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

關燈
問。

    何故雲非本無以垂迹。

    答。

    要由根本。

    有不思議理及不思議智。

    方得為衆生示不思議。

    以上化下。

    故名為垂也。

    由此不思議事。

    得顯不思議理。

    故言非迹無以顯本也。

    問。

    但以法身為本。

    應身為迹。

    有何失耶。

    答。

    但得以智為本。

    不得以理為本。

    但得本中之末。

    不得本中之本。

    斯意則局。

    今辨迹者。

    若形若教。

    若内身若外報。

    此土他方。

    随有不思議事。

    皆得因此顯不思議本。

    非但應身也。

    問。

    雲何名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答。

    有人言。

    明本迹二身相即故雲一。

    如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有人言。

    本迹雖殊。

    明不二二義。

    不思議一。

    明二不二義。

    今謂未解讀他文章。

    故有異說。

    原肇公論本迹意者。

    正欲解不思議。

    此經既名不思議。

    約何物法。

    辨不思議。

    是故不思議中。

    有本有迹。

    故開本迹二門。

    雖有本有迹。

    而同是不思議。

    故明不思議一耳。

    何勞雲雲作諸異釋。

    若言明本迹不思議一。

    便作前二解者。

    肇公又雲。

    始自淨國。

    終訖法供養。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也。

    可複有餘釋耶。

    而一師雲。

    本迹雖殊。

    故開于二身。

    不思議一。

    明本迹是因緣義。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故本是迹本。

    迹為本迹。

    本迹則不迹。

    迹本則不本。

    不本不迹。

    名為正法。

    故稱為一。

    蓋寄此文。

    明二不二義耳。

    聽者不聽其旨。

    妄咎大師。

    問。

    既明本迹不同。

    雲何不思議是一耶。

    答。

    既是不思議經。

    一切不思議。

    故雲不思議一。

    所以然者。

    此之本迹。

    皆是佛菩薩無依無礙法門。

    凡夫二乘所不能測。

    故雲不思議一。

    又此本迹。

    同是無功用心。

    不假思量議度。

    故雲不思議一。

    前據所化不思議一。

    後約能化不思議一。

    問。

    既有本迹不思議。

    亦有本迹解脫不。

    答。

    法身為本。

    應身為迹。

    亦得有二解脫。

    又内德為本。

    外事為迹。

    即此迹縱任自在。

    又是諸佛菩薩依果。

    亦是解脫。

     第五明内外不思議者。

    此但就無功用位明之。

    大士積因已久。

    道行純熟。

    有所施為。

    任運即成。

    不假思量。

    無複議度。

    故不思議。

    亦得分此為二。

    不思而現一切形。

    不議而說一切教。

    故名不思議也。

    又不思而内知。

    不議而外應。

    故名不思議。

    此但稱不思議。

    不得加之以可。

    若雲不可思議。

    則此釋非便也。

    問。

    既不思。

    雲何能示一切形。

    不議。

    雲何能說一切教。

    答。

    譬如摩尼珠。

    無心思量。

    而能雨一切物。

    亦如天鼓無心議度。

    而應諸天意。

    出種種聲。

    法身菩薩。

    亦複如是。

    此是内不思議。

    外不思議者。

    菩薩無方。

    任運施用。

    而二乘下位。

    窮劫。

    思之不知。

    議之不解。

    故雲不可思議。

    須安可字也。

    問。

    内無功用。

    與外不測度。

    明不思議。

    雲何廣狹耶。

    答。

    内無功用。

    但約智門。

    又是高位以上。

    此則局也。

    若雲物不能測名不思議者。

    若境若智。

    若形若聲。

    二乘下位皆不能測。

    義門則廣。

    所以文中但據外不能測。

    名不思議也。

     次釋解脫門。

    略有五門。

    一名體門。

    二因果門。

    三考得失門。

    四會教門。

    五同異門。

     一名體門 問。

    題稱不思議解脫法門。

    文雲有解脫名不思議。

    何故前後不同。

    答。

    各有其義。

    文雲解脫名不思議者。

    以解脫為體。

    不思議為名。

    必由有體。

    故方立名。

    故雲有解脫名不思議也。

    題雲不思議解脫者。

    題既欲立其名。

    先雲不思議。

    由不思議名。

    題不思議體。

    故先名而後體也。

    文中則以本垂迹。

    題則以迹顯本。

    欲二義相成。

    故文題互舉。

    問。

    何故以解脫為體。

    不思議為名耶。

    答。

    夫論縱任自在無方妙用。

    必由體無累結。

    故就解脫辨不思議。

    又為對二乘人。

    二乘人雲。

    解脫但是無累之名。

    無為不能無所不為。

    故今明諸佛菩薩解脫。

    雖是無為。

    而能無所不為。

    故偏就解脫。

    名不思議。

    又為對凡夫。

