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關燈
小
中
大
流。
随言起著。
聞深位則謂定深深。
不得為淺深。
聞淺位則謂定淺淺。
不得為深淺。
若定淺。
豈可從淺以至深深。
若定深深。
雲何得作淺。
今明因緣淺深。
無有定相。
故淺具淺深。
深可得為深淺。
淺可得為淺深。
故經中凡有四句。
一淺為深用。
初發心菩薩八相成佛。
二深為淺用。
往古如來為能仁弟子。
三深為深用。
即佛為佛化。
四淺為淺用。
其義易知。
問。
深為淺用。
淺為深用。
可是方便。
深為深用。
淺為淺用。
亦是方便耶。
答。
舊雲深為淺用是方便。
深為深用則非方便。
今明非但深為淺用是方便。
深為深用亦是方便。
良以道門未曾淺淺深深。
皆為化物故。
并稱方便也。
又有所得人皆雲後心是淨名。
初心非淨名。
今明發心畢竟二不别。
非但後心是淨名。
初心亦是淨名。
所以然者。
後心淨諸見。
既稱淨名。
諸見亦是淨名。
問。
此經三品破于三見。
方便品破凡夫見。
弟子品破二乘見。
菩薩品破菩薩見。
後心淨名可破三見。
初心既是淨名。
亦應破三見也。
答。
若後心破三見。
初心未破三見。
今說破三見。
可為後心人耳。
初心複何所益耶。
又佛在世時。
有諸羅漢。
弟子品可破之。
有彌勒等。
則菩薩品可破之。
末世無此大小之人。
經流像教何所益耶。
故知初後心皆破三見。
問。
初心後心皆破三見。
則初後何異。
答。
是故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初心稱為佛心。
是三世佛之種子。
則與佛無異。
故始名初心佛。
終稱後心佛。
初心佛亦淨三見。
後心佛亦淨三見。
但初淨三見則晦。
後淨三見則明。
故開初後有異耳。
又有所得人。
皆言凡夫處四生之内。
淨名升六道之外。
但凡夫感于淨名。
淨名應入生死。
故托疾耶。
興以斯教。
今明一往非無此義。
但恐成凡聖道隔成高下二見耳。
複須識一心之内即是衆生亦即是佛藏。
于此心中。
起三種見。
便是煩惱。
淨此三見。
即是淨名。
問。
雲何一心内具起三見。
答。
若于此心。
起凡夫見。
名凡夫也。
起二乘見。
名二乘也。
起菩薩見。
名菩薩也。
未與波若相應以來。
于念念中。
多堕三見。
便見三惑。
若先念起此三見。
後念能淨此三見。
則前念名為煩惱。
後念即是淨名。
故經雲。
衆生身内。
既有毒草。
即有藥王。
迷悟不離。
其猶反掌。
豈可定謂凡夫局在四生之内。
諸佛升乎六道外耶。
故行道坐禅講說忏悔。
宜依此門。
不爾。
于事無益也。
問既勸修觀行。
今請問研心。
若前心起三見稱為垢。
後念破三見為淨名者。
非但三見名為見。
則淨名亦是見。
所以然者。
前心起三見為有。
後念破三見為無。
既是有無。
名為垢染。
何名為淨名。
答。
不言前起三見為有。
後淨三見為無。
但了前三見本自不有。
今亦不無。
故名淨三見耳。
問。
若了三見本自不有。
今亦不無。
名淨三見者。
此乃息于有無。
還染非有非無。
何名為淨。
又有有有無名之為有。
無有無無此即是無。
還有無。
何名離染。
答。
釋論雲。
破二不著一。
乃名為法忍。
今若能進忘兩是。
退泯二非。
蕭然無寄。
乃名為淨。
問。
若遣是忘非。
乃名淨者。
夫有是有非。
則名為有。
無是無非。
始是大無。
何名為淨。
答。
本進彈兩。
退息二非。
冀玄悟之賓。
蕭然無寄。
今遂循環名數。
随逐想心。
則取悟無由。
若内息情想。
無心于内。
外夷名相。
無數于外。
無數于外。
則緣盡于觀。
無心于内。
則觀盡于緣。
緣盡于觀。
故無緣。
觀盡于緣。
則無觀。
無觀無緣。
則紛累都寂。
乃名為淨。
豈複染無。
問。
若緣觀都寂。
何異滅智灰身。
灰身故無緣。
滅智則無觀。
欲行大道。
