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關燈
小
中
大
觀論三字即是三義。
睿法師序雲。
其實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
無不朗然繇解矣。
其實既宣。
謂中實。
謂中實之理也。
其言既明。
謂教門顯明即是論也。
菩薩之行。
道場之照。
謂因果行成。
即觀義也。
攝大乘論勝相理十。
亦但明于三。
謂無等境。
無等行。
無等果。
此三但是二門所攝。
明此二門。
即是辨教亦具二。
是故知菩薩法藏。
唯辨三法。
今四會所明。
亦辨三法。
如不思議境。
不思議智。
不思議教也。
總雖有三。
但就别而言。
随義說十。
先從一門。
次第釋之。
會雖有四。
同明一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此一法門。
攝一切法。
如華嚴諸善知識各說一門。
而實攝一切門。
淨名即一善知識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也。
問。
四會同明不可思議。
有何異耶。
肇公雲。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
但寄迹不同。
故門戶各異。
若就人為言。
初會佛明不思議。
次兩會淨名辨不思議。
後庵園會。
佛與淨名。
共辨不思議。
佛初略開其宗。
次淨名廣辨其緻。
後則如來印成重複令說。
次就法不同者。
初會示二不思議。
一合蓋現土蓋不廣而彌八極。
土不狹而現蓋中。
其猶小鏡照現天下。
次則案地變淨。
應土則粗妙适緣。
報土随業所感。
皆不思議。
此二明不思議迹。
其中淨土願行不思議本也。
次會亦明二不思議。
一通明一切方便。
現一切形。
說一切教。
二乘下位莫能測度。
謂神通不思議。
次别明現疾方便。
說生死過患。
歎法身功德。
以别示一身。
别說一教。
謂别不思議也。
第三會亦明二不思議。
一明權實二智六度四等不二法門。
謂本不思議。
借座請飯。
謂迹不思議。
不二法門。
以為理本。
權實二智六度四等。
以為行本。
迹中亦明二迹。
室容于座。
謂大入小。
請飯香土以小充大。
又借座則默感。
請飯則遣化。
皆不思議。
掌大衆。
手接妙喜。
謂不思議迹。
其中辨菩薩行本迹二身不思議本。
合前有三句。
借座則大入小。
請飯則小充大。
手移妙喜。
來入娑婆。
以大入大。
以小入小。
不足明之。
故阙斯一句。
次明四會同辨一現疾法。
亦攝一切法門 疾有二種。
一者衆生以癡愛為疾本。
二菩薩以大悲為病原。
此則總攝能化所化。
事無不盡問。
方丈二會。
可明現病。
庵園兩集。
雲何亦明疾耶。
答。
初會發其宗。
後集成其說。
皆是現病法門攝之。
又四會雖殊。
同是大悲所興。
共拔癡愛之病。
故皆為此門所攝。
問。
淨名何故現病耶。
答。
此有多門。
取方便品意者。
凡欲令物悟無常者。
當因三衰。
老病死也。
老須年至不可卒來。
死則意滅無以悟人。
病可卒加而意不滅。
故于三中現此身疾。
因廣說法門。
又淨名将還妙喜。
故托疾毗耶。
因廣說法門。
則是最後利物。
又癡愛是生死之根。
大悲為群聖之本。
今欲辨根本法門。
故現疾也。
又淨名位居菩薩。
猶不離病。
凡夫二乘。
甯得免疾。
欲離大患。
宜求佛身。
以欲說斯法。
是故現病。
次四會同明二智法門 明凡夫二乘大患之質有累之心。
歎諸佛菩薩無為法身無礙智慧。
不動而應十方。
無心而照法界。
形雖累表。
終日域中。
智雖事外。
未始無事。
是以四會同辨此法。
次辨四會同明因果法 華嚴七處。
不離因果。
此經四會。
義亦同然。
但因果有二。
一依報因果。
謂淨穢國土。
二正報因果。
即本迹兩身。
一部始終。
明斯二法。
庵園初會。
明淨土因果。
六度四等。
為淨土之因。
報應二國。
為淨土之果。
方丈初會。
明法身因果。
佛身者謂法身也。
明法身之果。
從無量功德生。
即法身之因。
此之二會法門。
義來次第。
要先有國土。
然後方有佛身。
又先明淨土因果。
勸舍穢取淨。
次辨法身因果。
即厭患生死。
欣求佛身。
義之要極。
莫過此二。
次集重明三種因果。
始從弟子。
訖不二法門。
破大小二迷。
明菩薩妙行。
即法身之因。
行法身因。
即得如來之果。
香積以去。
示衆香土。
明淨土之果。
循行八法。
為淨土之因。
庵園重會。
合明二種因果。
菩薩之行。
無行不攝。
即淨土法身之因。
阿閦佛品明法身體絕百非。
形備萬德。
謂法身果現于妙喜。
即淨土果。
是以四會同辨因果法門問。
四會同明淨土因果。
有何異耶。
答。
初化主不同者。
初會佛說淨土。
次維摩辨淨土。
後會佛菩薩共明淨土。
良由受悟不同。
化主為異。
二就三衆。
