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本)
關燈
小
中
大
展一毛充于法界等。
九衆像入身。
能以諸世界内身毛孔等。
十同類往趣。
應物現形為說妙法。
事訖還沒令不識知。
十一顯。
十二隐。
于大衆中隐沒自身複令顯現。
十三所作自在。
謂轉有情令其往來。
及己身等默語一切皆得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謂佛.菩薩.二乘聖凡。
漸次皆能制伏下位所現神通。
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
十六能施憶念。
于法失念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為說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災患得諸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
能放一光頓照無量國作大利樂事。
此八神力第一出舌是第八舒。
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
第三謦欬此即能化。
無而忽有故非十八變。
或此及第四彈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
第五地動是第一震動。
第六令他方見此是第四示現。
第七合蓋是第七卷。
第八通為一土是。
第五轉變轉多為一轉穢為淨故。
今佛出舌者。
論雲令憶念故。
信佛所說。
如佛入婆羅城乞食不得。
後出城已逢一女人施佛臭飯[米*定]汁。
佛記當果。
時有婆羅門深生不信。
佛出舌示彼。
方信佛所記不虛。
凡舌至鼻際尚不妄語。
況覆面輪。
廣如經說。
至梵世者有語表故。
上無語故更不至上。
放光者警覺有緣破癡暗故。
一一毛孔者表此經慈.悲一乘平等顯皆備故。
無數光者具萬德故。
遍十方者覆一切故。
由多寶佛已證經訖。
更不現通。
但化佛示現。
經。
釋迦(至)還攝舌相 贊曰。
此明時節愚者心迷謂是小時。
智者情解滿百千歲。
轉換其心令彼不覺。
又報化之利有殊。
聖凡之見有别。
又佛現神力實百千歲。
佛神力令衆生不覺。
然促不延時為論。
但說世尊八十入滅。
又聖凡衆所聞雖同。
經時證道獲悟全别。
亦不相違。
經。
一時謦欬(至)地皆六種震動 贊曰。
第三段謦咳彈指。
第四段動地也。
論雲謦咳者說偈令聞故。
既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
論雲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
地動者警策十方未發心者令發心故。
謦音去挺反。
玉篇咳也聲也。
欬音苦愛反。
玉篇逆氣也。
經。
其中衆生(至)牟尼佛 贊曰。
第五彼見歸依。
有三。
一睹見生欣。
二空聲教示。
三依言敬禮 經。
以種種華香(至)如一佛土 贊曰。
第六合蓋成帳。
第七世界通一初散華後成帳。
散華者。
聞法華經。
合成蓋者。
三乘初殊後成于一。
覆蓋一切此界生故。
世界通一者。
智心無礙淨土不殊。
唯有一乘更無餘故。
上表神力八種不同。
論唯解三出舌.彈指.謦咳之義餘經有五非勝不釋。
三多餘經無從勝釋之。
又此三種正付囑用。
所以偏釋。
餘通非正故不說之。
經。
爾時佛告(至)如說修行 贊曰。
下言付囑。
有五。
此中有四。
一結前神力無量難思。
二為囑累說德難窮。
三顯四種皆此經說。
一權實之道。
二神通之力。
三佛所藏理。
四智慧深事四結成勸授。
經。
所在國土(至)而般涅槃 贊曰。
第五勸随喜供養。
初标後釋。
釋由四義故應供養。
法身妙理此中具。
故蘊道處名道場。
成道處.得菩提處.說法處.涅槃處.道場總也。
下三别釋。
經。
爾時世尊(至)現無量神力 贊曰。
十六頌分二。
初四頌神力。
後十二頌付囑。
此初。
有三。
一頌标現意。
二頌五神力。
一頌順佛心。
經。
囑累是經故(至)不可得邊際 贊曰。
下十二頌付囑。
中分三。
二标無窮。
八半别歎。
後一半結勸。
此初也。
歎持經者福以勸衆人。
經。
能持是經者(至)畢竟住一乘 贊曰。
此别歎為五。
一半見佛。
二歎喜。
一得法。
一半能說。
二半能益。
能說之中諸法義者義無礙。
名字法無礙。
言辭詞無礙。
樂說辨才無礙。
四無礙滿如風無礙。
經。
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贊曰。
下結勸也 囑累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二。
一依今時經品次第者。
付囑有二。
上已神力令信付囑。
此是摩頂令行付囑。
故此品來。
二者依本論。
此品于普賢品後說。
故論雲護法力者。
謂普賢品.及後品示現。
此手摩頂佛自護法令其流行。
故此品來。
釋名者。
囑謂付托累謂重疊。
再三付托令其護持故名囑累品。
托應作噣。
付應作囑。
解妨者。
為以一手摩諸菩薩頂。
為諸菩薩各一手摩耶。
答一手一時。
神力大故。
各一手摩妙用周故。
然諸菩薩各見獨摩。
由此深心依言領受。
經。
爾時釋迦(至)廣令增益 贊曰。
品文分四。
一如來付囑。
二菩薩敬受。
三令塔等還。
四衆皆歡喜。
初中有三。
初三業加持付囑令行此經。
