來既不來相來。

    去亦不去相去。

    故來去宛然。

    而實無往反。

    故名不思議也。

    問。

    此經既有二處四會。

    為有序正流通以不。

    答。

    準例華嚴。

    具含二意。

    如是六事。

    可兩望之。

    以初攝初。

    則屬初會。

    望于一部。

    屬序分經。

    流通亦然。

    從阿閦佛品歎法美人。

    以後攝後。

    屬于後會。

    若望大段。

    則屬流通。

    問。

    如是六事。

    蓋是序庵園時應事。

    但屬初會。

    雲何為序分耶。

    答。

    如是六事。

    雖序庵園時處。

    而為成一經。

    複得屬大序。

    流通亦然。

     次别釋會處 要具五事。

    嘉集方名為會。

    一有處所。

    二有時節。

    三有化主。

    四有徒衆。

    五說教門。

    五事和集。

    衆生悟道。

    故名為會。

    如四百觀論雲。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論中略明三種。

    一有真法。

    二有說者。

    三有聽人。

    具此三緣。

    故有輪不得無際。

    阙斯一事。

    則生死非是有邊。

    今廣明五事。

    則為五階。

    化處不同。

    前已略說。

    淨土義中。

    當廣明之。

    言化時者。

    此經凡有通别二時者。

    言通時者。

    舊雲。

    淨名是佛成道第三十年所說。

    又雲二十六年說也。

    所言别時者。

    就此四會。

    有二種不同。

    一時事先後。

    二集法次第。

    時事先後者。

    第一方丈初會。

    第二庵園次會。

    第三方丈再集。

    第四庵園重會。

    問何以知然。

    答。

    五百長者與淨名為法城等侶。

    問道無時不集。

    而寶積已至。

    淨名近而不來者。

    當知有疾。

    以其疾故。

    國内近衆。

    皆來問之。

    因以身疾。

    略為說法。

    故無數千人。

    皆發道心。

    即方便品。

    故知先有毗耶初會也。

    但初集之時。

    人天衆小。

    利益未多。

    猶未足暢其神慧稱現疾之懷。

    但佛與淨名。

    既同為化物。

    故兩心相鑒。

    居士既托疾毗耶。

    如來庵園說法。

    為之集衆。

    故遣使問疾。

    聲聞菩薩。

    皆叙不堪。

    方有庵園會耳。

    次命文殊。

    令往激揚。

    廣宣妙法。

    故有方丈再集。

    但化事既周。

    還來佛所。

    如來印贊。

    使談妙法。

    故有庵園重集。

    以時事推之。

    必如此也。

    二集法次第者夫欲結集成經。

    必須先明如是我聞一時佛所住處與大衆俱。

    若發轸即序淨名時事。

    便不得成經。

    勝鬘之例。

    事亦如是。

    故先明庵園會也。

    庵園集既竟。

    将發遣使問疾之端。

    故進序方丈初會。

    歎淨名之德。

    生時衆尊仰之誠。

    叙其有疾發如來慰問由緻。

    故次有方便一品毗耶會也。

    餘之二集。

    同上釋之。

     次釋化主 此經四會。

    凡五人共說。

    方丈初集。

    淨名自說。

    庵園次會。

    如來所說。

    毗耶重集。

    凡四人說。

    一淨名說。

    二文殊說。

    三天女說。

    四諸菩薩說。

    庵園再集。

    佛與淨名二人共說。

    問。

    五百聲聞。

    八千菩薩。

    皆述淨名之言。

    何故不名說耶。

    答。

    皆是述淨名昔日之言。

    非彼自說。

    若明今昔二說者。

    二品經明淨名昔說。

    十二品經叙維摩今說。

    問。

    弟子菩薩二品。

    為屬初會。

    為屬後會。

    為是正經。

    為是序說。

    答。

    宜兩望之。

    既是庵園述之。

    則屬前會。

    為問疾由緻。

    便屬後集。

    述淨名昔說。

    故是正經。

    為發問疾之端。

    亦得為序。

    問。

    佛何故不直遣文殊激揚。

    而複命聲聞菩薩。

    答。

    略明五義。

    一顯如來大悲平等。

    故并命之。

    二欲歎淨名之德。

    令時衆尊人重法。

    三顯文殊道高。

    令一切随從。

    四顯不思議解脫甚深。

    聲聞菩薩。

    不能測度。

    衆各述淨名昔說。

    以利今日之緣。

    五明修行次第。

    方便品破凡夫。

    弟子品破聲聞。

    菩薩品破菩薩。

    從淺至深以為次第。

    然後同入無礙法門。

    共證不思議解脫也。

    問。

    淨名彌勒。

    位同受職。

    何故彌勒受屈。

    淨名能呵。

    答。

    可具三義。

    一雲。

    十地菩薩。

    智無不通。

    應無不普。

    豈有夫會人天受屈無垢。

    唯相與化物。

    故得失适緣耳。

    二者雖同是十地。

    而十地之中。

    自有三位。

    謂入住滿。

    或可彌勒十地大士。

    淨名金剛心人。

    三者彌勒位居等覺。

    當來之尊。

    淨名為妙覺地。

    是已成之佛。

    問。

    既五人共說。

    何故獨稱淨名經耶。

    答。

    餘人說少。

    淨名說多。

    以少從多。

    稱淨名經也。

    又如來庵園說法。

    為之集衆。

    遣使問疾。

    廣說法門。

    則成其說也。

    又初會合蓋現土按地變淨。

    略開不思議之端。

    庵園重會。

    印定歎述。

    方得成經。

    使後代信受故。

    初會皆開其宗。

    後集印其說。

    始終皆成為淨名經。

    故獨标維摩說也。

    問。

    初會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