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八(會處下)
關燈
小
中
大
道。
譬如欲誡初生諸天福之厚薄。
故共寶器食也。
次明報土一質異見 如諸菩薩報得淨土。
惡業衆生。
于淨見穢。
問。
菩薩淨報。
自見淨土。
衆生不淨業。
自見衆生不淨土。
雲何于菩薩報。
見不淨耶。
答。
若論二報不同。
衆生不見者。
今不論之。
但據衆生見。
菩薩淨土而成穢土。
如經雲。
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譬如于人報水餓鬼則見火。
問。
鬼惡業故。
于水見火不見水。
人則見水不見火。
可得雲諸佛菩薩見淨土不見穢。
凡夫二乘見穢土不見淨以不。
答。
以理言之。
則應爾也。
但勝能兼劣。
故佛菩薩見淨。
随衆生複見穢。
如華嚴法界品雲。
天得見人。
複得見天。
人但見人。
不得見天。
菩薩自見境界不可思議。
複見二乘所行颠倒。
問。
若爾。
鬼但見鬼家之火。
不見人水。
人應見人水。
複見鬼火耶。
答。
見水成火。
此是辨惡業。
于水橫見火。
人無此業。
故不見之。
問。
若爾。
二乘惡業故。
于菩薩境界橫見不淨。
菩薩應不見其不淨。
答。
諸佛菩薩有随颠倒智天眼他心故。
能知能見。
故華嚴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人無此事故。
但見人水。
不見鬼于水上作火。
上來皆是寄事明之耳。
論同實異 習成實論者雲。
土是世谛非無一質。
但即真空。
故無質耳。
晚習唯識攝大乘論者雲。
如虛空。
天見之為寶宮。
鬼見之為猛火。
鳥見之為好路。
人見之為虛空。
并無四質。
悉是心變異故見此四耳。
犢子部雲。
人成結成事成。
事成者。
即六塵等事。
此明實有一質。
薩婆多雲。
人不成結成事成。
亦有一質。
譬喻部雲。
人不成事不成。
但有結成耳。
如一色。
貪人見之為淨。
不淨觀人謂不淨。
餘人見之為非淨不淨。
故無有定質。
但有結使之心。
尋譬喻之計。
似唯識之宗。
今先問唯識宗。
若無境有心者。
夫論因必有果。
有果必酬因。
心是方化之因。
故雲三界皆一心造。
既計能造之心因。
豈無所造之境果。
若無境有心。
則是無果有因。
問。
心變異故。
見有外境。
但外境猶是心。
心外無有境。
故有因亦有果。
答。
如外種子為因生外物之果。
而有因有果者。
今以心為因。
變異生三界五道。
何故言無别果耶。
若言心橫謂故見萬物。
實無萬物。
如眼病見空華。
實無空華。
若爾實無萬物。
亦無妄謂之心。
而于妄謂之者。
有妄謂之心。
亦于妄謂之人。
有妄謂之境。
若言心境俱是妄謂。
終因心故有境者。
此乃是妄謂之心為本。
妄謂之境為末。
不得言本有而末無。
又衆生心變異故。
見衆生土。
諸佛菩薩應土。
誰所作耶。
若言亦是衆生心變異故見應土者。
佛則無應土。
若爾但有法兩身。
應無化佛。
又但有他心。
無天眼耳。
問。
佛有權實二智。
實智則見真如。
不見識不識塵不塵。
權智則知世谛等境。
就世谛智中。
複有權實二智。
唯有心。
此是實智。
若知有色。
此是權智。
故佛以權智。
随順衆生。
亦有化身應土。
答。
佛随順衆生故者。
為見衆生色故順。
為不見故随。
如其不見何得随。
若其見者。
既其無色。
何所見耶。
又佛若見色。
則是倒見。
次問有定質義。
答。
若有定質者。
如一水兩見。
鬼見成火。
則有色觸。
人見為水。
便是三塵。
定是何質。
色。
于不得通者為礙。
于得通者不礙。
甯言色定是質礙。
于有見人為有。
于觀空人為空。
色豈定是空有耶。
以此推之。
不得定言有一質。
亦不得定言無一質。
問。
何故經論之中。
說有一質。
說無一質耶。
答。
天親論主。
為衆生于五塵中起煩惱業。
招生死報。
是故論雲實無外境。
皆是心之所作。
本有外境。
可起貪嗔。
既無外境。
于何處起煩惱耶。
外境既無。
則心亦不有。
則不心不境。
便悟入實相。
是故說無境有心。
此是對治悉檀。
非第一義。
學人不體其旨。
便謂無境有心。
問。
何故複明有心有境。
答。
于颠倒衆生。
既有倒心。
即是倒境。
但要因倒心。
故有倒境。
倒心為本。
倒境為末。
是故經中說有心境。
諸部不知随順衆生說有此事。
便謂心境二俱實有。
問。
若有心境。
何故于空中見火。
複于水見火。
答。
經雲五不思議中。
衆生業行不思議。
自有空中無火以惡業故見空成火。
自有于人中報水變而成火。
問。
若爾即是無境。
雲何言非。
答。
于衆生有心。
即見有境。
雲何言無。
問。
若爾即成有境。
雲何言非。
答。
于鬼見火。
人實不見。
雲何言有也。
