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
關燈
小
中
大
。
若斷煩惱。
為因解脫。
舍生死。
為果解脫。
何得此經雲佛為增上慢。
說斷煩惱。
名解脫。
若無增上慢。
煩惱即解脫。
又雲不壞于身。
而随一相。
豈得舍生死身名果解脫耶。
答。
如舊所明者。
皆為淨名所呵。
非解脫之義也。
問。
何故被呵。
答。
作此釋者。
乃是縛義。
未名解脫。
豈不被呵。
所以然者。
雖有煩惱。
治道斷。
斯謂無煩惱。
于煩惱中。
起有無見。
始成縛義。
何有解脫耶。
又此乃于煩惱中。
更起煩惱。
就其縛中。
重起纏縛。
所以然者。
本有舊煩惱。
名為舊縛。
尋經讀論近友從師。
便謂煩惱是有。
而斷之令無。
故于舊煩惱中。
新起有無二見。
豈非縛中更複縛耶。
又謂。
凡夫有煩惱。
故起有見。
聖無煩惱。
故起無見。
故于若聖若凡。
令起有無二見。
故凡聖皆為縛。
何有解脫耶。
問。
世谛之中。
有于迷悟。
真觀惑虛。
實虛妄。
有何縛解。
答。
觀子之問。
則重起于縛。
所以然者。
聞世谛之中有縛解。
豈不生于有心。
聞真谛中無縛解。
豈不起于無念。
故于真俗。
還成煩惱。
生心動念。
終不離魔。
俱撫臆論心。
不用虛言往複。
又言。
煩惱是縛。
智慧為解。
諸凡夫為縛人。
真聖為解人。
故舍凡取聖。
滅惑生解。
以滅惑故。
不為惑所縛。
而遂有解。
則為解所縛。
舍生死。
不為生死所縛。
得涅槃。
則為涅槃所縛。
如是常與無常。
真之與妄。
亦複如是。
又我師興皇和上。
每登高坐。
常作是言。
行道之人。
欲棄非道求于正道。
則為道所縛。
坐禅之者。
息亂求靜。
為禅所縛。
學問之徒。
謂有智慧。
為慧所縛。
複雲。
習無生觀。
欲破洗有所得心。
則為無生所縛。
并是就縛之中。
欲舍縛耳。
而實不知皆是系縛。
故法華雲。
不覺不知。
不驚不怖。
正拟斯人。
以若欲舍苦。
更非求道也。
問。
若上來所說。
皆是縛者。
名何為解脫耶。
答。
觀問者之心。
則離上縛外。
别欲求解。
便謂縛解為二。
經雲。
明與無明。
愚者謂二。
則名為縛。
何猶解脫耶。
問。
今不言其一二。
但請陳解脫之旨。
答。
考詳問意。
終有所求。
則終有所縛。
何猶解脫耶。
此之一訓。
足曉玄悟。
如其未了。
今略示教門。
前雲有煩惱而斷之令無。
故于煩惱上。
起有無新縛。
若能了煩惱本不有今不無。
則故惑自消。
新病不起。
畢故不造新。
名得解脫也。
上雲舍煩惱不為煩惱所縛。
欲求智慧。
為慧所縛。
今若能愚智雙棄。
凡聖兩舍。
即是蕭然無寄。
名為解脫。
又若由來明欲舍縛。
前進求解。
今但觀煩惱。
煩惱體性則是解脫。
雲何乃欲舍縛而求解耶。
是故經雲。
三毒即佛道。
煩惱名解脫。
所以然者。
煩惱體性本不生滅。
豈非即是解脫也。
問。
若爾者。
此乃是會真谛境。
煩惱即空。
以悟空為解脫耳。
雲何言煩惱即是解脫耶。
答。
即煩惱體性本空。
不言煩惱是有。
會真谛境。
然後方空。
如眼病見空華。
隻華即是空。
不可言先有此華。
觀真谛境。
方知華空。
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
如是有無所有。
此經雲。
從無住本故起妄相分别。
是故。
有身皆空華義耳。
衆生迷故。
以空為華。
若得了悟。
知華本空。
問。
迷故以空為華。
若悟知華本空。
與未得菩提時。
以菩提為煩惱。
得菩提時。
以煩惱為菩提何異。
答。
即是此義。
經雲寂滅是菩提。
衆生未悟寂滅。
則寂滅于衆生成煩惱。
了悟之日。
知煩惱本寂滅。
故煩惱是菩提。
問。
為是迷菩提謂菩提是有。
故菩提名煩惱耶答。
自有此一塗。
蓋是末中倒耳。
然衆生本是寂滅。
亦本是菩提。
以空倒故。
寂滅于衆生成不寂滅。
菩提于衆生成不菩提。
如前雲。
諸法無所有。
衆生以無所有為有。
此是根本倒也。
衆生既以無所有為有。
聖人為欲息其妄謂之有。
故為說菩提。
而衆生不知其旨。
便謂菩提為有。
故菩提複成煩惱。
故有本末二重倒也。
若是本倒。
則衆生自起。
末中論倒。
