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一(名題上)

關燈
二。

    達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次約不颠倒二明于不二。

    如雲三寶為二。

    知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三合明颠倒不颠倒二不二。

    如雲生死涅槃為二。

    知此二不二。

    名入不二門 問。

    為破三種二明于不二。

    為耶三種二明不二耶。

    答。

    若倒心所見三種二者。

    并須破之。

    若因緣之二即是不二。

    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無可破也。

    又倒情謂二。

    實無二可破。

    故但除其病。

    而不除其法。

    又病本性空。

    亦無可除。

    但約謂情。

    故言除耳。

    所以此門明不二之道。

    異于小乘析法辨空。

    破三種二。

    則屬初門。

    次遣三法之名。

    屬于後二。

     八約三句明三門 初門寄言明不二。

    後門假無言明不二。

    中間亦言亦無言明不二。

    問。

    經論之中。

    多備四門。

    一無言門。

    二有言門。

    三亦言亦無言門。

    四非言非無言門。

    今何故但有三門。

    而無第四門。

    答。

    餘經四句。

    各有所由。

    今此三門。

    義無不攝。

    如前說也。

     九約三絕釋三門 問。

    上雲道超四句。

    至聖以之仲默。

    今此三門。

    但明不二。

    唯絕有無二句。

    非四絕也。

    則明理未圓。

    何名滿教。

    答。

    蓋是未體無二之言。

    故興未圓之難耳。

    何者。

    今辨三門同皆絕四。

    故理無不圓。

    教無不滿。

    問。

    既同絕四。

    甯有三階。

    答。

    雖同絕四。

    四絕不同。

    初門寄言明理絕。

    未辨理絕言亦絕。

    次門明理絕言亦絕。

    但猶借言明二絕。

    後門辨理絕言亦絕。

    借言亦複絕。

    故衆人得一絕。

    文殊得二絕。

    淨名得三絕。

    故有三門不同。

    蓋是契玄之妙術。

    寂累之要門。

    雖為一篇之經。

    而實網羅衆教。

     十約攝法以釋三門 問。

    三門雖明絕四。

    而俱明不二。

    則是唯絕于二。

    未泯亦二亦不二非二非不二非非二非非不二。

    何謂教無不周。

    理無不足。

    答。

    子亦未體其旨。

    故猶生向疑。

    今重叙之。

    便煥然可領。

    總取諸二。

    凡有五階。

    初以兩法為二。

    如空有等。

    二者以空有為二。

    非空有為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複成二。

    三者二與不二。

    皆名為二。

    非二非不二。

    方名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複成二。

    四者上來六句皆名為二。

    非非二非非不二。

    名為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複是成二。

    五者不泯生心動念。

    故名為二。

    若泯生心動念。

    方名不二。

    即此泯不泯。

    還複成二。

    故自二之外。

    無更有法。

    但唱不二。

    則教無不周。

    理無不足。

    緣無不盡。

    觀無不淨。

    問。

    絕此五階。

    何門所攝。

    答。

    絕此五階。

    通是釋不二義。

    若欲分三門所絕異者。

    若絕五階法體。

    則屬初門。

    若絕五階之言。

    歸于第二。

    絕五階之借言。

    則第三門。

    此則釋前三門。

    同絕四句。

    而絕四不同。

    問。

    上三絕釋三門。

    與攝法明三門。

    此有何異。

    答。

    三絕門但明絕有無四句。

    絕義猶淺。

    今攝法門。

    明絕一切句。

    故此門則深。

    問。

    雖有四句。

    上已絕之。

    何得複雲後深前淺。

    答。

    雖同四句。

    四句不同。

    上三絕門。

    但絕有無單四句耳。

    今明二不二四句者。

    則是重複四句。

    問。

    何者為單。

    雲何為複。

    答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此為單四句也。

    二不二四句。

