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五。
亦存複名。
故言智慧。
次翻無翻義。
有人言。
般若名含五義。
不可正翻。
宜以慧當其名。
如釋論七十一卷雲。
般若定實相。
甚深極重。
智慧輕薄。
故不能稱于般若。
此格提用之。
今謂不然。
釋論乃明不可稱義。
非不可翻也。
問。
稱與翻何異。
答。
稱則天竺已明。
翻則成于振旦。
反彼為此。
前後不同。
義門各異。
又論雲。
般若定實相。
故不可稱。
不言多含故。
不可稱故。
此釋為謬矣。
複有人言。
般若不可稱者。
此明觀照智慧。
不能稱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性相常住。
觀照智慧。
會境始生。
故實相為深重。
觀照智為輕薄。
北人釋也。
是亦不然。
經以五歎。
歎于般若。
不歎實相。
雲何言實相深重耶。
又言。
般若定實相。
則實相為所定。
般若為能定。
若言實相為深重者。
可以實相還定實相耶。
複有人言。
智慧輕薄。
不能稱般若者。
此是世間智慧。
離生智慧。
二乘智慧。
不能稱量菩薩大智慧耳。
何者。
大智慧照實相理。
導成衆行。
餘淺智慧。
豈能稱那。
此南方人釋也。
今謂不然。
唯雲智慧不能稱于般若。
則不言淺慧。
不稱深慧。
又淺深俱名為慧。
則俱是輕薄。
并不能稱般若也。
今依論釋之。
論雲。
般若定實相。
故深重。
智慧不能稱也。
所言定者。
定是契會之名。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無相虛宗。
非無契。
而契之者無心。
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
契彼無相之虛宗。
則内外并冥。
緣智俱寂。
智慧是知照之名。
豈能稱絕觀般若。
問。
般若雲何能契會實相。
答。
由實相生般若。
故般若能契會實相也。
問。
依此釋者。
猶是淺智。
不能稱于深智。
答。
深則愚智皆絕。
淺則猶有知照。
故非淺智不稱深智也。
問。
定實相既是契會之名。
與舊辨冥會。
義何異耶。
答。
語同而意異。
但釋冥會。
自有二師。
一雲即會是冥。
以符合故冥。
冥契不乖故會。
無優劣也。
此莊嚴龍光之義。
二雲會是符合之名。
冥是混一之義。
則冥勝而會劣也。
何者。
因中有四義故未冥。
一或未盡。
二體有生滅。
三智未周圓。
四體依方所。
故但稱會。
佛果離此四義。
故所以談冥。
冥與無生為一。
則境智不分。
無應照異。
而無生不乖俗。
冥亦不妨會。
佛果舉體冥。
舉體會。
會故應照滿十方。
冥故一切皆絕。
今總問之。
冥既與境混一者。
智為成境。
為不作境耶。
若不作境。
雲何言一。
若智作境者。
境既無知。
智亦無知。
智既有知。
則境亦應爾。
以其一故也。
若言與法性同絕。
故言冥會。
猶與法性異者。
即于會冥之日。
猶見境智為二。
何得經雲菩薩般若相應。
不見應與不應。
合與不合耶。
又具四義故。
方成冥者。
般若教。
佛智猶有生滅。
則不得稱冥。
照無等法性義。
故無冥實相之義也。
問。
雲何名甚深極重。
答。
夫論可稱。
則不名極重。
良由極重。
故不可稱。
論主欲釋經不可稱義。
故雲深也。
問。
但應言重。
何故複雲甚深。
答。
為欲簡擇重義。
非如重物重。
乃是甚深。
故雲重耳。
問。
但言深重。
何故複雲極耶。
答。
三乘同觀。
并契實相。
但二乘猶如兔馬。
未盡其原。
故不得般若之名。
不名甚深極重。
今欲簡二乘。
明菩薩照盡其原。
得名般若。
故雲甚深極重也。
問。
智慧何故雲輕薄耶。
答。
般若體絕緣觀。
智慧名定于觀。
般若體絕愚智。
智慧名主知照。
般若體絕名字。
智慧則猶涉名言。
故對般若之重。
