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關燈
開其宗。

    後集印其說。

    何故非序及流通耶。

    答。

    初以正說開正說故初非序。

    後集印成而複命廣說妙。

    故非流通。

    又兩望之義。

    前意已明也。

     次釋所化徒衆 方丈初會。

    但有毗耶近衆。

    無他方遠衆。

    但有人衆。

    無有天衆。

    但在家衆。

    無出家衆。

    但聽法衆。

    無激揚衆。

    故略說法門。

    利益猶少。

    不暢大士現疾之懷也。

    庵園初會。

    具凡聖近遠在家出家幽顯大小一切衆也。

    方丈重會。

    庵園再集。

    衆并同然。

    故得廣說法門。

    多有利益。

    暢現疾之意也。

    問。

    此經是菩薩法藏所攝。

    又辨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絕二乘境界。

    則應但教菩薩。

    雲何複有聲聞衆耶。

    又釋論雲。

    佛為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

    即是華嚴經。

    小乘在華嚴坐。

    不得見聞。

    以不種聞是大乘因緣故。

    此經稱亦不可思議解脫。

    何故聲聞在座。

    得見聞耶。

    答。

    法華玄論已具說之。

    餘未盡者。

    今當更說。

    依釋論意。

    明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

    故二乘得聞。

    則華嚴明不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思議。

    而有淺深。

    故有聞與不聞。

    例如雖同是般若。

    有與三乘共說。

    獨為大菩薩說。

    九地尚不聞。

    況複二乘耶。

    問。

    論雲。

    一切經中。

    般若最大。

    何故三乘得聞般若。

    不聞華嚴。

    答。

    般若雖大。

    多說方便實慧甚深理法。

    二乘之人。

    則有小分。

    故得聞之。

    華嚴多辨實慧方便。

    就事辨不思議。

    則二乘絕分。

    故不得聞也。

    又大判聲聞。

    凡有二種。

    一者實行。

    二者權行。

    實行之中。

    複有二種。

    一退大學小。

    二本學小乘之人。

    退大學小。

    約一化始終。

    凡有四時。

    一大機未熟。

    二小根已成。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

    一化始終。

    唯有此四。

    大機未熟者。

    佛初成道。

    為諸菩薩說華嚴經。

    即欲以大法化之。

    但小機未堪。

    是故息化。

    如法華雲。

    長者居師子座。

    眷屬圍繞。

    羅列寶物。

    即遣傍人追捉窮子。

    窮子驚懼。

    父遂放之。

    則指華嚴時事也。

    以大機未熟。

    雖複在華嚴座。

    不得見聞。

     次小根已成者。

    道場之日。

    既未堪大化。

    鹿園之時。

    方受小法。

    故密遣二人。

    誘乃得之。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者。

    即以波若淨名諸方等教。

    正教菩薩。

    密化二乘。

    令陶練小心。

    欣慕大道。

    以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在般若淨名之座。

    故得見聞。

    但未領解。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者。

    即法華開方便門。

    示真實義。

    以小執既傾方便之門宜開。

    大機已成真實之義便顯。

    故在法華座。

    亦得見聞。

    複信解也。

    問。

    大機未熟。

    故華嚴之會。

    未有小衆。

    何故第八會中。

    列五百聲聞。

    答。

    前七會多是佛初成道。

    菩提樹下說之。

    此時未有小衆。

    故七會不列。

    第八會後時說之後。

    已立祇洹精舍。

    此時得有聲聞。

    所以列也。

    講者謂七處八會皆初成道說。

    則失斯意也。

    問。

    華嚴純化菩薩。

    不教聲聞。

    又大機未成。

    何故列之在座。

    答。

    華嚴是顯菩薩法與二乘法異。

    故就祇洹明二緣不同。

    菩薩則見淨土中說大法。

    聲聞自見穢處聽受小乘。

    如人見水餓鬼見火。

    非是欲化二乘。

    故列之在席也。

    又二乘見穢。

    菩薩睹淨。

    令菩薩深鄙小乘增進大行。

    乃是化菩薩耳。

    問。

    聲聞何故不得見聞菩薩法耶。

    答。

    釋論雲。

    如人有五根故得見聞。

    若無五根不得見聞。

    有菩薩五根故。

    得見聞菩薩境界。

    二乘無菩薩五根故。

    不得見聞菩薩境界故也。

    問。

    若爾。

    何故入法界品。

    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見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見。

