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十常無常門
略明四句。
一境智俱常。
唯大乘有之。
小乘無也。
以小乘凡聖之智皆無常故。
但大乘境智俱常。
可有三義。
一常智照實相境。
如果法觀照般若照實相般若。
二常智照虛空常境如大經雲。
一切常中虛空第一。
今常智照此常境也。
若以實相即是虛空。
如釋論中說虛空論非有非無。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即是實相。
今且據事辨。
以虛空為常。
此二句分境智二義也。
三者常智還自照智。
即反照智義也。
次常照無常。
凡有二義。
一照衆生無常。
二照應迹無常也。
次無常照常。
凡有三句。
一照虛空之常。
二照實相境常。
三照法身佛性常義。
但是照境。
非照智常。
以因中未有常智故也。
次無常照無常。
有二句。
一照無常境。
二者無常智自照無常智。
問。
無常智還照智。
與常智知常智何異。
答。
常智知常。
唯有一義。
無常智知無常。
有二義。
一者後念智知前念智。
二者一念智即自然知。
能得并觀者。
具有二義。
未能并者。
但有前後相知也。
常知于常。
但有一念自知。
無前後知也。
問。
北地論師雲。
初地以上即有常住法身。
亦即有常智。
是事雲何。
答。
須詳此說。
意為以證真如之智為法身耶。
為取所證真如佛性為法身耶。
若以能證之智為法身常者。
是事不然。
釋論雲。
在菩薩心。
名為般若。
在佛心變名薩若。
是常者。
則無明昧不應有改變也。
又涅槃經雲。
此常法稱要是如來。
長壽品。
凡簡三法常義。
一者外道。
二者小乘。
三者菩薩。
并無常住。
故知常義唯在佛果。
因中未有現顯之常。
若以所證真如佛性為常者。
則一切衆生皆有此事。
何止初地以上耶。
若言初地以上即見佛性。
故以佛性常為法身者。
此猶是江南舊宗。
非北異說此。
問。
有講攝大乘論師雲。
初地見真如。
與佛地不異。
是事雲何。
答。
若示論何得雲在菩薩心名般若。
在佛心變名薩婆若。
既其改變。
則知有明昧不同。
又論雲。
般若清淨。
變名才便。
則知六地般若未淨。
又本以見真故斷惑。
初地見真。
與佛不異。
則一切惑斷。
若不以見真斷惑。
即便應是有智斷惑。
故此說不然。
如此皆是無分别中善巧分别。
不示者淺識者。
學失于眉眼。
名無巧方便。
今既欲釋二智。
即廣解方便。
方便者無差别。
差别智故。
前須善巧分别諸門。
然後無方無礙之用。
後當廣解得失。
未可驚同舊宗。
今寄此門。
可有四句。
一者語同意異。
語同者。
如上來所釋。
乃至常無常也。
問。
何故語同耶。
答。
語出經論。
經論共用。
何得不同。
而意異者。
中論雲。
言語雖同。
其心則異。
今明此是無分别中善巧分别。
不二二義。
故開常無常境智二義耳。
既雲不二二。
即知雖二不二。
如大經雲。
我無我無有二相。
常無常亦。
經雲。
愚者謂二。
智者了達。
知其無二。
複有愚者。
但謂不二。
智人了知不二而二。
何者。
愚人不識常無常。
不知境智。
故是無明。
無明故名為愚。
智人了知常無常。
名為智者。
是故名為語同意異也。
二者語異意異。
有所得人。
不善分别。
無所得人。
善能分别。
故名語異。
一是無所得心善分别。
二者有所得心不善分别。
故名意異也。
三者語同意同者。
語與諸佛菩薩方等經論則同。
意與諸佛菩薩無依正觀亦同。
故名語同意同。
又語與有所得人同。
有所得人。
複有小分得處今意亦與彼同。
故雲語同意同。
四者語異意同。
語異經論而意扶合者。
亦得用之。
又語異舊宗而意同會佛旨。
亦得用之。
宜以斯四句總貫諸門。
不應一向有去取。
問。
何故明此四句。
答。
有二種人。
一始學大乘。
謂必須一向與舊宗為異。
則成謗法。
所以然者。
語出經論。
宜共用之。
但得與無得。
其心各别。
不應以意異故。
今語亦異。
二者學小乘人。
雲小與大異。
強謂義同。
是亦謗法。
所以然者。
小乘語意與大乘語意。
其實不同。
而強謂同。
如學成實論者。
無相滅谛與方等理均。
亦名謗法也。
為此大小學人。
宜開同異四句。
十一得失門 權實是至人之觀心。
真俗為衆聖之妙境。
上已略明二慧。
今須論真俗。
真俗之本若成。
權實之末自正。
故開十二門。
詳其得失。
一性假門。
二有無門。
三有本無本門。
四顯不顯門。
五理教門。
六說不說門。
七淺深門。
八理内外門。
九無定性門。
十相待門。
十一泯得失門。
十二體用門。
第一性假門 問。
學佛二谛。
雲何得失。
請為陳之。
答。
定性二谛為失。
因緣假名二谛為得。
所言定性二谛者。
若有有可有。
則有無可無。
有有可有。