明智慧之輕。
對般若之深。
辨智慧之淺。
淺猶薄也。
問。
般若體絕愚智。
何故立智慧名耶。
答。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智慧。
雖立智慧之名。
實不稱般若之體。
問。
但應言般若體深重。
般若名輕薄。
智慧體深重。
智慧名輕薄。
雲何乃言波若深重智慧輕薄。
答。
今依梵本。
則雲般若體深重。
般若名輕薄。
但用此音。
則應雲智慧體深重智慧名輕薄。
恐此義難顯。
故譯經之人。
借此方智慧。
不能稱梵文般若也。
問。
不可稱與不可量何異。
答。
經有五歎。
謂大事故起。
不可稱事起。
不可量事起。
無等等事起。
不可思議事起。
既别有無量事起。
則稱非量也。
不可量則取無有邊際。
不可稱明甚深至重。
例如法稱品明舍利不能稱般若經卷。
今智慧名義不能稱絕觀般若也。
問。
論雲。
智慧小。
般若多。
故不能稱。
雲何為多小耶。
答。
有人言。
實相則無法不自在故多。
智慧局之于心故小。
今謂不然。
前就定實相故。
明不可稱。
今約多含義。
明不可稱。
般若體非愚智。
能愚能智。
智慧唯主于智。
故般若多。
智慧小。
又般若定實相。
實相既遍。
般若亦多。
智慧不爾。
故雲小也。
問。
已知般若翻不翻義。
方便複雲何。
答。
常啼雲漚和俱舍羅大師方便力。
漚和為方便。
俱舍羅名為勝智。
般若之巧。
名為漚和。
其用既勝。
名勝智也。
淨名以方便為父。
取其生成之能。
大品以漚和為師。
明有訓誨之德。
善巧化物。
不證二乘。
皆大師之力也。
二釋名門 複有三門。
一釋權實。
二解大義。
三正二道。
一釋權實 通而言之。
二智皆如實而照。
并名為實。
皆有善巧。
悉稱方便。
就别言之。
則般若名實。
漚和稱方便者。
略有八義。
一者般若照實相境。
從所照為名。
故稱實。
二者般若從實相生。
從能生受名。
故稱為實。
三者如實而照。
故當體名實。
論雲。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颠倒。
體離虛妄。
非颠倒慧。
故名為實。
四者對凡夫颠倒不實之慧。
故波若為實。
五者對二乘未實謂實。
故明波若為實。
六者對方便之用。
以波若為體。
故名為實。
七者對虛故明實。
未是好實。
非虛非實。
乃名妙實。
八者虛義為二。
非虛實為不二。
二與不二。
皆名不實。
非二不二。
乃名為實。
是故。
論雲。
念相觀已除言語法亦滅也。
方便者。
是善巧之名。
此義多門。
今略論十對。
一者直照空有。
名為般若。
行空不證。
涉有無著。
故名方便。
此之照巧。
更無二體。
以巧而照。
故名為實。
以照而巧。
故名方便。
問。
能照之智。
共名實智。
所照之境。
同稱實境。
實智之中。
有空智有智。
實境之中。
有真境俗境。
此為例也。
問。
既有真俗。
雲何皆名實境。
答。
是如實智境。
故名實境。
從智受名。
又實是真俗。
非妄稱之。
當體名實。
二者照空為實。
涉有為方便。
如釋論雲。
般若将入畢竟空。
方便将出畢竟空。
是實相名為實。
般若照空。
故名為實。
雖複照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巧。
名為方便。
問。
若爾雖複照有。
即能鑒空。
此用亦巧。
應是方便。
答。
此照雖巧。
但實智為體。
故隐其巧名。
與其實稱也。
三者以内靜鑒為實。
外變動為權。
問。
此義與前何異。
答。
此明若照若巧靜鑒之義。
皆名為實。
以外變動。
故名為權。
四者般若為實。
五度為方便。
所以然者。
般若為空解。
空解故名實。
五度為有行。
有行故名權。
問。
此與上照空為實涉有為權何異。
答。
前明照空照有皆是智慧。
故以二解分權實。
今約解行以開二門。
空解為實。