    則是複論四句。

    此二不二相對。

    此之兩句。

    已攝前四句。

    三者此二不二相對。

    上三句為二。

    非非二非非不二以為不二。

    此二不二相對。

    還複成二。

    後之兩句。

    超上四句。

    故以初門四句為單。

    後門四句為複。

    絕前四句則淺。

    絕複四句則深。

    問。

    但絕四句。

    明義已周。

    何用第五複泯生心動念耶。

    答。

    四句絕緣。

    第五盡觀。

    故複說也。

    問。

    經中明絕百非超四句。

    屬何門耶。

    答。

    亦備三門。

    若有非非法體。

    則屬初門。

    若有非非于言。

    則屬第二若絕于借言。

    則是後門故也。

    問。

    若曆泯諸二。

    屬初門者。

    中論明八不。

    泯于八法。

    但屬初門。

    則不二之門深。

    中觀之旨淺。

    答。

    不二之門。

    則中實之理。

    以一道清淨。

    故雲不二。

    遠離二邊。

    目之為中。

    中對偏以受稱。

    不二待二以得名。

    約義不同。

    體無有異。

    不二之門。

    既有三階。

    中實理亦則三實。

    以言泯八法。

    則屬初門。

    次息言不足言。

    便入第二。

    若絕借言。

    即歸第三。

    問不二既豎究五句。

    不生亦可然乎。

    答。

    此猶一類義耳。

    如生既生。

    是不生亦是生。

    亦生亦不生。

    非生非不生。

    非非生非非不生。

    乃至生心動念。

    并皆是生。

    今唱不生。

    五生皆絕。

    故釋論雲。

    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

    名無生忍。

    問。

    五皆辨生。

    皆屬二攝。

    五種之二。

    可得皆是生耶。

    答。

    此亦一類義耳。

    若有五種之二。

    皆是生心動念。

    悉是生矣。

    所唱一不生。

    無教不周。

    無理不足。

    無緣不盡。

    觀無不絕。

    所以八不。

    是方等之旨歸。

    環中之妙術矣。

    問。

    大小經論。

    攝法多門。

    或以一門攝法二三四門。

    乃至衆多。

    今以何義。

    但明二耶。

    答。

    二是别法之始。

    乖道之初。

    失于一道。

    則便成二。

    今泯于二。

    令歸一道。

    故但雲不二。

    又二是異義。

    九十六術五道三乘。

    皆名為二。

    今泯斯異。

    故雲不二。

    又此異道。

    對于一道。

    則複成二。

    為息此二。

    故雲不二。

    所以但約二門。

    明攝法也。

     二會為二論不二門 又有三雙。

    初明語默二攝于三門。

    佛敕弟子。

    常行二事。

    一聖說法。

    二聖默然。

    說實相法。

    名聖說法。

    觀實相理。

    名聖默然。

    從實相觀。

    還說實相法。

    說實相法。

    還入實相觀。

    故動靜四儀。

    皆合實相。

    若語若默。

    并應般若。

    今此三門。

    還依聖旨。

    衆人以言泯法。

    文殊借言以止言。

    同就言明不二。

    謂聖說法。

    淨名無言明不二。

    謂聖默然。

    若然者。

    要由衆人之說。

    故顯淨名之默。

    因淨名之默。

    以顯衆人之說。

    命衆共談。

    意在于此。

    問。

    何故。

    理說即廣。

    聖默便略。

    答。

    說則易悟。

    故須廣明。

    默然難曉。

    所以略示。

    又說法明教。

    教有多門。

    默然觀理。

    理則無二。

    又能仁國土多用音聲。

    無言世界廣明寂漠。

    次就絕名體二。

    以攝三門。

    總收萬化。

    凡有二種。

    一者物體。

    二者物名。

    此二是生累之所由。

    起患之根本。

    故善吉問言。

    衆生在何處行。

    如來答曰。

    一切衆生。

    皆在名相中行。

    名謂名言。

    相則法體。

    衆人以言曆泯諸二。

    明無物體。

    文殊借言以止言。

    □□□淨名默然。

    以息借言。

    同辨無名無相。

    無名無相則紛累斯寂。

    故門雖有三。

    攝唯此二。

    問。

    何故泯法則廣。

    息言便略。

    答。

    廣略不并。

    可二門互現。

    又法體為本。

    本則難傾。

    名為其末。

