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四(宗旨上)
關燈
小
中
大
行為權。
與上異也。
問。
有行何故為權。
答。
雖複照空。
即能起行。
此義既巧。
故名為權。
五者照空為實。
知空亦空。
即能不證空。
故名為權。
所以然者。
二乘不知空亦複空。
以空為妙極。
故名但空。
所以證空。
菩薩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故不證空。
即能涉有。
故名為權。
此明重空義。
明空義為實。
實義即劣。
知空亦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勝。
故名為權。
就此二慧。
更無異體。
初觀心未妙。
故但能照空。
既轉精巧。
即知空亦空。
既知空亦空。
而不壞假名。
即能涉有。
始終論之。
猶是一慧。
約巧未巧。
故分權實。
六者知身苦空無常。
故名為實。
而不取滅。
名為方便。
以生死身實是苦空無常患之法。
如實照其。
故名為實。
二乘知此即滅之。
故無方便。
菩薩雖知。
而安身所疾。
自行化人。
方便。
七者直知身病。
非故非新。
故為實。
而不厭離。
稱為方便。
此但就有行分權實。
八者淨名托迹毗耶。
不疾之身為實。
現病之迹為權。
此據虛實之義。
以明權實也。
九者以上照空有二。
為方便。
照非空有不二為實。
非空非有。
即一實谛。
照一實谛。
故名為實。
雖非空有。
而空有宛然。
不動不二。
善巧能二。
故名方便。
十者空有為二。
非空有為不二。
照二與不二。
皆名方便。
照非二非不二。
淨名杜言。
釋迦掩室。
乃名為實。
權實多門。
略開十對。
此之十對。
即一塗次第。
并有經論。
可随文用之。
二解大義 問。
何故般若名摩诃。
漚和不名摩诃。
答。
通皆得稱大。
如上雲漚和拘舍羅大師方便力也。
别而言之。
般若稱大。
略明十義。
一者實相曠而無邊。
深而無底。
彼無有一法出法性外。
般若照于實相。
故名大慧。
漚和雖巧。
不照實相。
故不名大。
問。
二乘亦照實相。
何不名大。
答。
二乘未盡其邊。
菩薩照究原底。
故名為大。
二者三乘實智。
皆從般若中生。
所以然者。
實相既一。
則能照般若無三。
但根性不堪。
故于一般若。
為三乘智慧。
三乘智慧。
皆攝入般若觀中。
故名為大。
問。
雲何于般若出生三乘慧。
答。
由實相故生般若。
由般若故有菩薩。
由菩薩故有佛。
由佛故有三乘。
則般若為本。
故出生三乘。
所以名為大。
問。
三乘同觀實相。
乃以實相為本。
雲何以般若為本。
答。
要由諸佛菩薩體悟般若。
然後說三乘教。
始得同觀實相。
故般若為本。
問。
般若為本。
出生三乘。
應是三乘通教。
答。
勝鬘攝受正法出生五乘。
猶如大地出四藏。
涅槃雲。
即是聲聞藏出生聲聞。
即因緣藏出生緣覺。
即大乘藏出生菩薩。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華明。
長者宅内。
非但具七珍。
亦有瓫器等物。
而名長者大宅。
不名通宅。
般若亦爾。
雖具有三乘之慧。
而名菩薩法。
不名三乘通教。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勸三乘同學。
答。
勸三乘人同觀實相。
不勸三乘人同學摩诃般若。
問。
摩诃般若。
何故非三乘通學。
答。
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所以然者。
既稱摩诃般若。
即是大慧。
簡非二乘。
故知般若獨菩薩法。
又此般若名波羅蜜。
波羅蜜者到佛道彼岸。
二乘不到佛道彼岸。
非波羅蜜。
故摩诃般若波羅蜜。
獨菩薩法。
不屬二乘。
問。
經但雲欲得聲聞果當學般若。
雲何乃言當學實相般若。
答。
釋論作此判之。
尋文自易見也。
以理推之。
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诃波若。
