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
關燈
小
中
大
吉藏法師造
金陵沙門釋吉藏。
陪從大尉公晉王。
至長安芙蓉曲水日嚴精舍。
養器乖方。
仍抱腳疾。
恐旋南尚遠。
而朝露非奢。
每省慰喻之言。
遊心調伏之旨。
但藏青裳之歲。
頂戴斯經。
白首之年。
玩味彌笃。
願使經胎不失曆劫逾明。
因撰所聞。
著茲玄論。
昔僧睿僧肇悟發天真。
道融道生神機秀拔。
并加妙思。
具析幽微。
而意極清玄。
辭窮麗藻。
但斯經。
文約義富。
意遠義深。
略闡未彰。
廣敷似現。
故博采南北。
捃拾古今。
複撿經論。
微加檀思。
實有過半之功。
庶免徒勞之弊。
叙其論意。
略為三别。
第一名題。
第二宗旨。
第三叙會處。
第一釋名題 有三。
一總釋名。
二衆經同異。
三别論此經。
一總釋名有三。
前總序名。
次釋立名本門。
後釋本名門。
前總釋名 說曰。
夫法身元像。
物感即形。
至趣無言。
而玄藉彌布。
故知無像而無不像。
無言而無不言。
以無像而無不像故。
住如幻智。
遊戲五道。
無言而無不言故。
即張大教網。
亘生死流。
是知斯經人法雙舉。
言其人者。
所謂淨名。
以淨德内充。
嘉聲外滿。
天下借甚。
故曰淨名。
豈止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五百聲聞自稱不敏。
八千菩薩失對當時矣。
所言法者。
謂不思議解脫。
統其大歸。
凡有三種。
一不思議境。
二不思議智。
三不思議教。
由不思議境。
發不思議智。
以不思議智。
[呸-不+大]不思議教。
欲令受化之徒。
藉教通理。
因理發智。
故此三門理無不攝。
但門雖有三。
義兼本迹。
境之興智。
謂不思議本也。
教謂不思議迹也。
要由境發智。
然後應物施教。
謂以本垂迹。
藉教通理。
謂以迹顯本。
所言不思議者。
謂内無功用。
不假思量。
外化幽微。
物莫能測。
故曰不思議也。
解脫者。
略有二。
一登法身之位。
舍結業之形。
謂果解脫。
二者道雙流。
二慧常并。
縱任自在。
塵累不拘。
謂因解脫也。
次釋立名本 略開十門。
一教廣為三門。
二三為二論不二門。
三會二為一門。
四泯一歸絕門。
五同異門。
六迷悟門。
七釋入門。
八攝法門。
九體用門。
十共說門。
一教廣為三門 凡有十句 一維摩诘不思議解脫本者。
謂不二法門。
所以然者。
由體不二之道。
故有無二之智。
由無二之智。
故能适化無方。
是以經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故知不二為衆聖之原。
夫欲叙其末。
要先尋其本。
是以建篇論乎不二。
問曰。
不二法門。
既為其本。
請聞其要。
答曰。
一道清淨。
故名不二。
真極可軌。
所以雲法。
至妙虛通。
故稱為門。
蓋是總衆教之旨歸。
統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之本意。
文殊問疾之所由。
子欲聞之。
今當略說。
大論不二。
凡有三品。
一衆人言于不二。
未明不二無言。
所謂下也。
二文殊雖明不二無言。
而猶言于無言。
所謂中也。
三淨名[呸-不+大]默鑒不二無言。
而能無言于無言。
所謂上也。
良以道超四句。
故至聖以之沖默。
不二為極。
意在于斯。
問三階之說。
實妙會誠文。
但以後觀前。
似如相害。
既雲至趣無言。
玄藉彌布。
即是言于無言。
乃見文殊之言深。
淨名之默淺。
三階之論。
意所未詳。
答三階之說為明理淺深。
未辨應物垂教。
以末難本。
豈詣玄宗。
今當為子當陳其意。
夫不二理者。
謂不思議本也。
應物垂教。
謂不思議迹也。
非本無以垂迹。
故因理以說教。
非迹無以顯本。
故藉教以通理。
若然者。
要須體理無言。
然後乃得應物有言耳。
衆人雖言于理。
未明至理之無言。
即未詣理也。
文殊雖唱理無言。
而猶言于至理。
亦未稱理。
淨名鑒理無言。
而能無言于理。
始詣理也。
以如理無言。
