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
關燈
小
中
大
得故。
堕自性也。
問。
今且舉成論明三假義不堕失門。
何者。
彼明三假有為世谛。
三假空為真谛。
即三假而常四忘。
即四忘而常三假。
即三假而常四忘故。
有不自有。
即四忘而常三假故。
空不自空。
故非性義。
答。
三假為世谛。
四忘為真谛者。
世谛之有。
為待真空。
為不待耶。
即此一責。
便堕二負門。
若言世谛待真谛者。
則世谛為能待。
真谛為所待。
二谛便是相待假。
何得定三假是世谛四忘為真谛耶。
若言世谛之有不待真空者。
既不相待。
便成自性。
故不可答也。
問。
世谛之有。
不得待真谛之體。
以真體絕故。
不可相待。
答。
今世谛之有待世谛。
真若之名故。
有待于無。
無上過也。
問。
真谛之名。
為是世谛攝。
為真谛攝。
為真谛攝邪。
若是世谛攝者。
則世谛如長還待長。
短還因短。
若真谛之名為真谛攝者。
真谛無名。
何得攝名。
真遂攝名者。
則真非絕名。
若言真理無名為真立名遂屬真者。
既生屬真。
真則有名。
若真不可名。
亦不可屬矣。
故二谛空有。
無相待義。
便是性矣。
又真絕不可待。
俗是待不可絕。
豈非性耶。
次别問世谛。
世谛中長短相待者。
待者為長短成竟。
而待為相待竟長短始成。
二俱不可。
若成竟而待者。
凡有二過。
一者失待過。
既生已成。
何須複待。
凡論待者。
本為令成。
今既已成。
不應更待。
二者若成竟而複待。
則成一未待時已本成二相待竟。
複成唯一長。
即何有二成。
若有二成。
須有二長拒。
問。
先有體成。
後待竟複得長短名成。
以先有體成。
未有名成。
故須相待。
免不待之過。
以相待但有名始成。
而體不更成。
無重成之咎。
答。
若相待但有名成而體不成者。
則相待一假。
唯名待耳。
體明非相待假耶。
然名與體還複相待。
即一切皆待一切皆成也。
問。
先長短成而後待有此過。
先待而後成。
有何咎耶。
答。
本将長成待短耳。
先未待短。
既生無長。
将何待短耶。
若将長待短者。
還堕先成後待。
亦非先後成。
今有長短即有待。
有待即有長短。
一時故無上二過。
問。
若爾者。
長物不待短時。
為有此物以不。
若有此物。
則是不待而有。
同先成之失。
若不待時。
無有此物。
同先待之過。
若言雖有此物。
未待短時。
不可名其長短。
若爾則還同未待時有物體。
體待得名。
雖欲一時。
不免三失責山門。
問。
汝先雲無有可有。
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
由有故無。
他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此是先成而後待。
今無有可有。
由無故有。
豈非先待而後成耶。
答。
今對上有有可有。
故明無有可耳。
非是未待之時未成待竟方成。
亦非先有成竟然後待也。
故是因緣相待。
不可以有無二門責其定性。
問。
雖有此言。
未具共相。
請為述之。
答。
且據長短。
短不自短。
長故短。
非是先成後待故。
短既不自短。
短亦非他短。
故非先待而後成。
若有短體複因長。
即是自他共短。
此短便有兩過。
若有短體。
則堕先成後待過。
若由他短。
則堕先待後成過。
是故非自他共短。
短不自短。
複不由他。
則非無因有短。
今明短名長短。
豈可無因。
問。
既不得四句。
亦不得相待。
答。
大經破自他共無因四句竟。
答迦葉雲。
唯得名為從因得成。
今亦爾。
唯得名因緣待如幻化物。
甯可定責其所由耶。
二有無門明得失 所言有無者。
無前性義故。
求性有不可得。
性無亦不可得。
若有有無。
可有亦有亦無。
非無非非無耳。
竟無前二。
何有後三。
故五句皆不可得也。
則五眼不見。
昔聽講之日。
聞興皇和上述攝嶺大師之言。
五眼不見理外衆生及一切法。
猶未則信解。
久方悟之。
如此有所得人法。
本無所有。
五眼何所見耶。
大品經每舉我人為喻。
又十六知見畢竟無所有。
故五眼不見。
今有所得性有人法。
五眼不見。
亦複如是。
問。
考察此五句不可得為是真谛之無以不。
答。
此無是二谛二部外無二谛不攝故。
一師有二種無。
一者有所無故稱無。
二者無所有故稱無。
有所無故稱無。
即是有所得。
五句皆畢竟空。
是諸佛菩薩所離。
故雲無也。
無所有義。
明無。
此是二谛中實谛無。
所以然者。
二谛宛然有而無故。
名無所有。
故稱為無也。
二者對無明有。
既無如此有得所義。
即有諸佛菩薩假名因緣無所得二谛。
