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七(會處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方便。
故閉方便門。
三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說菩薩行故。
正顯真實。
未明三乘是方便。
故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見第四句。
問既未開方便門。
雲何已得顯真實耶。
答。
顯真實。
有二種。
一者對開三乘方便門。
顯一乘為真實。
二者。
以大小相對。
顯于真實。
大乘是究竟真實。
小乘為小分真實。
對小分真實。
明究竟真實。
問。
何文證般若未開方便。
已顯真實。
答。
法華信解品雲。
一切諸佛所有秘藏。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即指大品時事也。
問。
若爾三藏中亦對中下二乘。
歎佛最上。
何故不名顯真實耶。
答。
三藏教中。
廣明二乘法。
小明菩薩法以從多故。
不名顯真實義。
又三藏中。
雖明佛乘。
猶是隐覆說。
王宮實生。
從凡得佛。
般若已去。
正說大法。
傍及小乘。
又明佛乘。
皆已具足。
故是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問。
大品中辨真實。
法華一乘真實何異。
答。
舊雲大乘則劣。
一乘則勝。
今謂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
如長者付财及委屬家業。
二時乃異。
而火宅七珍。
猶是一耳。
大品中。
菩薩作佛。
二乘未作佛。
法華之中。
菩薩二乘并皆成佛。
而佛乘不二也。
問。
若爾何得攝大乘論雲。
乘有三種。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
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有優劣也。
次釋第五教門 上來已略明教。
但為顯成緣義故。
今更須辨之。
南北判經。
四宗五時之說。
法華玄論其以詳之。
今依此經法供養品。
以明二藏義雲。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之。
則知小乘為聲聞藏攝。
今先通明二藏教。
次别明四會所說二藏義。
有三雙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此從人立名。
二大乘藏小乘藏。
從法為稱。
三半字滿字。
就義為目。
此三猶一義耳。
不得雲半滿但是涅槃前二通于終始。
故大經雲。
我為聲聞說是半字。
猶是聲聞藏也。
問。
說何法門。
名聲聞藏。
答。
說二乘法。
皆名聲聞藏。
問。
既說二乘法。
應名二乘藏。
雲何名聲聞藏。
答。
以立二藏意但取大小相對。
以小義為聲聞藏。
以大義為菩薩藏。
緣覺亦是小乘。
故雲聲聞藏。
又從多為論。
聲聞因果二時皆禀聲聞教。
緣覺因人藉教。
果人自然悟道。
是以但名聲聞藏。
不名緣覺藏也。
故地持雲。
說聲聞緣覺法。
名聲聞藏。
問。
聲聞藏。
非但說二乘法。
亦說菩薩法。
何屬聲聞藏。
答。
小乘法說于菩薩屬聲聞藏。
若以大乘說菩薩法。
則屬菩薩藏。
小乘法中。
明菩薩從凡得聖。
教則未圓。
理不具足。
故名聲聞藏。
大乘法中。
明菩薩教圓理滿。
名菩薩藏也。
又小乘法中。
多明二乘法。
小說菩薩法。
如釋論雲。
三藏中廣為聲聞說種種法。
不說菩薩行。
唯聞中阿含本末經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菩薩行。
故知明菩薩法少。
以少從多。