摩诃波若。
既是菩薩觀智。
豈令二乘學耶。
如涅槃雲。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二乘同觀中道。
豈可勸中下二智學上智耶。
問。
摩诃般若乃是獨菩薩法。
而般若教中。
說三乘人同觀實相。
則是三乘通教。
答。
若爾經中說三乘人同觀中道。
應是三乘通教耶。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令二乘人說耶。
答。
長者付财。
凡有二意。
一欲顯教菩薩。
二密教二乘。
此乃是息于二乘同成菩薩。
雲何乃言三乘通教耶。
三者由實相生般若。
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
以般若無所著。
能導成衆行。
亦無所著。
故不住三界中。
不息二乘。
直趣佛道。
以有引導之能。
故名為大。
問。
五度本非度。
般若引導。
故名為度。
亦應五度本非眼。
般若引導。
故得有眼耶。
答通義亦類。
别則不齊。
如五盲雖随有眼者趣道入城而得度名。
而盲體性。
終自無眼。
五度雖随般若趣八正路至佛道城。
而五度體性。
終非般若。
故開福慧二嚴。
意顯于斯。
問。
金剛般若雲。
菩薩不住相布施。
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何所雲般若導五不成眼耶。
答。
本以般若為眼。
五度非眼。
但般若導之。
令成無所得。
不住三界。
不堕二乘。
直趣佛道。
故名有眼耳。
非是成般若之眼也。
問。
若衆行中。
以無所得為眼。
亦應以無所得為慧。
雲何開福慧二嚴。
答。
無所得則通。
福慧則别。
以無得為慧。
亦有此義。
但非般若之慧。
所以然者。
般若有無所得。
複有鑒照。
五度但有無所得。
無有鑒照。
故不名慧也。
四者五十二種大賢聖位。
皆在般若藏中。
故名為大。
所以然者。
合則唯一般若。
但明昧不同。
故開成五十二位。
五者三大阿僧祇劫。
修此大慧。
故名為大。
六者能斷大惑。
所謂無明。
是故。
經雲無明住地。
其力最大。
二乘雖傾四住。
未能斷之。
菩薩照究實相。
方除此大惑。
故名為大。
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苦。
故名為大。
八者諸大菩薩之所行法。
故名為大。
九者于衆行中。
最勝無過。
故名為大。
十者信之而得大福。
毀之而招大罪。
故名為大。
此之十義。
自有遍約緣。
自有具通二慧。
可随義配之。
問。
般若待小名大。
不待小名大。
答。
具有二義。
一者待二乘小慧。
故名為大。
問。
二乘為小慧。
菩薩為大慧。
二乘小般若。
菩薩大般若。
何故言般若不屬二乘。
二乘心中名道品耶。
答。
講者不體其旨。
嘻滞此言。
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
此是摩诃般若菩薩大慧。
故不屬二乘。
非二乘之人無有空慧也。
二者不待小名大者。
般若體性是大。
故言不待小。
不如二乘智慧形凡則大望菩薩則小。
問。
菩薩形二乘則大。
望佛則般若為小。
故在佛心中。
變名薩雲若。
甯言體性大耶。
答。
般若是因中之極。
功在十地。
故名為大。
不望佛也。
又般若通因果。
果地般若。
則最上無過。
故體性是大。
如什公雲。
薩般若即老般若也。
又言絕待大者。
待小名大。
雖複絕小。
猶未絕大。
為名言可及。
故非好大。
大小雙絕。
方是好大。
問。
何文證之。
答。
題雲摩诃般若。
般若深重。
智慧不能稱。
亦摩诃深重。
大不能稱。
即是證也。
又照明品雲。
不作大小。
名為摩诃。
複是良證也。
問。
雙絕大小。
可名絕大。
今非大非小。
歎美為大。
還複待小。
何名絕待。
答。
此大絕小絕大。
故名絕待。
問絕大絕小。
名之為大。
則待大待小。
皆名為小。
乃是大小相待。
何有絕待大耶。
答。
望前則絕。
觀後便待。
義不相違。
問。
般若之大與涅槃大。
有何異。
答。