    凡夫亦有不思議。

    如五不思議中龍力不思議。

    而無解脫。

    是故雲有解脫名不思議。

    又凡夫住有。

    不能觀空。

    二乘入空。

    不能觀有。

    空有俱縛。

    故無解脫。

    以無解脫。

    故非不思議。

    今雙斥二見。

    明非凡夫行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雖有而常行空。

    雖空而常涉有。

    空有無礙。

    故名解脫也。

    以有解脫故名不思議。

    又對有功用位。

    以不能空有任運無礙。

    故名為縛。

    非不思議。

    以無功用心空有無礙。

    故稱解脫。

    名不思議也。

    問。

    何故複言不思議解脫。

    答。

    解脫多門。

    如二乘之人。

    亦有解脫。

    蓋是思議解脫。

    今明諸佛菩薩解脫。

    是不思議解脫。

    為簡小乘。

    故作此說也。

    又大乘中。

    有無量解脫。

    今是不思議解脫也。

     二論因果門 此經雲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

    故知解脫通因果也。

    就佛而明因果解脫者。

    脫五住煩惱。

    名因解脫。

    離二生死。

    名果解脫。

    就菩薩明者。

    得無生忍。

    破諸煩惱。

    名因解脫。

    得法身。

    舍于肉身。

    名果解脫。

    此二并從所離立名。

    以報身為果累。

    煩惱為因累。

    脫因果二累。

    名因果解脫也。

    若以佛所得解脫。

    為果解脫。

    菩薩所得。

    為因解脫者。

    此當體以立名也。

    問。

    釋論雲。

    得無生忍故破煩惱魔。

    得法身故破陰魔。

    無生法忍與法身何異。

    答。

    煩惱魔與陰魔。

    此是因果兩累。

    無生忍與法身。

    即因果二解脫。

    是知異也。

    問。

    雲何名法性生身。

    答。

    此悟法性。

    是故受身。

    謂法性生身。

    問。

    佛亦悟法性。

    而受身與菩薩何異。

    答。

    佛窮法性之原。

    以法性常故。

    佛身亦常。

    故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菩薩未窮法性。

    法性雖常。

    而身未常。

    是故異也。

    若以所悟法性為身。

    名法性身者。

    則佛與菩薩法身不二。

    同皆常也。

    但論雲受法性生身。

    法性生身者。

    從法性而生。

    故不指法性為身也。

    問。

    菩薩舍三界分段肉身。

    則受于變易。

    分段變易。

    俱名生死。

    何故以變易為法身耶。

    答。

    此開十地及二生死。

    今略述之。

    初地至佛地。

    有三十三障。

    十一為煩惱。

    即生死之緣也。

    十一為業。

    即生死之因。

    十一為報。

    即生死之果。

    問。

    界外煩惱與業何異。

    答。

    有所得分别之心。

    即名煩惱。

    作意取舍。

    故名為業。

    是故異也。

    此業煩惱。

    名為集谛。

    生死之果。

    即是苦谛。

    地地有其無生智。

    滅此苦集。

    即滅道二谛。

    故界外具四谛也。

    今言舍肉身受法性生身者。

    此約變易生死身。

    以為法性生身。

    以法性為緣。

    煩惱為因。

    故雲法性生身。

    就變易生死中。

    複有二身。

    無生智由悟法性有。

    故為法身。

    變易生死果。

    即是生死報身。

    此約苦道二谛。

    分二身也。

    問。

    勝鬘雲。

    四住為緣。

    有漏為因。

    得界内分段身。

    無明為緣。

    無漏業為因。

    受變易身。

    雲何言界外并是業煩惱為因緣得生死身耶。

    答。

    南北異論。

    紛綸不同。

    今不具述。

    相續解脫經。

    及攝大乘等。

    既辨二十二愚。

    即知十一為業。

    十一為煩惱。

    此是有漏。

    不雲無漏也。

    而勝鬘雲。

    無漏業為因。

    此據二乘人為論耳。

    二乘以三界系法為有漏。

    出三界不系法為無漏。

    是故今明以無漏業。

    生三界外耳。

    而實定有漏也。

    問。

    若據二乘。

    界内為有漏。

    界外為無漏。

    亦應界内為無明。

    界外非無明。

    何故雲。

    以無明為緣生界外耶。

    答。

    此實例也。

    但今欲隐顯互明。

    故作此說耳。

    問。

    佛斷五住。

    即因解脫。

    名有餘。

    舍二生死。

    謂果解脫。

    即無餘。

    菩薩可得類耶。

    答。

    菩薩得無生。

    破煩惱。

    名因解脫。

    即有餘。

    得法性生身。

    舍肉身。

    謂果解脫。

    即無餘。

    故随分亦具此二也。

     三考得失門 問作此釋者。

    與舊何異。

    答。

    此義出經。

    彼此同用者。

    言不可異。

    意不可同。

    如上釋也。

    又舊但知界外無漏業生。

    有諸異釋。

    不達融會之旨。

    故通經為謬矣。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