有
亦存複名。
故言智慧。
次翻無翻義。
有人言。
般若名含五義。
不可正翻。
宜以慧當其名。
如釋論七十一卷雲。
般若定實相。
甚深極重。
智慧輕薄。
故不能稱于般若。
此格提用之。
今謂不然。
釋論乃明不可稱義。
非不可翻也。
問。
稱與翻何異。
答。
稱則天竺已明。
翻則成于振旦。
反彼為此。
前後不同。
義門各異。
又論雲。
般若定實相。
故不可稱。
不言多含故。
不可稱故。
此釋為謬矣。
複有人言。
般若不可稱者。
此明觀照智慧。
不能稱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性相常住。
觀照智慧。
會境始生。
故實相為深重。
觀照智為輕薄。
北人釋也。
是亦不然。
經以五歎。
歎于般若。
不歎實相。
雲何言實相深重耶。
又言。
般若定實相。
則實相為所定。
般若為能定。
若言實相為深重者。
可以實相還定實相耶。
複有人言。
智慧輕薄。
不能稱般若者。
此是世間智慧。
離生智慧。
二乘智慧。
不能稱量菩薩大智慧耳。
何者。
大智慧照實相理。
導成衆行。
餘淺智慧。
豈能稱那。
此南方人釋也。
今謂不然。
唯雲智慧不能稱于般若。
則不言淺慧。
不稱深慧。
又淺深俱名為慧。
則俱是輕薄。
并不能稱般若也。
今依論釋之。
論雲。
般若定實相。
故深重。
智慧不能稱也。
所言定者。
定是契會之名。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無相虛宗。
非無契。
而契之者無心。
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
契彼無相之虛宗。
則内外并冥。
緣智俱寂。
智慧是知照之名。
豈能稱絕觀般若。
問。
般若雲何能契會實相。
答。
由實相生般若。
故般若能契會實相也。
問。
依此釋者。
猶是淺智。
不能稱于深智。
答。
深則愚智皆絕。
淺則猶有知照。
故非淺智不稱深智也。
問。
定實相既是契會之名。
與舊辨冥會。
義何異耶。
答。
語同而意異。
但釋冥會。
自有二師。
一雲即會是冥。
以符合故冥。
冥契不乖故會。
無優劣也。
此莊嚴龍光之義。
二雲會是符合之名。
冥是混一之義。
則冥勝而會劣也。
何者。
因中有四義故未冥。
一或未盡。
二體有生滅。
三智未周圓。
四體依方所。
故但稱會。
佛果離此四義。
故所以談冥。
冥與無生為一。
則境智不分。
無應照異。
而無生不乖俗。
冥亦不妨會。
佛果舉體冥。
舉體會。
會故應照滿十方。
冥故一切皆絕。
今總問之。
冥既與境混一者。
智為成境。
為不作境耶。
若不作境。
雲何言一。
若智作境者。
境既無知。
智亦無知。
智既有知。
則境亦應爾。
以其一故也。
若言與法性同絕。
故言冥會。
猶與法性異者。
即于會冥之日。
猶見境智為二。
何得經雲菩薩般若相應。
不見應與不應。
合與不合耶。
又具四義故。
方成冥者。
般若教。
佛智猶有生滅。
則不得稱冥。
照無等法性義。
故無冥實相之義也。
問。
雲何名甚深極重。
答。
夫論可稱。
則不名極重。
良由極重。
故不可稱。
論主欲釋經不可稱義。
故雲深也。
問。
但應言重。
何故複雲甚深。
答。
為欲簡擇重義。
非如重物重。
乃是甚深。
故雲重耳。
問。
但言深重。
何故複雲極耶。
答。
三乘同觀。
并契實相。
但二乘猶如兔馬。
未盡其原。
故不得般若之名。
不名甚深極重。
今欲簡二乘。
明菩薩照盡其原。
得名般若。
故雲甚深極重也。
問。
智慧何故雲輕薄耶。
答。
般若體絕緣觀。
智慧名定于觀。
般若體絕愚智。
智慧名主知照。
般若體絕名字。
智慧則猶涉名言。
故對般若之重。
明智慧之輕。
對般若之深。
辨智慧之淺。
淺猶薄也。
問。
般若體絕愚智。
何故立智慧名耶。
