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關燈
論雲。

    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槃。

    是三則一相。

    涅槃之照即是般若。

    般若之滅即是涅槃。

    涅槃無累不盡。

    名解脫。

    無境不照。

    名般若。

    真極可軌。

    稱法身。

    故具于三德。

    名為涅槃。

    般若即是涅槃故。

    亦具三德。

    般若但是智慧。

    既名為别。

    涅槃亦但是果。

    果亦是别。

    問。

    般若是涅槃。

    三德中一德亦應涅槃。

    是般若三德中一德耳。

    答。

    亦得為例。

    以般若之别。

    成涅槃。

    亦取涅槃之别成般若。

    般若之别。

    即是智慧。

    涅槃之别。

    名為滅度。

    故果德涅槃。

    佛地般若。

    皆具總别也。

    問。

    解脫三德成涅槃。

    何故不言三德成般若。

    答。

    随舉一德。

    皆攝一切德。

    何故無耶。

    但教起各自有由。

    涅槃所興。

    正為斥小乘灰斷不具三德。

    歎大涅槃具于三德。

    般若教興。

    正明因行。

    斥二乘無二慧。

    辨菩薩具權實也。

    問。

    涅槃何故據果。

    般若何故約因。

    答。

    涅槃名滅度。

    滅度者。

    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

    此名必是究竟。

    故就果門。

    般若名為慧。

    慧猶未決了。

    宜約因也。

     三正二道門 問。

    釋論雲。

    菩薩有二道。

    一般若道。

    二方便道。

    雲何為二道耶。

    答。

    有人言。

    般若道即實相般若。

    方便道謂方便般若。

    是事不然。

    大判二道。

    以為三例。

    一今依梵本。

    應言般若道漚和道。

    二具開此言。

    應雲慧道方便道。

    三彼此合目。

    如論所明。

    般若舉彼之稱。

    方便有此之名。

    今若言實相般若方便般若。

    皆稱般若。

    則二道不分。

    又實相般若是境。

    方便般若是智。

    豈可以境智為二道耶。

    設言實相般若是實慧。

    方便般若是方便慧。

    以為二道。

    是亦不然。

    論雲。

    般若方便。

    以為二道。

    何得皆稱般若。

    若爾二道應俱名方便。

    又立三般若。

    皆就般若道中開之。

    一實相般若。

    二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實相能生般若。

    故名般若。

    文字能诠般若。

    以所诠為稱。

    亦名般若。

    三觀照當體。

    名為般若。

     問何故但立此不多不小。

    答。

    凡有三義。

    實相為能生之境。

    觀照為所生之智。

    文字為能诠之文。

    要具此三。

    不得增減。

    又合此三。

    以為三雙。

    實相為境。

    觀照為智。

    謂境智一雙。

    境智為所诠。

    文字為能顯。

    能所一雙。

    境智即自行。

    為衆生說。

    故有文字。

    自行化他一雙。

    二者實相即無為般若。

    觀照即有為般若。

    所以然者。

    論雲。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實相既無生滅。

    故是無為般若。

    實相能生觀智。

    觀智始生。

    故名有為般若。

    一切般若。

    唯有此二。

    诠此有為無為。

    名文字般若。

    文字從所诠為名。

    通為無為。

    當體明之。

    有為所攝。

    三者實相常無為般若。

    文字是有為般若。

    觀照亦通為無為。

    菩薩累猶未盡。

    則未免生滅。

    故名有為。

    佛則無惑不淨。

    無複生滅。

    故是無為般若。

    問。

    何故有煩惱。

    即有生滅耶。

    答。

    以有煩惱。

    不得了悟。

    本自無生。

    故有生滅。

    若無煩惱。

    即悟觀心本自無生。

    即是無為。

    不言轉有為般若故成無為也。

    故此三門。

    總攝境智為無為理教因果。

    故立三也。

     問。

    亦得實相為實慧。

    觀照為方便以不。

    答。

    若以佛性為實相。

    本自有之。

    名為實慧。

    觀照修習始生。

    名為方便也。

    此非照有為方便。

    照空名為實。

    若權若實。

    始有之義。

    皆名方便。

    本有佛性覺照之義。

    名為實也。

    地論人。

    真修般若則本自有之。

    緣修波若。

    則修習始起。

    性淨涅槃。

    方便淨涅槃亦爾。

    此猶是舊本始之義。

    問。

    與今何異。

    答。

    本性清淨。

