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關燈
小
中
大
身無漏無為非二乘所測。
前明異凡。
次辨超聖。
此皆是為凡夫二乘故。
開此二也。
時衆聞上所明。
皆生異執。
故命淨名。
令泯斯兩見。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故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道遠乎哉。
觸事而真。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是故不應生二見也。
三者初之二會。
正辨法身。
後集則明佛性。
何以知之。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法身既即是身中實相。
故知實相佛性也。
問。
實相乃是法性。
雲何是佛性耶。
答。
若實相即是法性。
則應雲觀法亦然。
雲何言觀佛亦然。
又應明法性絕百非。
真谛含萬德。
何得辨法身耶。
故知前之二會。
辨于法身。
後之一集。
乃明佛性。
具此三門。
義乃圓足。
是以一經之内。
隐顯說之。
問。
三會但明二身。
亦得具于三佛。
答。
亦有三佛。
初會明佛身相好。
寶積歎八相成道。
謂化佛也。
次會明從無量功德生。
即是報佛。
後辨百非皆絕萬德斯圓。
即法佛也。
問從無量功德生。
雲何是報佛耶。
答。
金剛般若經雲。
如來從此經生。
從此經出。
論雲。
法身本有為出。
報佛修習所得為生。
問。
三佛是北方所辨。
何得由之。
蓋是管見之疑。
非通方論也。
一佛二佛三身十身。
經論盛說。
豈得聞二信受聽三驚疑。
問。
生肇融睿。
并注淨名。
何故不作此釋。
答。
其人非無斯意。
但于時經論未備。
故義不分明。
問。
雲何未備。
答。
涅槃華嚴勝鬘大集等經。
地論金剛般若攝大乘法華唯識性之流。
皆晚傳此土。
如睿公喻疑論雲。
什師不見六卷泥洹。
其人若見此經當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流其四體也。
次四會明二種法門 方丈二會。
明現疾法門。
庵園二集。
示不疾方便現疾即權智。
不疾謂實智。
然此經明疾不疾。
即權實二智為宗。
所以二會明疾。
二會辨不疾者。
夫物感故現生。
機謝故應息。
淨名将還妙喜。
隐化娑婆。
将終利益。
是故二會明現疾也。
佛在庵園。
集衆說法。
為問疾之由。
故初會不明現疾也。
方丈利物既周。
掌擎大衆。
來至庵園。
手接妙喜。
入應忍界。
如其卧疾。
則此事不成。
是後會明不病也。
次明四會明三法門 大品雲。
諸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
一他心輪。
二神通輪。
三說法輪。
他心輪。
靜鑒根藥。
即是實智。
說法現通應病授藥。
明其動用。
即權智也。
初會合蓋現土。
按地變淨。
即是神通。
明淨土因果。
名為說法。
他心通貫斯二。
次會不疾現疾。
即是神通。
明法身因果。
名為說法。
第三空室待賓。
借座請飯。
名為神通。
自爾之外。
皆是說法。
後會掌擎大衆。
手移妙喜。
名為神通。
自爾之外。
皆是說法。
是故斯經。
唯釋三輪。
次明雖有四會而文有三。
從初品至佛道品。
明二法門。
次不二法門品。
明不二法門。
三香積竟經。
還明二行。
初明淨土及法身因果。
為欲開非因非果。
故收因果。
歸乎不二。
次從不二。
還起二用。
如此二不二。
不二二。
并是因緣義。
由不二故二。
由二故不二。
此是二不二。
名為不二二。
由二不二故非不二。
不二二故非二。
故非二非不二。
蹤迹莫尋。
故名不思議。
佛菩薩住此不思議故。
非二非不二。
而能二能不二。
雖能二能不二。
未曾二不二。
故二不二無礙。
名為解脫也。
就因果明收入出用既爾。
疾不疾權實思議不思議亦然。
明思議不思議者。
為欲顯非思議非不思議不二義耳。
至道既非思議。
豈是不思議耶。
故華嚴雲。
勇猛勤精進正念思發于思亦不思思法寂滅故。
以非思議非不思議。
能思議能不思議故。
明出用義也。
次明雖有四會但有三時。
從經初至不二法門。
明食前說法利物。
次香積品初食時益物。
三從食香積飯竟經。
食後益物。
次明會雖有四合為三門。
從初會至菩薩品。
破三種病門。
二從問疾竟香積。
示修行門。
三從庵園重會。
辨行成德立門。
此三門即次第三病。
妨菩薩道。
故須先破。
三病既息。
始得修菩薩行。
故有第二修行門。
三病既息。
二慧又成。
則菩薩因圓。
法身果滿。
故有第三門。
此三門無教不收。
無病不破。
無行不立。
無果不圓。
就此三門。
又各開三。
初門三者。
第一佛國及方便二品。
破凡夫病。
次弟子品。
破二乘病。
第三菩薩品。
破菩薩病。
三人具三病。
