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關燈
小
中
大
若體。
今說方便用。
故知般若為體。
方便為用。
論又雲。
般若與方便。
本體是一。
而随義有異。
譬如金為種種物。
此則明權實一體。
約義分二。
金喻般若之體。
金上之巧譬于方便。
方便為用。
問。
般若何故為體。
方便何故為用。
答。
實相為本。
般若照實相。
故般若亦為本。
所以為體。
諸法為末。
方便照諸法。
故方便為用。
問。
以何知實相為本。
答。
論初卷雲。
三悉檀可破。
第一義悉檀不可破。
壞滅一切言語。
過一切戲論。
第一義悉檀即是實相。
論又雲。
除實相以外。
一切皆名為魔。
故知實相為本。
又迷實相故有六道。
悟實相即有三乘。
故實相為迷悟之原。
所以稱本也。
此是對虛妄。
名之為實。
若無虛妄。
則亦無實。
如前雲。
非境非智。
非果非因。
不同舊宗有天然實相境也。
問。
若般若為本。
則般若勝。
方便劣。
何故六地名般若。
七地稱方便。
答。
金雖是體。
未作巧物。
則金為劣也。
制金為巧。
則巧勝于金。
六地雖得般若之體。
未得妙用。
故言般若則劣。
至七地時。
得般若妙用。
稱為方便。
故方便勝也。
是以論雲。
般若清淨。
變名方便。
此言變者。
照空之慧。
未能涉有。
複空慧未巧。
但名般若。
照空之慧即能涉有。
故轉名方便。
問。
既變名方便。
應失般若之名。
便無二慧。
所以然者。
般若時未有方便。
得方便則無複般若。
答。
二慧更無兩體。
巧之空慧。
即名方便般若。
空慧之巧。
稱般若方便。
譬如金巧巧金。
巧不失金。
金未有巧也。
問。
空慧有二巧。
一照空不著。
二即能涉有無滞。
二巧之中。
以何為方便。
答。
般若略有四力。
一者照實相。
二者無所著。
三者斷諸惑。
四者導方便。
之四用。
即是次第。
由不見一切相。
而見實相。
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
以無所著。
則衆累寂然。
以無累無著故。
能導方便。
令涉有無染著。
所以然者。
照空于空無著。
是般若之力。
故屬實慧。
即空慧而能涉有。
此屬方便。
故兩巧不同也。
問。
方便涉有。
具幾力耶。
答。
一有照境之巧。
二有不證空力。
三窮有行之用。
問。
涉有無著。
是方便之功。
般若力耶。
答。
涉有即屬方便之功。
無著由般若之力。
以般若無著。
于般若觀中。
即有巧方便用。
故此方便即能無著。
問。
方便雲何能不證空。
答。
般若照諸法實相。
方便即能照實相諸法。
故不空觀。
名為不證。
如釋論雲。
般若将入畢竟空。
無諸戲論。
方便将出畢竟空。
嚴土化人。
此即證上諸力之義。
将入畢竟空。
即是照實相。
無諸戲論。
即謂無著斷惑之功也。
方便将出畢竟空。
即是為般若所導。
又是方便不證。
照境起行之力。
問。
般若照諸法實相。
雲何方便即能照實相諸法。
答。
名為諸法實相實相諸法。
諸法宛然而實相。
實相宛然而諸法。
諸法與實相。
不二而二。
二常不二。
二境既爾。
二慧得然。
般若照諸法實相。
而方便則能照實相諸法也。
問。
雖複實相。
而宛然諸法。
漚和照此。
既名者。
亦雖複諸法。
而宛然實相。
波若照之。
何以不巧。
答。
通義例爾。
如上隐顯釋之。
又波若照實相。
而能不著。
二乘亦有其分。
則巧義不彰。
故不名方便。
即空而能起有。
此用既妙。
故聲聞絕分。
菩薩獨有。
故與方便之名。
問。
若即空而起有。
既是妙。
亦即有而照空。
亦是妙也。
答。
既能即有而照空。
複能即空而照有。
此即空而照有。
此是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如此二慧。
