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
關燈
小
中
大
問。
前雲生滅是世谛說。
不生滅是世谛說。
不生滅是世谛不谛。
不生滅是真說。
非不生滅是真谛不說者。
世谛不谛說何異。
答。
若漸舍二而論。
則不異也。
若世谛說假生滅。
不說實生滅。
與真谛不生滅則異。
世谛不實生滅。
真谛不假生滅。
故異也。
問。
既有三重二谛。
亦有三重如不如不。
答。
得以空有皆世谛非空有為真谛。
則如不如。
皆不如非不如。
名為如也。
七淺深門明得失 他但以空為真。
有為俗。
更無異說也。
今有三轉。
一以空有為俗。
以有空為真。
二以空有皆俗。
非空有為真。
三以空有為二。
不空有為不二。
二不二并俗。
非二非不二為真。
如此三轉二谛。
皆是教門耳。
至道竟不曾三。
故雲是法不可示。
立此三重。
凡有五義。
法華玄中已說。
七說不說門考宗。
問。
子乃欲抑舊拔新。
終不能超乎外。
請問。
三轉之教名為可說。
不二之理不可說以不。
答。
一往如此。
問。
他重明世谛可說真谛不可說。
則世谛攝前三門。
真谛即是一理。
即理教猶是二谛義耳。
答。
子不領前意也。
今明三轉者。
所三假之俗為有。
四絕之理為無。
以此有無。
為初節意也。
第二第三非子意所知。
假令真谛一切絕。
世辨絕是三。
今明如是三假即是有。
一切絕即是無。
如斯有無。
為初節義也。
又師作三節意者。
為欲拔由來有無二谛之心。
必能改之。
則不住非二非不二。
則二谛之見不生。
正觀之懷便發。
問。
他意本立真谛一切皆絕。
與今非二非不二。
複何異耶。
答。
他言真谛一切皆絕。
而世谛一切皆絕。
而世谛終一切皆有。
還是有無不免二見。
又無所往。
終是真内可得定出真外耶。
今則不爾。
非真非不真。
非二非不二。
問。
他明真谛亦非真非不真。
非二非不二。
答。
子及明真谛之理。
非真非不真。
而非真非不真。
終歸真谛。
今明諸法非不真。
不雲真谛非真非不真。
一不同也。
又非真非不真。
子乃終歸非真非不真。
不能歸真谛。
二不同也。
八理内外門明得失 興皇大師雲。
今自有二轍義。
一者理外義。
二理内義。
若心行理外。
故雲理外。
心行理内。
複雲理内。
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
理外亦具真俗等一切法。
考宗。
問。
同具一切法。
雲何有外異。
答。
理内一切法。
皆是因緣義。
理外一切法。
非假名義。
是故為異。
問。
若理内外具一切法者。
理内既有因緣假名。
理外亦應有因緣假名。
何得将因緣假名簡理内外耶。
答。
如所問也。
理外亦有假。
但假是假故段。
有假可得。
名有所得假。
理内假不自假。
名為不假假。
而假無所假故。
無假可得。
名理内假。
問。
理内外既具一切法。
亦應理内外自有無所得。
何以故将得無得分内外。
答。
亦如所問。
理外無所得者。
如真谛洞遣。
四句不及。
百非皆忘。
此是無所得故無所有。
屯無所得故。
故是有所得之無所得。
理内六不得無所得。
故名無所得。
問。
理外既具一切法。
亦應有不得無所得。
答。
理外不能以得為無得。
無得不得。
說為無說。
無說為說故有定隔礙。
今總判欲斷此問。
更來者明理外具一切法者。
具理外一切法耳。
不見理内一切法。
理内亦爾。
但具理内一切法耳。
不具理外一切法也。
又理外雖具生死涅槃一切法。
若生死若涅槃。
皆是生死。
若得無得。
皆是有得也。
問。
若爾。
理外真俗皆俗耶。
答。
亦得如屯故。
理外真俗皆是凡情。
所謂世俗法耳。
理内因緣二谛是聖人境界。
故二皆名真谛。
問。
經論中。
何處雲理内外二具一切法耶。
答。
中論雲。
外人具。
二立一切法。
論主明因緣故有一切法。
即其事也。
問。
開二轍義。
欲何所明耶。
答。
欲顯得失。
明由來立義。
堕理外義中。
屬今理外二谛所攝。
九約有無定性門明得失 涅槃經雲。
一切諸法。
無有定相。
若有定相。
是生死相。
是魔王相。
非佛法相。
以無定相。
故名為得。
有定相。
所以為夫。
問。
雲何無定相耶。
答。
如一色未曾是性。
亦非是假。
于性緣成性。
于假緣成假。
若必定性義。
為非假義。
為是還成假見假執耳。
理内外得亦爾。
色何曾是得是無得耶。
又如一色未曾真俗。
于凡為俗。
于聖為真耳。
又即就俗中。
亦無定性。
貪人見色淨。
不淨觀人。
見色不淨。
無适漠人非淨。
又不淨之物。
于人為不淨。
畜見為淨。
淨物于人為淨。
于餘為不淨。
如蠅謂香為不淨。
故不耐聞之。
又一色亦不定。