二若有衆生不信受者下。
若不信受此經令行餘經。
三汝等若能如是下。
結成勸意為報佛恩。
初文又三。
初以手摩頂付令流布。
廣作饒益。
次複摩頂付令受持。
普令聞知。
後釋所以勸令演說。
此初也。
初二段以身語加。
後一段意業加。
此初以右手。
摩者示大吉祥故。
龍樹解雲。
餘經非秘密。
唯法華秘密說二乘作佛。
唯大菩薩能用行之。
如大良醫方能用毒。
經。
如是三摩(至)普得聞知 贊曰。
複手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
至三摩者令受殷勤法皆三故。
傳燈之法必重付故。
經。
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贊曰。
下釋所以勸令演說。
意業加持有三。
一明已三不善根已盡能施智慧。
二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随勿悭。
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此初也。
慈悲故無嗔與樂故拔苦。
無悭吝故無貪。
何曾惜法。
無所畏故。
無癡作決定說故。
能與佛智種智也。
如來智一切智也。
此二任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
或前二有為智。
後一無為智名自然智 經。
如來是(至)勿生悭吝。
贊曰。
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随勿吝。
成實論說。
悭有五種。
一住處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稱贊悭.五法悭。
住處悭者于已住處生悭念言。
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餘人。
此有五種。
一于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
二于已來諸善比丘。
嗔恚不喜。
三欲令早去。
四藏僧施物不欲與之。
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
是人于彼共有法中尚不能舍。
何況自身所有諸物。
故于解脫終無有分。
家悭者于往還家生悭想言。
我于此家常獨入出不用餘人。
設有餘人令我最勝。
此亦有五。
一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
二彼有利事與之同喜。
三喜白衣有勝富貴。
四斷受者令不得施。
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
施悭者于他施物生悭吝想。
令我于此獨得施物餘人不得。
設令與之勿複過我。
此亦有五。
一常乏資生。
二令施者不得為福。
三令受者不得财利。
四毀訾善人。
五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
設生人天常處貧薄。
稱贊悭者于他稱贊生悭吝心。
令獨贊我莫贊餘人。
設贊餘人莫使勝我。
此亦有五。
一聞贊餘人心常憂動。
二訾毀善人。
三自高卑他。
四常被惡名。
五于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
法悭者于正法中生悭吝想。
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
設令他知莫使勝我。
又自知義秘而不說。
此過有七。
一所生常盲。
二常愚癡。
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
四退失聖胎。
五諸佛怨賊。
六善人遠離。
七無惡不造。
由有如是種種過失故勸勿悭也。
世尊能行三種舍故。
與一切生是大施主。
故應學我。
經。
于未來世(至)得佛慧故 贊曰。
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經。
若有衆生(至)示教利喜 贊曰。
若不信此經令行餘經。
謂遇二乘化此妙法。
如其不信。
且說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
後化此法。
經。
汝等若能(至)諸佛之恩 贊曰。
結成勸意。
佛意欲令人作佛故。
設種種門 經。
時諸菩薩(至)願不有慮 贊曰。
第二大段菩薩敬受。
分為二段。
三業敬領 經。
爾時(至)還可如故 贊曰。
第三大段令塔等還。
自此已後更無還處。
故知此品應在經終 經。
說是語時(至)皆大歡喜 贊曰。
第四大段衆皆歡喜聞贊法勝。
付授丁甯。
所以歡喜。
非見遣化佛等還所以歡喜。
準此故應席便散也。
天親菩薩釋伽耶山頂經歡喜奉行有三義。
一說者清淨。
以于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清淨。
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
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
以得淨妙境界故。
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者。