名聲聞藏。
不名菩薩藏。
問。
為小乘人但應說二乘法。
何須說菩薩法。
答。
佛為二乘開三乘教。
如法華雲。
一乘化二人不得故。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故于小乘中。
明有三乘也。
問。
既為二乘人說三乘法者。
何故不說菩薩行耶。
答。
二乘不欲行菩薩道故。
不須說行。
但知道理有三究竟。
故略明佛乘耳。
問。
既不說菩薩因。
何須授彌勒記明得佛果。
答。
聲聞必憑師悟道。
須明有三世佛。
故授彌勒記也。
問。
聲聞緣覺。
有幾人耶。
答。
始終凡有六人。
一本乘聲聞。
始則發聲聞心。
終證聲聞果。
二非本乘聲聞。
開為二人。
本是緣覺。
發緣覺心。
行緣覺行。
中間值佛。
因教得道。
轉名聲聞。
即迦葉是也。
三本是菩薩。
退取聲聞。
即身子之流也。
緣覺亦三。
一本乘緣覺。
因則禀教。
果則自然。
二非本乘緣覺。
有二人。
一者本是聲聞。
值無佛世。
故成緣覺。
二本是菩薩。
無值佛世。
退取小乘。
亦名緣覺。
故釋論雲。
菩薩證于四谛。
成辟支佛也。
明菩薩藏亦有三人。
一直往菩薩。
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二回小入大。
凡有二人。
一本是聲聞。
改小成大。
故名菩薩。
二本緣覺。
其義亦然。
但此二人。
複有二種。
一本是二乘。
改小求大。
如前所釋。
二本是菩薩。
退大作小。
今還舍小求大。
如身子等。
聲聞中亦有此人。
本是小乘。
舍小求大。
後還退大取小也。
問。
有本是小乘舍小求大。
複退大取小。
後還舍小求大。
有如此人不。
答。
身子即其人也。
雖雲本是小乘。
已得暖頂。
次舍小求大。
六十劫行菩薩道。
後值乞眼。
故還舍大取小。
今聞法華。
還舍小求大。
聲聞法中。
亦應有之。
問。
何故不立佛藏。
答。
凡有二義。
一者立菩薩藏。
大小相對。
菩薩藏中。
其有佛法。
即是佛藏。
二者示菩薩禀教。
故立菩薩藏。
聲聞藏中。
亦有緣覺。
示聲聞禀教。
故遍名聲聞藏也。
問。
若爾菩薩進趣可得立乘。
佛已息求。
何故立佛乘耶。
答。
據禀教立名。
故遍據二人。
亦辨三品優劣。
故立三乘。
問。
通是聲聞藏。
有深淺不。
菩薩亦然。
答。
以理言之。
應有深淺。
如大品雲。
為新發意菩薩。
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
為久學人。
說一切如化。
則知有深淺也。
聲聞藏亦然。
但說生空則淺。
具說二空則深。
問。
若爾二藏具有深淺。
皆有了不了義。
何故昔小乘不了。
大乘了耶。
答。
大小相對。
以小為不了。
大乘為了。
問。
為新學說生滅如化。
是不了。
則一經之内。
明菩薩法有不了。
何得言皆了。
答。
于一經内。
具分别了不了。
即是了義經也。
問。
大經雲。
有所得者名二乘。
無所得者名菩薩。
若爾有所得大乘亦屬聲聞藏。
答。
亦得。
如此有所得若大若小皆名大乘藏。
有所得無所得。
據禀教有得失。
今立二藏。
正叙佛說無所得教為大乘說。
有教為小乘說也。
問。
大小二藏。
明義已周。
何故複立雜藏耶。
答。
經論不同。
或以小乘為三藏。
大乘為雜藏。
小乘明三行三部不同。
故名三藏。
大乘不别開三行為三部。
則名為雜藏。
如雜阿含序雲。
方等大乘為雜藏也。
或明五藏。
三藏雜藏菩薩藏。
釋論雲。
出摩诃衍三藏外更有經。
則是雜藏也。
若爾别明三行為三藏。
雜明三行為雜藏。
雜藏猶小乘義耳。
有人言。
亦有大乘雜藏。
以大乘亦有三行為三藏。
如攝大乘論初說。
則知雜明三行為大乘雜藏。
如釋論集法藏中具說之。
次别明四會法門 問。
此經雖是菩薩藏攝。
菩薩法藏。
有無量法門。
今四會正明何法。
答。
今先示法門之相。
後辨四會所明。
大判法門。
凡有三種。
一能表之教。
二所表之理。
三藉教悟理因果行成。