無有優劣。
但對二乘照空。
不能涉有。
故明即空而起有為妙。
稱為方便。
又對六地。
但得般若空觀。
未能即空涉有。
今明即空涉有。
是方便也。
問。
于有不著。
于空不證。
俱是善巧。
何故不著之巧名般若。
般若則劣。
在于六地。
不證之巧名方便。
方便則勝。
在七地耶。
答。
如上釋之。
又有是俗谛。
離有則易。
故般若巧劣。
空是真谛。
免無則難。
故方便則勝。
又入實相觀。
不著于有。
即免凡夫地。
即實相觀而照謂法。
故不滞空。
離二乘地。
免凡則易。
故般若劣。
超聖則難。
故方便勝。
所以有六七地。
簡勝劣義也。
問。
若爾六地二慧未均。
何得上雲初地已并。
答。
初地望地前則并。
形七地則未并。
所以然著。
初地以來。
則得無生。
動寂無礙。
但寂義小強。
動用微弱。
故雲未并。
至于七地。
動寂無礙。
二慧雙遊。
故稱并耳。
問。
何故知然。
答。
若六地以來未并。
入空不見有。
出有不見空。
二乘亦爾。
與菩薩何異。
故知初地以來。
便能已并。
但微有強弱故。
說未均耳。
問。
于空不著。
于空不證。
有何異耶。
答。
二乘入空。
不存四句。
但是不著。
而不能不證。
菩薩入空。
既無可存。
又即空能涉有。
故名不證。
問。
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
何故聲聞住空。
菩薩不證耶。
答。
二乘以空為好極。
依此無依。
是故住空。
菩薩不以空為好極。
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無依。
故能不證。
如大品雲。
行亦不受。
不行亦不受。
亦行不行。
非行非不行。
乃至不受亦不受。
是名菩薩無受三昧廣大之用。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是故能不證空。
又二乘無願行資空。
故入空便證。
菩薩大願大行資空。
故入空不證。
問。
論雲。
因名般若。
至佛則反名薩婆若。
何得複雲六地名般若。
至七地般若清淨。
變名方便。
答。
如前釋之。
六地之時。
般若體強。
方便用弱。
以體強故。
妙于靜觀。
故觀空不著。
以用弱故。
未能即空涉有于有無滞。
至于七地。
即體用俱等。
既能觀空不染。
即能涉有無著。
故名等定慧地。
等定慧地則般若用巧。
故雲反耳。
從八地以上。
二慧俱巧。
若至佛地。
則兩慧同變。
實慧則變名薩若。
謂一切智。
方便慧變。
名一切種智也。
問。
若至果變名二智。
則因中同名二慧。
何故。
前雲般若稱慧。
方便不名慧耶。
答。
因果立名。
各有其義。
果門照一切空境。
名一切智。
照一切有境。
名一切種智。
但從境立名。
故宜并稱智。
因門實慧從境。
方便約用。
故不得并名慧也。
問。
若爾。
何故。
菩薩道慧道種慧。
皆名慧耶。
答。
因中之慧。
自有多門。
立名各異。
道慧。
道種慧。
亦是從境立名。
故宜并稱慧也。
問。
若爾。
但應言道慧道種慧。
至果變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雲何言般若方便變名二智。
答。
論雲。
因中名般若。
既反名薩婆若。
因中方便理巧。
變名一切種智。
二慧變名二智。
故不待言。
問。
論雲。
波若變為薩波若。
何處雲方便變名一切種智。
答。
般若名慧。
是照境之名。
果地一切智。
亦從照境為稱。
二名相主。
故雲因名般若。
果名一切智。
方便就用為目。
一切種智從境立名。
兩義不同。
故經論不雲方便變為一切種智。
然方便雖不從境立名。
而體實照有。
故得變為種智。
雖複文理。
權應爾。
又因中名權實二慧。
果名權實兩智。
亦得即是其文。