非有故有。
不無故無。
如此有無。
是佛菩薩有無智所行處。
故名為境。
問。
何故明此有無。
答。
前有無不成。
今有無如立。
對彼不成。
故辨成義。
所以明此有無。
又是接斷見故來。
或者本執定性有無。
忽聞五句皆不可得。
便生斷見。
謂無二谛因果等法。
為此人故。
雲乃是無汝所見有無耳。
非無因緣有無。
如中論作者品雲。
是業從衆緣生。
無有決定。
如汝所說有。
如汝所說無。
因緣有無也。
又對數論等論。
謂彼義有因果二谛。
聞三論破一切法。
便是起斷見。
無有因果二谛等法。
今明舊義無有因果及二谛耳。
今始得有因果及二谛。
所以然者。
有所得作緣無因果二谛不成。
故成無因果義。
今立因果始成。
故有因果義也。
又先破定性有無。
故破其有見。
今明因緣有無。
故破無見。
欲示中道。
明有無門。
三有本無門明得失 以無本故失。
有本故得。
所言無本故失者。
有所得有無。
無有根本。
雲何為本。
謂不二正道。
是有無有之本。
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
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
故非有非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非無。
故雲遠離一切趣。
即此一切諸法之本。
諸佛菩薩得正法根本。
故名聖人。
以失正法根本故。
流浪六道。
正法既非有無。
而諸佛菩薩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中。
假名相說。
故說有說無。
如此有無。
則有根本。
有根本故。
在未得成。
故有無義立。
有所得有無定住有無。
言二谛有二理。
既非非有非無非非有無。
故無根本。
根本既無。
則末亦不立。
故有無不成。
所以為失也。
老宗。
問。
何故明此義。
答。
為成上得失義。
諸佛菩薩。
所以有得有有無者。
以有無有根本故也。
性有無既不成。
以無根本故也。
問。
第二有無門中雲。
五句求有所得諸法不可得。
然後辨今因緣有無。
與今明由非有非無故起有無何異。
答。
此是山門舊義。
末學者不識之。
好相渾也。
前明五句不可得。
此
堕自性也。
問。
今且舉成論明三假義不堕失門。
何者。
彼明三假有為世谛。
三假空為真谛。
即三假而常四忘。
即四忘而常三假。
即三假而常四忘故。
有不自有。
即四忘而常三假故。
空不自空。
故非性義。
答。
三假為世谛。
四忘為真谛者。
世谛之有。
為待真空。
為不待耶。
即此一責。
便堕二負門。
若言世谛待真谛者。
則世谛為能待。
真谛為所待。
二谛便是相待假。
何得定三假是世谛四忘為真谛耶。
若言世谛之有不待真空者。
既不相待。
便成自性。
故不可答也。
問。
世谛之有。
不得待真谛之體。
以真體絕故。
不可相待。
答。
今世谛之有待世谛。
真若之名故。
有待于無。
無上過也。
問。
真谛之名。
為是世谛攝。
為真谛攝。
為真谛攝邪。
若是世谛攝者。
則世谛如長還待長。
短還因短。
若真谛之名為真谛攝者。
真谛無名。
何得攝名。
真遂攝名者。
則真非絕名。
若言真理無名為真立名遂屬真者。
既生屬真。
真則有名。
若真不可名。
亦不可屬矣。
故二谛空有。
無相待義。
便是性矣。
又真絕不可待。
俗是待不可絕。
豈非性耶。
次别問世谛。
世谛中長短相待者。
待者為長短成竟。
而待為相待竟長短始成。
二俱不可。
若成竟而待者。
凡有二過。
一者失待過。
既生已成。
何須複待。
凡論待者。
本為令成。
今既已成。
不應更待。
二者若成竟而複待。
則成一未待時已本成二相待竟。
複成唯一長。
即何有二成。
若有二成。
須有二長拒。
問。
先有體成。
後待竟複得長短名成。
以先有體成。
未有名成。
故須相待。
免不待之過。
以相待但有名始成。
而體不更成。
無重成之咎。
答。
若相待但有名成而體不成者。
則相待一假。
唯名待耳。
體明非相待假耶。
然名與體還複相待。
即一切皆待一切皆成也。
問。
先長短成而後待有此過。
先待而後成。
有何咎耶。
答。
本将長成待短耳。
先未待短。
既生無長。
将何待短耶。
若将長待短者。
還堕先成後待。
亦非先後成。
今有長短即有待。
有待即有長短。
一時故無上二過。
問。
若爾者。
長物不待短時。
為有此物以不。
若有此物。
則是不待而有。
同先成之失。
若不待時。
無有此物。
同先待之過。
若言雖有此物。
未待短時。
不可名其長短。