    名為本有。

    約緣始悟本淨。

    故名始有耳。

    然正道未曾本始。

    亦非垢淨。

    又舊宗明為無為決為是二。

    今明未得菩提。

    則無為成有為。

    若得菩提。

    則有為成無為。

    豈離有為别有無為。

    如前釋也。

    又為無為例然。

    諸法本性清淨。

    故名無為。

    未悟本無生滅。

    故名有為。

    然般若未曾為無為也。

     問。

    般若道既開三。

    方便道亦有三不。

    答。

    亦有三。

    謂境智文字。

    但實慧從境立名。

    故必須辨境。

    方便從巧受稱。

    故不須辨境。

    而文字即通二道也。

    然方便雖不從境立名。

    實照世谛之境。

    則亦具三也。

    觀照既有為無為。

    方便亦爾。

    如來二智即是無為。

    菩薩二道猶是有為。

    問。

    實相所表唯是境。

    亦得是智。

    答。

    有人言。

    實相般若但是境名。

    引釋論四十三卷。

     問。

    前辨智慧名般若。

    今何故說空為般若。

    答。

    果中說因。

    如雲食布。

    此義應是因中說果。

    而言果中說因者。

    是逆罰不應是順讨明義。

    智慧正是般若。

    實相能生智慧。

    智慧是實相之子。

    而于智生。

    說實相為般若。

    故言果中說因。

    南北同此釋也。

    有人言。

    佛有三種。

    一法身佛。

    二者報身佛。

    三者化身佛。

    實相即法身佛。

    實相可軌。

    名之為法。

    此法有體。

    故名為身。

    而實相非佛。

    能生佛故。

    所以名佛。

    二者報身。

    即修行會實相理。

    實相既常。

    報佛亦常。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三化佛。

    即應物之用。

    此北土論師釋也。

    有人言。

    修空無相。

    會理圓通。

    心意識煩惱清淨。

    此無為般若即是實相。

    若有心行境。

    未免生死。

    即菩薩六度。

    得十地差别。

    名有為般若。

    此南方尚禅師義也。

    複有人言。

    實相即真谛理。

    會此理。

    煩惱盡。

    故離生滅。

    同真如。

    等法性。

    無為而無不為。

    則實于是境也。

    此亦南方成論義也。

    今詳釋論意。

    可得有五句文。

    一者因中說果。

    如名實相為般若。

    二果中說因。

    如說般若為實相。

    三當因說因。

    實相非般若。

    四當果說果。

    般若非實相。

    五非因非果。

    非境非智。

    故論釋實相文雲。

    因是一邊。

    果是一邊。

    離此二邊。

    名為中道。

    緣是一邊。

    觀是一邊。

    離此二邊。

    名為中道。

    故知實相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而随緣逐義。

    有上四句不同。

    衆師不應泛引集文以通圓旨也。

     問。

    舊雲實慧方便慧。

    方便并皆稱慧。

    何故二道不得俱名般若。

    答。

    外國名般若。

    此方翻為慧。

    梵本名漚和。

    此土雲方便。

    譯經之人。

    欲定彼此方言。

    故分于二道。

    若并雲般若。

    則兩名相濫。

    故睿公述羅什譯經之體雲。

    胡音失者。

    正之以天竺。

    秦言謬者。

    定之以字義。

    不可翻者。

    即而書之。

    故知二道不得但稱般若。

    問。

    若爾舊何得雲實慧方便慧。

    答。

    欲明實與方便。

    俱有鑒照之功。

    故悉稱慧耳。

    此是義釋。

    非立二道之名。

    立二道之名。

    但雲慧與方便也。

    問。

    何故般若名慧。

    方便不名慧耶。

    答。

    通而言之。

    般若既照。

    得名為慧。

    方便亦照。

    亦得稱慧。

    方便既巧。

    般若亦巧。

    但立此二名。

    欲相開避。

    隐顯互說。

    般若顯其照名。

    隐其巧稱。

    方便顯其巧稱。

    隐其照名。

    所以然者。

    般若從實相境立名。

    又當其體。

    故顯照隐巧。

    方便不從照俗境立名。

    但取功用。

    故顯巧沒照。

    又慧名照空。

    波若既是空慧。

    所以名慧。

    方便涉有。

    不得名慧。

    問。

    般若照空名慧。

    方便涉有應為智。

    答。

    如前釋之。

    方便非不照有。

    正取功能。

    故不雲智也。

    問。

    何以知般若為體。

    方便為用。

    答。

    釋論第百卷雲。

    問曰。

    上已付囑竟。

    今何故複囑累。

    答。

    上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