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本)
關燈
小
中
大
從化.八善士增道。
此即初也。
經。
爾時有一(至)當作佛故。
贊曰。
第二善士增勤。
有三。
一标名二釋名。
三彰行。
而是比丘下是。
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
若是比丘而非菩薩。
皆非此行。
初不可怪後犯戒故。
我深敬汝等不輕慢者。
有佛本性住種姓故。
此敬報身如來藏也。
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者。
有種姓者若起習性。
發心修行必得佛故。
又依法身如來藏故。
一切皆有我深敬汝。
若行菩薩道發起。
修習報身如來藏者。
當得作佛。
無畏德女經說。
菩薩為度憍慢嗔惱諸衆生等。
令彼得起回向之心。
又為長衆生諸善根本。
是故菩薩禮諸衆生。
問此初四衆凡逢皆禮。
禮比丘尼及與白衣。
豈不犯耶。
答菩薩比丘不作是禮。
禮即有犯。
今作是禮。
所以不犯。
菩薩于性罪必持。
遮罪有犯勸利大故。
若但比丘非菩薩者。
禮即有犯不禮無犯。
又禮四衆而不犯獨禮一而便虧。
又敬佛性非禮身故。
既不專讀誦。
亦不專禮拜二事兼故。
新學比丘禮維摩足。
未有知故非舊學故。
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讀誦。
但為禮拜。
若爾應言不讀誦經。
何用專字。
故知不專讀誦。
亦不但行禮拜是此中意。
經。
四衆之中(至)汝當作佛 贊曰。
第三語加能忍。
初語加後能忍 經。
說是語時(至)為常不輕 贊曰。
第四身害能受。
第五善名既起。
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經。
是比丘(至)是法華經 贊曰。
第六勝果遂生。
有三。
一聞法能持。
二六根清淨。
三增壽說法。
若常不輕。
不先披讀像法之中法華經者。
豈于臨終聞即能持。
先不修因果如何起。
已前禮拜是四十心位。
聞法根淨四善根位。
增壽命故得大善寂漸為理觀觀真理故。
經。
于時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第七惡人從化有二。
一惡人從化。
二所化轉多。
大神通力增壽根淨。
樂說辨力憶偈說法大善寂力漸為谛觀聞法解理。
經。
命終之後(至)心無所畏 贊曰。
第八善士增道。
有五。
此文有四。
一遇佛說法。
二遇佛持誦。
此二在凡四十心位。
由如此故。
三得六根常淨。
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無畏。
故知常得六根清淨。
入初地中。
菩薩。
理應住生死以化物。
常值佛者未入十地。
不遇諸佛。
如破漏船。
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如以少湯投大冰池。
初雖少消後還冰積。
煩惱未離不遇佛者利生亦爾。
故增自行必須遇佛。
華嚴經說十地中言。
是菩薩得歡喜地。
所有怖畏即皆遠離。
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堕惡道畏.大衆威德畏。
何以故。
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
況所用物。
是故菩薩無不活畏。
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一切衆生供給所須。
是故菩薩無惡名畏。
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
又作是念。
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
是故無有堕惡道畏。
我所志願無與等者何況有勝。
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也。
若依論釋無畏有二。
一菩薩無所畏。
二佛無所畏。
佛無所畏正等覺等是。
今是菩薩無所畏。
一為衆生說法無所畏。
一切聞能持故。
得諸陀羅尼故。
常憶念不忘故。
後三并名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一。
知一切衆生欲.解.因緣.諸根利.鈍。
随其所應而為說法故。
二不見十方有來問難。
令我不能如法答者。
不見如是少許相故。
三一切衆生聽受問難。
随意如法善能決斷一切疑故。
離前五怖畏得此四無畏入于初地。
後入八地方離怖因。
經。
得大勢(至)當得作佛 贊曰。
第五緣修道滿入諸地。
後更得見佛說是經典。
經。
得大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下第三大段結會今古。
以示衆人違順之相。
分二。
初會不輕。
後會四衆。