亦得一人始終具有三病也。
第二修行門有三者。
初從問疾至佛道品。
明二慧門。
方便實慧則離凡夫行。
實慧方便則離二乘行。
第二不二法門。
明此二慧由不二而成。
即辨二慧之本。
第三從香積品既了不二之本。
便有不二觀而二明二慧之用。
後門三者。
菩薩行品。
明十方佛土無礙。
即無礙行。
二從不盡不住。
明善巧行。
三見阿閦佛品。
明本迹二身果。
初破凡夫病。
二會不同。
初會說淨土因果。
令凡夫舍于穢因修淨土之業。
次會說法身因果。
令凡夫舍生死之因修法身之因故。
二會破凡夫依正兩因。
令求如來依正兩果。
問。
此二會并化二乘菩薩。
雲何獨為凡夫。
答。
通而為論。
具為三人。
望三品次第。
後既破聲聞及菩薩。
故前破凡夫也。
問。
經但有四會。
無三章之文。
何故橫生穿鑿。
答。
華嚴七處八會。
不依會處科文。
而别束會處。
自為章段。
今亦然矣。
義有條例。
幸勿疑之。
問。
華嚴從地升天。
表五十二位階級不同。
可得分淺深為異。
今無此事。
何故例同。
答。
華嚴從地升天。
從天還地。
既得約處以表法門。
今從庵園以至方丈。
方丈還至庵園。
何故不得辨其階級。
問。
華嚴前地處會。
明依正二果。
次升天。
明三十心十地因行。
從天還地。
重明果門。
今可得爾不。
答。
亦有此意。
初二會明佛依正二果。
弟子品去始明修因。
後還庵園。
還須明果。
又問。
華嚴辨性起。
正明收前因果歸正法。
從正法更起因果。
此經亦有不。
答。
亦有此義。
如不二法門。
收前二歸不二。
從不二更起二用。
問。
華嚴明二乘不見聞。
此經亦有不。
答。
亦爾。
聞是不可思議。
如盲人見色。
亦有此意。
問。
華嚴辨因。
有三十心十地果有法身淨土。
此經具不。
答。
華嚴别論階級故。
諸位不同。
此經但明二慧。
不判淺深。
若就文辨之。
亦總相明位。
如破凡夫二乘。
令入十信。
破菩薩。
令從内凡以登初地。
初地進行。
乃至進佛果。
問。
何故二經相似。
答。
二經同名不可思議解脫。
又同佛菩薩說之。
如肇公雲。
命文殊于異方。
召維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道。
即遠加之義。
故大格相似。
舊經師既無此釋。
希熟思之。
勿驚疑也。
初七科正釋所說法門。
後總束四會科為三章。
經意多含。
一塗不盡。
希鑽味之徒。
勿咎其煩而不要耶。
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前明異凡。
次辨超聖。
此皆是為凡夫二乘故。
開此二也。
時衆聞上所明。
皆生異執。
故命淨名。
令泯斯兩見。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故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道遠乎哉。
觸事而真。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是故不應生二見也。
三者初之二會。
正辨法身。
後集則明佛性。
何以知之。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法身既即是身中實相。
故知實相佛性也。
問。
實相乃是法性。
雲何是佛性耶。
答。
若實相即是法性。
則應雲觀法亦然。
雲何言觀佛亦然。
又應明法性絕百非。
真谛含萬德。
何得辨法身耶。
故知前之二會。
辨于法身。
後之一集。
乃明佛性。
具此三門。
義乃圓足。
是以一經之内。
隐顯說之。
問。
三會但明二身。
亦得具于三佛。
答。
亦有三佛。
初會明佛身相好。
寶積歎八相成道。
謂化佛也。
次會明從無量功德生。
即是報佛。
後辨百非皆絕萬德斯圓。
即法佛也。
問從無量功德生。
雲何是報佛耶。
答。
金剛般若經雲。
如來從此經生。
從此經出。
論雲。
法身本有為出。
報佛修習所得為生。
問。
三佛是北方所辨。
何得由之。
蓋是管見之疑。
非通方論也。
一佛二佛三身十身。
經論盛說。
豈得聞二信受聽三驚疑。
問。
生肇融睿。
并注淨名。
何故不作此釋。
答。
其人非無斯意。
但于時經論未備。
故義不分明。
問。
雲何未備。
答。
涅槃華嚴勝鬘大集等經。
地論金剛般若攝大乘法華唯識性之流。
皆晚傳此土。
如睿公喻疑論雲。
什師不見六卷泥洹。
其人若見此經當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流其四體也。
次四會明二種法門 方丈二會。
明現疾法門。
庵園二集。
示不疾方便現疾即權智。
不疾謂實智。
然此經明疾不疾。
即權實二智為宗。
所以二會明疾。
二會辨不疾者。
夫物感故現生。
機謝故應息。
淨名将還妙喜。
隐化娑婆。
将終利益。
是故二會明現疾也。
佛在庵園。