通而為言。
即無有異。
是故。
與上異也。
問。
有行何故為權。
答。
雖複照空。
即能起行。
此義既巧。
故名為權。
五者照空為實。
知空亦空。
即能不證空。
故名為權。
所以然者。
二乘不知空亦複空。
以空為妙極。
故名但空。
所以證空。
菩薩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故不證空。
即能涉有。
故名為權。
此明重空義。
明空義為實。
實義即劣。
知空亦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勝。
故名為權。
就此二慧。
更無異體。
初觀心未妙。
故但能照空。
既轉精巧。
即知空亦空。
既知空亦空。
而不壞假名。
即能涉有。
始終論之。
猶是一慧。
約巧未巧。
故分權實。
六者知身苦空無常。
故名為實。
而不取滅。
名為方便。
以生死身實是苦空無常患之法。
如實照其。
故名為實。
二乘知此即滅之。
故無方便。
菩薩雖知。
而安身所疾。
自行化人。
方便。
七者直知身病。
非故非新。
故為實。
而不厭離。
稱為方便。
此但就有行分權實。
八者淨名托迹毗耶。
不疾之身為實。
現病之迹為權。
此據虛實之義。
以明權實也。
九者以上照空有二。
為方便。
照非空有不二為實。
非空非有。
即一實谛。
照一實谛。
故名為實。
雖非空有。
而空有宛然。
不動不二。
善巧能二。
故名方便。
十者空有為二。
非空有為不二。
照二與不二。
皆名方便。
照非二非不二。
淨名杜言。
釋迦掩室。
乃名為實。
權實多門。
略開十對。
此之十對。
即一塗次第。
并有經論。
可随文用之。
二解大義 問。
何故般若名摩诃。
漚和不名摩诃。
答。
通皆得稱大。
如上雲漚和拘舍羅大師方便力也。
别而言之。
般若稱大。
略明十義。
一者實相曠而無邊。
深而無底。
彼無有一法出法性外。
般若照于實相。
故名大慧。
漚和雖巧。
不照實相。
故不名大。
問。
二乘亦照實相。
何不名大。
答。
二乘未盡其邊。
菩薩照究原底。
故名為大。
二者三乘實智。
皆從般若中生。
所以然者。
實相既一。
則能照般若無三。
但根性不堪。
故于一般若。
為三乘智慧。
三乘智慧。
皆攝入般若觀中。
故名為大。
問。
雲何于般若出生三乘慧。
答。
由實相故生般若。
由般若故有菩薩。
由菩薩故有佛。
由佛故有三乘。
則般若為本。
故出生三乘。
所以名為大。
問。
三乘同觀實相。
乃以實相為本。
雲何以般若為本。
答。
要由諸佛菩薩體悟般若。
然後說三乘教。
始得同觀實相。
故般若為本。
問。
般若為本。
出生三乘。
應是三乘通教。
答。
勝鬘攝受正法出生五乘。
猶如大地出四藏。
涅槃雲。
即是聲聞藏出生聲聞。
即因緣藏出生緣覺。
即大乘藏出生菩薩。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華明。
長者宅内。
非但具七珍。
亦有瓫器等物。
而名長者大宅。
不名通宅。
般若亦爾。
雖具有三乘之慧。
而名菩薩法。
不名三乘通教。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勸三乘同學。
答。
勸三乘人同觀實相。
不勸三乘人同學摩诃般若。
問。
摩诃般若。
何故非三乘通學。
答。
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所以然者。
既稱摩诃般若。
即是大慧。
簡非二乘。
故知般若獨菩薩法。
又此般若名波羅蜜。
波羅蜜者到佛道彼岸。
二乘不到佛道彼岸。
非波羅蜜。
故摩诃般若波羅蜜。
獨菩薩法。
不屬二乘。
問。
經但雲欲得聲聞果當學般若。
雲何乃言當學實相般若。
答。
釋論作此判之。
尋文自易見也。
以理推之。
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诃波若。
摩诃波若。
既是菩薩觀智。
豈令二乘學耶。
如涅槃雲。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二乘同觀中道。