答。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智慧。
雖立智慧之名。
實不稱般若之體。
問。
但應言般若體深重。
般若名輕薄。
智慧體深重。
智慧名輕薄。
雲何乃言波若深重智慧輕薄。
答。
今依梵本。
則雲般若體深重。
般若名輕薄。
但用此音。
則應雲智慧體深重智慧名輕薄。
恐此義難顯。
故譯經之人。
借此方智慧。
不能稱梵文般若也。
問。
不可稱與不可量何異。
答。
經有五歎。
謂大事故起。
不可稱事起。
不可量事起。
無等等事起。
不可思議事起。
既别有無量事起。
則稱非量也。
不可量則取無有邊際。
不可稱明甚深至重。
例如法稱品明舍利不能稱般若經卷。
今智慧名義不能稱絕觀般若也。
問。
論雲。
智慧小。
般若多。
故不能稱。
雲何為多小耶。
答。
有人言。
實相則無法不自在故多。
智慧局之于心故小。
今謂不然。
前就定實相故。
明不可稱。
今約多含義。
明不可稱。
般若體非愚智。
能愚能智。
智慧唯主于智。
故般若多。
智慧小。
又般若定實相。
實相既遍。
般若亦多。
智慧不爾。
故雲小也。
問。
已知般若翻不翻義。
方便複雲何。
答。
常啼雲漚和俱舍羅大師方便力。
漚和為方便。
俱舍羅名為勝智。
般若之巧。
名為漚和。
其用既勝。
名勝智也。
淨名以方便為父。
取其生成之能。
大品以漚和為師。
明有訓誨之德。
善巧化物。
不證二乘。
皆大師之力也。
二釋名門 複有三門。
一釋權實。
二解大義。
三正二道。
一釋權實 通而言之。
二智皆如實而照。
并名為實。
皆有善巧。
悉稱方便。
就别言之。
則般若名實。
漚和稱方便者。
略有八義。
一者般若照實相境。
從所照為名。
故稱實。
二者般若從實相生。
從能生受名。
故稱為實。
三者如實而照。
故當體名實。
論雲。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颠倒。
體離虛妄。
非颠倒慧。
故名為實。
四者對凡夫颠倒不實之慧。
故波若為實。
五者對二乘未實謂實。
故明波若為實。
六者對方便之用。
以波若為體。
故名為實。
七者對虛故明實。
未是好實。
非虛非實。
乃名妙實。
八者虛義為二。
非虛實為不二。
二與不二。
皆名不實。
非二不二。
乃名為實。
是故。
論雲。
念相觀已除言語法亦滅也。
方便者。
是善巧之名。
此義多門。
今略論十對。
一者直照空有。
名為般若。
行空不證。
涉有無著。
故名方便。
此之照巧。
更無二體。
以巧而照。
故名為實。
以照而巧。
故名方便。
問。
能照之智。
共名實智。
所照之境。
同稱實境。
實智之中。
有空智有智。
實境之中。
有真境俗境。
此為例也。
問。
既有真俗。
雲何皆名實境。
答。
是如實智境。
故名實境。
從智受名。
又實是真俗。
非妄稱之。
當體名實。
二者照空為實。
涉有為方便。
如釋論雲。
般若将入畢竟空。
方便将出畢竟空。
是實相名為實。
般若照空。
故名為實。
雖複照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巧。
名為方便。
問。
若爾雖複照有。
即能鑒空。
此用亦巧。
應是方便。
答。
此照雖巧。
但實智為體。
故隐其巧名。
與其實稱也。
三者以内靜鑒為實。
外變動為權。
問。
此義與前何異。
答。
此明若照若巧靜鑒之義。
皆名為實。
以外變動。
故名為權。
四者般若為實。
五度為方便。
所以然者。
般若為空解。
空解故名實。
五度為有行。
有行故名權。
問。
此與上照空為實涉有為權何異。
答。
前明照空照有皆是智慧。
故以二解分權實。
今約解行以開二門。
空解為實。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