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五(宗旨中)

關燈
生。

    故有父有母。

    外為衆生直說此二。

    如釋論雲。

    初說波若道。

    次明方便道。

    初明佛母。

    次明佛父。

    經所以般若為十方三世諸佛父母尊經。

    信之而得大福。

    毀之而招大罪。

    問。

    既以二慧為父母。

    何者為祖父母耶。

    答。

    約境智分之。

    初實相及諸法二境。

    能發生二慧則祖父母義。

    是故爾炎名為智母。

    若據衆行為論。

    由大悲故。

    方有般若。

    則大悲為波若母。

    亦由大悲故有方便。

    是方便之母。

    則是父義。

    但合說之耳。

    此則是開二慧也。

    問。

    若以般若為母。

    方便為父。

    何故雲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

    又雲般若為母五度為父。

    答。

    般舟翻為現前。

    現前者現前見佛。

    此是有行。

    故屬方便。

    名之為父。

    五度有行。

    亦屬方便也。

    次第二句合二慧者。

    明般若與讴和皆是般若。

    所以然者。

    波若為體。

    讴和為用。

    體則般若之體。

    用是般若之用。

    故皆名般若。

    故如來雖說大品九十章。

    開于二道。

    皆稱摩诃般若經。

    不以複為方便經故知二慧皆名般若。

    又如論雲。

    以金為種種物而物則是金。

    更無别體。

    又如雲六度中合方便與實慧皆名般若。

    問。

    何以知然。

    答。

    餘五度。

    但明五種有行。

    不辨照知空有。

    今照空義屬般若。

    知有義亦屬般若。

    故知二慧皆名波若。

    則是合權實。

    皆名實義也。

    第三合權實皆名權者。

    照有巧用既名為方便。

    照空之巧亦是方便故。

    二照同巧。

    則兩皆方便。

    又如七地中名方便波羅蜜者。

    釋論雲。

    是時般若清淨。

    變名方便。

    以至于六地時般若用猶未妙。

    故不名方便。

    至七地則波若用妙。

    故名方便。

    如七地文。

    從方便慧起十妙行。

    始知三界空。

    而莊嚴三界等。

    故知二慧皆名方便。

    對此義。

    亦得六地有方便與波若。

    皆名波若。

    又如勝鬘經雲一乘大方便。

    一乘之中。

    若照空照有。

    說空說有。

    皆名方便。

    以悉是諸佛大善巧故。

    亦是合二慧為方便也。

    四者二智不開不合。

    則泯上三句。

    明諸佛正觀未曾有實。

    亦未曾是權。

    亦未曾開。

    亦未曾合。

    故雲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佛不能行。

    佛不能倒。

    而今有開合實權者。

    皆是無名相中。

    為出處衆生。

    明開合不同。

     八斷伏門 問。

    二智雲何斷煩惱耶。

    答。

    此經雲。

    佛為增上慢人。

    說斷煩惱。

    實不斷也。

    問。

    大小經論。

    皆明斷惑。

    雲何不斷。

    答。

    若言斷者。

    今請問之。

    為有惑可斷。

    為無惑可斷耶。

    如其實有。

    則不可斷。

    又經雲。

    若法先有後無。

    諸佛菩薩。

    則有過罪。

    雲何言斷。

    如其無惑。

    雲何所斷。

    又有惑則是有見。

    無惑名為無見。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并是煩惱。

    雲何煩惱斷煩惱耶。

    又縱有煩惱為所斷。

    慧為能斷。

    為見惑故斷。

    不見惑斷耶。

    如其見者。

    則明暗并立。

    雲何斷耶。

    若不相見。

    複何所斷。

    經若言解惑相違而懸斷者。

    則天竺燃燈破振旦暗。

    一品之解除一切惑。

    又慧獨能斷。

    借伴共斷。

    若獨能斷者。

    菩薩何故修八聖道獨慧不斷。

    雖複假伴。

    亦不能斷。

    如一盲不見衆盲亦然。

    又為一念斷。

    相續斷耶。

    若一念者。

    惑亦一念則相與俱。

    與俱謝何能斷耶。

    若相續斷者。

    為滅故續滅續耶。

    滅則取無所續。

    不滅無複能續。

    雲何續耶。

    以是推之則無所斷。

    是故不應言智斷惑。

    問。

    若爾則應無斷。

    何故經雲一念相應慧斷煩惱耶。

    答。

    如上推之。

    則畢竟無斷。

    如此了悟。

    則是斷也。

    所以然者。

    于一切處。

    求解惑從。

    則知心無所依。

    心無所依。

    則衆累清淨。

    故名為斷。

    與爾斷義無相違。

     問。

    以所依名為斷者。

    為般若斷。

    為方便斷。

    答。

    舊雲般若是空慧故斷。

    方便照有義不斷。

    今明有得有二慧俱不能斷。

    無所得空有俱能斷也。

    但不二而二。

    開二慧不同。

    方便實慧。

    則不斷而斷。

    實慧方便。

    斷而不斷。

    問。

    何故爾耶。

    答。

    有所依著。

    是諸煩惱根。

    實法實相是無著之本。

    由實相無所依。

    故生般若。