集衆說法。
為問疾之由。
故初會不明現疾也。
方丈利物既周。
掌擎大衆。
來至庵園。
手接妙喜。
入應忍界。
如其卧疾。
則此事不成。
是後會明不病也。
次明四會明三法門 大品雲。
諸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
一他心輪。
二神通輪。
三說法輪。
他心輪。
靜鑒根藥。
即是實智。
說法現通應病授藥。
明其動用。
即權智也。
初會合蓋現土。
按地變淨。
即是神通。
明淨土因果。
名為說法。
他心通貫斯二。
次會不疾現疾。
即是神通。
明法身因果。
名為說法。
第三空室待賓。
借座請飯。
名為神通。
自爾之外。
皆是說法。
後會掌擎大衆。
手移妙喜。
名為神通。
自爾之外。
皆是說法。
是故斯經。
唯釋三輪。
次明雖有四會而文有三。
從初品至佛道品。
明二法門。
次不二法門品。
明不二法門。
三香積竟經。
還明二行。
初明淨土及法身因果。
為欲開非因非果。
故收因果。
歸乎不二。
次從不二。
還起二用。
如此二不二。
不二二。
并是因緣義。
由不二故二。
由二故不二。
此是二不二。
名為不二二。
由二不二故非不二。
不二二故非二。
故非二非不二。
蹤迹莫尋。
故名不思議。
佛菩薩住此不思議故。
非二非不二。
而能二能不二。
雖能二能不二。
未曾二不二。
故二不二無礙。
名為解脫也。
就因果明收入出用既爾。
疾不疾權實思議不思議亦然。
明思議不思議者。
為欲顯非思議非不思議不二義耳。
至道既非思議。
豈是不思議耶。
故華嚴雲。
勇猛勤精進正念思發于思亦不思思法寂滅故。
以非思議非不思議。
能思議能不思議故。
明出用義也。
次明雖有四會但有三時。
從經初至不二法門。
明食前說法利物。
次香積品初食時益物。
三從食香積飯竟經。
食後益物。
次明會雖有四合為三門。
從初會至菩薩品。
破三種病門。
二從問疾竟香積。
示修行門。
三從庵園重會。
辨行成德立門。
此三門即次第三病。
妨菩薩道。
故須先破。
三病既息。
始得修菩薩行。
故有第二修行門。
三病既息。
二慧又成。
則菩薩因圓。
法身果滿。
故有第三門。
此三門無教不收。
無病不破。
無行不立。
無果不圓。
就此三門。
又各開三。
初門三者。
第一佛國及方便二品。
破凡夫病。
次弟子品。
破二乘病。
第三菩薩品。
破菩薩病。
三人具三病。
亦得一人始終具有三病也。
第二修行門有三者。
初從問疾至佛道品。
明二慧門。
方便實慧則離凡夫行。
實慧方便則離二乘行。
第二不二法門。
明此二慧由不二而成。
即辨二慧之本。
第三從香積品既了不二之本。
便有不二觀而二明二慧之用。
後門三者。
菩薩行品。
明十方佛土無礙。
即無礙行。
二從不盡不住。
明善巧行。
三見阿閦佛品。
明本迹二身果。
初破凡夫病。
二會不同。
初會說淨土因果。
令凡夫舍于穢因修淨土之業。
次會說法身因果。
令凡夫舍生死之因修法身之因故。
二會破凡夫依正兩因。
令求如來依正兩果。
問。
此二會并化二乘菩薩。
雲何獨為凡夫。
答。
通而為論。
具為三人。
望三品次第。
後既破聲聞及菩薩。
故前破凡夫也。
問。
經但有四會。
無三章之文。
何故橫生穿鑿。
答。
華嚴七處八會。
不依會處科文。
而别束會處。
自為章段。
今亦然矣。
義有條例。
幸勿疑之。
問。
華嚴從地升天。
表五十二位階級不同。
可得分淺深為異。
今無此事。
何故例同。
答。
華嚴從地升天。
從天還地。
既得約處以表法門。
今從庵園以至方丈。
方丈還至庵園。
何故不得辨其階級。
問。
華嚴前地處會。
明依正二果。
次升天。
明三十心十地因行。
從天還地。
重明果門。
今可得爾不。
答。
亦有此意。
初二會明佛依正二果。
弟子品去始明修因。
後還庵園。
還須明果。
又問。
華嚴辨性起。
正明收前因果歸正法。
從正法更起因果。
此經亦有不。
答。
亦有此義。
如不二法門。
收前二歸不二。
從不二更起二用。
問。
華嚴明二乘不見聞。
此經亦有不。
答。
亦爾。
聞是不可思議。
如盲人見色。
亦有此意。
問。
華嚴辨因。
有三十心十地果有法身淨土。
此經具不。
答。
華嚴别論階級故。
諸位不同。
此經但明二慧。
不判淺深。
若就文辨之。
亦總相明位。
如破凡夫二乘。
令入十信。
破菩薩。
令從内凡以登初地。
初地進行。
乃至進佛果。
問。
何故二經相似。
答。
二經同名不可思議解脫。
又同佛菩薩說之。
如肇公雲。
命文殊于異方。
召維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道。
即遠加之義。
故大格相似。
舊經師既無此釋。
希熟思之。
勿驚疑也。
初七科正釋所說法門。
後總束四會科為三章。
經意多含。
一塗不盡。
希鑽味之徒。
勿咎其煩而不要耶。
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