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論宗旨
凡有二。
一總定宗旨。
二别釋二智。
一總定宗旨者 論曰。
已知名字。
宜識旨歸。
旨歸不同。
凡有四說。
有人言。
此經名不思議。
即以不思議為宗。
标淨名。
叙能說之人。
題不思議。
辨經宗緻。
故肇公以四句明不思議本。
四句明不思議迹。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有人言。
此經雖明不思議解脫。
正以因果為宗。
如佛國初會。
明淨土因果。
方便品至不二法門。
明法身因果。
香積以去竟經。
重明淨土行及法身因果。
宜以因果為宗。
有人言。
此經以二行為宗。
一淨佛國土行。
二成就衆生行。
初會明淨土行。
次會明成就衆生行。
方丈重會雙明二行。
問疾至不二法門。
重明成就衆生行。
香積重明淨土行。
庵園後會。
且雙明二行。
菩薩行品。
明成就衆生行。
見阿閦佛品。
明淨佛國土行。
故以二行為宗。
菩薩得無生忍以後。
更無餘事。
但欲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故一部始終。
明此二要行。
為此經宗。
今所明者。
非無前義。
但師資所習。
正以二智。
為宗。
問。
以何文義用二智為宗。
答。
法供養品。
天主曰。
以我雖從佛及文殊。
聞百千經。
而未曾聞是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夫實相是入道本。
不思議神通為化物之宗。
法中要極。
莫過斯二。
現自在神通。
即實慧方便。
決定實相。
即方便實慧。
雖實相而神通。
雖神通而實相。
動寂不二。
而權實宛然。
一部之經。
盛談斯法。
故以二智為宗。
又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是淨名父母。
即為淨名經宗。
又此經所興。
正起于疾。
疾是方便。
方便由實。
故以二智為宗。
又此經名維摩诘經。
以菩薩為教主。
正以二智名為菩薩。
方便實慧。
不同凡夫。
實慧方便。
簡非小道。
又方便實慧名為菩薩。
實慧方便。
名摩诃薩。
故以成菩薩法。
為菩薩經宗。
問。
二智由二境生。
何故不境智合為經宗。
答。
爾炎雖是智母。
而三乘共觀。
二智獨菩薩法。
故般若不屬二乘佛。
但屬菩薩。
般若之巧。
名為漚和。
般若尚不屬二乘。
漚和即聲聞絕分。
故以智為宗。
不取境也。
問。
此經。
始自淨土終訖法養。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
何故不用不思議為宗。
答。
一部之教雖皆是難思。
别而言。
正以解脫為不思議。
故雲諸佛菩薩有解脫。
名不思議。
住此解脫。
能現一切形。
能說一切教。
而物不能測。
故通名不思議解脫。
則是二智。
故以二智為宗。
問。
解脫雲何即是二智。
答。
二智無累。
故稱解脫。
則此解脫。
心行處斷故。
意不能思。
言語又滅故。
則口不能議。
故知二智則解脫也。
問。
解脫是二智。
既以二智即解脫。
何故不以二智解脫為體。
答。
正以二智為解脫體。
不以解脫為二智體。
何以知之。
經雲。
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不言解脫有方便。
解脫有于慧。
故知二智為解脫。
體不以解脫為二智體。
問。
若以二智為解脫體。
何故不稱二智不思議。
而名解脫不思議。
答。
一切法門。
凡有二種。
一者立名。
二者辨體。
不思議解脫。
即經之名。
而此解脫。
以二智為體。
故名體兩舉。
義則多含。
若以不思議為名。
複以不思議為體。
則名體相。
義無多兼。
問。
無為法身為果解脫。
無漏智為因解脫。
若以解脫為宗。
則因果皆備。
今以二智為體。
但得因門。
答。
無為法身。
無漏智。
不思議解脫。
名雖有三。
而體無二也。
無累不盡。
稱為解脫。
無境不照。
名為智慧。
真極可軌。
故目為法。
即以法為身。
故名法身。
非但義含因果。
而亦體備三德。
二别釋二智。