豈可勸中下二智學上智耶。
問。
摩诃般若乃是獨菩薩法。
而般若教中。
說三乘人同觀實相。
則是三乘通教。
答。
若爾經中說三乘人同觀中道。
應是三乘通教耶。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令二乘人說耶。
答。
長者付财。
凡有二意。
一欲顯教菩薩。
二密教二乘。
此乃是息于二乘同成菩薩。
雲何乃言三乘通教耶。
三者由實相生般若。
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
以般若無所著。
能導成衆行。
亦無所著。
故不住三界中。
不息二乘。
直趣佛道。
以有引導之能。
故名為大。
問。
五度本非度。
般若引導。
故名為度。
亦應五度本非眼。
般若引導。
故得有眼耶。
答通義亦類。
别則不齊。
如五盲雖随有眼者趣道入城而得度名。
而盲體性。
終自無眼。
五度雖随般若趣八正路至佛道城。
而五度體性。
終非般若。
故開福慧二嚴。
意顯于斯。
問。
金剛般若雲。
菩薩不住相布施。
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何所雲般若導五不成眼耶。
答。
本以般若為眼。
五度非眼。
但般若導之。
令成無所得。
不住三界。
不堕二乘。
直趣佛道。
故名有眼耳。
非是成般若之眼也。
問。
若衆行中。
以無所得為眼。
亦應以無所得為慧。
雲何開福慧二嚴。
答。
無所得則通。
福慧則别。
以無得為慧。
亦有此義。
但非般若之慧。
所以然者。
般若有無所得。
複有鑒照。
五度但有無所得。
無有鑒照。
故不名慧也。
四者五十二種大賢聖位。
皆在般若藏中。
故名為大。
所以然者。
合則唯一般若。
但明昧不同。
故開成五十二位。
五者三大阿僧祇劫。
修此大慧。
故名為大。
六者能斷大惑。
所謂無明。
是故。
經雲無明住地。
其力最大。
二乘雖傾四住。
未能斷之。
菩薩照究實相。
方除此大惑。
故名為大。
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苦。
故名為大。
八者諸大菩薩之所行法。
故名為大。
九者于衆行中。
最勝無過。
故名為大。
十者信之而得大福。
毀之而招大罪。
故名為大。
此之十義。
自有遍約緣。
自有具通二慧。
可随義配之。
問。
般若待小名大。
不待小名大。
答。
具有二義。
一者待二乘小慧。
故名為大。
問。
二乘為小慧。
菩薩為大慧。
二乘小般若。
菩薩大般若。
何故言般若不屬二乘。
二乘心中名道品耶。
答。
講者不體其旨。
嘻滞此言。
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
此是摩诃般若菩薩大慧。
故不屬二乘。
非二乘之人無有空慧也。
二者不待小名大者。
般若體性是大。
故言不待小。
不如二乘智慧形凡則大望菩薩則小。
問。
菩薩形二乘則大。
望佛則般若為小。
故在佛心中。
變名薩雲若。
甯言體性大耶。
答。
般若是因中之極。
功在十地。
故名為大。
不望佛也。
又般若通因果。
果地般若。
則最上無過。
故體性是大。
如什公雲。
薩般若即老般若也。
又言絕待大者。
待小名大。
雖複絕小。
猶未絕大。
為名言可及。
故非好大。
大小雙絕。
方是好大。
問。
何文證之。
答。
題雲摩诃般若。
般若深重。
智慧不能稱。
亦摩诃深重。
大不能稱。
即是證也。
又照明品雲。
不作大小。
名為摩诃。
複是良證也。
問。
雙絕大小。
可名絕大。
今非大非小。
歎美為大。
還複待小。
何名絕待。
答。
此大絕小絕大。
故名絕待。
問絕大絕小。
名之為大。
則待大待小。
皆名為小。
乃是大小相待。
何有絕待大耶。
答。
望前則絕。
觀後便待。
義不相違。
問。
般若之大與涅槃大。
有何異。
答。
通而為言。
即無有異。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