故能無言而言。
稱理無像。
故能無像而像。
衆人未能如理無言。
安能無言而言。
未能如理無像。
安能無像而像。
故文殊之言淺。
淨名之默深。
三階之論。
意彰于此。
難曰。
三階之說若成。
不二之言即壞。
何者。
既稱不二。
甯有三耶。
如其有三。
何名不二。
即事相違。
義如杅楯。
答蓋是以教惑理。
故謂相違。
若識理一教三。
則有如符契。
何者衆人以言泯法。
未息泯法之言。
則為淺也。
文殊欲息泯法之言。
故借言以止言。
借言以止。
言猶未免于言。
則為次也。
淨名欲息文殊之借言。
故默顯于無言。
乃為極也。
故教有三階。
而理無二轍。
問。
至理無言。
而文殊言于無言。
可得以言為教。
淨名鑒理無言。
而能無言于無言。
此則是理。
雲何亦稱為教。
答。
子未細尋其旨。
故有斯疑。
若審察之。
則前言已顯。
何者。
淨名寄默然之相。
以顯無言之理。
所诠無言。
即為是理能表之相。
故稱之為教。
是以教有三門。
而理無二矣。
問。
至理無言。
而文殊言于無言。
猶未極者。
亦至理無相。
而淨名相于無相。
豈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于無言。
亦相于無相。
淨名既體理無言。
故能無言于無言。
亦體理無相。
故能無相于無相。
故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問。
淨名既體理無相。
何故相于無相。
答。
若不相于無相。
何由得止于言。
為欲止于言。
故相于無相耳。
問。
若然者。
在言雖止而相複存。
其猶逃峰赴壑。
但不免患。
答曰。
言猶名也。
故名則為妙。
相猶形也。
在形則粗。
既淨名悟理無名。
則領道非形相。
故峰壑俱逃。
患難都免。
問。
若然者。
則衆人之言未極。
淨名之默始詣。
何不直顯無言。
而迂回三轍。
答。
仲尼之遇伯雪。
可目擊而道存。
妙德之對淨名。
亦爾。
默而相領。
但玄悟之賓既置。
級引之教須明。
故開此三門。
以通入不二。
問。
玄悟之賓既置。
級引之教塵沙。
何故唯敞三門。
而不廣開階位。
答。
初門以言泯法。
次則借言止言。
後假默除借言。
斯乃理無不備。
教無不周。
故但明三矣。
二約人釋三門 問。
夫适化無方。
陶誘非一。
若但明三教。
将非限局聖心。
答。
悕玄之士。
唯有三根。
通理之門。
無勞廣說。
問。
教三已顯。
根義未報。
請陳其相。
答。
淨名既為一經之主。
不二複是衆教之宗。
而不自談。
命衆共說者。
必有其深緻。
蓋是欲寄人優劣以彰教有淺深耳。
衆人止為翼從樂。
道根尚劣。
但能以言泯法。
未能息泯法之言。
文殊既銜高命。
而親對擊揚。
則神機為次。
既能借言泯法。
複假言止言。
淨名當今教主。
即悟入最深。
故寄默然。
顯理都絕。
問。
唯就教主。
亦約悟緣。
答。
所以托迹三根。
本為引物。
下根悟淺但詣初門。
中人小深漸階第二。
上根徹理蔚登玄室。
又上根聞初則領。
中人待二始悟下根至三方曉。
三約三慧釋三門 初雖悟不二。
未離名言。
如始習浮必須依岸。
謂聞慧也。
次悟既漸深。
不須文字。
但猶未會理。
複假名言。
如習浮稍久漸能深入。
學猶未善。
或時憑岸。
則思慧也。
已能契理。
不假名言。
如妙習浮不須依岸。
謂修慧也。
問。
為就一人明三慧。
為約三人辨三慧。
答。
就彼三人。
明于三慧。
約其悟緣。
斯則不定。
自有所化三根還同能化說。
初門則得聞慧。
乃至後二方具思修。
自有上根一聞即具三慧。
中人待二始得圓滿。
下根至三慧門乃備。
四就三位釋三門 此三門。
可得拟于三位。
一者十信以上。
回向以還。
雖學無生。
而未免名相。
如雖明不二尚未息言。
次從初地以上。
七地以還。
雖悟無生。
猶有功用。
如雖唱理絕猶有絕理之言。
三者始自八地。
終乎佛果。
既悟無生。
複無功用。
如不二無言。
複能無言于不二矣。
五就三忍釋三門 此之三門。
可配三忍。
信忍尚淺。
如未離名言。
無生忍已深。
名相都寂。
順忍。
形前則勝。