有十一門。
一翻名門。
二釋名門。
三境智門。
四同異門。
五長短門。
六六智門。
七開合門。
八斷伏門。
九攝智門。
十常無常門。
十一得失門。
一翻名門 昔在江南。
著法華玄論。
已略明二智。
但此義既為衆聖觀心法身父母。
必須精究。
故重論之。
此義若通。
則方等衆經。
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
應雲般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
故此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即波若。
度謂波羅蜜也。
但翻波若不同。
或雲智慧。
如睿法師雲。
秦言智慧。
或翻為遠離。
出放光經。
即釋道安用。
或翻明度。
出六度集經。
或翻清淨。
此出大品。
睿法師用之。
但般若具含智慧明淨遠離等義。
譯經之人。
唯取其一。
以用翻之。
般若能斷衆惑。
遠離生死名相之法。
故雲遠離。
明了無暗。
故稱為明。
體絕穢染。
名為清淨。
達照解知。
名為智慧。
雖有諸義。
多用智慧。
智慧單複。
又各不同。
或單名為智。
如釋論及此經。
稱為智度。
或但名為慧。
如釋論雲。
波若秦言慧。
或是具翻智慧。
經論多爾。
今詳會此意。
義各有由。
通而言之。
即智為慧。
指慧為智。
廣略不同。
體無異也。
翻為慧者。
凡有四義。
一欲分十度不同。
二開空有義異。
三明因果差别。
四就凡聖為異。
十度不同者。
第六名般若。
此翻為慧。
第十雲阇那。
此名為智。
問。
阇那為智。
術阇翻為何物。
答。
此雲明。
猶是智見之流耳。
空有義異者。
照空名慧。
鑒有為智。
故此經雲。
入一相門。
起于慧業。
知一切衆生心念。
起于智業。
因果差别者。
論雲。
因名波若。
果變名薩波若。
薩波若名一切智。
則知波若名之為慧。
慧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
又佛照空有皆盡。
加以一切菩薩未究。
但名慧也。
不得雲因中名智。
果名一切智。
亦不得雲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
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
則于因果。
優劣義彰。
凡聖異者。
如涅槃雲。
般若者。
一切衆生。
名此為慧。
慧名既通。
則凡聖并有。
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數。
毗婆舍那。
目之為見。
謂一切聖人明見理也。
阇那為智。
通達決了也。
次翻為智。
凡有三義。
一者慧名既劣。
智則為勝。
今欲稱波若。
故名為智。
二者欲顯其名語便。
雲智度。
若言慧度。
言不便也。
三者欲明智即是慧。
名異體同。
故随舉其一。
次合稱智慧。
亦具三義。
一明波若具鑒有無。
故含智慧。
慧則照空。
智便鑒有。
二顯波若通果及因。
因中般若為慧。
果地波若為智。
故三德中有般若德。
三者欲明六度義含于十。
經中但明六度。
不明十者。
以般若之名既含智慧。
第十智度。
蘊在其中。
問。
既具三名。
以何翻為正。
答。
慧為正翻。
餘皆義立。
所以知然。
從多論也。
此經雲。
慧與方便。
釋論雲。
般若道方便道。
涅槃雲。
般若者一切衆生。
阇那為智。
則配諸佛菩薩。
故智非波若。
又第六名慧。
第十為智。
皆有彼此二名。
故知以慧為正。
又論雲。
波若不屬佛。
亦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菩薩則道慧道種慧。
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又雲。
波若名諸法實相慧。
如是等諸文非一。
故以慧為正翻矣。
問。
若以慧為正翻。
何故經中多雲智慧。
答。
經中多說六度。
故多雲智慧。
小說十度。
故小明慧也。
又六度中。
皆有複翻。
如布施等。
不單名施。
般若亦爾。
雖複是慧。