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今說方便用。
故知般若為體。
方便為用。
論又雲。
般若與方便。
本體是一。
而随義有異。
譬如金為種種物。
此則明權實一體。
約義分二。
金喻般若之體。
金上之巧譬于方便。
方便為用。
問。
般若何故為體。
方便何故為用。
答。
實相為本。
般若照實相。
故般若亦為本。
所以為體。
諸法為末。
方便照諸法。
故方便為用。
問。
以何知實相為本。
答。
論初卷雲。
三悉檀可破。
第一義悉檀不可破。
壞滅一切言語。
過一切戲論。
第一義悉檀即是實相。
論又雲。
除實相以外。
一切皆名為魔。
故知實相為本。
又迷實相故有六道。
悟實相即有三乘。
故實相為迷悟之原。
所以稱本也。
此是對虛妄。
名之為實。
若無虛妄。
則亦無實。
如前雲。
非境非智。
非果非因。
不同舊宗有天然實相境也。
問。
若般若為本。
則般若勝。
方便劣。
何故六地名般若。
七地稱方便。
答。
金雖是體。
未作巧物。
則金為劣也。
制金為巧。
則巧勝于金。
六地雖得般若之體。
未得妙用。
故言般若則劣。
至七地時。
得般若妙用。
稱為方便。
故方便勝也。
是以論雲。
般若清淨。
變名方便。
此言變者。
照空之慧。
未能涉有。
複空慧未巧。
但名般若。
照空之慧即能涉有。
故轉名方便。
問。
既變名方便。
應失般若之名。
便無二慧。
所以然者。
般若時未有方便。
得方便則無複般若。
答。
二慧更無兩體。
巧之空慧。
即名方便般若。
空慧之巧。
稱般若方便。
譬如金巧巧金。
巧不失金。
金未有巧也。
問。
空慧有二巧。
一照空不著。
二即能涉有無滞。
二巧之中。
以何為方便。
答。
般若略有四力。
一者照實相。
二者無所著。
三者斷諸惑。
四者導方便。
之四用。
即是次第。
由不見一切相。
而見實相。
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
以無所著。
則衆累寂然。
以無累無著故。
能導方便。
令涉有無染著。
所以然者。
照空于空無著。
是般若之力。
故屬實慧。
即空慧而能涉有。
此屬方便。
故兩巧不同也。
問。
方便涉有。
具幾力耶。
答。
一有照境之巧。
二有不證空力。
三窮有行之用。
問。
涉有無著。
是方便之功。
般若力耶。
答。
涉有即屬方便之功。
無著由般若之力。
以般若無著。
于般若觀中。
即有巧方便用。
故此方便即能無著。
問。
方便雲何能不證空。
答。
般若照諸法實相。
方便即能照實相諸法。
故不空觀。
名為不證。
如釋論雲。
般若将入畢竟空。
無諸戲論。
方便将出畢竟空。
嚴土化人。
此即證上諸力之義。
将入畢竟空。
即是照實相。
無諸戲論。
即謂無著斷惑之功也。
方便将出畢竟空。
即是為般若所導。
又是方便不證。
照境起行之力。
問。
般若照諸法實相。
雲何方便即能照實相諸法。
答。
名為諸法實相實相諸法。
諸法宛然而實相。
實相宛然而諸法。
諸法與實相。
不二而二。
二常不二。
二境既爾。
二慧得然。
般若照諸法實相。
而方便則能照實相諸法也。
問。
雖複實相。
而宛然諸法。
漚和照此。
既名者。
亦雖複諸法。
而宛然實相。
波若照之。
何以不巧。
答。
通義例爾。
如上隐顯釋之。
又波若照實相。
而能不著。
二乘亦有其分。
則巧義不彰。
故不名方便。
即空而能起有。
此用既妙。
故聲聞絕分。
菩薩獨有。
故與方便之名。
問。
若即空而起有。
既是妙。
亦即有而照空。
亦是妙也。
答。
既能即有而照空。
複能即空而照有。
此即空而照有。
此是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如此二慧。
無有優劣。
但對二乘照空。
不能涉有。
故明即空而起有為妙。
稱為方便。