    任力則不見。

    又前明始迷故不見。

    後表終悟故得見。

    如法華窮子。

    凡有三時。

    初遙見父。

    次避父去。

    後還其父所。

    初表當悟一乘。

    次背大取小。

    後還悟一乘同入法界。

    問。

    七處八會。

    何故就法界品明。

    二乘始不見聞。

    終見聞耶。

    答。

    據事而言。

    七會初成道時說。

    二乘大機未成。

    故未有聲聞。

    法界既後時說。

    則小執漸移。

    大機遠動。

    是故在座。

    複得見聞。

    又舉二乘出法界。

    顯菩薩入法界。

    又欲明法界。

    非大非小。

    大小具足。

    非見聞不見聞。

    而見聞不見聞具足也。

    問。

    般若淨名二經。

    同是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顯教菩薩。

    密化二乘。

    有何異耶。

    答。

    般若。

    佛自顯教密化。

    淨名。

    菩薩顯教密化。

    教大化小。

    不出佛菩薩也。

    又般若令小人說大。

    顯教菩薩。

    密化二乘。

    淨名大人說大。

    顯教菩薩。

    密化二乘。

    是故為異。

    上來就實行聲聞。

    作此釋之。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者。

    内秘菩薩。

    外現聲聞。

    有二種義。

    一是贊揚大道。

    二引諸小行。

    華嚴本是教菩薩法。

    而二乘在座。

    有若盲聾。

    則具前二意。

    一欲顯菩薩道高二乘行劣。

    令菩薩進求大道不退求小乘。

    二令小乘人深自鄙劣舍小求大。

    故身子與六千眷屬。

    承佛神力。

    得見文殊。

    咨受大法。

    即是其事。

    次至淨名般若之座。

    親自貶斥小乘。

    贊揚大道。

    令菩薩之人不退大求小。

    小乘之流使舍小求大。

    爾前與物同迷。

    至于法華。

    将機共悟。

    此皆大士利物之方便也。

    問。

    不思議解脫。

    即是二智。

    二智猶是般若。

    何故二乘聞不思議解脫。

    如盲者之前說衆色像。

    聞般若而得領悟。

    答。

    大品明實慧。

    則二乘少分知之。

    方便則便絕分。

    此經明二智亦然。

    但大品多明實慧。

    少現神通。

    此經多現神通。

    少明實慧。

    故開二經。

    有迷有解。

    上來明二乘衆竟。

     今次辨為菩薩衆 問。

    華嚴已為菩薩說大法竟。

    此經複化何人。

    答。

    菩薩道根熟有前後。

    華嚴為其成。

    般若淨名化其次熟。

    又釋論雲。

    華嚴有智菩薩說。

    則知般若淨名通化小大。

    又華嚴之座。

    雖已得解。

    于般若淨名。

    更複進悟。

     次就菩薩聲聞。

    開二種四句。

    一顯教菩薩。

    非密化二乘。

    即華嚴教是也。

    初成道時。

    大機已熟。

    故顯教之會無二乘衆。

    又大機未成。

    故不密化二乘。

    顯教二乘。

    不密化菩薩。

    即三乘教。

    小機已成。

    故顯教之。

    菩薩大器不須小化。

    三顯教菩薩。

    密化二乘。

    即般若淨名等經。

    菩薩大機已成。

    故顯教之。

    二乘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是故密化。

    命說付财即其事也。

    四顯教菩薩。

    顯教二乘。

    即法華教。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謂顯教菩薩。

    千二百羅漢。

    悉已當作佛。

    即顯教二乘也。

     次約開覆四句。

    一正顯真實。

    傍開方便。

    即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

    謂正顯真實。

    亦令菩薩傍識小教。

    故傍開方便。

    故賢首品雲。

    或示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說無上大乘門。

    性起品。

    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

    及平地皆是傍開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實。

    正閉方便。

    即鹿苑教門。

    說三乘教。

    故隐一乘真實二不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