    般若則無所著。

    故衆惑清淨。

    故名斷也。

     問。

    若會境生智。

    然後斷惑。

    與舊何異。

    答。

    不言惑外别有實相。

    但了煩惱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則是實相。

    故名會實相斷。

    問。

    為但般若斷。

    薩婆若亦斷。

    答。

    此義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

    則是般若或言佛智所斷。

    則薩婆若斷。

    今明。

    大品雲。

    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弊。

    詳此文意。

    無礙解脫。

    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

    惑不現前。

    則無礙正斷。

    解脫出居累外。

    故解脫不斷。

    故雲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谷也。

    若言解脫續于無礙。

    鎮前無惑之處。

    遮未來惑。

    令不得續生。

    則有遮斷。

    故名斷。

    無礙正斷。

    故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

    遮未來惑。

    得言不盡。

    故盡與不盡。

    二說不違。

     問。

    般若為無礙。

    薩婆若為解脫者。

    得言地前為無礙。

    初地為解脫不。

    答。

    有人言。

    亦得如此。

    小乘則苦忍之前。

    習行未久。

    但伏非斷。

    大乘地前明行積時。

    是故能斷也。

    今謂不然。

    大小乘義。

    乃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

    大格相似。

    小乘則七方便伏。

    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斷也。

    初地中。

    自開無礙正斷解脫遮斷。

    如上釋。

    問。

    為封無礙為解脫。

    為無礙謝解脫生耶。

    答。

    毗昙則謝。

    成論則轉斥此二說。

    餘處已明。

    今略陳之。

    金剛若謝有佛果。

    雲何般若變名薩雲若。

    轉金剛而成佛者。

    雲何轉無常之法而作常耶。

    今所明者。

    具有轉謝不轉謝。

    了悟金剛本不生滅。

    故金剛是佛。

    故不轉不謝。

    是故。

    經雲一切衆生本來寂滅。

    不複更滅也。

    于妄謂之心。

    息生滅之見。

    故名為謝。

    約了悟之者。

    前謂生滅。

    今悟無生滅。

    是故名轉三文一會義無所違。

     問。

    若地前伏。

    初地斷者。

    何故。

    釋論雲。

    初地時未舍結。

    七地方斷。

    答。

    衆師不同。

    生公用大頓悟義。

    唯佛斷惑。

    爾前未斷。

    故佛名為覺。

    爾前未覺。

    瑤師用小頓悟義。

    七地方斷。

    引向文證之。

    今明皆無所妨。

    大經雲。

    唯佛名眼見佛性。

    十地以還。

    皆稱聞見。

    則唯佛斷惑。

    爾前不斷也。

    初地以來。

    但斷粗累。

    未除細惑。

    故言不斷。

    七地除細。

    故言斷耳。

    故各有得義。

    不應執也。

     問。

    為中伏假斷。

    為假中斷。

    答。

    适緣取悟。

    無有定也。

    自有中伏假斷。

    如求性有無不可得。

    故名非有非無。

    目之為中。

    此但伏性有無。

    猶未斷也。

    次明假有假無。

    則性有無始斷。

    所以然者。

    既識假有假無。

    則知畢竟無有定性有無故。

    定性有無故。

    名假名斷也。

    次言假伏中斷者。

    對性有無。

    說假有無。

    以伏性有無。

    故言假伏。

    次明悟假有不有。

    假無不無。

    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

    前性有無始得永斷。

    故雲假伏中斷也。

    問。

    亦得假伏假斷中伏中斷次不。

    答。

    亦有此義。

    如識假有無。

    則性有無永斷。

    名為假斷也。

    自有識假有無。

    但伏性有無。

    猶未斷也。

    自有悟非有無。

    伏但性于。

    自有悟非有無性惑永斷。

    不須說假也。

     問。

    雲何名假名惑實法惑耶。

    答。

    成論師雲。

    緣假迷假。

    稱假名惑。

    則迷假人法等。

    緣實迷實。

    名實法惑。

    如迷五塵等。

    今明此是三藏一部之義耳。

    大乘假實惑者。

    則向所明之假名為假惑。

    則前之實名為實惑。

    所以者。

    諸法未曾假實。

    今既有此假實。

    甯非惑耶。

    問。

    大乘亦有假名實法義不。

    答。

    二谛是假名。

    不二為中道。

    則是實相。

    故名實法。

    迷因緣假名二谛。

    稱為假惑。

    迷不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