則藉教而生。
問。
末中論倒。
此事不疑。
衆生既本是無所有。
今以無所有為有。
亦應本是菩提。
今變成不菩提。
若爾者。
今得佛竟。
亦應變成衆生。
如是循環。
則無窮也。
答。
不言衆生本無所有今方是有。
但論即此衆生本是無所有。
如華本是空。
不言變空成華。
亦非變華為空。
于病人空恒是華。
于無病人華恒是空。
于衆生。
菩提成煩惱。
于了悟之人。
煩惱常是菩提。
故先雲。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始二。
即其事也。
問。
若爾者。
蓋是夢虛空華義耳。
昔已被彈。
今雲何用。
答。
什公雲。
十喻以悟空。
空必待是喻。
借言以會意。
意盡無會處。
既得出長羅。
住此無所住。
若更執空華。
還成縛也。
四會教門 問。
若不斷煩惱。
如不除空華者。
經有四句。
一斷煩惱。
如大品雲。
一念相應慧。
斷煩惱及習。
二不斷煩惱。
如此經雲。
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三亦斷亦不斷。
如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不破煩惱。
亦不與俱。
既有四文。
雲何偏用。
又四句相害。
請為會通。
答。
為緣故異。
而大意猶同。
佛為增上慢。
未斷煩惱。
自謂得聖。
故說斷煩惱也。
為二乘人言有煩惱可斷。
故言不斷耳。
欲明中道義。
故說亦斷亦不斷。
如佛告梵王。
今說中道。
一切衆生。
不能破結。
明離其有邊。
非不能破。
辨離其無邊。
欲雙斥凡聖二見。
明非斷非俱。
非俱故不同凡。
非斷故不同聖。
故來意異也。
所言大意同者。
雖有四句。
隻是一句耳。
知煩惱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故無所斷。
以能如此了悟故。
煩惱不複現前。
則名為斷。
故不斷即是斷。
實無所斷。
雲何破之。
而惑不現前。
雲何不破。
以無所破。
是故不斷而無惑現前。
雲何與俱。
是以四句猶一句耳。
又此經所興明解脫者。
正明釋迦一期出世。
大小凡聖有所得人諸縛。
悉令得解脫。
原如來出世。
赴緣施教。
本令悟不凡不聖不大不小不二法門。
而有凡聖大小者。
皆是非凡非聖非大非小。
故能凡能聖能大能小耳。
雖有凡聖。
不動無凡聖。
大小亦然。
但禀教之徒。
聞凡作凡解。
聞聖作聖解。
大小亦然。
故并成有所得。
悉系屬于魔。
非佛弟子。
是知如來命文殊于異方。
召維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教。
先以三品。
破凡夫二乘菩薩三病。
令悟不凡不聖不大不小。
以解脫此三病。
故雲解脫。
次論能化解脫者。
上已辨一義。
今更說異門。
淨名于染不染。
不為染縛。
處淨非淨。
不為淨縛。
雙遊染淨。
不為非染淨縛。
實無所行。
不為染淨所縛。
是故名為解脫。
染淨既爾。
萬義類然。
五同異門 問。
心慧二解脫。
與此經解脫何異。
答。
今正約二慧明解脫。
如上說之。
但小乘明心慧二解脫。
諸論異釋不同。
龍樹雲。
斷樂愛煩惱。
名心解脫。
斷樂見煩惱。
名慧解脫。
又餘論雲。
斷于定障為心解脫。
斷于慧障。
為慧解脫。
又雲。
得盡智為心解脫。
得無生智為慧解脫。
此皆小乘義也。
亦得心解脫就體。
慧解脫據用。
直明于心。
是故就體。
心有萬用。
慧為其主。
故慧解脫約用。
所以涅槃中。
開慧解脫為五通。
故知約用也。
亦得心解脫就定。
慧解脫約慧。
慧從定發。
故有五通。
問。
有為解脫。
無為解脫。
與此經解脫何異。
答。
小乘人五分法身。
解脫身謂有為解脫。
數滅涅槃是無為解脫。
大乘法中。
明二智以為解脫。
不二而二。
開因果不同。
因中二智。
名為有為解脫。
果門權實。
謂無為解脫。
後釋法門。
即不思議可軌名法。
法有虛通。
故名為門。
又法有無量門。
今是不思議門也。
又正道未曾思議與不思議。
今雲不思議者。
是通道之門耳也。