    末則易泯。

    以本難傾。

    故須廣破。

    末則易除。

    二人略遣。

    後就假名相二以攝三門。

    經雲。

    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

    欲令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蓋是垂教之大宗。

    群聖之本意。

    若然者。

    衆人之與文殊。

    寄名以辨不二。

    維摩默然假相以明道。

    故雖有三門不同。

    唯有名相迹。

    以因名相之迹。

    顯無名相之本也。

    問。

    前二是名。

    其義易了。

    後門為相。

    事猶未彰。

    答。

    衆人既假言說之名。

    維摩杜口。

    寄默然之相。

    故以名相二門。

    同顯重玄之道。

    命衆共說。

    意在于斯。

    問。

    何故借名則廣。

    假相便略。

    答。

    廣略互現已漏前通。

    難易之言。

    亦如上說。

    言說則易悟。

    衆人并知。

    寂然則難明。

    唯文殊可獨領。

    又名是音聲。

    起緣多用。

    相為色法。

    則教門少明。

     三次會二歸一門 問初建三門。

    後明二轍。

    觀其文殊。

    似如婉麗。

    考其大旨。

    則不二未成。

    何者。

    明不二之理無言。

    應物之教有言。

    即無言之理。

    不可有言。

    有言之教。

    不可無言。

    則理教天乖。

    何名不二。

    答。

    子乃曉不二無言。

    而未悟言即不二。

    故教滿大千而不言。

    形究八極而無像。

    故無言而言。

    雖言不言。

    無像而像。

    雖像不像。

    乃為一緻。

    何謂天乖。

    難曰。

    若言即不二。

    則文殊之言常默。

    若不二即言。

    則淨名之默常言。

    三階之論渾然。

    二轍之言便喪。

    答。

    三階之論說。

    寄迹淺深。

    二轍之言。

    提引未悟。

    如其窮達。

    則不二常言。

    言常不二。

    未始不二。

    未始不言。

    故莫二之道始成。

    得一之宗便建。

     四次泯一以歸絕門 論曰。

    夫有無相生。

    高下相傾。

    有有故有無。

    無有故無無。

    因二故不二。

    若無二。

    則亦無不二。

    故經雲。

    不著不二法。

    以無一二故。

    斯則非語非默。

    不俗不真。

    絕觀絕緣。

    何二不二。

     五同異門 問。

    義宗乃廣陳不二。

    未詳不二定何等法。

    答。

    有人言。

    不二法門則真谛理也。

    有人言。

    不二法門謂實相般若。

    有人言。

    不二法門則性淨涅槃阿梨耶識。

    有人言。

    不二法門謂阿摩羅識自性清淨心。

    四宗之中。

    初二約境。

    後兩據心。

    雖識境義殊。

    而同超四句。

    故釋迦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斯皆理為神禦故。

    口以之默。

    豈曰無辨。

    辨所不能言也。

    今總問衆師。

    且明其正。

    次開十門四句。

    别詳得失。

    衆師既雲理不可言者。

    為有不可言之理。

    為無此理耶。

    答有此不可言理。

    即名有句。

    何名絕四。

    若無此不可言理。

    則皆無所會。

    凡不可革。

    聖何由成。

    撫臆論情。

    二關之中。

    雖複絕言。

    終有絕言之理。

    既終有此理。

    終是有見。

    了何由得道。

    又終有此理。

    而不可說其有無者。

    與犢子部我。

    有何異耶。

    犢子執我在第五不可說藏。

    今計真谛理法不可說在第五藏。

    彼執有我不可說。

    名為我見。

    今計有真谛理不可說。

    名為法見。

    若然者。

    乃具人法二見。

    不得兩空。

    何道之有耶。

    又終有此理。

    以為宗極者。

    則此經以有為宗極矣。

    願明識君子可詳而覽焉。

    又真理不可說。

    俗理則可說。

    又真理不可說。

    無有可說義。

    世谛是可說。

    無有不可說義。

    世谛若不可說。

    則入于真谛。

    真谛若可說。

    便入于俗谛中。

    以此詳之。

    還成二見。

    何名不二法門。

    大品雲。

    諸有二者。

    無道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