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關燈
後釋本名門 論曰。

    由體不二之理故。

    有無二智。

    由無二之智故。

    适化無方。

    适化無方則施教不一。

    施教不一故稱诏不同。

    是知不二之門為名本也。

    上已顯其名本。

    今次叙其本名。

    叙其本名。

    略有二種。

    第一總論衆教。

    第二别叙此經。

     第一總論衆教。

    凡有五門。

    一立名不同門。

    二轉不轉門。

    三釋首題門。

    四具義多少門。

    五人法不同門。

     一立名不同門 衆聖敷經。

    凡有二種。

    一者直說不别立名。

    如大品等。

    九十章内。

    無有侍者問名如來答題。

    良以一部明波若事顯。

    即知是波若經。

    不煩别立。

    二者說經亦立名字。

    如雲此經名為大般涅槃。

    良由名義未彰。

    故須别立。

    此立名不立名一雙也。

    就自立名之中。

    複有二種。

    一佛自立。

    如雲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二待問方立。

    如金剛波若。

    待善吉問名。

    如來始答。

    此謂自他一雙。

    就自立名中。

    複有二種。

    一序品已立。

    如金光明之流。

    二就正說方立。

    衆經多爾。

    此序正一雙也。

    待問立名中。

    複有二種。

    一說經未竟。

    随一義說。

    即立名字。

    亦如小波若等。

    二就說經究竟。

    方始立名。

    此經是矣。

    謂前後一雙也。

    就說經竟立名。

    複有二種。

    一者但立一名。

    衆經多爾。

    二者立于多名即淨名等是也。

    故雲一名維摩诘經。

    二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此一多一雙也。

    衆經雖多。

    立名所由。

    略明十義。

    問。

    華嚴一部。

    何故文無立名。

    答。

    此經凡有十萬偈。

    傳譯未盡。

    立名當在後也。

    至長安。

    見僧昙法師從于阗還。

    于彼處。

    見龍樹傳雲。

    華嚴凡有三本。

    大本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此二本并在龍宮。

    龍樹不誦出也。

    唯誦下本十萬偈三十六品。

    此土唯有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

    故知華嚴名數在數分矣。

    菩提流支雲。

    佛滅度後六百年。

    龍樹從海宮持出也。

     二論立名轉不轉門 三世佛經。

    立名有二。

    一名字不轉。

    二随佛世異。

    如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

    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現在釋迦。

    同有斯号。

    此經名字不轉。

    二者随佛出世。

    名字不同。

    如十二部中伊帝目多伽經。

    拘留秦佛出世之轉名甘露谷。

    拘那含佛為法鏡。

    迦葉佛時名分别空。

    釋迦興世稱為契經。

    蓋是适緣不同。

    故名随世異也。

     三論标題意門 天竺經題在後。

    而初皆雲悉昙。

    悉昙雲成就。

    亦雲吉法。

    而回後置初。

    道安名之也。

    問。

    衆經何故首題名字。

    答。

    欲令因名知法。

    因法起行。

    得解脫果。

    又根欲不同。

    說教非一。

    若不别立名題。

    則諸部不分。

    為令衆部各分。

    故别立名題。

    又諸佛說法。

    有略有廣。

    廣謂一部之文。

    略即一經之題。

    攝廣為略。

    為受持故。

    開略為廣。

    為解義故。

    又攝廣為略。

    為利根人。

    若聞經名。

    即解其義。

    如龍樹等入于海宮。

    但看經題。

    具鑒文理。

    開略為廣。

    為鈍根人。

    皆聞名未悟。

    尋文乃解。

    是以衆經首題名字。

     四論立名具義多少門 自有一義立名。

    或但從人。

    或但因法。

    或單就譬。

    次二義立名。

    或人法雙舉。

    或法譬兩題。

    或因果合說。

    次三義立名。

    如勝鬘為人。

    師子為譬。

    一乘大方便為法。

    華嚴亦然。

    大方廣為法。

    佛即是人。

    華嚴為譬。

    次四義立名。

    亦如華嚴。

    大方廣即衆經之通稱。

    諸大乘經皆雲方等。

    亦名方廣。

    如雲大方廣大集經。

    涅槃亦雲方等為甘露。

    即十二部中。

    名毗佛略。

    故方廣之名通稱也。

    方廣既為通稱。

    佛華嚴即是别名。

    謂通别兩義也。

    就别之中。

    佛為其人。

    華嚴為譬。

    合前通别為四義也。

    次五義立名。

    大方廣名含二義。

    一者對别。

    即是通義。

    二者對人。

    複是法名。

    足前四義。

    故成五也。

    次六義立名。

    即方廣為法。

    對華嚴為。

    複為法辟一雙也。

    合上為六也。

    次七義立名。

    加以經字。

    上六為理。

    經即是文。

    謂文理一雙也。

    如涅槃七善中雲。

    知法知義知法。

    即是十二部經。

    故以經文對上義也。

    若以大方廣佛華嚴經。

    即以此七字。

    亦得為七義立名。

    以具上七義也。

    如華嚴題目。

    作此釋。

    自餘衆部。

    可随義多少也。

    問。

    衆經皆是佛說。

    何故華嚴獨标佛耶。

    答。

    欲顯華嚴教圓理滿。

    故偏題佛也。

    問。

    餘大乘亦皆教圓理滿。

    何故偏歎華嚴。

    答。

    餘經從半入滿。

    華嚴之滿。

    不因于半。

    故偏歎也。

    問。

    既不因半。

    何由得滿。

    答。

    因有多門。

    不可一例。

    因于滿理。

    故有滿教。

    亦因滿人。

    故有滿法。

    不必待半。

    有人言。

    七處八會。

    是一佛華嚴三昧現此法門。

    故須标佛也。

    又華嚴偏題佛者。

    此是佛初成道說之。

    故題于佛。

    自爾之前。

    未有佛說。

    從此以後。

    不須标佛。

    是故斯經獨标佛也。

    又華嚴七處八會加菩薩說。

    謂是菩薩經。

    非是佛說。

    是故釋雲諸菩薩等承佛神力在佛前說。

    即是佛說。

    故題佛也。

    問。

    既是佛經。

    何故不題佛說。

    但标佛耶。

    答。

    非佛自言。

    但加菩薩說。

    故不題佛說也。

    問。

    佛為教主。

    應在題初。

    何故方廣居首耶。

    答。

    欲示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故先标于法。

    又如前明佛華嚴三昧。

    故稱佛華嚴經。

    則佛與華嚴合為一句。

    若發趾标佛。

    則義隔華嚴。

    故不可也。

    問。

    大方廣既是衆經通稱。

    何故華嚴獨标。

    答。

    例如題佛以釋之也。

    良由教圓理滿。

    純化大人。

    又是初成道說。

    故獨标之。

     五論人法不同門 衆經從人立名。

    凡有四種。

    一從能說人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