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三(名題下)

關燈


    小大則非大。

    非大非小假名大小。

    故大小義始成。

    以大小得成。

    方有容入以小是大小故。

    小得容大。

    大是小大故。

    得大入小。

    大小既爾。

    容入亦然。

    容是不容故容。

    不容是容不容。

    以不容是容不容故。

    小不容是容不容。

    而得容矣。

    大不入是入不入。

    而得入矣。

    問。

    何故就大小。

    明定不定。

    複約容入。

    明定不定耶。

    答。

    有所得義。

    有二種決定。

    一大小體定。

    二容入用定。

    故無大小之體及容入之用。

    對此二定。

    還明因緣體用。

    一者大小體是因緣故。

    大小始成。

    二容入之用是因緣容入故。

    大小之用即立。

    故須兩明。

    問。

    但大小是俗境。

    容入之用則應是權智用。

    雲何言大小之體及容入之用皆是俗境。

    答。

    俗谛之中。

    具有體用。

    但要須權智運之。

    方能容入。

    故具有境智也。

    問。

    今辨俗谛境不思議。

    雲何乃明權智用耶。

    答。

    此中具境智兩義。

    若明大小之體及容入之用。

    此是俗境。

    若以權智運令容入。

    即是權智用也。

     次明真境不思議。

    俗境則一無量不可思議。

    真境則無量一不思議。

    故中論雲。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問二乘亦會實相。

    雲何言實相不可思議耶。

    答。

    以此責由來。

    舊宗亦成難解。

    既三乘同會真境。

    皆絕四句。

    二乘與菩薩所行是同。

    雲何菩薩不思議耶。

    今明二乘與菩薩不同。

    略有六義。

    故有思議不思議。

    一者二乘但得生空。

    不得法空。

    故可思議。

    菩薩具得二空。

    故不思議。

    二者二乘亦不具得生空。

    所以然者。

    于我無我不二。

    是無我義。

    二乘見我無我二。

    雲何得無我耶。

    三者利根二乘。

    設得法空。

    蓋是折法明空。

    菩薩法空。

    自性空。

    自相空。

    即空為有。

    即有為空。

    故二乘法空可思議。

    菩薩法空不思議。

    四者。

    釋論雲。

    二乘得但空。

    故可思議。

    菩薩得不可得空。

    故不思議。

    五者二乘得小空。

    如毛孔空。

    菩薩得空廣。

    遍如十方空。

    問。

    空何有大小耶。

    答。

    二乘不能别相一一知諸法空。

    但總相知十二入空。

    故名為小。

    菩薩能别相知一切法。

    謂粗細大小淺深。

    然後知其是空。

    故空廣大。

    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

    故約有明空。

    空義即短。

    菩薩知三界内人外人法皆空。

    故約有明空。

    空義即長。

    故二乘得小分空。

    猶如兔馬。

    菩薩具得多空。

    猶如香象。

    故空有多小也。

    六者明二乘但得生死空。

    不見大涅槃妙有體絕萬相故空。

    何況知涅槃妙有即空。

    故二乘空可思議。

    菩薩空不可思議。

    問。

    若爾二乘與菩薩不同觀實相。

    何得法華雲同入法性。

    涅槃雲同觀中道耶。

    答。

    古舊辨三乘同觀。

    或雲三乘異觀。

    二說紛綸。

    今略陳之。

    三乘有同觀。

    有異觀。

    以其同見于空。

    故言同觀。

    有得二空。

    不得二空。

    如上六義。

    則不同觀。

    同與不同。

    各有其義。

    不應偏執。

    問。

    真境唯一不思議。

    亦得有多不思議。

    答。

    實相無二。

    但約教有淺深。

    如上入不二法門三階之說。

     合明真俗不思議。

    亦前示失明非不思議。

    後明得方是不思議。

    若有所得真俗。

    各住自性故。

    真不得是俗。

    俗不得是真。

    如此真俗。

    是斷常二見根本。

    如法華雲。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乃是不思議家彰發生二見之有無耳。

    何名不思議耶。

    今明。

    空有是因緣。

    有非空則不有。

    空非有即不空。

    空宛然而有。

    有宛然而空。

    故肇公雲。

    譬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人宛然而非人。

    非人宛然而人。

    寶積歎雲。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亦不動。

    此是不動第一義而分别諸法。

    分别諸法。

    不動第一義。

    如此空有因緣無礙。

    唯是佛菩薩所行故。

    名不可思議。

    上來明三境三智不思議竟。

     次泯境智不思議。

    上開境智二者。

    此是不二二義耳。

    而境智是因緣義。

    非境無以明智。

    非智無以辨境。

    故境名智境。

    智名境智。

    境智則非智。

    智境則非境。

    非境非智。