此初。
有二。
初會身。
後會法 經。
得大勢(至)不退轉者是 贊曰。
此會四衆。
有三。
初會初行惡行果。
二會中途從化果。
畢是罪下是。
後會古今衆。
問善現聲聞猶住無诤之行。
将護衆生而為利益。
何故菩薩強記四衆令他打罵招斯罪報。
答菩薩地言。
菩薩常以安隐樂教化衆生。
非安隐樂如實知之。
随力方便教令斷除。
若初苦而後安。
彼雖憂惱要當饒益。
是則菩薩依巧方便。
若初雖樂而後不安。
彼雖憂苦不欲去之。
以方便力要為斷除。
何以故後必樂故。
今者不輕觀初雖苦。
後還化導令入道故。
如大良醫觀病重者。
要先發其病後與藥令差。
亦如捕魚師巧出泉魚。
如大獵師巧出熊罴。
知因嗔有益。
令彼嗔度之。
知因貪有益令彼貪而度之。
如化淫女恣而後度。
二乘不能。
故住無诤現雖除诤。
不能究竟除他诤故。
菩薩自證無诤真如。
拔彼诤根。
畢竟還令彼亦證此真理無诤故。
初雖起诤後還令滅诤。
是行大無诤。
不同二乘現小無诤。
故無妨也。
經。
得大勢(至)書寫是經 贊曰。
第四大段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有二。
初經利大。
後勸流通。
經。
爾時世尊(至)疾成佛道 贊曰。
十九頌半頌後三段。
分三。
初十頌于說經人違順之相。
次三頌半結會今古以示衆人違順之相。
後六頌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此初。
有二。
初一半所遇佛。
後八頌半行違順者。
行違順者中分五。
初三惡人益勢善士增勤。
次一語加能忍身害能受。
次二勝果遂生次。
一惡人從化。
後一半善士增道。
不頌善名既起。
罪畢已者。
惡罵.加害轉重令輕。
先業罪故。
經。
彼時不輕(至)聽法者是 贊曰。
結會今古。
分二。
初半會身。
後三會衆 經。
我于前世(至)疾成佛道 贊曰。
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有四。
初二前化諸人。
一是經難聞。
一此經希說。
後二勸勿生疑 如來神力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三流通中。
此下八品付受流通。
示相付囑禀命行。
故神力囑累付囑令行。
餘之六品受命流通付囑分二。
一作神通令信付囑。
二手摩頂令行付囑。
今此即初。
付囑于他恐不生信。
故作神通放光等示。
令知世尊有大神通。
久不妄語。
出言谛實。
令生信解方以言付。
故此品來。
二者依第二科中。
上來初一品是序分。
次十九品為正宗訖。
自下八品是流通分。
神力.囑累勸信付授。
後之六品禀命流通。
勢與前同下更不述。
三者論雲修行力有七。
第二說力有三種法門。
神力品中示現。
顯佛世尊有此神力故。
能說法皆實不虛。
勸示衆生。
故此品來。
釋名者。
分身能寂俱号如來。
妙用無方曰神。
威勢能摧為力。
分身等佛各現妙用莫可方比。
威勢能摧邪見不信以勸生信。
如來神力此品廣明。
名如來神力品。
解妨者。
問湧出佛曾所化。
何假現通信生。
答湧出久信不假神通。
勸發初機須現神力。
又信有淺深付有輕重。
若不現通以付恐付猶輕。
若不更令信深。
彼信尚淺。
希法易行。
故現神力。
問何故此經付屬要現神力。
餘經付屬無此事故。
答此經秘密會二歸宗。
餘經不然故現神力。
經。
爾時千世界(至)而供養之 贊曰。
品文分二。
初湧出請。
後如來付此初。
有二。
初标後釋。
不但欲以濟他兼希自行。
故請當說。
不爾亦言便為無用。
真謂真實。
淨謂離染。
大法謂一乘。
身恭.語演.述心三請。
經。
爾時世尊(至)現大神力 贊曰。
下文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複二。
初現神力。
後言付囑。
初文有七。
一标現神力。
二出舌放光。
三謦欬彈指。
四地皆振動。
五彼見歸依。
六合蓋成帳。
七世界通一。
此初也。
略為三義故現神力。
一為顯經勝德以勸流通。
此下長行佛告上行等菩薩是。
二為悅衆生令生信故。
初一行頌是。
三見諸菩薩發願流通順諸佛心故現神力。
第四頌是。
經。
出廣長舌(至)放無量光 贊曰。
下第二段出舌放光。
有三。
一釋迦出舌放光。
二分身出舌放光。
三明時節。
此初二也。
古德相傳有七神力。
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彈指。
五地動.六合蓋.七變土。
今加為八。
謂示現。
即令他方遙見于此。
六通之中初神境通。
有二。
一能變二能化。
能化謂無而忽有。
謂化身化語化境。
能變謂轉換舊質此謂十八變。
一震動。
地六動等也。
二熾燃。
身之上下出水火等。
三流布。
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
四示現。
示現他方諸界趣等種種事物。
令諸衆會皆悉遙見五轉變。
轉地為金水為酪等。
六往來。
于一切處縱身往來一切無障。
七卷。
八舒。