正法 淨名玄論卷第八(終)
譬如欲誡初生諸天福之厚薄。
故共寶器食也。
次明報土一質異見 如諸菩薩報得淨土。
惡業衆生。
于淨見穢。
問。
菩薩淨報。
自見淨土。
衆生不淨業。
自見衆生不淨土。
雲何于菩薩報。
見不淨耶。
答。
若論二報不同。
衆生不見者。
今不論之。
但據衆生見。
菩薩淨土而成穢土。
如經雲。
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譬如于人報水餓鬼則見火。
問。
鬼惡業故。
于水見火不見水。
人則見水不見火。
可得雲諸佛菩薩見淨土不見穢。
凡夫二乘見穢土不見淨以不。
答。
以理言之。
則應爾也。
但勝能兼劣。
故佛菩薩見淨。
随衆生複見穢。
如華嚴法界品雲。
天得見人。
複得見天。
人但見人。
不得見天。
菩薩自見境界不可思議。
複見二乘所行颠倒。
問。
若爾。
鬼但見鬼家之火。
不見人水。
人應見人水。
複見鬼火耶。
答。
見水成火。
此是辨惡業。
于水橫見火。
人無此業。
故不見之。
問。
若爾。
二乘惡業故。
于菩薩境界橫見不淨。
菩薩應不見其不淨。
答。
諸佛菩薩有随颠倒智天眼他心故。
能知能見。
故華嚴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人無此事故。
但見人水。
不見鬼于水上作火。
上來皆是寄事明之耳。
論同實異 習成實論者雲。
土是世谛非無一質。
但即真空。
故無質耳。
晚習唯識攝大乘論者雲。
如虛空。
天見之為寶宮。
鬼見之為猛火。
鳥見之為好路。
人見之為虛空。
并無四質。
悉是心變異故見此四耳。
犢子部雲。
人成結成事成。
事成者。
即六塵等事。
此明實有一質。
薩婆多雲。
人不成結成事成。
亦有一質。
譬喻部雲。
人不成事不成。
但有結成耳。
如一色。
貪人見之為淨。
不淨觀人謂不淨。
餘人見之為非淨不淨。
故無有定質。
但有結使之心。
尋譬喻之計。
似唯識之宗。
今先問唯識宗。
若無境有心者。
夫論因必有果。
有果必酬因。
心是方化之因。
故雲三界皆一心造。
既計能造之心因。
豈無所造之境果。
若無境有心。
則是無果有因。
問。
心變異故。
見有外境。
但外境猶是心。
心外無有境。
故有因亦有果。
答。
如外種子為因生外物之果。
而有因有果者。
今以心為因。
變異生三界五道。
何故言無别果耶。
若言心橫謂故見萬物。
實無萬物。
如眼病見空華。
實無空華。
若爾實無萬物。
亦無妄謂之心。
而于妄謂之者。
有妄謂之心。
亦于妄謂之人。
有妄謂之境。
若言心境俱是妄謂。
終因心故有境者。
此乃是妄謂之心為本。
妄謂之境為末。
不得言本有而末無。
又衆生心變異故。
見衆生土。
諸佛菩薩應土。
誰所作耶。
若言亦是衆生心變異故見應土者。
佛則無應土。
若爾但有法兩身。
應無化佛。
又但有他心。
無天眼耳。
問。
佛有權實二智。
實智則見真如。
不見識不識塵不塵。
權智則知世谛等境。
就世谛智中。
複有權實二智。
唯有心。
此是實智。
若知有色。
此是權智。
故佛以權智。
随順衆生。
亦有化身應土。
答。
佛随順衆生故者。
為見衆生色故順。
為不見故随。
如其不見何得随。
若其見者。
既其無色。
何所見耶。
又佛若見色。
則是倒見。
次問有定質義。
答。
若有定質者。
如一水兩見。
鬼見成火。
則有色觸。
人見為水。
便是三塵。
定是何質。
色。
于不得通者為礙。
于得通者不礙。
甯言色定是質礙。
于有見人為有。
于觀空人為空。
色豈定是空有耶。
以此推之。
不得定言有一質。
亦不得定言無一質。
問。
何故經論之中。
說有一質。
說無一質耶。
答。
天親論主。
為衆生于五塵中起煩惱業。
招生死報。
是故論雲實無外境。
皆是心之所作。
本有外境。
可起貪嗔。
既無外境。
于何處起煩惱耶。
外境既無。
則心亦不有。
則不心不境。
便悟入實相。
是故說無境有心。
此是對治悉檀。
非第一義。
學人不體其旨。
便謂無境有心。
問。
何故複明有心有境。
答。
于颠倒衆生。
既有倒心。
即是倒境。
但要因倒心。
故有倒境。
倒心為本。
倒境為末。
是故經中說有心境。
諸部不知随順衆生說有此事。
便謂心境二俱實有。
問。
若有心境。
何故于空中見火。
複于水見火。
答。
經雲五不思議中。
衆生業行不思議。
自有空中無火以惡業故見空成火。
自有于人中報水變而成火。
問。
若爾即是無境。
雲何言非。
答。
于衆生有心。
即見有境。
雲何言無。
問。
若爾即成有境。
雲何言非。
答。
于鬼見火。
人實不見。
雲何言有也。
正法 淨名玄論卷第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