故雲無言。
望後猶劣。
所以有言。
此皆就登地以上。
佛果以還。
真聖位中。
開三忍也。
問。
文無此言。
雲何辄配。
答。
此章建首。
則雲得無生法忍。
名入不二門。
以此觀之。
可得相拟也。
六約治病辨三門 問。
考聖心以息患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不二之興。
為治何病。
答。
總而言之。
為泯生心動念。
令悟無得無依。
故生死以取相為原。
涅槃以無著為本。
約人不同。
總為三類。
一凡夫之惑。
二小乘勞累。
三菩薩煩惱。
凡夫惑者。
所謂愛見。
九十六術諸見紛纭。
在家之流。
嘉生貪愛。
故此門雲。
我所為二。
知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謂破見也。
眼色為二。
知眼本空。
不生貪染。
則破愛也。
如此等門。
謂破凡夫惑矣。
小乘之流。
無漏解生。
滅斯愛見。
此生滅觀。
謂二乘煩惱。
故今門雲。
生滅為二。
惑本不生。
今亦無滅。
名入不二法門。
三者菩薩之人。
謂聲聞為小心。
菩薩行大道。
小乘則唯破二輪。
大士則具傾五住。
舍小取大。
名菩薩煩惱。
故今門雲。
聲聞心菩薩心為二。
達此二無二。
名入不二門。
問。
此門俱通泯諸二。
何以則别破三人。
答。
斯經垣平等之大道。
敞不二之洪門。
無累不夷。
無人不化。
故方便品。
破彼凡夫。
弟子品。
行于小道。
菩薩章。
呵于大見。
然後攝此三人。
同歸一道。
今悟不凡不聖非大非小。
然後從緣大小适化聖凡。
原夫凡聖。
豈凡聖之所能。
良以非凡非聖。
故能凡能聖耳。
問。
破此三人。
何門所攝。
答。
三病雖殊。
同皆是二。
故并屬初門。
是以初門曆泯諸法。
然後從初門轉入第二。
從第二回入第三。
便等淨名之默然。
同釋迦之掩室。
僧那乙願。
豈不滿哉。
七就三法釋三門 問。
此門破颠倒二明于不二。
為破不颠倒二以明不二。
答。
曆覽衆門。
略為三例。
一就颠倒二明不二。
如雲我我所為
陪從大尉公晉王。
至長安芙蓉曲水日嚴精舍。
養器乖方。
仍抱腳疾。
恐旋南尚遠。
而朝露非奢。
每省慰喻之言。
遊心調伏之旨。
但藏青裳之歲。
頂戴斯經。
白首之年。
玩味彌笃。
願使經胎不失曆劫逾明。
因撰所聞。
著茲玄論。
昔僧睿僧肇悟發天真。
道融道生神機秀拔。
并加妙思。
具析幽微。
而意極清玄。
辭窮麗藻。
但斯經。
文約義富。
意遠義深。
略闡未彰。
廣敷似現。
故博采南北。
捃拾古今。
複撿經論。
微加檀思。
實有過半之功。
庶免徒勞之弊。
叙其論意。
略為三别。
第一名題。
第二宗旨。
第三叙會處。
第一釋名題 有三。
一總釋名。
二衆經同異。
三别論此經。
一總釋名有三。
前總序名。
次釋立名本門。
後釋本名門。
前總釋名 說曰。
夫法身元像。
物感即形。
至趣無言。
而玄藉彌布。
故知無像而無不像。
無言而無不言。
以無像而無不像故。
住如幻智。
遊戲五道。
無言而無不言故。
即張大教網。
亘生死流。
是知斯經人法雙舉。
言其人者。
所謂淨名。
以淨德内充。
嘉聲外滿。
天下借甚。
故曰淨名。
豈止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五百聲聞自稱不敏。
八千菩薩失對當時矣。
所言法者。
謂不思議解脫。
統其大歸。
凡有三種。
一不思議境。
二不思議智。
三不思議教。
由不思議境。
發不思議智。
以不思議智。
[呸-不+大]不思議教。
欲令受化之徒。
藉教通理。
因理發智。
故此三門理無不攝。
但門雖有三。
義兼本迹。
境之興智。
謂不思議本也。
教謂不思議迹也。
要由境發智。
然後應物施教。
謂以本垂迹。
藉教通理。
謂以迹顯本。
所言不思議者。
謂内無功用。
不假思量。
外化幽微。
物莫能測。
故曰不思議也。
解脫者。
略有二。
一登法身之位。
舍結業之形。
謂果解脫。
二者道雙流。
二慧常并。
縱任自在。
塵累不拘。
謂因解脫也。
次釋立名本 略開十門。