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
以一芥納于須彌。
此即初也。
經。
爾時有一(至)當作佛故。
贊曰。
第二善士增勤。
有三。
一标名二釋名。
三彰行。
而是比丘下是。
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
若是比丘而非菩薩。
皆非此行。
初不可怪後犯戒故。
我深敬汝等不輕慢者。
有佛本性住種姓故。
此敬報身如來藏也。
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者。
有種姓者若起習性。
發心修行必得佛故。
又依法身如來藏故。
一切皆有我深敬汝。
若行菩薩道發起。
修習報身如來藏者。
當得作佛。
無畏德女經說。
菩薩為度憍慢嗔惱諸衆生等。
令彼得起回向之心。
又為長衆生諸善根本。
是故菩薩禮諸衆生。
問此初四衆凡逢皆禮。
禮比丘尼及與白衣。
豈不犯耶。
答菩薩比丘不作是禮。
禮即有犯。
今作是禮。
所以不犯。
菩薩于性罪必持。
遮罪有犯勸利大故。
若但比丘非菩薩者。
禮即有犯不禮無犯。
又禮四衆而不犯獨禮一而便虧。
又敬佛性非禮身故。
既不專讀誦。
亦不專禮拜二事兼故。
新學比丘禮維摩足。
未有知故非舊學故。
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讀誦。
但為禮拜。
若爾應言不讀誦經。
何用專字。
故知不專讀誦。
亦不但行禮拜是此中意。
經。
四衆之中(至)汝當作佛 贊曰。
第三語加能忍。
初語加後能忍 經。
說是語時(至)為常不輕 贊曰。
第四身害能受。
第五善名既起。
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經。
是比丘(至)是法華經 贊曰。
第六勝果遂生。
有三。
一聞法能持。
二六根清淨。
三增壽說法。
若常不輕。
不先披讀像法之中法華經者。
豈于臨終聞即能持。
先不修因果如何起。
已前禮拜是四十心位。
聞法根淨四善根位。
增壽命故得大善寂漸為理觀觀真理故。
經。
于時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第七惡人從化有二。
一惡人從化。
二所化轉多。
大神通力增壽根淨。
樂說辨力憶偈說法大善寂力漸為谛觀聞法解理。
經。
命終之後(至)心無所畏 贊曰。
第八善士增道。
有五。
此文有四。
一遇佛說法。
二遇佛持誦。
此二在凡四十心位。
由如此故。
三得六根常淨。
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無畏。
故知常得六根清淨。
入初地中。
菩薩。
理應住生死以化物。
常值佛者未入十地。
不遇諸佛。
如破漏船。
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如以少湯投大冰池。
初雖少消後還冰積。
煩惱未離不遇佛者利生亦爾。
故增自行必須遇佛。
華嚴經說十地中言。
是菩薩得歡喜地。
所有怖畏即皆遠離。
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堕惡道畏.大衆威德畏。
何以故。
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
況所用物。
是故菩薩無不活畏。
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一切衆生供給所須。
是故菩薩無惡名畏。
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
又作是念。
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
是故無有堕惡道畏。
我所志願無與等者何況有勝。
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也。
若依論釋無畏有二。
一菩薩無所畏。
二佛無所畏。
佛無所畏正等覺等是。
今是菩薩無所畏。
一為衆生說法無所畏。
一切聞能持故。
得諸陀羅尼故。
常憶念不忘故。
後三并名在大衆中說法無所畏一。
知一切衆生欲.解.因緣.諸根利.鈍。
随其所應而為說法故。
二不見十方有來問難。
令我不能如法答者。
不見如是少許相故。
三一切衆生聽受問難。
随意如法善能決斷一切疑故。
離前五怖畏得此四無畏入于初地。
後入八地方離怖因。
經。
得大勢(至)當得作佛 贊曰。
第五緣修道滿入諸地。
後更得見佛說是經典。
經。
得大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
下第三大段結會今古。
以示衆人違順之相。
分二。
初會不輕。
後會四衆。
此初。
有二。
初會身。
後會法 經。
得大勢(至)不退轉者是 贊曰。
此會四衆。
有三。
初會初行惡行果。
二會中途從化果。