乃爾小乘。
答。
緣是生心動念。
即是難家。
觀謂無生妙悟。
名為答者。
以無緣則子無所問。
以絕觀餘無所通。
不應更複修環反覆。
問。
若緣觀俱寂。
問答并遣。
則任運成啞。
答。
天親龍樹盛許啞言。
故雲汝證我法時。
汝爾時自啞。
但子猶未達其旨。
今略陳之。
夫論啞者。
言而常啞。
辨其言者。
啞而常言。
言而不啞。
所謂凡夫。
啞而不言。
名二乘觀。
故至之緣觀俱寂。
而境智宛然。
應愈動神愈靜。
智愈寂照愈明。
甯以啞法目聖心。
灰斷榜玄道。
四論現生門 經雲開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六道。
以現其身。
夫法身無生。
而無處不生。
以無生故。
諸趣門閉。
無處不生故。
而生五道。
生五道則有五生。
一息苦生。
二随類生。
三者勝生。
四增上生。
五最後生。
息苦生者。
菩薩以自在力及與願力。
受生三界。
随所生處。
為息物苦。
名息苦生。
言随類生者。
菩薩願力自在力。
與物同生。
教令離惡。
化之住善。
名随類生。
言勝生者。
菩薩自以功德善業。
于人天中。
受諸勝報。
謂壽命色力并皆殊勝。
故雲勝生。
增上生者。
初地已上十地王果報。
名增上生。
最後生者。
菩薩學位已窮。
受生刹利婆羅門家。
得無上道。
作一切佛事。
名最後生。
問。
淨名五生之中。
何生攝耶。
答。
據本而言。
久成種覺。
位在法身。
故非五生攝。
就迹論者。
适化無方。
淺深随物。
則具五生。
就位而言。
此之五生。
通遍諸地。
約其階級。
則前之三生在地前。
後之二生則歡喜以上。
淨名既得無生忍。
則屬後二生但後之二生。
受十王果報。
名增上生。
最後身作佛。
稱後邊生。
淨名迹居長者報。
非十王果報。
非作佛身。
異最後生。
就事言之。
謂勝生也。
五生之說。
地持廣明也。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随言起著。
聞深位則謂定深深。
不得為淺深。
聞淺位則謂定淺淺。
不得為深淺。
若定淺。
豈可從淺以至深深。
若定深深。
雲何得作淺。
今明因緣淺深。
無有定相。
故淺具淺深。
深可得為深淺。
淺可得為淺深。
故經中凡有四句。
一淺為深用。
初發心菩薩八相成佛。
二深為淺用。
往古如來為能仁弟子。
三深為深用。
即佛為佛化。
四淺為淺用。
其義易知。
問。
深為淺用。
淺為深用。
可是方便。
深為深用。
淺為淺用。
亦是方便耶。
答。
舊雲深為淺用是方便。
深為深用則非方便。
今明非但深為淺用是方便。
深為深用亦是方便。
良以道門未曾淺淺深深。
皆為化物故。
并稱方便也。
又有所得人皆雲後心是淨名。
初心非淨名。
今明發心畢竟二不别。
非但後心是淨名。
初心亦是淨名。
所以然者。
後心淨諸見。
既稱淨名。
諸見亦是淨名。
問。
此經三品破于三見。
方便品破凡夫見。
弟子品破二乘見。
菩薩品破菩薩見。
後心淨名可破三見。
初心既是淨名。
亦應破三見也。
答。
若後心破三見。
初心未破三見。
今說破三見。
可為後心人耳。
初心複何所益耶。
又佛在世時。
有諸羅漢。
弟子品可破之。
有彌勒等。
則菩薩品可破之。
末世無此大小之人。
經流像教何所益耶。
故知初後心皆破三見。
問。
初心後心皆破三見。
則初後何異。
答。
是故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初心稱為佛心。
是三世佛之種子。
則與佛無異。
故始名初心佛。
終稱後心佛。
初心佛亦淨三見。
後心佛亦淨三見。
但初淨三見則晦。
後淨三見則明。
故開初後有異耳。
又有所得人。
皆言凡夫處四生之内。
淨名升六道之外。
但凡夫感于淨名。
淨名應入生死。
故托疾耶。
興以斯教。
今明一往非無此義。
