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
關燈
小
中
大
相。
目為實惑也。
問。
雲何迷耶。
答。
不二二。
名為二谛。
二不為中道。
謂二谛定二。
故名迷假。
不二定不二。
稱為迷實。
又二不二。
名為假。
非二不二。
方名為實。
迷此假實名惑也。
九攝智門 問。
權實二智。
攝智盡不。
答。
攝智皆盡。
經有一智二智三智五智乃至七十七智。
皆二智攝。
言一智者。
則如實智。
如實則是佛眼。
佛眼無法不見。
名權智。
而無所見。
名為實智。
問。
如實智但是照實相智。
唯應是實智。
雲何有權智能。
答。
此明佛眼如實而知。
名如實。
故是二智也。
次攝二智者。
則一切智一切種智。
但此二智。
凡有六門。
一以空有分二。
一切智為空智。
一切種智為有智。
此則權實攝也。
次總别分二。
總相知為一切智。
别相知為一切種智。
但總别有三門。
一以苦無常為總相。
陰界入為别相。
二以無生滅為總相。
知諸法差别為别相。
三以菩谛為總相。
分别苦有無量相為别相。
三義中。
初義第二義。
猶是空有。
第三義屬後廣略也。
三者略說為一切智。
廣說為一切種智。
猶是向苦谛總别義耳。
四者因為一切智。
果為一切種智。
問。
二智俱是果門。
雲何分因果耶。
答。
例如菩提涅槃為果及果果。
涅槃既是果果。
則菩提亦得為因。
此義論因果。
今亦然矣。
五者小乘名一切智。
大乘名一切種智。
此明小乘總相十二入苦空無常。
名一切智。
大乘别智一切法。
名一切種智。
六者一切種智為空智。
一切智為有智。
以種種性則實相理為諸法根本相名為一切智。
知一切法為有智也。
雖有六門。
不離空有。
攝入二智中也。
次攝三智門者。
三智義門。
涅槃雲。
一者般若。
一切衆生之慧。
所謂下智也。
二毗婆舍那。
謂二乘智。
則中智也。
三阇那。
佛菩薩智。
謂上智也。
又雲。
般若别相智。
别知諸法。
毗婆舍那總相智。
總知諸法。
阇那為破相。
破明者。
般若知有。
毗婆舍那照空。
阇那舍于空有。
則中道智也。
又如般若三慧品說。
二乘為一切智。
菩薩道種智。
佛一切種智。
二乘名為一切智者。
十二入攝一切法。
二乘知十二苦空無常。
名一切智。
論雲。
此但有一切智名。
而無一切智用。
猶如盡燈。
但有燈名。
而無燈用。
問。
雲何無。
答。
佛具知一切法别相。
然後能知一切總相。
二乘但總相知。
不能二别相知。
如涅槃雲。
二乘但知于苦。
不能分别是苦有無量相。
我于彼經竟不說之。
故二乘不能别知。
故但有一切智名。
而無一切智用也。
菩薩名道種慧者。
菩薩知四種道。
人天乘為福樂道。
及三乘道。
知佛道。
自度度他。
餘三但度他也。
佛名一切種智者。
此一切種智。
異前一切種智。
前一切種智。
但知有法。
今合空有。
名一切種智。
經雲。
知一切相故一切種智。
又雲。
知一切法行類相。
名一切種智也。
此三智中。
二皆具照空有。
皆有權實二智也。
次地持論有三智。
一清淨智。
斷五住惑盡。
故雲清淨。
則第一義空智也。
二一切智。
則有智也。
三無礙智。
無功用智。
知一切法無複功用。
故名無礙。
初是實智。
後二為權智。
次攝大乘論有三智。
一加行智。
則進求上地心。
二正體智。
證如之智。
謂實智也。
三後得智。
則寂而動。
謂權智也。
此三智則為次第。
前有進求之智。
次正得實觀。
後從實起用。
四智攝入二智者。
攝大乘論雲。
一切智。
一切種智。
無相智。
無功用智。
前二空有。
次一不從師得。
後一無功用。
則法華經佛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也。
前二别分空有。
後二通空有也。
次四無礙智。
此有多門。
今略舉一義。
知世谛為知法。
知第一義為知義。
此則二智。
樂說及辭。
皆世谛智也。
次明四知。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釋此不同。
婆娑雲。
我生已盡者。
斷集智。
集因能生未來苦果。
名之為生。
無學斷竟。