欲對上
一總定宗旨。
二别釋二智。
一總定宗旨者 論曰。
已知名字。
宜識旨歸。
旨歸不同。
凡有四說。
有人言。
此經名不思議。
即以不思議為宗。
标淨名。
叙能說之人。
題不思議。
辨經宗緻。
故肇公以四句明不思議本。
四句明不思議迹。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有人言。
此經雖明不思議解脫。
正以因果為宗。
如佛國初會。
明淨土因果。
方便品至不二法門。
明法身因果。
香積以去竟經。
重明淨土行及法身因果。
宜以因果為宗。
有人言。
此經以二行為宗。
一淨佛國土行。
二成就衆生行。
初會明淨土行。
次會明成就衆生行。
方丈重會雙明二行。
問疾至不二法門。
重明成就衆生行。
香積重明淨土行。
庵園後會。
且雙明二行。
菩薩行品。
明成就衆生行。
見阿閦佛品。
明淨佛國土行。
故以二行為宗。
菩薩得無生忍以後。
更無餘事。
但欲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故一部始終。
明此二要行。
為此經宗。
今所明者。
非無前義。
但師資所習。
正以二智。
為宗。
問。
以何文義用二智為宗。
答。
法供養品。
天主曰。
以我雖從佛及文殊。
聞百千經。
而未曾聞是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夫實相是入道本。
不思議神通為化物之宗。
法中要極。
莫過斯二。
現自在神通。
即實慧方便。
決定實相。
即方便實慧。
雖實相而神通。
雖神通而實相。
動寂不二。
而權實宛然。
一部之經。
盛談斯法。
故以二智為宗。
又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是淨名父母。
即為淨名經宗。
又此經所興。
正起于疾。
疾是方便。
方便由實。
故以二智為宗。
又此經名維摩诘經。
以菩薩為教主。
正以二智名為菩薩。
方便實慧。
不同凡夫。
實慧方便。
簡非小道。
又方便實慧名為菩薩。
實慧方便。
名摩诃薩。
故以成菩薩法。
為菩薩經宗。
問。
二智由二境生。
何故不境智合為經宗。
答。
爾炎雖是智母。
而三乘共觀。
二智獨菩薩法。
故般若不屬二乘佛。
但屬菩薩。
般若之巧。
名為漚和。
般若尚不屬二乘。
漚和即聲聞絕分。
故以智為宗。
不取境也。
問。
此經。
始自淨土終訖法養。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
何故不用不思議為宗。
答。
一部之教雖皆是難思。
别而言。
正以解脫為不思議。
故雲諸佛菩薩有解脫。
名不思議。
住此解脫。
能現一切形。
能說一切教。
而物不能測。
故通名不思議解脫。
則是二智。
故以二智為宗。
問。
解脫雲何即是二智。
答。
二智無累。
故稱解脫。
則此解脫。
心行處斷故。
意不能思。
言語又滅故。
則口不能議。
故知二智則解脫也。
問。
解脫是二智。
既以二智即解脫。
何故不以二智解脫為體。
答。
正以二智為解脫體。
不以解脫為二智體。
何以知之。
經雲。
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不言解脫有方便。
解脫有于慧。
故知二智為解脫。
體不以解脫為二智體。
問。
若以二智為解脫體。
何故不稱二智不思議。
而名解脫不思議。
答。
一切法門。
凡有二種。
一者立名。
二者辨體。
不思議解脫。
即經之名。
而此解脫。
以二智為體。
故名體兩舉。
義則多含。
若以不思議為名。
複以不思議為體。
則名體相。
義無多兼。
問。
無為法身為果解脫。
無漏智為因解脫。
若以解脫為宗。
則因果皆備。
今以二智為體。
但得因門。
答。
無為法身。
無漏智。
不思議解脫。
名雖有三。
而體無二也。
無累不盡。
稱為解脫。
無境不照。
名為智慧。
真極可軌。
故目為法。
即以法為身。
故名法身。
非但義含因果。
而亦體備三德。
二别釋二智。
有十一門。
一翻名門。
二釋名門。
三境智門。
四同異門。
五長短門。
六六智門。
七開合門。
八斷伏門。