但恐成凡聖道隔成高下二見耳。
複須識一心之内即是衆生亦即是佛藏。
于此心中。
起三種見。
便是煩惱。
淨此三見。
即是淨名。
問。
雲何一心内具起三見。
答。
若于此心。
起凡夫見。
名凡夫也。
起二乘見。
名二乘也。
起菩薩見。
名菩薩也。
未與波若相應以來。
于念念中。
多堕三見。
便見三惑。
若先念起此三見。
後念能淨此三見。
則前念名為煩惱。
後念即是淨名。
故經雲。
衆生身内。
既有毒草。
即有藥王。
迷悟不離。
其猶反掌。
豈可定謂凡夫局在四生之内。
諸佛升乎六道外耶。
故行道坐禅講說忏悔。
宜依此門。
不爾。
于事無益也。
問既勸修觀行。
今請問研心。
若前心起三見稱為垢。
後念破三見為淨名者。
非但三見名為見。
則淨名亦是見。
所以然者。
前心起三見為有。
後念破三見為無。
既是有無。
名為垢染。
何名為淨名。
答。
不言前起三見為有。
後淨三見為無。
但了前三見本自不有。
今亦不無。
故名淨三見耳。
問。
若了三見本自不有。
今亦不無。
名淨三見者。
此乃息于有無。
還染非有非無。
何名為淨。
又有有有無名之為有。
無有無無此即是無。
還有無。
何名離染。
答。
釋論雲。
破二不著一。
乃名為法忍。
今若能進忘兩是。
退泯二非。
蕭然無寄。
乃名為淨。
問。
若遣是忘非。
乃名淨者。
夫有是有非。
則名為有。
無是無非。
始是大無。
何名為淨。
答。
本進彈兩。
退息二非。
冀玄悟之賓。
蕭然無寄。
今遂循環名數。
随逐想心。
則取悟無由。
若内息情想。
無心于内。
外夷名相。
無數于外。
無數于外。
則緣盡于觀。
無心于内。
則觀盡于緣。
緣盡于觀。
故無緣。
觀盡于緣。
則無觀。
無觀無緣。
則紛累都寂。
乃名為淨。
豈複染無。
問。
若緣觀都寂。
何異滅智灰身。
灰身故無緣。
滅智則無觀。
欲行大道。
乃爾小乘。
答。
緣是生心動念。
即是難家。
觀謂無生妙悟。
名為答者。
以無緣則子無所問。
以絕觀餘無所通。
不應更複修環反覆。
問。
若緣觀俱寂。
問答并遣。
則任運成啞。
答。
天親龍樹盛許啞言。
故雲汝證我法時。
汝爾時自啞。
但子猶未達其旨。
今略陳之。
夫論啞者。
言而常啞。
辨其言者。
啞而常言。
言而不啞。
所謂凡夫。
啞而不言。
名二乘觀。
故至之緣觀俱寂。
而境智宛然。
應愈動神愈靜。
智愈寂照愈明。
甯以啞法目聖心。
灰斷榜玄道。
四論現生門 經雲開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六道。
以現其身。
夫法身無生。
而無處不生。
以無生故。
諸趣門閉。
無處不生故。
而生五道。
生五道則有五生。
一息苦生。
二随類生。
三者勝生。
四增上生。
五最後生。
息苦生者。
菩薩以自在力及與願力。
受生三界。
随所生處。
為息物苦。
名息苦生。
言随類生者。
菩薩願力自在力。
與物同生。
教令離惡。
化之住善。
名随類生。
言勝生者。
菩薩自以功德善業。
于人天中。
受諸勝報。
謂壽命色力并皆殊勝。
故雲勝生。
增上生者。
初地已上十地王果報。
名增上生。
最後生者。
菩薩學位已窮。
受生刹利婆羅門家。
得無上道。
作一切佛事。
名最後生。
問。
淨名五生之中。
何生攝耶。
答。
據本而言。
久成種覺。
位在法身。
故非五生攝。
就迹論者。
适化無方。
淺深随物。
則具五生。
就位而言。
此之五生。
通遍諸地。
約其階級。
則前之三生在地前。
後之二生則歡喜以上。
淨名既得無生忍。
則屬後二生但後之二生。
受十王果報。
名增上生。
最後身作佛。
稱後邊生。
淨名迹居長者報。
非十王果報。
非作佛身。
異最後生。
就事言之。
謂勝生也。
五生之說。
地持廣明也。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