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

關燈
慧日道場沙門胡吉藏撰 三論境智門 智非孤生。

    必由境發。

    故境為智本。

    境非獨立。

    因智受名。

    故智為境本。

    非境無以發智。

    非智無以照境。

    非境無以發智。

    故境為能發。

    智為所發。

    非智無以照境。

    故智為能照。

    境為所照。

    以境為能發。

    為智所照。

    即境能為智所。

    智為能照。

    為境所發。

    即智能為境所。

    境之所照。

    能發于智。

    故境所為智能。

    智之所發。

    能照于境。

    故智所為境能。

    不得言境前智後。

    亦非智前境後。

    亦非一時。

    唯得名因緣境智也。

     問。

    以何為境。

    而能發智。

    答。

    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故二谛名教。

    能生二智。

    故二谛名境。

    關中昙影法師注中論。

    親承什公音旨。

    什師雲。

    傳吾業者。

    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

    影公序二谛雲。

    以真谛故無有。

    以俗谛故無無。

    真故無有。

    雖無而有。

    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

    雖無而有。

    不滞于無。

    雖有而無。

    不累于有。

    不滞于無。

    故斷無見滅。

    不累于有。

    故常著冰消。

    寂此諸邊。

    故名為中。

    詳此意者。

    真故無有。

    雖無而有。

    即是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

    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

    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以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雖曰假名。

    宛然實相。

    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

    雖曰真際。

    宛然諸法。

    以真際宛然諸法。

    故不滞于無。

    諸法宛然實相。

    則不累于有。

    不累于有故不常。

    不滞于無故非斷。

    即中道也。

    由斯二谛。

    發生二智。

    以了諸法實相故。

    生漚和波若。

    以悟實相諸法故。

    生般若漚和。

    漚和般若而宛然漚和。

    般若漚和而宛然般若。

    以漚和宛然般若故。

    不著于有。

    般若宛然漚和故。

    不滞于無。

    不累于有。

    故常著冰消。

    不滞于無。

    故斷無見滅。

    寂此諸邊。

    故名中觀。

    是以二谛中道。

    還發生二智中觀。

    觀二智中觀。

    還照二谛中道。

    故境稱于智。

    智稱于境。

    境名智境。

    故智名境智也。

    二境既正。

    則二智義明。

    故須幻境以明智也。

    二乘不得二智。

    良由不見此二谛。

    不得正觀。

    亦由不見二谛即是中道故也。

     問。

    般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則般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般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般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智無不圓。

    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

    并鑒諸法。

    則二境不分。

    兩慧無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般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