九攝智門。
十常無常門。
十一得失門。
一翻名門 昔在江南。
著法華玄論。
已略明二智。
但此義既為衆聖觀心法身父母。
必須精究。
故重論之。
此義若通。
則方等衆經。
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
應雲般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
故此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即波若。
度謂波羅蜜也。
但翻波若不同。
或雲智慧。
如睿法師雲。
秦言智慧。
或翻為遠離。
出放光經。
即釋道安用。
或翻明度。
出六度集經。
或翻清淨。
此出大品。
睿法師用之。
但般若具含智慧明淨遠離等義。
譯經之人。
唯取其一。
以用翻之。
般若能斷衆惑。
遠離生死名相之法。
故雲遠離。
明了無暗。
故稱為明。
體絕穢染。
名為清淨。
達照解知。
名為智慧。
雖有諸義。
多用智慧。
智慧單複。
又各不同。
或單名為智。
如釋論及此經。
稱為智度。
或但名為慧。
如釋論雲。
波若秦言慧。
或是具翻智慧。
經論多爾。
今詳會此意。
義各有由。
通而言之。
即智為慧。
指慧為智。
廣略不同。
體無異也。
翻為慧者。
凡有四義。
一欲分十度不同。
二開空有義異。
三明因果差别。
四就凡聖為異。
十度不同者。
第六名般若。
此翻為慧。
第十雲阇那。
此名為智。
問。
阇那為智。
術阇翻為何物。
答。
此雲明。
猶是智見之流耳。
空有義異者。
照空名慧。
鑒有為智。
故此經雲。
入一相門。
起于慧業。
知一切衆生心念。
起于智業。
因果差别者。
論雲。
因名波若。
果變名薩波若。
薩波若名一切智。
則知波若名之為慧。
慧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
又佛照空有皆盡。
加以一切菩薩未究。
但名慧也。
不得雲因中名智。
果名一切智。
亦不得雲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
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
則于因果。
優劣義彰。
凡聖異者。
如涅槃雲。
般若者。
一切衆生。
名此為慧。
慧名既通。
則凡聖并有。
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數。
毗婆舍那。
目之為見。
謂一切聖人明見理也。
阇那為智。
通達決了也。
次翻為智。
凡有三義。
一者慧名既劣。
智則為勝。
今欲稱波若。
故名為智。
二者欲顯其名語便。
雲智度。
若言慧度。
言不便也。
三者欲明智即是慧。
名異體同。
故随舉其一。
次合稱智慧。
亦具三義。
一明波若具鑒有無。
故含智慧。
慧則照空。
智便鑒有。
二顯波若通果及因。
因中般若為慧。
果地波若為智。
故三德中有般若德。
三者欲明六度義含于十。
經中但明六度。
不明十者。
以般若之名既含智慧。
第十智度。
蘊在其中。
問。
既具三名。
以何翻為正。
答。
慧為正翻。
餘皆義立。
所以知然。
從多論也。
此經雲。
慧與方便。
釋論雲。
般若道方便道。
涅槃雲。
般若者一切衆生。
阇那為智。
則配諸佛菩薩。
故智非波若。
又第六名慧。
第十為智。
皆有彼此二名。
故知以慧為正。
又論雲。
波若不屬佛。
亦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菩薩則道慧道種慧。
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又雲。
波若名諸法實相慧。
如是等諸文非一。
故以慧為正翻矣。
問。
若以慧為正翻。
何故經中多雲智慧。
答。
經中多說六度。
故多雲智慧。
小說十度。
故小明慧也。
又六度中。
皆有複翻。
如布施等。
不單名施。
般若亦爾。
雖複是慧。
欲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