初為初會之衆。
乃至後說為後集之緣。
一聞則三衆不同。
重聽則三根為異。
次約義差别者。
凡有七門。
一者庵園明釋迦佛土。
方丈辨香積佛土。
後會明無動佛土。
二者初明下方佛土。
次辨上方佛土。
彼辨餘方佛土。
佛土雖多。
舉三略攝。
三者初後明音聲佛土。
香積辨無言世界。
舉此二門。
亦無國不收。
四者初會明一質異見。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
飯色有異。
次明異質異見。
香積娑婆淨穢二質。
以此二衆所見不同。
後明移淨入穢。
淨穢同處。
異質一處。
土義雖多。
此三略攝。
五者初會明通别淨土。
初則通明一切淨土之因。
一切淨土之果。
謂通明土也。
身子生疑。
如來變淨。
别明釋迦佛土。
次兩會但明香積無動。
謂别土也。
淨土雖多。
不離通别。
六者初會明報應二土。
應以何國。
起菩薩根。
入佛智慧。
謂應土也。
修直心之因。
感淨土之果。
謂報土也。
後之兩會。
通含報應。
七者初會具明淨土體用。
報應因果。
即是土體。
按地變淨。
現土利物。
為土用也。
後二會。
唯明土用不辨體。
欲談淨土。
委具七門。
問。
三會明土果不同辨因何異。
答。
初廣明因。
次略辨八法。
後總勸修無動佛行。
從廣至略。
又初會明能化之因。
故雲菩薩成佛時而得淨土。
後二明所化之因。
欲生淨土。
當修八法也。
淨土因不出廣略及能化所化。
問。
三會明法身因果有何異耶。
答。
化主不同。
三根之衆。
并如上釋。
但約義。
凡有三略。
一者。
方丈初會。
對生死過患因果。
以歎法身因果。
方丈重會。
多破大小二迷。
辨菩薩妙行。
即法身之因。
成上果德也。
而亦有明果之義。
如經雲。
佛身無漏。
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無漏則五住因傾。
無為已免二死。
此本身之果。
現處五濁。
謂迹身之果。
庵園重會。
明法身體絕百非形備萬德。
欲識法身。
必具三義。
一者因果。
二者本迹。
三者本身體絕百非衆德圓備。
是故三會。
明此三門。
二者。
三會所為不同。
明義各異。
初對凡夫。
辨于法身。
何以知之。
如方便品辨。
國王長者無數千人。
皆來問疾。
故說生死過患。
歎法身衆德。
次弟子品。
對二乘。
二乘謂佛雖複外具相好。
内有種智。
而生滅之道。
與聲聞無異。
故辨佛
睿法師序雲。
其實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
無不朗然繇解矣。
其實既宣。
謂中實。
謂中實之理也。
其言既明。
謂教門顯明即是論也。
菩薩之行。
道場之照。
謂因果行成。
即觀義也。
攝大乘論勝相理十。
亦但明于三。
謂無等境。
無等行。
無等果。
此三但是二門所攝。
明此二門。
即是辨教亦具二。
是故知菩薩法藏。
唯辨三法。
今四會所明。
亦辨三法。
如不思議境。
不思議智。
不思議教也。
總雖有三。
但就别而言。
随義說十。
先從一門。
次第釋之。
會雖有四。
同明一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此一法門。
攝一切法。
如華嚴諸善知識各說一門。
而實攝一切門。
淨名即一善知識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也。
問。
四會同明不可思議。
有何異耶。
肇公雲。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
但寄迹不同。
故門戶各異。
若就人為言。
初會佛明不思議。
次兩會淨名辨不思議。
後庵園會。
佛與淨名。
共辨不思議。
佛初略開其宗。
次淨名廣辨其緻。
後則如來印成重複令說。
次就法不同者。
初會示二不思議。
一合蓋現土蓋不廣而彌八極。
土不狹而現蓋中。
其猶小鏡照現天下。
次則案地變淨。
應土則粗妙适緣。
報土随業所感。
皆不思議。
此二明不思議迹。
其中淨土願行不思議本也。
次會亦明二不思議。
一通明一切方便。
現一切形。
說一切教。
二乘下位莫能測度。
謂神通不思議。
次别明現疾方便。
說生死過患。
歎法身功德。
以别示一身。
别說一教。
謂别不思議也。
第三會亦明二不思議。
一明權實二智六度四等不二法門。
謂本不思議。
借座請飯。
謂迹不思議。
不二法門。
以為理本。
權實二智六度四等。
以為行本。
迹中亦明二迹。
室容于座。
謂大入小。
請飯香土以小充大。
又借座則默感。
請飯則遣化。
皆不思議。
掌大衆。
手接妙喜。
謂不思議迹。
其中辨菩薩行本迹二身不思議本。
合前有三句。
借座則大入小。
請飯則小充大。
手移妙喜。
來入娑婆。
以大入大。
以小入小。
不足明之。