此三攝三行藏。
義無不盡。
非唯大乘經辨此三。
大乘論亦明三。
如中
故閉方便門。
三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說菩薩行故。
正顯真實。
未明三乘是方便。
故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見第四句。
問既未開方便門。
雲何已得顯真實耶。
答。
顯真實。
有二種。
一者對開三乘方便門。
顯一乘為真實。
二者。
以大小相對。
顯于真實。
大乘是究竟真實。
小乘為小分真實。
對小分真實。
明究竟真實。
問。
何文證般若未開方便。
已顯真實。
答。
法華信解品雲。
一切諸佛所有秘藏。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即指大品時事也。
問。
若爾三藏中亦對中下二乘。
歎佛最上。
何故不名顯真實耶。
答。
三藏教中。
廣明二乘法。
小明菩薩法以從多故。
不名顯真實義。
又三藏中。
雖明佛乘。
猶是隐覆說。
王宮實生。
從凡得佛。
般若已去。
正說大法。
傍及小乘。
又明佛乘。
皆已具足。
故是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問。
大品中辨真實。
法華一乘真實何異。
答。
舊雲大乘則劣。
一乘則勝。
今謂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
如長者付财及委屬家業。
二時乃異。
而火宅七珍。
猶是一耳。
大品中。
菩薩作佛。
二乘未作佛。
法華之中。
菩薩二乘并皆成佛。
而佛乘不二也。
問。
若爾何得攝大乘論雲。
乘有三種。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
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有優劣也。
次釋第五教門 上來已略明教。
但為顯成緣義故。
今更須辨之。
南北判經。
四宗五時之說。
法華玄論其以詳之。
今依此經法供養品。
以明二藏義雲。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之。
則知小乘為聲聞藏攝。
今先通明二藏教。
次别明四會所說二藏義。
有三雙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此從人立名。
二大乘藏小乘藏。
從法為稱。
三半字滿字。
就義為目。
此三猶一義耳。
不得雲半滿但是涅槃前二通于終始。
故大經雲。
我為聲聞說是半字。
猶是聲聞藏也。
問。
說何法門。
名聲聞藏。
答。
說二乘法。
皆名聲聞藏。
問。
既說二乘法。
應名二乘藏。
雲何名聲聞藏。
答。
以立二藏意但取大小相對。
以小義為聲聞藏。
以大義為菩薩藏。
緣覺亦是小乘。
故雲聲聞藏。
又從多為論。
聲聞因果二時皆禀聲聞教。
緣覺因人藉教。
果人自然悟道。
是以但名聲聞藏。
不名緣覺藏也。
故地持雲。
說聲聞緣覺法。
名聲聞藏。
問。
聲聞藏。
非但說二乘法。
亦說菩薩法。
何屬聲聞藏。
答。
小乘法說于菩薩屬聲聞藏。
若以大乘說菩薩法。
則屬菩薩藏。
小乘法中。
明菩薩從凡得聖。
教則未圓。
理不具足。
故名聲聞藏。
大乘法中。
明菩薩教圓理滿。
名菩薩藏也。
又小乘法中。
多明二乘法。
小說菩薩法。
如釋論雲。
三藏中廣為聲聞說種種法。
不說菩薩行。
唯聞中阿含本末經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菩薩行。
故知明菩薩法少。
以少從多。
名聲聞藏。
不名菩薩藏。
問。
為小乘人但應說二乘法。
何須說菩薩法。
答。
佛為二乘開三乘教。
如法華雲。