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
若斷煩惱。
為因解脫。
舍生死。
為果解脫。
何得此經雲佛為增上慢。
說斷煩惱。
名解脫。
若無增上慢。
煩惱即解脫。
又雲不壞于身。
而随一相。
豈得舍生死身名果解脫耶。
答。
如舊所明者。
皆為淨名所呵。
非解脫之義也。
問。
何故被呵。
答。
作此釋者。
乃是縛義。
未名解脫。
豈不被呵。
所以然者。
雖有煩惱。
治道斷。
斯謂無煩惱。
于煩惱中。
起有無見。
始成縛義。
何有解脫耶。
又此乃于煩惱中。
更起煩惱。
就其縛中。
重起纏縛。
所以然者。
本有舊煩惱。
名為舊縛。
尋經讀論近友從師。
便謂煩惱是有。
而斷之令無。
故于舊煩惱中。
新起有無二見。
豈非縛中更複縛耶。
又謂。
凡夫有煩惱。
故起有見。
聖無煩惱。
故起無見。
故于若聖若凡。
令起有無二見。
故凡聖皆為縛。
何有解脫耶。
問。
世谛之中。
有于迷悟。
真觀惑虛。
實虛妄。
有何縛解。
答。
觀子之問。
則重起于縛。
所以然者。
聞世谛之中有縛解。
豈不生于有心。
聞真谛中無縛解。
豈不起于無念。
故于真俗。
還成煩惱。
生心動念。
終不離魔。
俱撫臆論心。
不用虛言往複。
又言。
煩惱是縛。
智慧為解。
諸凡夫為縛人。
真聖為解人。
故舍凡取聖。
滅惑生解。
以滅惑故。
不為惑所縛。
而遂有解。
則為解所縛。
舍生死。
不為生死所縛。
得涅槃。
則為涅槃所縛。
如是常與無常。
真之與妄。
亦複如是。
又我師興皇和上。
每登高坐。
常作是言。
行道之人。
欲棄非道求于正道。
則為道所縛。
坐禅之者。
息亂求靜。
為禅所縛。
學問之徒。
謂有智慧。
為慧所縛。
複雲。
習無生觀。
欲破洗有所得心。
則為無生所縛。
并是就縛之中。
欲舍縛耳。
而實不知皆是系縛。
故法華雲。
不覺不知。
不驚不怖。
正拟斯人。
以若欲舍苦。
更非求道也。
問。
若上來所說。
皆是縛者。
名何為解脫耶。
答。
觀問者之心。
則離上縛外。
别欲求解。
便謂縛解為二。
經雲。
明與無明。
愚者謂二。
則名為縛。
何猶解脫耶。
問。
今不言其一二。
但請陳解脫之旨。
答。
考詳問意。
終有所求。
則終有所縛。
何猶解脫耶。
此之一訓。
足曉玄悟。
如其未了。
今略示教門。
前雲有煩惱而斷之令無。
故于煩惱上。
起有無新縛。
若能了煩惱本不有今不無。
則故惑自消。
新病不起。
畢故不造新。
名得解脫也。
上雲舍煩惱不為煩惱所縛。
欲求智慧。
為慧所縛。
今若能愚智雙棄。
凡聖兩舍。
即是蕭然無寄。
名為解脫。
又若由來明欲舍縛。
前進求解。
今但觀煩惱。
煩惱體性則是解脫。
雲何乃欲舍縛而求解耶。
是故經雲。
三毒即佛道。
煩惱名解脫。
所以然者。
煩惱體性本不生滅。
豈非即是解脫也。
問。
若爾者。
此乃是會真谛境。
煩惱即空。
以悟空為解脫耳。
雲何言煩惱即是解脫耶。
答。
即煩惱體性本空。
不言煩惱是有。
會真谛境。
然後方空。
如眼病見空華。
隻華即是空。
不可言先有此華。
觀真谛境。
方知華空。
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
如是有無所有。
此經雲。
從無住本故起妄相分别。
是故。
有身皆空華義耳。
衆生迷故。
以空為華。
若得了悟。
知華本空。
問。
迷故以空為華。
若悟知華本空。
與未得菩提時。
以菩提為煩惱。
得菩提時。
以煩惱為菩提何異。
答。
即是此義。
經雲寂滅是菩提。
衆生未悟寂滅。
則寂滅于衆生成煩惱。
了悟之日。
知煩惱本寂滅。
故煩惱是菩提。
問。
為是迷菩提謂菩提是有。
故菩提名煩惱耶答。
自有此一塗。
蓋是末中倒耳。
然衆生本是寂滅。
亦本是菩提。
以空倒故。
寂滅于衆生成不寂滅。
菩提于衆生成不菩提。
如前雲。
諸法無所有。
衆生以無所有為有。
此是根本倒也。
衆生既以無所有為有。
聖人為欲息其妄謂之有。
故為說菩提。
而衆生不知其旨。
便謂菩提為有。
故菩提複成煩惱。
故有本末二重倒也。
若是本倒。
則衆生自起。
末中論倒。
則藉教而生。
問。
末中論倒。
此事不疑。
衆生既本是無所有。
