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

關燈
三别釋法門 有三門。

    先釋不思議門。

    次釋解脫門。

    後釋法門。

     先釋不思議有四。

    一來意。

    二釋不思議名。

    三辨不思議體。

    四釋不思議名多少。

     第一來意者。

    問。

    諸方等教。

    皆是不思議。

    何故此經獨受其名。

    答。

    一切諸經。

    雖皆是不思議。

    但此經即以不思議為名。

    例如一切佛。

    皆有法寶。

    而寶積佛即以為名。

    又不思議。

    凡有二種。

    一者通不思議。

    謂諸佛菩薩境界。

    并非二乘凡夫之有所能測度。

    二者别不思議。

    謂神通奇特。

    如巨細相容。

    衆經多明通不思議。

    此經多辨别不思議。

    故偏受斯稱。

    問。

    此經凡有二名。

    一維摩诘。

    二不思議。

    何故。

    别有不思議品。

    而無别維摩品耶。

    又此經名不思議經。

    别有不思議品。

    衆經何故不爾。

    如般若等經。

    何故無般若品耶。

    答。

    此經雖有人法二名。

    而維摩事彰。

    通為一經之主。

    不須别立品。

    不思議。

    雖通貫一經。

    但不思議事未顯。

    須别立品。

    般若等經。

    明般若事顯故。

    不須别立般若品也。

    問。

    此經何故辨不思議耶。

    答。

    略有五義。

    一者欲稱歎諸佛菩薩解脫法門不可思議。

    令禀教之徒。

    虛心頂受。

    慕仰信行。

    二者淨名道德已遠得無功用心。

    現通說法。

    有所施為。

    任運即不假思量議度。

    既得此悟。

    還欲示人。

    故說不思議。

    三者欲顯一切諸法無定性相。

    故說不思議。

    如長若定長。

    不可促長令短。

    短若定短。

    不可延短令長。

    以可延促。

    故無定相性。

    以無定性。

    諸法即空。

    因此即悟入實相。

    故說不思議。

    四者此經正明不思議法。

    故立不思議名。

    如不二法門。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淨名默即是其事。

    以正說此法故。

    辨不思議。

    五者此經欲示二種人法。

    故明不思議。

    一者理外。

    謂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人法。

    若所行之境。

    能行之智。

    所說教門。

    皆是有所得颠倒故。

    非不思議。

    二者明理内諸佛菩薩所行之境。

    能行之智。

    所說教門。

    并絕凡夫二乘有所得境界。

    故方是不可思議。

    問。

    何以知然。

    答。

    此經呵凡斥聖。

    破大彈小者。

    良由凡聖大小皆是有所得颠倒理外行心。

    所以非不思議。

    廣說菩薩無方妙用無礙法門。

    有得之徒。

    莫能測度。

    故名不思議。

    是故。

    當知。

    欲開二種義。

    故明不思議。

    此是對可思議。

    故歎不思議。

    令舍可思議。

    悟不思議。

    既無可思議。

    亦無不思議。

    故諸佛菩薩所行之道。

    非思議。

    非不思議。

    問。

    理外義宗。

    亦明絕四句。

    離百非。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何故非不思議。

    無所得。

    若四句。

    若絕四句。

    一切諸法。

    皆不思議。

    答。

    有所得。

    絕定絕。

    不可令不絕。

    不絕定不絕。

    不可令其絕。

    如此絕不絕。

    皆有蹤迹處所。

    可得思議。

    無所得。

    絕不絕并是因緣無礙不思議。

    又有所得絕不絕悉皆不成。

    竟無此法。

    論何物不思議耶。

    無所得絕不絕義始成。

    故方得有不思議。

    至二智中。

    當具說也。

     第二釋不思議名 略有三義。

     一者約本釋不思議名。

    由本是不思議故。

    方有不思議用耳。

    不思議本即不二法。

    門不二法門謂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心行斷故。

    心不能思。

    言語滅故。

    口不能議。

    十四章經。

    正為開不二。

    故前序雲。

    淨名現病之本意。

    文殊問病之所由。

    當知為明本不思議。

    故名不思議也。

     二者約淨名二智。

    由體不二之道。

    故有不二之智不二之智。

    能适化無方。

    善巧妙用。

    并任運成就。

    無功用心。

    不假思量議度。

    故名不思議。

     三者外示不思議迹。

    若形若聲。

    及說不思議本。

    若境若智。

    并非下位菩薩及與二乘凡夫所能測度。

    故名不思議。

    不思議體。

    但有于三。

    不思議名。

    亦唯此三義。

    問。

    此與關中舊釋何異。

    答。

    肇公雲。

    深遠幽微。

    二乘不能測。

    謂不思議三義之中。

    但是後意耳。

    生公雲。

    不思議者。