一乘化二人不得故。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故于小乘中。
明有三乘也。
問。
既為二乘人說三乘法者。
何故不說菩薩行耶。
答。
二乘不欲行菩薩道故。
不須說行。
但知道理有三究竟。
故略明佛乘耳。
問。
既不說菩薩因。
何須授彌勒記明得佛果。
答。
聲聞必憑師悟道。
須明有三世佛。
故授彌勒記也。
問。
聲聞緣覺。
有幾人耶。
答。
始終凡有六人。
一本乘聲聞。
始則發聲聞心。
終證聲聞果。
二非本乘聲聞。
開為二人。
本是緣覺。
發緣覺心。
行緣覺行。
中間值佛。
因教得道。
轉名聲聞。
即迦葉是也。
三本是菩薩。
退取聲聞。
即身子之流也。
緣覺亦三。
一本乘緣覺。
因則禀教。
果則自然。
二非本乘緣覺。
有二人。
一者本是聲聞。
值無佛世。
故成緣覺。
二本是菩薩。
無值佛世。
退取小乘。
亦名緣覺。
故釋論雲。
菩薩證于四谛。
成辟支佛也。
明菩薩藏亦有三人。
一直往菩薩。
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二回小入大。
凡有二人。
一本是聲聞。
改小成大。
故名菩薩。
二本緣覺。
其義亦然。
但此二人。
複有二種。
一本是二乘。
改小求大。
如前所釋。
二本是菩薩。
退大作小。
今還舍小求大。
如身子等。
聲聞中亦有此人。
本是小乘。
舍小求大。
後還退大取小也。
問。
有本是小乘舍小求大。
複退大取小。
後還舍小求大。
有如此人不。
答。
身子即其人也。
雖雲本是小乘。
已得暖頂。
次舍小求大。
六十劫行菩薩道。
後值乞眼。
故還舍大取小。
今聞法華。
還舍小求大。
聲聞法中。
亦應有之。
問。
何故不立佛藏。
答。
凡有二義。
一者立菩薩藏。
大小相對。
菩薩藏中。
其有佛法。
即是佛藏。
二者示菩薩禀教。
故立菩薩藏。
聲聞藏中。
亦有緣覺。
示聲聞禀教。
故遍名聲聞藏也。
問。
若爾菩薩進趣可得立乘。
佛已息求。
何故立佛乘耶。
答。
據禀教立名。
故遍據二人。
亦辨三品優劣。
故立三乘。
問。
通是聲聞藏。
有深淺不。
菩薩亦然。
答。
以理言之。
應有深淺。
如大品雲。
為新發意菩薩。
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
為久學人。
說一切如化。
則知有深淺也。
聲聞藏亦然。
但說生空則淺。
具說二空則深。
問。
若爾二藏具有深淺。
皆有了不了義。
何故昔小乘不了。
大乘了耶。
答。
大小相對。
以小為不了。
大乘為了。
問。
為新學說生滅如化。
是不了。
則一經之内。
明菩薩法有不了。
何得言皆了。
答。
于一經内。
具分别了不了。
即是了義經也。
問。
大經雲。
有所得者名二乘。
無所得者名菩薩。
若爾有所得大乘亦屬聲聞藏。
答。
亦得。
如此有所得若大若小皆名大乘藏。
有所得無所得。
據禀教有得失。
今立二藏。
正叙佛說無所得教為大乘說。
有教為小乘說也。
問。
大小二藏。
明義已周。
何故複立雜藏耶。
答。
經論不同。
或以小乘為三藏。
大乘為雜藏。
小乘明三行三部不同。
故名三藏。
大乘不别開三行為三部。
則名為雜藏。
如雜阿含序雲。
方等大乘為雜藏也。
或明五藏。
三藏雜藏菩薩藏。
釋論雲。
出摩诃衍三藏外更有經。
則是雜藏也。
若爾别明三行為三藏。
雜明三行為雜藏。
雜藏猶小乘義耳。
有人言。
亦有大乘雜藏。
以大乘亦有三行為三藏。
如攝大乘論初說。
則知雜明三行為大乘雜藏。
如釋論集法藏中具說之。
次别明四會法門 問。
此經雖是菩薩藏攝。
菩薩法藏。
有無量法門。
今四會正明何法。
答。
今先示法門之相。
後辨四會所明。
大判法門。
凡有三種。
一能表之教。
二所表之理。
三藉教悟理因果行成。
此三攝三行藏。
義無不盡。
非唯大乘經辨此三。
大乘論亦明三。
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