    蹤迹尋。

    故釋論雲。

    緣是一邊。

    觀是一邊。

    雖是二邊。

    名為中道。

    影公雲。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無相。

    虛宗非無契。

    而契之者無心。

    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

    契彼無相之虛宗。

    則内外并冥。

    緣智俱寂。

    雖緣智俱寂。

    而境智宛然。

    故名不可思議也。

     四明不思議多少。

    問。

    不思議凡有幾門。

    答。

    數甚多。

    非可具舉。

    今略陳五種。

    示其樞要。

    一聞不聞不思議。

    二大小不思議。

    三通别不思議。

    四本迹不思議。

    五内外不思議。

    此五門略攝衆數。

    義無不收。

     第一聞不聞不思議者。

    大品雲。

    諸聲聞等。

    聞與不聞。

    皆欲得聞。

    當學波若。

    釋論雲。

    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聲聞在座。

    并皆不聞。

    即佛初成道。

    說華嚴經。

    是也。

    有人謂。

    釋論所引之不可思議解脫經。

    是淨名經。

    其人不讀華嚴。

    亦不尋釋論。

    故有斯謬耳。

    此不思議。

    唯菩薩得聞。

    二乘不聞。

    若淨名經。

    辨不思議。

    則大小俱聞故雲聞不聞不思議也。

     第二大小不思議者。

    釋論雲。

    小乘法中。

    有五不思議。

    一衆生業行不思議。

    二世間不思議。

    三龍力。

    四坐禅人力。

    五佛力。

    大乘法中。

    明六十劫說法華經。

    時衆謂如食頃。

    小乘法中。

    無有此事。

    謂大小不思議。

     第三通别不思議者。

    然大乘經。

    通皆是不思議。

    如肇公雲。

    始自淨國說乎法供養。

    其文雖殊。

    不思議一也。

    故若境若智。

    若權若實。

    因之與果。

    依之與正。

    皆是諸佛菩薩法門。

    絕二乘境界。

    所以然者。

    理内無依無得。

    無有礙。

    不出不動。

    如幻如化。

    凡夫二乘有所得學大乘人。

    皆是理外。

    聞有作有解。

    聞無起作無心。

    故不能思量佛菩薩舉足動出之事。

    況妙道耶。

    故通皆是不思議也。

    别不思議者。

    雖通唱不思議。

    恐凡夫二乘有所得人。

    不肯信受。

    謂諸佛菩薩。

    有言無事。

    故别示其不思議迹。

    如高廣之座入于小室。

    小室宛然廣博。

    就事而觀。

    淵不可測。

    假令二乘究劫思惟。

    而不能解。

    況複能作目見斯事。

    便信諸佛菩薩有深妙道。

    非二乘所知。

    故稍鄙小心。

    漸欣大道。

    亦令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受持頂載。

    已發心者增進深入。

    故明别不思議。

    問。

    何以知有通别不思議耶。

    答。

    題稱不思議經。

    則一部皆是不思議。

    謂通不思議也。

    别有不思議品。

    示不思議事。

    謂别不思議也。

     第四明本迹不思議。

    肇公。

    正用本迹。

    釋不思議。

    故以四句明本。

    以四句辨迹。

    四句明本者。

    統萬行。

    則以權智為主。

    樹德本。

    則以六度為根。

    濟蒙惑。

    則以慈悲為首。

    語宗極。

    則以不二為言。

    此不思議本也。

    至如借座燈王。

    請飯香土。

    室苞幹像。

    手接大千。

    不思議之迹也。

    問。

    此就何義。

    辨本迹耶。

    答。

    講者多誦此言。

    并謂以法身為本。

    應物為迹。

    故雲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也。

    今謂非無法身為本應物為迹。

    但肇公意不然。

    正以理本為本。

    事迹為迹。

    若次第論之。

    不出三法。

    一理。

    二智。

    三教。

    理能發智。

    則理為智本。

    智能說教。

    則智為教本。

    今以理智對教。

    故理智皆是其本。

    則以教為迹。

    理智為本者。

    不二即是理。

    權實及六度四等。

    皆是悟理。

    故成所以。

    肇公雲。

    語宗極。

    則以不二為言。

    理智雖皆是本。

    但理是本中之本。

    故名宗極。

    故束此四句。

    開其二本。

    一句為理本。

    三句為行本。

    迹中四句。

    應有二迹。

    一以形為迹。

    二以言為迹。

    以形為迹。

    就形明不思議。

    以言為迹。

    就言示不思議。

    但今四句。

    皆就形迹。

    示不思議。

    不就言迹辨不思議者。

    良以形迹示不思議顯。

    故如借座請飯等。

    言迹示不思議不顯。

    口雖說本不思議。

    不現其事者。

    則取信莫由。

    故不就言明不思議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