不由無故有。
有無可無。
不由有故無。
不由無故有。
有非無有。
有非無有。
不由有故無。
無非有無。
有非無有。
有是自性有。
無非有無。
無是自性無。
有是自性有。
有成有見。
無是自性無。
無成無見。
有無二見若成。
則六十二見便立。
以有無為諸見本。
如法華若若無等。
依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既有其見。
則便起愛以自見生愛。
他見起嗔。
見是癡使。
複有愛恚。
則煩惱具足。
既有煩惱。
則便有業。
業惑若成。
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名為失也。
次對失明得者。
今無有可有。
則無無可無。
無有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
由有故無。
由無故有。
有是無有。
由有故無。
無是有無。
無則不自無。
無有則不自有。
不自有故非有。
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
假名有無。
問。
何故雲非有非無假說有無。
答。
此欲明有無義耳。
既是因緣有無。
因緣有無則有無宛然。
而非有無。
非有無宛然而有無。
故言有不自有故非有。
無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
假有假無。
可熟思此言。
譬如幻人非人。
幻人非人故人。
鏡像非像。
非像故像像如是。
有無非是定性。
故不起見愛。
不招苦果。
故名為得也。
問。
此言何所出耶。
答。
此中舊義。
如肇公不真空論明。
有非真有。
故雖有而空。
空非真空。
雖空而有。
猶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
作論竟。
以示羅什。
羅什歎曰。
秦人解空第一者。
僧肇其人也。
光秦法師撰搜玄論。
十四宗二谛。
用肇公為本。
故是舊宗不名新義。
宜可信之。
次考性義。
問誰義明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故成自性耶。
答。
今通明一切内外大小有所得義。
必有有可有得。
有無可無得。
無名有所
一境智俱常。
唯大乘有之。
小乘無也。
以小乘凡聖之智皆無常故。
但大乘境智俱常。
可有三義。
一常智照實相境。
如果法觀照般若照實相般若。
二常智照虛空常境如大經雲。
一切常中虛空第一。
今常智照此常境也。
若以實相即是虛空。
如釋論中說虛空論非有非無。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即是實相。
今且據事辨。
以虛空為常。
此二句分境智二義也。
三者常智還自照智。
即反照智義也。
次常照無常。
凡有二義。
一照衆生無常。
二照應迹無常也。
次無常照常。
凡有三句。
一照虛空之常。
二照實相境常。
三照法身佛性常義。
但是照境。
非照智常。
以因中未有常智故也。
次無常照無常。
有二句。
一照無常境。
二者無常智自照無常智。
問。
無常智還照智。
與常智知常智何異。
答。
常智知常。
唯有一義。
無常智知無常。
有二義。
一者後念智知前念智。
二者一念智即自然知。
能得并觀者。
具有二義。
未能并者。
但有前後相知也。
常知于常。
但有一念自知。
無前後知也。
問。
北地論師雲。
初地以上即有常住法身。
亦即有常智。
是事雲何。
答。
須詳此說。
意為以證真如之智為法身耶。
為取所證真如佛性為法身耶。
若以能證之智為法身常者。
是事不然。
釋論雲。
在菩薩心。
名為般若。
在佛心變名薩若。
是常者。
則無明昧不應有改變也。
又涅槃經雲。
此常法稱要是如來。
長壽品。
凡簡三法常義。
一者外道。
二者小乘。
三者菩薩。
并無常住。
故知常義唯在佛果。
因中未有現顯之常。
若以所證真如佛性為常者。
則一切衆生皆有此事。
何止初地以上耶。
若言初地以上即見佛性。
故以佛性常為法身者。
此猶是江南舊宗。
非北異說此。
問。
有講攝大乘論師雲。
初地見真如。
與佛地不異。
是事雲何。
答。
若示論何得雲在菩薩心名般若。
在佛心變名薩婆若。
既其改變。
則知有明昧不同。
又論雲。
般若清淨。
變名才便。
則知六地般若未淨。
又本以見真故斷惑。
初地見真。
與佛不異。
則一切惑斷。
若不以見真斷惑。
即便應是有智斷惑。
故此說不然。
如此皆是無分别中善巧分别。
不示者淺識者。
學失于眉眼。
名無巧方便。
今既欲釋二智。
即廣解方便。
方便者無差别。
差别智故。