若爾則還同未待時有物體。
體待得名。
雖欲一時。
不免三失責山門。
問。
汝先雲無有可有。
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
由有故無。
他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此是先成而後待。
今無有可有。
由無故有。
豈非先待而後成耶。
答。
今對上有有可有。
故明無有可耳。
非是未待之時未成待竟方成。
亦非先有成竟然後待也。
故是因緣相待。
不可以有無二門責其定性。
問。
雖有此言。
未具共相。
請為述之。
答。
且據長短。
短不自短。
長故短。
非是先成後待故。
短既不自短。
短亦非他短。
故非先待而後成。
若有短體複因長。
即是自他共短。
此短便有兩過。
若有短體。
則堕先成後待過。
若由他短。
則堕先待後成過。
是故非自他共短。
短不自短。
複不由他。
則非無因有短。
今明短名長短。
豈可無因。
問。
既不得四句。
亦不得相待。
答。
大經破自他共無因四句竟。
答迦葉雲。
唯得名為從因得成。
今亦爾。
唯得名因緣待如幻化物。
甯可定責其所由耶。
二有無門明得失 所言有無者。
無前性義故。
求性有不可得。
性無亦不可得。
若有有無。
可有亦有亦無。
非無非非無耳。
竟無前二。
何有後三。
故五句皆不可得也。
則五眼不見。
昔聽講之日。
聞興皇和上述攝嶺大師之言。
五眼不見理外衆生及一切法。
猶未則信解。
久方悟之。
如此有所得人法。
本無所有。
五眼何所見耶。
大品經每舉我人為喻。
又十六知見畢竟無所有。
故五眼不見。
今有所得性有人法。
五眼不見。
亦複如是。
問。
考察此五句不可得為是真谛之無以不。
答。
此無是二谛二部外無二谛不攝故。
一師有二種無。
一者有所無故稱無。
二者無所有故稱無。
有所無故稱無。
即是有所得。
五句皆畢竟空。
是諸佛菩薩所離。
故雲無也。
無所有義。
明無。
此是二谛中實谛無。
所以然者。
二谛宛然有而無故。
名無所有。
故稱為無也。
二者對無明有。
既無如此有得所義。
即有諸佛菩薩假名因緣無所得二谛。
非有故有。
不無故無。
如此有無。
是佛菩薩有無智所行處。
故名為境。
問。
何故明此有無。
答。
前有無不成。
今有無如立。
對彼不成。
故辨成義。
所以明此有無。
又是接斷見故來。
或者本執定性有無。
忽聞五句皆不可得。
便生斷見。
謂無二谛因果等法。
為此人故。
雲乃是無汝所見有無耳。
非無因緣有無。
如中論作者品雲。
是業從衆緣生。
無有決定。
如汝所說有。
如汝所說無。
因緣有無也。
又對數論等論。
謂彼義有因果二谛。
聞三論破一切法。
便是起斷見。
無有因果二谛等法。
今明舊義無有因果及二谛耳。
今始得有因果及二谛。
所以然者。
有所得作緣無因果二谛不成。
故成無因果義。
今立因果始成。
故有因果義也。
又先破定性有無。
故破其有見。
今明因緣有無。
故破無見。
欲示中道。
明有無門。
三有本無門明得失 以無本故失。
有本故得。
所言無本故失者。
有所得有無。
無有根本。
雲何為本。
謂不二正道。
是有無有之本。
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
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
故非有非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非無。
故雲遠離一切趣。
即此一切諸法之本。
諸佛菩薩得正法根本。
故名聖人。
以失正法根本故。
流浪六道。
正法既非有無。
而諸佛菩薩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中。
假名相說。
故說有說無。
如此有無。
則有根本。
有根本故。
在未得成。
故有無義立。
有所得有無定住有無。
言二谛有二理。
既非非有非無非非有無。
故無根本。
根本既無。
則末亦不立。
故有無不成。
所以為失也。
老宗。
問。
何故明此義。
答。
為成上得失義。
諸佛菩薩。
所以有得有有無者。
以有無有根本故也。
性有無既不成。
以無根本故也。
問。
第二有無門中雲。
五句求有所得諸法不可得。
然後辨今因緣有無。
與今明由非有非無故起有無何異。
答。
此是山門舊義。
末學者不識之。
好相渾也。
前明五句不可得。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