又對六地。
但得般若空觀。
未能即空涉有。
今明即空涉有。
是方便也。
問。
于有不著。
于空不證。
俱是善巧。
何故不著之巧名般若。
般若則劣。
在于六地。
不證之巧名方便。
方便則勝。
在七地耶。
答。
如上釋之。
又有是俗谛。
離有則易。
故般若巧劣。
空是真谛。
免無則難。
故方便則勝。
又入實相觀。
不著于有。
即免凡夫地。
即實相觀而照謂法。
故不滞空。
離二乘地。
免凡則易。
故般若劣。
超聖則難。
故方便勝。
所以有六七地。
簡勝劣義也。
問。
若爾六地二慧未均。
何得上雲初地已并。
答。
初地望地前則并。
形七地則未并。
所以然著。
初地以來。
則得無生。
動寂無礙。
但寂義小強。
動用微弱。
故雲未并。
至于七地。
動寂無礙。
二慧雙遊。
故稱并耳。
問。
何故知然。
答。
若六地以來未并。
入空不見有。
出有不見空。
二乘亦爾。
與菩薩何異。
故知初地以來。
便能已并。
但微有強弱故。
說未均耳。
問。
于空不著。
于空不證。
有何異耶。
答。
二乘入空。
不存四句。
但是不著。
而不能不證。
菩薩入空。
既無可存。
又即空能涉有。
故名不證。
問。
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
何故聲聞住空。
菩薩不證耶。
答。
二乘以空為好極。
依此無依。
是故住空。
菩薩不以空為好極。
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無依。
故能不證。
如大品雲。
行亦不受。
不行亦不受。
亦行不行。
非行非不行。
乃至不受亦不受。
是名菩薩無受三昧廣大之用。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是故能不證空。
又二乘無願行資空。
故入空便證。
菩薩大願大行資空。
故入空不證。
問。
論雲。
因名般若。
至佛則反名薩婆若。
何得複雲六地名般若。
至七地般若清淨。
變名方便。
答。
如前釋之。
六地之時。
般若體強。
方便用弱。
以體強故。
妙于靜觀。
故觀空不著。
以用弱故。
未能即空涉有于有無滞。
至于七地。
即體用俱等。
既能觀空不染。
即能涉有無著。
故名等定慧地。
等定慧地則般若用巧。
故雲反耳。
從八地以上。
二慧俱巧。
若至佛地。
則兩慧同變。
實慧則變名薩若。
謂一切智。
方便慧變。
名一切種智也。
問。
若至果變名二智。
則因中同名二慧。
何故。
前雲般若稱慧。
方便不名慧耶。
答。
因果立名。
各有其義。
果門照一切空境。
名一切智。
照一切有境。
名一切種智。
但從境立名。
故宜并稱智。
因門實慧從境。
方便約用。
故不得并名慧也。
問。
若爾。
何故。
菩薩道慧道種慧。
皆名慧耶。
答。
因中之慧。
自有多門。
立名各異。
道慧。
道種慧。
亦是從境立名。
故宜并稱慧也。
問。
若爾。
但應言道慧道種慧。
至果變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雲何言般若方便變名二智。
答。
論雲。
因中名般若。
既反名薩婆若。
因中方便理巧。
變名一切種智。
二慧變名二智。
故不待言。
問。
論雲。
波若變為薩波若。
何處雲方便變名一切種智。
答。
般若名慧。
是照境之名。
果地一切智。
亦從照境為稱。
二名相主。
故雲因名般若。
果名一切智。
方便就用為目。
一切種智從境立名。
兩義不同。
故經論不雲方便變為一切種智。
然方便雖不從境立名。
而體實照有。
故得變為種智。
雖複文理。
權應爾。
又因中名權實二慧。
果名權實兩智。
亦得即是其文。
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