故阙斯一句。
次明四會同辨一現疾法。
亦攝一切法門 疾有二種。
一者衆生以癡愛為疾本。
二菩薩以大悲為病原。
此則總攝能化所化。
事無不盡問。
方丈二會。
可明現病。
庵園兩集。
雲何亦明疾耶。
答。
初會發其宗。
後集成其說。
皆是現病法門攝之。
又四會雖殊。
同是大悲所興。
共拔癡愛之病。
故皆為此門所攝。
問。
淨名何故現病耶。
答。
此有多門。
取方便品意者。
凡欲令物悟無常者。
當因三衰。
老病死也。
老須年至不可卒來。
死則意滅無以悟人。
病可卒加而意不滅。
故于三中現此身疾。
因廣說法門。
又淨名将還妙喜。
故托疾毗耶。
因廣說法門。
則是最後利物。
又癡愛是生死之根。
大悲為群聖之本。
今欲辨根本法門。
故現疾也。
又淨名位居菩薩。
猶不離病。
凡夫二乘。
甯得免疾。
欲離大患。
宜求佛身。
以欲說斯法。
是故現病。
次四會同明二智法門 明凡夫二乘大患之質有累之心。
歎諸佛菩薩無為法身無礙智慧。
不動而應十方。
無心而照法界。
形雖累表。
終日域中。
智雖事外。
未始無事。
是以四會同辨此法。
次辨四會同明因果法 華嚴七處。
不離因果。
此經四會。
義亦同然。
但因果有二。
一依報因果。
謂淨穢國土。
二正報因果。
即本迹兩身。
一部始終。
明斯二法。
庵園初會。
明淨土因果。
六度四等。
為淨土之因。
報應二國。
為淨土之果。
方丈初會。
明法身因果。
佛身者謂法身也。
明法身之果。
從無量功德生。
即法身之因。
此之二會法門。
義來次第。
要先有國土。
然後方有佛身。
又先明淨土因果。
勸舍穢取淨。
次辨法身因果。
即厭患生死。
欣求佛身。
義之要極。
莫過此二。
次集重明三種因果。
始從弟子。
訖不二法門。
破大小二迷。
明菩薩妙行。
即法身之因。
行法身因。
即得如來之果。
香積以去。
示衆香土。
明淨土之果。
循行八法。
為淨土之因。
庵園重會。
合明二種因果。
菩薩之行。
無行不攝。
即淨土法身之因。
阿閦佛品明法身體絕百非。
形備萬德。
謂法身果現于妙喜。
即淨土果。
是以四會同辨因果法門問。
四會同明淨土因果。
有何異耶。
答。
初化主不同者。
初會佛說淨土。
次維摩辨淨土。
後會佛菩薩共明淨土。
良由受悟不同。
化主為異。
二就三衆。
初為初會之衆。
乃至後說為後集之緣。
一聞則三衆不同。
重聽則三根為異。
次約義差别者。
凡有七門。
一者庵園明釋迦佛土。
方丈辨香積佛土。
後會明無動佛土。
二者初明下方佛土。
次辨上方佛土。
彼辨餘方佛土。
佛土雖多。
舉三略攝。
三者初後明音聲佛土。
香積辨無言世界。
舉此二門。
亦無國不收。
四者初會明一質異見。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
飯色有異。
次明異質異見。
香積娑婆淨穢二質。
以此二衆所見不同。
後明移淨入穢。
淨穢同處。
異質一處。
土義雖多。
此三略攝。
五者初會明通别淨土。
初則通明一切淨土之因。
一切淨土之果。
謂通明土也。
身子生疑。
如來變淨。
别明釋迦佛土。
次兩會但明香積無動。
謂别土也。
淨土雖多。
不離通别。
六者初會明報應二土。
應以何國。
起菩薩根。
入佛智慧。
謂應土也。
修直心之因。
感淨土之果。
謂報土也。
後之兩會。
通含報應。
七者初會具明淨土體用。
報應因果。
即是土體。
按地變淨。
現土利物。
為土用也。
後二會。
唯明土用不辨體。
欲談淨土。
委具七門。
問。
三會明土果不同辨因何異。
答。
初廣明因。
次略辨八法。
後總勸修無動佛行。
從廣至略。
又初會明能化之因。
故雲菩薩成佛時而得淨土。
後二明所化之因。
欲生淨土。
當修八法也。
淨土因不出廣略及能化所化。
問。
三會明法身因果有何異耶。
答。
化主不同。
三根之衆。
并如上釋。
但約義。
凡有三略。
一者。
方丈初會。
對生死過患因果。
以歎法身因果。
方丈重會。
多破大小二迷。
辨菩薩妙行。
即法身之因。
成上果德也。
而亦有明果之義。
如經雲。
佛身無漏。
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無漏則五住因傾。
無為已免二死。
此本身之果。
現處五濁。
謂迹身之果。
庵園重會。
明法身體絕百非形備萬德。
欲識法身。
必具三義。
一者因果。
二者本迹。
三者本身體絕百非衆德圓備。
是故三會。
明此三門。
二者。
三會所為不同。
明義各異。
初對凡夫。
辨于法身。
何以知之。
如方便品辨。
國王長者無數千人。
皆來問疾。
故說生死過患。
歎法身衆德。
次弟子品。
對二乘。
二乘謂佛雖複外具相好。
内有種智。
而生滅之道。
與聲聞無異。
故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