名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是道智。
梵名為淨。
無漏聖道。
能除染。
離障清淨。
名為梵。
無學聖人。
道行成滿。
名為已立。
所作已辦。
是證滅智。
斷惑證滅。
名為所作。
無學證果功成。
名為已辦。
不受後有。
則斷苦智。
後世在報。
名以後有。
無學道。
于此後有。
不複更受。
名不受後有。
問。
經說四谛。
先明苦集。
後明滅道。
今何故前斷集修道。
後證滅斷苦。
答。
四谛示欣厭門。
先苦集。
後滅道。
于[丘*頁]厭門。
逆觀次第。
故先果後因。
四智是順觀門。
故先因後果。
故先集道。
後明滅苦。
又要除障。
然後善成。
故先斷集後明道。
後果中先滅現過。
然後不受未來苦報。
故先滅後苦。
勝鬘涅槃釋四智又異。
今不述之。
四智皆入大乘權智。
是小乘之實智。
次五智攝入二智者。
一法住智。
二泥洹智。
三無智。
四願智。
五邊際智。
依小乘法。
法住智者。
知苦集相生諸法存立。
名法住智。
知道及滅。
名泥洹智。
又雲。
知苦集道。
名法住智。
知于滅谛。
名泥洹智。
令物不起诤。
名為無诤智。
願未來一切事則便得知。
名為願智。
邊際智者。
報身最後名邊際。
聖人縱得自在智。
故于報身延促自在。
名邊際智。
小乘。
前二智通利羅漢皆有。
後三但利根羅漢有之。
又前二通一切定皆能起。
後三但第四禅起。
前二通漏無漏。
後三但有漏。
前二三界身得起。
後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
前二以三界法為所緣境。
無诤智。
但以欲界體心為境。
大乘五智。
一切處一切方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無漏也。
小乘五智。
皆為大乘權智攝。
大乘五智。
泥洹則實相正法。
屬實智。
餘四屬權智也。
十一智攝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
是差别智。
屬權智攝。
如實智照一實谛。
則是實相。
謂無差别智故。
屬實智也。
又論雲。
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
若爾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
問。
菩提與薩婆若。
十智何智攝。
答雲。
并是十智。
則是有智。
薩婆若為如實智。
謂空智也。
三十四智者。
約十二因緣作之。
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
具四谛觀。
七十七智者。
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
初是正觀智。
次審法智。
又正觀智簡無因。
審法智簡邪因。
三世各二為六。
此六是法住智。
次一智是泥洹智。
法住為明生死因果故。
多泥洹滅之故。
三世合一。
此皆小乘之義。
皆屬大乘權智攝之。
若大乘泥洹智。
則是實知如上也。
如此皆是無分别中。
善巧分别。
雖分别。
不動無分别。
不同數論有所得報。
此是名教不得不知。
問。
四十四及七十七。
同從老死起。
有何異耶。
答。
四十四觀果由因。
其觀易成。
故為鈍根人。
觀果由因者。
初觀老死是果。
次明老死集者。
觀果由因也。
七十七智。
則觀因生果。
如雲生緣老死。
生是因。
為老死之緣。
不離生緣老死亦爾。
觀因生果者。
事既難知。
為利根人。
四十四。
成論文雲。
在方便中。
七十七。
文不判位。
衆師雲。
在四現忍中也。
問。
何故不從無明起耶。
答。
尋未至本。
此觀易成。
又四十四。
但得從果起。
以具四谛故。
若從無明起。
無因緣。
複因雲何得具四谛耶。
七十七。
應得從無明起。
但從老死起。
觀易成故。
不從無明起也。
問。
菩薩觀十二。
何阿智耶。
答。
菩薩無方妙用。
不可定判。
釋論雲。
菩薩為示衆生故。
從果觀十二因緣。