于無神通人則質礙。
于得神通人則非質礙。
于人見為白色而為水。
于鬼赤色為火。
又溺水不蒙毛而蒙鐵。
如金對破餘一切物為羊角所壞。
故知一切法。
無定性也。
十約相待門明得失 本對性故明無空性耳。
若不作定性解。
複執無定性。
舍理外而存理内義者。
皆是取舍行心故。
并名為失。
既知不性亦複不假故。
論雲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知非假非性。
畢竟清淨。
始名為得。
問。
此對何所為耶。
答。
凡有二義。
一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為三無性理。
三無性理。
即是阿摩羅識。
亦是二無我理。
三性。
謂依他性。
分别性。
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以為識所分别。
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為起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為名三性三無性。
得失必言進舍。
上來若得若失皆不可得。
迥悟[宋-木+到][穴/但]絕句之門為得。
去此大迳庭。
不近人情。
今明從初以來一切得失。
即皆是道。
即是正觀。
如肇公雲。
道遠乎哉。
解事而真。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如有無分别二谛。
亦有無分二智。
如二谛有本無本二智二。
次中觀為本。
如二谛違不二。
二智歸中觀。
如三節明二谛。
即三節明二智。
如二谛但說但不說。
二智亦爾。
但能說但不能說。
但照空但照有。
但動但動俱斷或如理内外二谛。
則二智亦爾。
身色無定性明二智。
是心上無定性。
乃至第十二愚即是智。
何處分色智耶。
屯十二門。
遍通諸診。
總貫衆經。
語乃不文。
而義家有本。
問。
何故不重散說之。
而開屯階級。
答。
有二種人。
一者學無所得觀意乃虛玄方言不足。
二者但分别法相失顯道正宗。
今欲令文義兩明玄事。
但得故關屯階級也。
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
前雲生滅是世谛說。
不生滅是世谛說。
不生滅是世谛不谛。
不生滅是真說。
非不生滅是真谛不說者。
世谛不谛說何異。
答。
若漸舍二而論。
則不異也。
若世谛說假生滅。
不說實生滅。
與真谛不生滅則異。
世谛不實生滅。
真谛不假生滅。
故異也。
問。
既有三重二谛。
亦有三重如不如不。
答。
得以空有皆世谛非空有為真谛。
則如不如。
皆不如非不如。
名為如也。
七淺深門明得失 他但以空為真。
有為俗。
更無異說也。
今有三轉。
一以空有為俗。
以有空為真。
二以空有皆俗。
非空有為真。
三以空有為二。
不空有為不二。
二不二并俗。
非二非不二為真。
如此三轉二谛。
皆是教門耳。
至道竟不曾三。
故雲是法不可示。
立此三重。
凡有五義。
法華玄中已說。
七說不說門考宗。
問。
子乃欲抑舊拔新。
終不能超乎外。
請問。
三轉之教名為可說。
不二之理不可說以不。
答。
一往如此。
問。
他重明世谛可說真谛不可說。
則世谛攝前三門。
真谛即是一理。
即理教猶是二谛義耳。
答。
子不領前意也。
今明三轉者。
所三假之俗為有。
四絕之理為無。
以此有無。
為初節意也。
第二第三非子意所知。
假令真谛一切絕。
世辨絕是三。
今明如是三假即是有。
一切絕即是無。
如斯有無。
為初節義也。
又師作三節意者。
為欲拔由來有無二谛之心。
必能改之。
則不住非二非不二。
則二谛之見不生。
正觀之懷便發。
問。
他意本立真谛一切皆絕。
與今非二非不二。
複何異耶。
答。
他言真谛一切皆絕。
而世谛一切皆絕。
而世谛終一切皆有。
還是有無不免二見。
又無所往。
終是真内可得定出真外耶。
今則不爾。
非真非不真。
非二非不二。
問。
他明真谛亦非真非不真。
非二非不二。
答。
子及明真谛之理。
非真非不真。
而非真非不真。
終歸真谛。
今明諸法非不真。
不雲真谛非真非不真。
一不同也。
又非真非不真。
子乃終歸非真非不真。
不能歸真谛。
二不同也。
八理内外門明得失 興皇大師雲。
今自有二轍義。
一者理外義。
二理内義。
若心行理外。
故雲理外。
心行理内。
複雲理内。
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