畢是罪下是。
後會古今衆。
問善現聲聞猶住無诤之行。
将護衆生而為利益。
何故菩薩強記四衆令他打罵招斯罪報。
答菩薩地言。
菩薩常以安隐樂教化衆生。
非安隐樂如實知之。
随力方便教令斷除。
若初苦而後安。
彼雖憂惱要當饒益。
是則菩薩依巧方便。
若初雖樂而後不安。
彼雖憂苦不欲去之。
以方便力要為斷除。
何以故後必樂故。
今者不輕觀初雖苦。
後還化導令入道故。
如大良醫觀病重者。
要先發其病後與藥令差。
亦如捕魚師巧出泉魚。
如大獵師巧出熊罴。
知因嗔有益。
令彼嗔度之。
知因貪有益令彼貪而度之。
如化淫女恣而後度。
二乘不能。
故住無诤現雖除诤。
不能究竟除他诤故。
菩薩自證無诤真如。
拔彼诤根。
畢竟還令彼亦證此真理無诤故。
初雖起诤後還令滅诤。
是行大無诤。
不同二乘現小無诤。
故無妨也。
經。
得大勢(至)書寫是經 贊曰。
第四大段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有二。
初經利大。
後勸流通。
經。
爾時世尊(至)疾成佛道 贊曰。
十九頌半頌後三段。
分三。
初十頌于說經人違順之相。
次三頌半結會今古以示衆人違順之相。
後六頌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此初。
有二。
初一半所遇佛。
後八頌半行違順者。
行違順者中分五。
初三惡人益勢善士增勤。
次一語加能忍身害能受。
次二勝果遂生次。
一惡人從化。
後一半善士增道。
不頌善名既起。
罪畢已者。
惡罵.加害轉重令輕。
先業罪故。
經。
彼時不輕(至)聽法者是 贊曰。
結會今古。
分二。
初半會身。
後三會衆 經。
我于前世(至)疾成佛道 贊曰。
結勸衆人除違行順。
有四。
初二前化諸人。
一是經難聞。
一此經希說。
後二勸勿生疑 如來神力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三流通中。
此下八品付受流通。
示相付囑禀命行。
故神力囑累付囑令行。
餘之六品受命流通付囑分二。
一作神通令信付囑。
二手摩頂令行付囑。
今此即初。
付囑于他恐不生信。
故作神通放光等示。
令知世尊有大神通。
久不妄語。
出言谛實。
令生信解方以言付。
故此品來。
二者依第二科中。
上來初一品是序分。
次十九品為正宗訖。
自下八品是流通分。
神力.囑累勸信付授。
後之六品禀命流通。
勢與前同下更不述。
三者論雲修行力有七。
第二說力有三種法門。
神力品中示現。
顯佛世尊有此神力故。
能說法皆實不虛。
勸示衆生。
故此品來。
釋名者。
分身能寂俱号如來。
妙用無方曰神。
威勢能摧為力。
分身等佛各現妙用莫可方比。
威勢能摧邪見不信以勸生信。
如來神力此品廣明。
名如來神力品。
解妨者。
問湧出佛曾所化。
何假現通信生。
答湧出久信不假神通。
勸發初機須現神力。
又信有淺深付有輕重。
若不現通以付恐付猶輕。
若不更令信深。
彼信尚淺。
希法易行。
故現神力。
問何故此經付屬要現神力。
餘經付屬無此事故。
答此經秘密會二歸宗。
餘經不然故現神力。
經。
爾時千世界(至)而供養之 贊曰。
品文分二。
初湧出請。
後如來付此初。
有二。
初标後釋。
不但欲以濟他兼希自行。
故請當說。
不爾亦言便為無用。
真謂真實。
淨謂離染。
大法謂一乘。
身恭.語演.述心三請。
經。
爾時世尊(至)現大神力 贊曰。
下文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複二。
初現神力。
後言付囑。
初文有七。
一标現神力。
二出舌放光。
三謦欬彈指。
四地皆振動。
五彼見歸依。
六合蓋成帳。
七世界通一。
此初也。
略為三義故現神力。
一為顯經勝德以勸流通。
此下長行佛告上行等菩薩是。
二為悅衆生令生信故。
初一行頌是。
三見諸菩薩發願流通順諸佛心故現神力。
第四頌是。
經。
出廣長舌(至)放無量光 贊曰。
下第二段出舌放光。
有三。
一釋迦出舌放光。
二分身出舌放光。
三明時節。
此初二也。
古德相傳有七神力。
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彈指。
五地動.六合蓋.七變土。
今加為八。
謂示現。
即令他方遙見于此。
六通之中初神境通。
有二。
一能變二能化。
能化謂無而忽有。
謂化身化語化境。
能變謂轉換舊質此謂十八變。
一震動。
地六動等也。
二熾燃。
身之上下出水火等。
三流布。
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
四示現。
示現他方諸界趣等種種事物。
令諸衆會皆悉遙見五轉變。
轉地為金水為酪等。
六往來。
于一切處縱身往來一切無障。
七卷。
八舒。
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
以一芥納于須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