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
目為實惑也。
問。
雲何迷耶。
答。
不二二。
名為二谛。
二不為中道。
謂二谛定二。
故名迷假。
不二定不二。
稱為迷實。
又二不二。
名為假。
非二不二。
方名為實。
迷此假實名惑也。
九攝智門 問。
權實二智。
攝智盡不。
答。
攝智皆盡。
經有一智二智三智五智乃至七十七智。
皆二智攝。
言一智者。
則如實智。
如實則是佛眼。
佛眼無法不見。
名權智。
而無所見。
名為實智。
問。
如實智但是照實相智。
唯應是實智。
雲何有權智能。
答。
此明佛眼如實而知。
名如實。
故是二智也。
次攝二智者。
則一切智一切種智。
但此二智。
凡有六門。
一以空有分二。
一切智為空智。
一切種智為有智。
此則權實攝也。
次總别分二。
總相知為一切智。
别相知為一切種智。
但總别有三門。
一以苦無常為總相。
陰界入為别相。
二以無生滅為總相。
知諸法差别為别相。
三以菩谛為總相。
分别苦有無量相為别相。
三義中。
初義第二義。
猶是空有。
第三義屬後廣略也。
三者略說為一切智。
廣說為一切種智。
猶是向苦谛總别義耳。
四者因為一切智。
果為一切種智。
問。
二智俱是果門。
雲何分因果耶。
答。
例如菩提涅槃為果及果果。
涅槃既是果果。
則菩提亦得為因。
此義論因果。
今亦然矣。
五者小乘名一切智。
大乘名一切種智。
此明小乘總相十二入苦空無常。
名一切智。
大乘别智一切法。
名一切種智。
六者一切種智為空智。
一切智為有智。
以種種性則實相理為諸法根本相名為一切智。
知一切法為有智也。
雖有六門。
不離空有。
攝入二智中也。
次攝三智門者。
三智義門。
涅槃雲。
一者般若。
一切衆生之慧。
所謂下智也。
二毗婆舍那。
謂二乘智。
則中智也。
三阇那。
佛菩薩智。
謂上智也。
又雲。
般若别相智。
别知諸法。
毗婆舍那總相智。
總知諸法。
阇那為破相。
破明者。
般若知有。
毗婆舍那照空。
阇那舍于空有。
則中道智也。
又如般若三慧品說。
二乘為一切智。
菩薩道種智。
佛一切種智。
二乘名為一切智者。
十二入攝一切法。
二乘知十二苦空無常。
名一切智。
論雲。
此但有一切智名。
而無一切智用。
猶如盡燈。
但有燈名。
而無燈用。
問。
雲何無。
答。
佛具知一切法别相。
然後能知一切總相。
二乘但總相知。
不能二别相知。
如涅槃雲。
二乘但知于苦。
不能分别是苦有無量相。
我于彼經竟不說之。
故二乘不能别知。
故但有一切智名。
而無一切智用也。
菩薩名道種慧者。
菩薩知四種道。
人天乘為福樂道。
及三乘道。
知佛道。
自度度他。
餘三但度他也。
佛名一切種智者。
此一切種智。
異前一切種智。
前一切種智。
但知有法。
今合空有。
名一切種智。
經雲。
知一切相故一切種智。
又雲。
知一切法行類相。
名一切種智也。
此三智中。
二皆具照空有。
皆有權實二智也。
次地持論有三智。
一清淨智。
斷五住惑盡。
故雲清淨。
則第一義空智也。
二一切智。
則有智也。
三無礙智。
無功用智。
知一切法無複功用。
故名無礙。
初是實智。
後二為權智。
次攝大乘論有三智。
一加行智。
則進求上地心。
二正體智。
證如之智。
謂實智也。
三後得智。
則寂而動。
謂權智也。
此三智則為次第。
前有進求之智。
次正得實觀。
後從實起用。
四智攝入二智者。
攝大乘論雲。
一切智。
一切種智。
無相智。
無功用智。
前二空有。
次一不從師得。
後一無功用。
則法華經佛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也。
前二别分空有。
後二通空有也。
次四無礙智。
此有多門。
今略舉一義。
知世谛為知法。
知第一義為知義。
此則二智。
樂說及辭。
皆世谛智也。
次明四知。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釋此不同。
婆娑雲。
我生已盡者。
斷集智。
集因能生未來苦果。
名之為生。
無學斷竟。
名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是道智。