上之二品既明付授。
下之六品受命流
九衆像入身。
能以諸世界内身毛孔等。
十同類往趣。
應物現形為說妙法。
事訖還沒令不識知。
十一顯。
十二隐。
于大衆中隐沒自身複令顯現。
十三所作自在。
謂轉有情令其往來。
及己身等默語一切皆得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謂佛.菩薩.二乘聖凡。
漸次皆能制伏下位所現神通。
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
十六能施憶念。
于法失念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為說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災患得諸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
能放一光頓照無量國作大利樂事。
此八神力第一出舌是第八舒。
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
第三謦欬此即能化。
無而忽有故非十八變。
或此及第四彈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
第五地動是第一震動。
第六令他方見此是第四示現。
第七合蓋是第七卷。
第八通為一土是。
第五轉變轉多為一轉穢為淨故。
今佛出舌者。
論雲令憶念故。
信佛所說。
如佛入婆羅城乞食不得。
後出城已逢一女人施佛臭飯[米*定]汁。
佛記當果。
時有婆羅門深生不信。
佛出舌示彼。
方信佛所記不虛。
凡舌至鼻際尚不妄語。
況覆面輪。
廣如經說。
至梵世者有語表故。
上無語故更不至上。
放光者警覺有緣破癡暗故。
一一毛孔者表此經慈.悲一乘平等顯皆備故。
無數光者具萬德故。
遍十方者覆一切故。
由多寶佛已證經訖。
更不現通。
但化佛示現。
經。
釋迦(至)還攝舌相 贊曰。
此明時節愚者心迷謂是小時。
智者情解滿百千歲。
轉換其心令彼不覺。
又報化之利有殊。
聖凡之見有别。
又佛現神力實百千歲。
佛神力令衆生不覺。
然促不延時為論。
但說世尊八十入滅。
又聖凡衆所聞雖同。
經時證道獲悟全别。
亦不相違。
經。
一時謦欬(至)地皆六種震動 贊曰。
第三段謦咳彈指。
第四段動地也。
論雲謦咳者說偈令聞故。
既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
論雲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
地動者警策十方未發心者令發心故。
謦音去挺反。
玉篇咳也聲也。
欬音苦愛反。
玉篇逆氣也。
經。
其中衆生(至)牟尼佛 贊曰。
第五彼見歸依。
有三。
一睹見生欣。
二空聲教示。
三依言敬禮 經。
以種種華香(至)如一佛土 贊曰。
第六合蓋成帳。
第七世界通一初散華後成帳。
散華者。
聞法華經。
合成蓋者。
三乘初殊後成于一。
覆蓋一切此界生故。
世界通一者。
智心無礙淨土不殊。
唯有一乘更無餘故。
上表神力八種不同。
論唯解三出舌.彈指.謦咳之義餘經有五非勝不釋。
三多餘經無從勝釋之。
又此三種正付囑用。
所以偏釋。
餘通非正故不說之。
經。
爾時佛告(至)如說修行 贊曰。
下言付囑。
有五。
此中有四。
一結前神力無量難思。
二為囑累說德難窮。
三顯四種皆此經說。
一權實之道。
二神通之力。
三佛所藏理。
四智慧深事四結成勸授。
經。
所在國土(至)而般涅槃 贊曰。
第五勸随喜供養。
初标後釋。
釋由四義故應供養。
法身妙理此中具。
故蘊道處名道場。
成道處.得菩提處.說法處.涅槃處.道場總也。
下三别釋。
經。
爾時世尊(至)現無量神力 贊曰。
十六頌分二。
初四頌神力。
後十二頌付囑。
此初。
有三。
一頌标現意。
二頌五神力。
一頌順佛心。
經。
囑累是經故(至)不可得邊際 贊曰。
下十二頌付囑。
中分三。
二标無窮。
八半别歎。
後一半結勸。
此初也。
歎持經者福以勸衆人。
經。
能持是經者(至)畢竟住一乘 贊曰。
此别歎為五。
一半見佛。
二歎喜。
一得法。
一半能說。
二半能益。
能說之中諸法義者義無礙。
名字法無礙。
言辭詞無礙。
樂說辨才無礙。
四無礙滿如風無礙。
經。
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贊曰。
下結勸也 囑累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二。
一依今時經品次第者。
付囑有二。
上已神力令信付囑。
此是摩頂令行付囑。
故此品來。
二者依本論。
此品于普賢品後說。
故論雲護法力者。
謂普賢品.及後品示現。
此手摩頂佛自護法令其流行。
故此品來。
釋名者。
囑謂付托累謂重疊。
再三付托令其護持故名囑累品。
托應作噣。
付應作囑。
解妨者。
為以一手摩諸菩薩頂。
為諸菩薩各一手摩耶。
答一手一時。
神力大故。
各一手摩妙用周故。
然諸菩薩各見獨摩。
由此深心依言領受。
經。
爾時釋迦(至)廣令增益 贊曰。
品文分四。
一如來付囑。
二菩薩敬受。
三令塔等還。
四衆皆歡喜。
初中有三。
初三業加持付囑令行此經。
二若有衆生不信受者下。
若不信受此經令行餘經。
三汝等若能如是下。
結成勸意為報佛恩。