今以無所有為有。
亦應本是菩提。
今變成不菩提。
若爾者。
今得佛竟。
亦應變成衆生。
如是循環。
則無窮也。
答。
不言衆生本無所有今方是有。
但論即此衆生本是無所有。
如華本是空。
不言變空成華。
亦非變華為空。
于病人空恒是華。
于無病人華恒是空。
于衆生。
菩提成煩惱。
于了悟之人。
煩惱常是菩提。
故先雲。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始二。
即其事也。
問。
若爾者。
蓋是夢虛空華義耳。
昔已被彈。
今雲何用。
答。
什公雲。
十喻以悟空。
空必待是喻。
借言以會意。
意盡無會處。
既得出長羅。
住此無所住。
若更執空華。
還成縛也。
四會教門 問。
若不斷煩惱。
如不除空華者。
經有四句。
一斷煩惱。
如大品雲。
一念相應慧。
斷煩惱及習。
二不斷煩惱。
如此經雲。
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三亦斷亦不斷。
如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不破煩惱。
亦不與俱。
既有四文。
雲何偏用。
又四句相害。
請為會通。
答。
為緣故異。
而大意猶同。
佛為增上慢。
未斷煩惱。
自謂得聖。
故說斷煩惱也。
為二乘人言有煩惱可斷。
故言不斷耳。
欲明中道義。
故說亦斷亦不斷。
如佛告梵王。
今說中道。
一切衆生。
不能破結。
明離其有邊。
非不能破。
辨離其無邊。
欲雙斥凡聖二見。
明非斷非俱。
非俱故不同凡。
非斷故不同聖。
故來意異也。
所言大意同者。
雖有四句。
隻是一句耳。
知煩惱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故無所斷。
以能如此了悟故。
煩惱不複現前。
則名為斷。
故不斷即是斷。
實無所斷。
雲何破之。
而惑不現前。
雲何不破。
以無所破。
是故不斷而無惑現前。
雲何與俱。
是以四句猶一句耳。
又此經所興明解脫者。
正明釋迦一期出世。
大小凡聖有所得人諸縛。
悉令得解脫。
原如來出世。
赴緣施教。
本令悟不凡不聖不大不小不二法門。
而有凡聖大小者。
皆是非凡非聖非大非小。
故能凡能聖能大能小耳。
雖有凡聖。
不動無凡聖。
大小亦然。
但禀教之徒。
聞凡作凡解。
聞聖作聖解。
大小亦然。
故并成有所得。
悉系屬于魔。
非佛弟子。
是知如來命文殊于異方。
召維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教。
先以三品。
破凡夫二乘菩薩三病。
令悟不凡不聖不大不小。
以解脫此三病。
故雲解脫。
次論能化解脫者。
上已辨一義。
今更說異門。
淨名于染不染。
不為染縛。
處淨非淨。
不為淨縛。
雙遊染淨。
不為非染淨縛。
實無所行。
不為染淨所縛。
是故名為解脫。
染淨既爾。
萬義類然。
五同異門 問。
心慧二解脫。
與此經解脫何異。
答。
今正約二慧明解脫。
如上說之。
但小乘明心慧二解脫。
諸論異釋不同。
龍樹雲。
斷樂愛煩惱。
名心解脫。
斷樂見煩惱。
名慧解脫。
又餘論雲。
斷于定障為心解脫。
斷于慧障。
為慧解脫。
又雲。
得盡智為心解脫。
得無生智為慧解脫。
此皆小乘義也。
亦得心解脫就體。
慧解脫據用。
直明于心。
是故就體。
心有萬用。
慧為其主。
故慧解脫約用。
所以涅槃中。
開慧解脫為五通。
故知約用也。
亦得心解脫就定。
慧解脫約慧。
慧從定發。
故有五通。
問。
有為解脫。
無為解脫。
與此經解脫何異。
答。
小乘人五分法身。
解脫身謂有為解脫。
數滅涅槃是無為解脫。
大乘法中。
明二智以為解脫。
不二而二。
開因果不同。
因中二智。
名為有為解脫。
果門權實。
謂無為解脫。
後釋法門。
即不思議可軌名法。
法有虛通。
故名為門。
又法有無量門。
今是不思議門也。
又正道未曾思議與不思議。
今雲不思議者。
是通道之門耳也。
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