梵名為淨。
無漏聖道。
能除染。
離障清淨。
名為梵。
無學聖人。
道行成滿。
名為已立。
所作已辦。
是證滅智。
斷惑證滅。
名為所作。
無學證果功成。
名為已辦。
不受後有。
則斷苦智。
後世在報。
名以後有。
無學道。
于此後有。
不複更受。
名不受後有。
問。
經說四谛。
先明苦集。
後明滅道。
今何故前斷集修道。
後證滅斷苦。
答。
四谛示欣厭門。
先苦集。
後滅道。
于[丘*頁]厭門。
逆觀次第。
故先果後因。
四智是順觀門。
故先因後果。
故先集道。
後明滅苦。
又要除障。
然後善成。
故先斷集後明道。
後果中先滅現過。
然後不受未來苦報。
故先滅後苦。
勝鬘涅槃釋四智又異。
今不述之。
四智皆入大乘權智。
是小乘之實智。
次五智攝入二智者。
一法住智。
二泥洹智。
三無智。
四願智。
五邊際智。
依小乘法。
法住智者。
知苦集相生諸法存立。
名法住智。
知道及滅。
名泥洹智。
又雲。
知苦集道。
名法住智。
知于滅谛。
名泥洹智。
令物不起诤。
名為無诤智。
願未來一切事則便得知。
名為願智。
邊際智者。
報身最後名邊際。
聖人縱得自在智。
故于報身延促自在。
名邊際智。
小乘。
前二智通利羅漢皆有。
後三但利根羅漢有之。
又前二通一切定皆能起。
後三但第四禅起。
前二通漏無漏。
後三但有漏。
前二三界身得起。
後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
前二以三界法為所緣境。
無诤智。
但以欲界體心為境。
大乘五智。
一切處一切方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無漏也。
小乘五智。
皆為大乘權智攝。
大乘五智。
泥洹則實相正法。
屬實智。
餘四屬權智也。
十一智攝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
是差别智。
屬權智攝。
如實智照一實谛。
則是實相。
謂無差别智故。
屬實智也。
又論雲。
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
若爾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
問。
菩提與薩婆若。
十智何智攝。
答雲。
并是十智。
則是有智。
薩婆若為如實智。
謂空智也。
三十四智者。
約十二因緣作之。
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
具四谛觀。
七十七智者。
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
初是正觀智。
次審法智。
又正觀智簡無因。
審法智簡邪因。
三世各二為六。
此六是法住智。
次一智是泥洹智。
法住為明生死因果故。
多泥洹滅之故。
三世合一。
此皆小乘之義。
皆屬大乘權智攝之。
若大乘泥洹智。
則是實知如上也。
如此皆是無分别中。
善巧分别。
雖分别。
不動無分别。
不同數論有所得報。
此是名教不得不知。
問。
四十四及七十七。
同從老死起。
有何異耶。
答。
四十四觀果由因。
其觀易成。
故為鈍根人。
觀果由因者。
初觀老死是果。
次明老死集者。
觀果由因也。
七十七智。
則觀因生果。
如雲生緣老死。
生是因。
為老死之緣。
不離生緣老死亦爾。
觀因生果者。
事既難知。
為利根人。
四十四。
成論文雲。
在方便中。
七十七。
文不判位。
衆師雲。
在四現忍中也。
問。
何故不從無明起耶。
答。
尋未至本。
此觀易成。
又四十四。
但得從果起。
以具四谛故。
若從無明起。
無因緣。
複因雲何得具四谛耶。
七十七。
應得從無明起。
但從老死起。
觀易成故。
不從無明起也。
問。
菩薩觀十二。
何阿智耶。
答。
菩薩無方妙用。
不可定判。
釋論雲。
菩薩為示衆生故。
從果觀十二因緣。
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