一教廣為三門。
二三為二論不二門。
三會二為一門。
四泯一歸絕門。
五同異門。
六迷悟門。
七釋入門。
八攝法門。
九體用門。
十共說門。
一教廣為三門 凡有十句 一維摩诘不思議解脫本者。
謂不二法門。
所以然者。
由體不二之道。
故有無二之智。
由無二之智。
故能适化無方。
是以經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故知不二為衆聖之原。
夫欲叙其末。
要先尋其本。
是以建篇論乎不二。
問曰。
不二法門。
既為其本。
請聞其要。
答曰。
一道清淨。
故名不二。
真極可軌。
所以雲法。
至妙虛通。
故稱為門。
蓋是總衆教之旨歸。
統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之本意。
文殊問疾之所由。
子欲聞之。
今當略說。
大論不二。
凡有三品。
一衆人言于不二。
未明不二無言。
所謂下也。
二文殊雖明不二無言。
而猶言于無言。
所謂中也。
三淨名[呸-不+大]默鑒不二無言。
而能無言于無言。
所謂上也。
良以道超四句。
故至聖以之沖默。
不二為極。
意在于斯。
問三階之說。
實妙會誠文。
但以後觀前。
似如相害。
既雲至趣無言。
玄藉彌布。
即是言于無言。
乃見文殊之言深。
淨名之默淺。
三階之論。
意所未詳。
答三階之說為明理淺深。
未辨應物垂教。
以末難本。
豈詣玄宗。
今當為子當陳其意。
夫不二理者。
謂不思議本也。
應物垂教。
謂不思議迹也。
非本無以垂迹。
故因理以說教。
非迹無以顯本。
故藉教以通理。
若然者。
要須體理無言。
然後乃得應物有言耳。
衆人雖言于理。
未明至理之無言。
即未詣理也。
文殊雖唱理無言。
而猶言于至理。
亦未稱理。
淨名鑒理無言。
而能無言于理。
始詣理也。
以如理無言。
故能無言而言。
稱理無像。
故能無像而像。
衆人未能如理無言。
安能無言而言。
未能如理無像。
安能無像而像。
故文殊之言淺。
淨名之默深。
三階之論。
意彰于此。
難曰。
三階之說若成。
不二之言即壞。
何者。
既稱不二。
甯有三耶。
如其有三。
何名不二。
即事相違。
義如杅楯。
答蓋是以教惑理。
故謂相違。
若識理一教三。
則有如符契。
何者衆人以言泯法。
未息泯法之言。
則為淺也。
文殊欲息泯法之言。
故借言以止言。
借言以止。
言猶未免于言。
則為次也。
淨名欲息文殊之借言。
故默顯于無言。
乃為極也。
故教有三階。
而理無二轍。
問。
至理無言。
而文殊言于無言。
可得以言為教。
淨名鑒理無言。
而能無言于無言。
此則是理。
雲何亦稱為教。
答。
子未細尋其旨。
故有斯疑。
若審察之。
則前言已顯。
何者。
淨名寄默然之相。
以顯無言之理。
所诠無言。
即為是理能表之相。
故稱之為教。
是以教有三門。
而理無二矣。
問。
至理無言。
而文殊言于無言。
猶未極者。
亦至理無相。
而淨名相于無相。
豈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于無言。
亦相于無相。
淨名既體理無言。
故能無言于無言。
亦體理無相。
故能無相于無相。
故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問。
淨名既體理無相。
何故相于無相。
答。
若不相于無相。
何由得止于言。
為欲止于言。
故相于無相耳。
問。
若然者。
在言雖止而相複存。
其猶逃峰赴壑。
但不免患。
答曰。
言猶名也。
故名則為妙。
相猶形也。
在形則粗。
既淨名悟理無名。
則領道非形相。
故峰壑俱逃。
患難都免。
問。
若然者。
則衆人之言未極。
淨名之默始詣。
何不直顯無言。
而迂回三轍。
答。
仲尼之遇伯雪。
可目擊而道存。
妙德之對淨名。
亦爾。
默而相領。
但玄悟之賓既置。
級引之教須明。
故開此三門。
以通入不二。
問。
玄悟之賓既置。
級引之教塵沙。
何故唯敞三門。
而不廣開階位。
答。
初門以言泯法。
次則借言止言。