前須善巧分别諸門。
然後無方無礙之用。
後當廣解得失。
未可驚同舊宗。
今寄此門。
可有四句。
一者語同意異。
語同者。
如上來所釋。
乃至常無常也。
問。
何故語同耶。
答。
語出經論。
經論共用。
何得不同。
而意異者。
中論雲。
言語雖同。
其心則異。
今明此是無分别中善巧分别。
不二二義。
故開常無常境智二義耳。
既雲不二二。
即知雖二不二。
如大經雲。
我無我無有二相。
常無常亦。
經雲。
愚者謂二。
智者了達。
知其無二。
複有愚者。
但謂不二。
智人了知不二而二。
何者。
愚人不識常無常。
不知境智。
故是無明。
無明故名為愚。
智人了知常無常。
名為智者。
是故名為語同意異也。
二者語異意異。
有所得人。
不善分别。
無所得人。
善能分别。
故名語異。
一是無所得心善分别。
二者有所得心不善分别。
故名意異也。
三者語同意同者。
語與諸佛菩薩方等經論則同。
意與諸佛菩薩無依正觀亦同。
故名語同意同。
又語與有所得人同。
有所得人。
複有小分得處今意亦與彼同。
故雲語同意同。
四者語異意同。
語異經論而意扶合者。
亦得用之。
又語異舊宗而意同會佛旨。
亦得用之。
宜以斯四句總貫諸門。
不應一向有去取。
問。
何故明此四句。
答。
有二種人。
一始學大乘。
謂必須一向與舊宗為異。
則成謗法。
所以然者。
語出經論。
宜共用之。
但得與無得。
其心各别。
不應以意異故。
今語亦異。
二者學小乘人。
雲小與大異。
強謂義同。
是亦謗法。
所以然者。
小乘語意與大乘語意。
其實不同。
而強謂同。
如學成實論者。
無相滅谛與方等理均。
亦名謗法也。
為此大小學人。
宜開同異四句。
十一得失門 權實是至人之觀心。
真俗為衆聖之妙境。
上已略明二慧。
今須論真俗。
真俗之本若成。
權實之末自正。
故開十二門。
詳其得失。
一性假門。
二有無門。
三有本無本門。
四顯不顯門。
五理教門。
六說不說門。
七淺深門。
八理内外門。
九無定性門。
十相待門。
十一泯得失門。
十二體用門。
第一性假門 問。
學佛二谛。
雲何得失。
請為陳之。
答。
定性二谛為失。
因緣假名二谛為得。
所言定性二谛者。
若有有可有。
則有無可無。
有有可有。
不由無故有。
有無可無。
不由有故無。
不由無故有。
有非無有。
有非無有。
不由有故無。
無非有無。
有非無有。
有是自性有。
無非有無。
無是自性無。
有是自性有。
有成有見。
無是自性無。
無成無見。
有無二見若成。
則六十二見便立。
以有無為諸見本。
如法華若若無等。
依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既有其見。
則便起愛以自見生愛。
他見起嗔。
見是癡使。
複有愛恚。
則煩惱具足。
既有煩惱。
則便有業。
業惑若成。
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名為失也。
次對失明得者。
今無有可有。
則無無可無。
無有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
由有故無。
由無故有。
有是無有。
由有故無。
無是有無。
無則不自無。
無有則不自有。
不自有故非有。
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
假名有無。
問。
何故雲非有非無假說有無。
答。
此欲明有無義耳。
既是因緣有無。
因緣有無則有無宛然。
而非有無。
非有無宛然而有無。
故言有不自有故非有。
無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
假有假無。
可熟思此言。
譬如幻人非人。
幻人非人故人。
鏡像非像。
非像故像像如是。
有無非是定性。
故不起見愛。
不招苦果。
故名為得也。
問。
此言何所出耶。
答。
此中舊義。
如肇公不真空論明。
有非真有。
故雖有而空。
空非真空。
雖空而有。
猶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
作論竟。
以示羅什。
羅什歎曰。
秦人解空第一者。
僧肇其人也。
光秦法師撰搜玄論。
十四宗二谛。
用肇公為本。
故是舊宗不名新義。
宜可信之。
次考性義。
問誰義明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故成自性耶。
答。
今通明一切内外大小有所得義。
必有有可有得。
有無可無得。
無名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