初文又三。
初以手摩頂付令流布。
廣作饒益。
次複摩頂付令受持。
普令聞知。
後釋所以勸令演說。
此初也。
初二段以身語加。
後一段意業加。
此初以右手。
摩者示大吉祥故。
龍樹解雲。
餘經非秘密。
唯法華秘密說二乘作佛。
唯大菩薩能用行之。
如大良醫方能用毒。
經。
如是三摩(至)普得聞知 贊曰。
複手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
至三摩者令受殷勤法皆三故。
傳燈之法必重付故。
經。
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贊曰。
下釋所以勸令演說。
意業加持有三。
一明已三不善根已盡能施智慧。
二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随勿悭。
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此初也。
慈悲故無嗔與樂故拔苦。
無悭吝故無貪。
何曾惜法。
無所畏故。
無癡作決定說故。
能與佛智種智也。
如來智一切智也。
此二任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
或前二有為智。
後一無為智名自然智 經。
如來是(至)勿生悭吝。
贊曰。
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随勿吝。
成實論說。
悭有五種。
一住處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稱贊悭.五法悭。
住處悭者于已住處生悭念言。
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餘人。
此有五種。
一于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
二于已來諸善比丘。
嗔恚不喜。
三欲令早去。
四藏僧施物不欲與之。
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
是人于彼共有法中尚不能舍。
何況自身所有諸物。
故于解脫終無有分。
家悭者于往還家生悭想言。
我于此家常獨入出不用餘人。
設有餘人令我最勝。
此亦有五。
一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
二彼有利事與之同喜。
三喜白衣有勝富貴。
四斷受者令不得施。
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
施悭者于他施物生悭吝想。
令我于此獨得施物餘人不得。
設令與之勿複過我。
此亦有五。
一常乏資生。
二令施者不得為福。
三令受者不得财利。
四毀訾善人。
五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
設生人天常處貧薄。
稱贊悭者于他稱贊生悭吝心。
令獨贊我莫贊餘人。
設贊餘人莫使勝我。
此亦有五。
一聞贊餘人心常憂動。
二訾毀善人。
三自高卑他。
四常被惡名。
五于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
法悭者于正法中生悭吝想。
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
設令他知莫使勝我。
又自知義秘而不說。
此過有七。
一所生常盲。
二常愚癡。
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
四退失聖胎。
五諸佛怨賊。
六善人遠離。
七無惡不造。
由有如是種種過失故勸勿悭也。
世尊能行三種舍故。
與一切生是大施主。
故應學我。
經。
于未來世(至)得佛慧故 贊曰。
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經。
若有衆生(至)示教利喜 贊曰。
若不信此經令行餘經。
謂遇二乘化此妙法。
如其不信。
且說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
後化此法。
經。
汝等若能(至)諸佛之恩 贊曰。
結成勸意。
佛意欲令人作佛故。
設種種門 經。
時諸菩薩(至)願不有慮 贊曰。
第二大段菩薩敬受。
分為二段。
三業敬領 經。
爾時(至)還可如故 贊曰。
第三大段令塔等還。
自此已後更無還處。
故知此品應在經終 經。
說是語時(至)皆大歡喜 贊曰。
第四大段衆皆歡喜聞贊法勝。
付授丁甯。
所以歡喜。
非見遣化佛等還所以歡喜。
準此故應席便散也。
天親菩薩釋伽耶山頂經歡喜奉行有三義。
一說者清淨。
以于諸法得自在故。
二所說法清淨。
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
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
以得淨妙境界故。
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者。
上之二品既明付授。
下之六品受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