後假默除借言。
斯乃理無不備。
教無不周。
故但明三矣。
二約人釋三門 問。
夫适化無方。
陶誘非一。
若但明三教。
将非限局聖心。
答。
悕玄之士。
唯有三根。
通理之門。
無勞廣說。
問。
教三已顯。
根義未報。
請陳其相。
答。
淨名既為一經之主。
不二複是衆教之宗。
而不自談。
命衆共說者。
必有其深緻。
蓋是欲寄人優劣以彰教有淺深耳。
衆人止為翼從樂。
道根尚劣。
但能以言泯法。
未能息泯法之言。
文殊既銜高命。
而親對擊揚。
則神機為次。
既能借言泯法。
複假言止言。
淨名當今教主。
即悟入最深。
故寄默然。
顯理都絕。
問。
唯就教主。
亦約悟緣。
答。
所以托迹三根。
本為引物。
下根悟淺但詣初門。
中人小深漸階第二。
上根徹理蔚登玄室。
又上根聞初則領。
中人待二始悟下根至三方曉。
三約三慧釋三門 初雖悟不二。
未離名言。
如始習浮必須依岸。
謂聞慧也。
次悟既漸深。
不須文字。
但猶未會理。
複假名言。
如習浮稍久漸能深入。
學猶未善。
或時憑岸。
則思慧也。
已能契理。
不假名言。
如妙習浮不須依岸。
謂修慧也。
問。
為就一人明三慧。
為約三人辨三慧。
答。
就彼三人。
明于三慧。
約其悟緣。
斯則不定。
自有所化三根還同能化說。
初門則得聞慧。
乃至後二方具思修。
自有上根一聞即具三慧。
中人待二始得圓滿。
下根至三慧門乃備。
四就三位釋三門 此三門。
可得拟于三位。
一者十信以上。
回向以還。
雖學無生。
而未免名相。
如雖明不二尚未息言。
次從初地以上。
七地以還。
雖悟無生。
猶有功用。
如雖唱理絕猶有絕理之言。
三者始自八地。
終乎佛果。
既悟無生。
複無功用。
如不二無言。
複能無言于不二矣。
五就三忍釋三門 此之三門。
可配三忍。
信忍尚淺。
如未離名言。
無生忍已深。
名相都寂。
順忍。
形前則勝。
故雲無言。
望後猶劣。
所以有言。
此皆就登地以上。
佛果以還。
真聖位中。
開三忍也。
問。
文無此言。
雲何辄配。
答。
此章建首。
則雲得無生法忍。
名入不二門。
以此觀之。
可得相拟也。
六約治病辨三門 問。
考聖心以息患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不二之興。
為治何病。
答。
總而言之。
為泯生心動念。
令悟無得無依。
故生死以取相為原。
涅槃以無著為本。
約人不同。
總為三類。
一凡夫之惑。
二小乘勞累。
三菩薩煩惱。
凡夫惑者。
所謂愛見。
九十六術諸見紛纭。
在家之流。
嘉生貪愛。
故此門雲。
我所為二。
知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謂破見也。
眼色為二。
知眼本空。
不生貪染。
則破愛也。
如此等門。
謂破凡夫惑矣。
小乘之流。
無漏解生。
滅斯愛見。
此生滅觀。
謂二乘煩惱。
故今門雲。
生滅為二。
惑本不生。
今亦無滅。
名入不二法門。
三者菩薩之人。
謂聲聞為小心。
菩薩行大道。
小乘則唯破二輪。
大士則具傾五住。
舍小取大。
名菩薩煩惱。
故今門雲。
聲聞心菩薩心為二。
達此二無二。
名入不二門。
問。
此門俱通泯諸二。
何以則别破三人。
答。
斯經垣平等之大道。
敞不二之洪門。
無累不夷。
無人不化。
故方便品。
破彼凡夫。
弟子品。
行于小道。
菩薩章。
呵于大見。
然後攝此三人。
同歸一道。
今悟不凡不聖非大非小。
然後從緣大小适化聖凡。
原夫凡聖。
豈凡聖之所能。
良以非凡非聖。
故能凡能聖耳。
問。
破此三人。
何門所攝。
答。
三病雖殊。
同皆是二。
故并屬初門。
是以初門曆泯諸法。
然後從初門轉入第二。
從第二回入第三。
便等淨名之默然。
同釋迦之掩室。
僧那乙願。
豈不滿哉。
七就三法釋三門 問。
此門破颠倒二明于不二。
為破不颠倒二以明不二。
答。
曆覽衆門。
略為三例。
一就颠倒二明不二。
如雲我我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