理外亦具真俗等一切法。
考宗。
問。
同具一切法。
雲何有外異。
答。
理内一切法。
皆是因緣義。
理外一切法。
非假名義。
是故為異。
問。
若理内外具一切法者。
理内既有因緣假名。
理外亦應有因緣假名。
何得将因緣假名簡理内外耶。
答。
如所問也。
理外亦有假。
但假是假故段。
有假可得。
名有所得假。
理内假不自假。
名為不假假。
而假無所假故。
無假可得。
名理内假。
問。
理内外既具一切法。
亦應理内外自有無所得。
何以故将得無得分内外。
答。
亦如所問。
理外無所得者。
如真谛洞遣。
四句不及。
百非皆忘。
此是無所得故無所有。
屯無所得故。
故是有所得之無所得。
理内六不得無所得。
故名無所得。
問。
理外既具一切法。
亦應有不得無所得。
答。
理外不能以得為無得。
無得不得。
說為無說。
無說為說故有定隔礙。
今總判欲斷此問。
更來者明理外具一切法者。
具理外一切法耳。
不見理内一切法。
理内亦爾。
但具理内一切法耳。
不具理外一切法也。
又理外雖具生死涅槃一切法。
若生死若涅槃。
皆是生死。
若得無得。
皆是有得也。
問。
若爾。
理外真俗皆俗耶。
答。
亦得如屯故。
理外真俗皆是凡情。
所謂世俗法耳。
理内因緣二谛是聖人境界。
故二皆名真谛。
問。
經論中。
何處雲理内外二具一切法耶。
答。
中論雲。
外人具。
二立一切法。
論主明因緣故有一切法。
即其事也。
問。
開二轍義。
欲何所明耶。
答。
欲顯得失。
明由來立義。
堕理外義中。
屬今理外二谛所攝。
九約有無定性門明得失 涅槃經雲。
一切諸法。
無有定相。
若有定相。
是生死相。
是魔王相。
非佛法相。
以無定相。
故名為得。
有定相。
所以為夫。
問。
雲何無定相耶。
答。
如一色未曾是性。
亦非是假。
于性緣成性。
于假緣成假。
若必定性義。
為非假義。
為是還成假見假執耳。
理内外得亦爾。
色何曾是得是無得耶。
又如一色未曾真俗。
于凡為俗。
于聖為真耳。
又即就俗中。
亦無定性。
貪人見色淨。
不淨觀人。
見色不淨。
無适漠人非淨。
又不淨之物。
于人為不淨。
畜見為淨。
淨物于人為淨。
于餘為不淨。
如蠅謂香為不淨。
故不耐聞之。
又一色亦不定。
于無神通人則質礙。
于得神通人則非質礙。
于人見為白色而為水。
于鬼赤色為火。
又溺水不蒙毛而蒙鐵。
如金對破餘一切物為羊角所壞。
故知一切法。
無定性也。
十約相待門明得失 本對性故明無空性耳。
若不作定性解。
複執無定性。
舍理外而存理内義者。
皆是取舍行心故。
并名為失。
既知不性亦複不假故。
論雲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知非假非性。
畢竟清淨。
始名為得。
問。
此對何所為耶。
答。
凡有二義。
一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為三無性理。
三無性理。
即是阿摩羅識。
亦是二無我理。
三性。
謂依他性。
分别性。
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以為識所分别。
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為起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為名三性三無性。
得失必言進舍。
上來若得若失皆不可得。
迥悟[宋-木+到][穴/但]絕句之門為得。
去此大迳庭。
不近人情。
今明從初以來一切得失。
即皆是道。
即是正觀。
如肇公雲。
道遠乎哉。
解事而真。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如有無分别二谛。
亦有無分二智。
如二谛有本無本二智二。
次中觀為本。
如二谛違不二。
二智歸中觀。
如三節明二谛。
即三節明二智。
如二谛但說但不說。
二智亦爾。
但能說但不能說。
但照空但照有。
但動但動俱斷或如理内外二谛。
則二智亦爾。
身色無定性明二智。
是心上無定性。
乃至第十二愚即是智。
何處分色智耶。
屯十二門。
遍通諸診。
總貫衆經。
語乃不文。
而義家有本。
問。
何故不重散說之。
而開屯階級。
答。
有二種人。
一者學無所得觀意乃虛玄方言不足。
二者但分别法相失顯道正宗。
今欲令文義兩明玄事。
但得故關屯階級也。
淨名玄論卷第六(宗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