    凡有二種。

    一者空理。

    非惑情所測。

    二者神奇。

    非淺識能知。

    三意之中。

    具說初二義。

    什公雲。

    法身菩薩。

    有所施為。

    欲能則能。

    不須作意。

    三種之中。

    亦得其一。

    今且叙三門。

    複辨本末次第及内外不同。

    則抱前諸意。

     三辨不思議體。

    問。

    今就何法。

    明不思議。

    答。

    法雖無量。

    略有三種。

    一境。

    二智。

    三教門。

    境即真俗二境不思議。

    智即權實兩智不思議。

    教謂二谛教門。

    此之三門。

    有二種次第。

    若據能化。

    由真俗二境。

    發權實兩智。

    由權實兩智故。

    外說二谛教門。

    合此二義。

    即為二雙。

    由境發智。

    由智照境。

    謂發照一雙。

    内照二境為行。

    外彰神口為說。

    說行一雙。

    次約所化。

    三門次第者。

    禀二谛教。

    發生二智。

    二智則照于二谛。

    合此三義。

    亦成二雙。

    初則說行。

    次則發然。

    聖人如行而說。

    衆生禀二谛教。

    則如說而行。

    故名說行一雙也。

    以如說而行。

    識教悟理。

    發生二智。

    故二境為能發。

    二智為所發。

    二智為能照。

    二境為所照。

    名發照一雙也。

    問。

    真俗二谛。

    為是教名。

    為是境稱。

    答。

    約能化所化。

    互望不同。

    就能化為言。

    内照真俗。

    故真俗名境。

    外為衆生。

    依二谛說法。

    故真俗名教。

    就所化為言。

    禀于真俗。

    别真俗名教。

    因真俗。

    發生二智。

    真俗名境。

    然此真俗。

    未曾境教。

    問。

    若爾。

    何故言二谛為教。

    非是境理。

    答。

    此約依二谛說法故。

    二谛名教。

    若據發生二智。

    則真俗名境。

    又真俗表不二理。

    則真俗名教。

    若對二智。

    則稱為境。

    不可執。

    問。

    但應言聖人内照兩境。

    外為衆生依二谛說法。

    衆生禀二谛教。

    發生二智。

    二智還照二谛。

    何得複言二谛教表不二理耶。

    答。

    此義有開有合。

    若開理教不同。

    約能化為論。

    所悟之理。

    則非真非俗。

    能悟之智。

    亦非實非權。

    理雖非真俗。

    為出處衆生。

    無名相中。

    假名相說。

    故開真俗門。

    說二谛法。

    故以非真俗為理。

    真俗為教。

    二谛門既爾。

    智亦例然。

    悟理之智。

    非權非實。

    為欲化物。

    故開二智。

    以權實二智。

    照真俗兩境。

    外為衆生。

    說真俗二谛。

    此約能化。

    開理教境智義也。

    次約所化明理教境智者。

    所化衆生。

    禀真俗二教。

    即悟非真非俗不二之理。

    既悟不二之理。

    即發生不二之觀。

    所悟境既非真俗。

    能悟之智亦非權實。

    既悟理非有無。

    即識教有真俗。

    悟理發生。

    非權實智。

    即識教有真俗。

    故生權實二智。

    此約能化所化。

    各開理教境智也。

     次合論理教境智者。

    非真非俗之理。

    名為真谛。

    若真若俗之教。

    并名俗谛。

    故唯有二谛。

    非權非實。

    名為實智。

    權之與實。

    并名權智。

    故唯有二智。

    既唯有二境。

    故聖人内照二境。

    外為衆生。

    還說二谛。

    衆生因二谛教。

    還發生二智也。

    問。

    初何故開。

    後何故合。

    答。

    欲顯至理甚深。

    未曾真俗。

    聖心微妙。

    亦非實非權。

    而今言俗言真。

    說權說實者。

    蓋是出處衆生。

    故強名相說。

    為此義故。

    所以須開。

    複欲就二谛攝法。

    無義不收。

    權實該羅。

    無智不攝。

    故但明二谛唯有權實。

    所以合也。

    又經中具有開合。

    以釋經故具明之。

    又對斥舊宗執二谛不知不二。

    所以須開。

    尋教之徒。

    複言二谛之外别有不二之理。

    所以須合。

    故開合不同。

    皆有其義。

    上來總釋三門。

     今次别釋三門。

    即為三意。

    初釋二智。

    複為三門。

    一明權智不思議。

    二明實智不思議。

    三合釋二智不思議。

    問。

    何等名為權智不思議耶。

    答。

    内照外用。

    皆絕二乘。

    故并不思議。

    二乘不能遍知一切病。

    不能遍識一切藥。

    故不能測菩薩智。

    名内照不思議。

    又菩薩内照。

    即無照而照。

    照不動無照。

    亦非二乘所知。

    又菩薩雖照。

    不假功用。

    二乘作意方乃得知。

    亦不能思議菩薩無功用智也。

    次明外動用不思議。

    此事萬端不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