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關燈
之名耳。

    若就物感立名。

    名因感立。

    則是有于因緣。

    故一名中具含二義。

    問。

    為法身立名。

    此名為屬法身。

    為屬應迹。

    答。

    宜兩望之。

    若為法身立名。

    則屬法身。

    此名應物。

    則名屬迹也。

    若以無名為本。

    用名為迹。

    非是法身為本。

    應身為迹。

    故本迹多門。

    不可一例。

    問。

    但法身無名。

    假為立名。

    亦生死無名。

    假立名耶。

    答。

    法身體。

    絕百非。

    名相不及。

    可得無名假為立名。

    生死是名相之法。

    不可言生死無名強為立名。

    二者非但法身無名強為立名。

    亦生死無名強為立名。

    是故經雲。

    生死非雜亂。

    涅槃非寂靜。

    涅槃非寂靜。

    既強号涅槃。

    生死非雜亂。

    亦假名生死。

    問。

    此據何門。

    二名強立。

    答。

    此望于正道。

    未曾生死。

    亦非涅槃。

    故生死涅槃皆是強立。

    問。

    得雲生死無名強立為名。

    涅槃有名非強立耶。

    答。

    亦有斯義。

    生死虛妄。

    實無所有。

    故強名生死。

    對生死虛妄。

    歎涅槃真實。

    故涅槃有實德。

    依德立名。

    故涅槃之名。

    非強立也。

    問。

    此據何門。

    明生死無名涅槃有名。

    答。

    此明生死無本。

    故生死可空。

    所以無名。

    涅槃有本。

    涅槃不空。

    是故有名。

    如此經雲。

    身孰為本。

    貪欲為本。

    貪欲孰為本。

    乃至以颠倒為本。

    既稱倒相。

    是故無本。

    以其無本。

    則無生死。

    故生死可空。

    所以無名強為立名。

    對生死無本。

    明涅槃有本。

    涅槃有本。

    即是佛性。

    故隐名如來藏。

    顯名為法身。

    是以佛性為佛之本。

    涅槃有根本。

    便有涅槃故涅槃有名。

    非是強立也。

    問。

    有生死涅槃俱非強立。

    答。

    複有斯義。

    于生死人有生死故。

    生死名。

    非是強立。

    于涅槃者有于涅槃。

    故涅槃之名。

    亦非強立。

    此之四門。

    各據一義。

    可随文用之。

    雖有四句。

    合而言之。

    唯成生死涅槃名無名二句。

    合此二句。

    以歸一句。

    蓋是無名無名名。

    因緣一句義耳。

    無名名。

    豈是名耶。

    名無名。

    豈是無名耶。

    故非名亦非無名。

    非生死亦非涅槃。

    是以經雲。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故泯一句。

    入于無句。

    無句而句。

    故非名非無名。

    而能名能無名。

    雖能名能無名。

    而不動非名非無名。

    以縱任自在。

    塵累不拘。

    即是淨德。

    有斯淨德。

    故稱淨名。

    即此淨德無累。

    名為解脫。

    物莫能測。

    稱不思議。

    故人法不二。

    不二而二故統禦名人。

    可軌稱法耳。

    自上以來。

    明無因緣故強立名字。

    今次辨有因緣故立名。

    無因緣立名。

    即就法身為論。

    有因緣立名。

    據迹而言。

    維摩既托迹毗耶。

    現從父母。

    必有名字。

    父母見此兒生時。

    有其淨德。

    依德立字。

    故号淨名。

    次即如來印歎。

    兼世人嗟美。

    以有三義。

    故立淨名。

    問。

    一切菩薩。

    皆有淨德。

    何維摩獨受其名。

    答。

    如諸菩薩。

    雖皆有慈。

    彌勒即以慈德為稱。

    今亦然矣。

    又此是在家菩薩。

    居五塵而不染。

    處衆穢而常淨。

    故偏受斯名。

    問。

    淨名父母姓字雲何。

    答。

    泛論凡聖。

    有二種父母。

    無明為父。

    貪愛為母。

    以有癡愛。

    是故受生。

    謂凡夫因父母也。

    雖有癡愛。

    要假男女為緣。

    方得受生。

    名緣父母。

    諸佛菩薩。

    亦有二種父母。

    一權實二熏。

    謂法身父母。

    實慧虛凝。

    與陰同靜。

    故配之如母。

    權義流動。

    與彼陽齊。

    故喻之如父。

    由斯二慧。

    法身得生。

    故名法身父母。

    生身父母者。

    如佛喻經說。

    淨名姓碩。

    名大仙。

    王氏。

    别傳雲。

    姓雷氏。

    父名那提。

    此雲智基。

    母姓釋氏。

    名喜。

    年十九嫁。

    父年二十三婚。

    至二十七。

    于提婆羅城内生維摩。

    維摩有子。

    字曰善思。

    甚有父風。

    佛授其記。

    未來作佛。

    别有維摩子經一卷。

    可尋之也。

     三論德位門 問。

    維摩是何位人。

    能真俗并觀。

    答。

    方便品雲。

    淨名得無生忍。

    不判其淺深。

    釋但無生并觀。

    凡有三說。

    靈味法師雲。

    初地得無生忍。

    即能真俗并觀。

    次關中舊說。

    七地得無生。

    真俗始并。

    如肇公雲。

    七地施極于施而未嘗施。

    戒極于戒而未嘗戒。

    故七地并也。

    江南舊雲。

    七地雖能并觀。

    未能常并。

    至于八地。

    始得令并。

    淨名即是八地以上人也。

    複有人釋雲。

    淨名文殊。

    皆往古如來。

    現為菩薩。

    如首楞嚴雲。

    文殊為龍種尊佛。

    發迹經雲。

    淨名即金粟如來。

    今明聖迹無方。

    難可測度。

    但無生并觀。

    經有四文。

    一對地前凡位。

    但名順忍。

    故未有無生。

    亦未能并觀。

    初地稱為聖位。

    始得無生。

    二觀方并。

    仁王璎珞經攝大乘論。

    并有此文。

    二者初地以上。

    六地以還。

    無生尚淺。

    并義未彰。

    與順忍之名。

    至于七地。

    名等定慧地。

    故始是無生。

    名為并觀。

    問。

    七地何故名等定慧。

    答。

    釋論雲。

    前三地慧多定小。

    後三地定多慧少。

    故定慧不等。

    今定慧平等。

    故雲等定慧。

    又一義。

    此說二慧為定慧耳。

    六地波若靜鑒為定。

    以方便動照為慧。

    六地妙于靜鑒。

    拙于動涉。

    故定慧未等。

    至于七地。

    名為方便。

    則二慧具足。

    名定慧等也。

    問。

    定慧既等。

    何故名無生耶。

    答。

    釋論雲。

    七地具了衆生及法皆悉無生。

    名無生忍。

    不偏著有。

    有心不生。

    不偏滞于空。

    空心不起。

    故慧常方便。

    方便常慧。

    空有雙遊。

    無所偏著。

    故雲無生。

    三者七地雖得無生已能并觀。

    但猶有功用心。

    八地于功用心。

    永不複生。

    名為無生。

    而複任運恒并。

    四者八地雖無功用。

    猶未究竟。

    究竟無生。

    在于佛地。

    方便品雲。

    久于佛道。

    心已純者。

    當知是佛地無生。

    金粟如來。

    則斯文已顯。

    以無生具在四處。

    衆師各偏執一塗。

    故失其旨也。

    又取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