    不煩般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

    而體複照者。

    則一境二照。

    既一境二照。

    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但明般若照實相。

    漚和照諸法。

    舊義般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知實相。

    雖複并觀。

    智用恒别。

    則是格局聖心。

    封執二見也。

     問。

    前雲般若不著有。

    方便不證空。

    何故。

    複雲漚和涉有不著。

    般若照空無滞。

    答。

    不著空者。

    凡有二義。

    一者般若照實相。

    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

    此是般若之力。

    二者不證空名為不著。

    此方便力也。

    不著有者。

    亦具二義。

    一者般若入空故。

    言不著有。

    二者方便為般若所道故。

    能涉有不著。

    是般若力。

    是故。

    經中或言般若不著空。

    方便不著有。

    或言般若不著有。

    方便不證空。

    各舉一門。

    義無二也。

     問。

    若般若照空。

    漚和鑒有。

    則二智俱照。

    雲何言般若無知。

    答。

    般若雖知而無所知。

    雖無所知。

    而無所不知。

    問。

    般若知實相。

    故言無知。

    亦則知般若。

    故言無知。

    答。

    既約二境。

    分于二智。

    般若但知實相。

    故言無知。

    不得雲知般若故無知。

    若知般若。

    則是方便知。

    問。

    般若契實相。

    則内外并[穴/俱]。

    緣觀俱寂。

    方便照俗。

    何能知此般若。

    答。

    般若無知而知。

    為方便所知。

    知而無知。

    則方便不知。

    問。

    般若無知而知。

    知而無知。

    方便亦得爾不。

    答。

    指實為權。

    指權為實。

    權實不二。

    亦得爾也。

    不二而二。

    則無知而知。

    名為方便。

    二而不二。

    則知而無知。

    名為般若。

    問。

    般若照空。

    具知無知。

    方便鑒有。

    何故不具知無知耶。

    答。

    二而不二。

    皆具二也。

    不二而二。

    般若所知之境是空。

    能知之慧為有。

    故具知無知。

    而亦便能知所知境。

    智皆有。

    故波若有知有無知。

    而方便但有知也。

    問。

    雲何般若具知無知。

    答般若知實相。

    是故名知。

    既契實相。

    則内外并[穴/俱]。

    緣觀俱寂。

    故名無知。

    雖緣觀俱寂。

    而境智宛然。

    故知無所知。

    無知而知。

     問。

    此與開善至忌彌存義何異耶。

    答。

    彼彌存之義。

    終非至忌。

    至忌之義。

    終非彌存。

    今以彌存為至忌。

    至忌為彌存。

    是故為異。

    問。

    舊亦如是。

    與今何異。

    答。

    彼至忌之義。

    知終不作境。

    境終不成智。

    則是境智二見。

    何名至忌。

    若智則是境。

    境既無智。

    無智亦無知。

    若境則是智。

    智既無所不知。

    則境亦無所不知。

    而實不爾。

    故終是二見。

    今對此一門。

    略叙大乘樞要觀行淵府。

    經雲。

    貪欲則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

    具無量諸佛道。

    貪欲則是道者。

    求貪欲。

    四句内外畢竟無從。

    貪欲本來自性清淨。

    則是實相。

    如此了悟。

    便名般若。

    豈有實相之境異般若觀耶。

    故境智不二。

    雖四句内外求貪不得。

    而則見于衆生宛然有貪欲。

    便是方便。

    傷衆生無貪謂貪。

    而欲拔之。

    故則此方便。

    複名大悲。

    欲令悟貪無貪。

    與無貪之樂。

    則此大悲。

    複名大慈。

    無故一句觀行。

    具足境智及慈悲等萬行。

    初信此法為十信。

    解此法為十解。

    乃至證悟此法為十地。

    究竟了達為佛果。

    豈非一貪中具無量諸佛道耶。

    故無不同。

    舊宗别有真境。

    會之而生慈悲。

    起境智至忌。

    就一貪作既爾。

    曆一切法例然。

     問。

    大品明實相不生不滅能生般若。

    涅槃雲。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乃至非因非果。

    能發觀智。

    此二同明境智。

    有何異耶。

    答。

    開合不同。

    略有四句。

    一開因果開境智。

    二合因果合境智。

    三合因果開境智。

    四開因果合境智也。

    開因果開境智者。

    則般若所明。

    因有道慧道種慧。

    果則一切智一切種智。

    謂開因果也。

    實相能生般若。

    則實智之境。

    世谛能生方便。

    為權智之境。

    謂開境智也。

    次合因果合境智者。

    如涅槃五性之義。

    一者因性。

    二者因因性。

    三者果性。

    四者果果性。

    五者非因非果性。

    此之五性。

    更無二體。

    十二因緣能生之義。

    則名為境。

    所發之義。

    便名觀智。

    觀明了故稱菩提。

    菩提無累。

    即是果果。

    然十二因緣。

    本性清淨。

    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故名非因非果。

    然此五性。

    既無二體。

    但轉境為智。

    變因為果。

    如此因果。

    未曾因果。

    故五性一體。

    名合因果合境智也。

    三合因果開境智者。

    亦如大品。

    以般若為因。

    薩婆若為果。

    因果更無有二。

    般若之因。

    變名薩婆若果。

    如什公雲。

    薩婆若則老般若。

    此名合因果也。

    開境智者。

    實相雖能生般若。

    而不轉實相之境為般若。

    世谛雖生方便。

    不轉世谛之境。

    為方便之智。

    故名開境智也。

    開因果合境智者。

    亦如涅槃以轉境為智。

    故言合境智。

    而有因與因因。

    果與果果。

    故言開因果。

     問。

    涅槃既轉境為智。

    言合境智者。

    亦轉因為果。

    何故非合因果耶。

    答。

    文開因與因因果與果果。

    故言開因果。

    而取境智。

    并作因因之名。

    沒境智之稱。

    故言合境智也。

    問。

    涅槃般若何故開合。

    答。

    涅槃就十二因緣。

    辨境智義。

    欲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衆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