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末)
關燈
小
中
大
初之六門依位證得。
後之五門依生證得。
此初也。
依論法力五中此中有三。
一證。
初十一位是。
二信。
八世界發心是。
三供養。
雨華等是。
依義殊勝論作此解。
無領受故。
無生法忍本論說初地。
據初得位。
長時在七地相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
無生是境無所執。
生法者是教。
诠無生教。
地前昔聞未能智證。
今智證印名無生法忍。
忍印證義。
即三無生。
遍計所執名相無生。
依他起性自然無生。
圓成實性惑苦無生。
聞持在三地佛地等說故。
十地論說在五地。
三地離定障。
五地定自在故。
樂說辨才在五地。
解五明論辨才具故。
唯識等說在第九地。
據成滿故。
旋陀羅尼在七地。
旋音似泉反還也。
若如水回作漩辭選反又似泉反。
今從還旋。
還旋巡空及有情中行覆蔭故。
七地長時無相。
及觀有情故。
彌勒上生說。
彌勒得在第十地據成滿故。
不退法輪在八地。
具四不退故。
清淨法輪在十地無相離障為清淨體。
又此是功德法但随義說證。
不須次第配地 經。
複有小千(至)三菩提 贊曰。
此之五位依生證得。
論雲此得初地菩提離分段死。
随分得見真如佛性。
名得菩提。
非得果滿佛位菩提。
亦有釋言。
依涅槃經。
八生是四恒人。
解十六分中之一分義。
四生是五恒人解八分義。
三生是六恒人解十二分義。
二生是七恒人解十四分義。
一生是八恒人解十六分義。
雖有此釋言八恒是第十地。
今依本論得初地菩提。
不說得佛位故不作是釋 經。
複有八世界(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明信發 經。
佛說是諸(至)贊歎諸佛 贊曰。
第三供養。
有七。
一雨華。
二雨香。
三作樂。
四雨嚴具。
五燒香。
六菩薩上天。
七歌贊佛德。
末尼珠雖适心而未勝。
如意珠最勝。
香來非下故說九方 經。
爾時彌勒(至)歡喜充遍身 贊曰。
第四領受益。
十九頌分三。
初二頌聞法歡喜。
次十五頌頌益瑞。
後二頌結成歡喜。
此初也 經。
或住不退地(至)清淨之果報 贊曰。
下十五頌益瑞。
中分三。
七頌證。
一頌信。
七頌供養。
此初。
有三。
初三頌位證。
三頌生證。
一頌結 經。
複有八世界(至)皆發無上心 贊曰。
頌信也 經。
世尊說無量(至)歌詠諸如來 贊曰。
頌供養有二。
初一标頌歎後六供養。
供養有七。
初半雨華。
一半雨香。
缤音敷賓反。
紛音撫雲反。
玉篇缤紛亂也。
半頌作樂。
半頌雨衣。
一頌燒香。
一頌半上天。
半頌歌贊 經。
如是種種事(至)以助無上心 贊曰。
結成歡喜。
諸具善根者聞佛名故。
助佛無上心修行順佛心。
或令彼具善根助彼衆生。
生無上心名為助也 經。
爾時佛告(至)無有限量 贊曰。
下第二段校量勝劣明後時益。
中分二。
初長行及頌聞壽量生随喜信解益。
生下于一部中随喜功德。
後一長行頌聞壽量解持讀誦益。
生下于一部中法師功德。
初解随喜者後正修行者。
初長行有三。
初總明信解。
次校量勝劣。
後顯無退此初也。
随喜功德後。
得菩提何量之有 經。
若有善男子(至)所不能知 贊曰。
此校量勝劣。
其一乘體即有為慧及無為智。
所以除般若以最勝故。
此經雖說出生一乘。
體性寬備。
勝鬘一乘雖通攝入。
唯無為慧以為一乘故。
彼恒河沙劫行六波羅蜜。
不如有人手執經卷。
不說除般若。
故知此經通取理.智以為一乘。
二乘理.智會歸一故。
若唯取真理同勝鬘經以為一乘。
亦應總以六度校量。
通出生義。
何故除慧。
天親金剛般若論說。
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數勝。
二力勝勝時故。
三無似勝勝喻故。
四因勝勝因果故。
此文有二。
算數.譬喻。
乃至餘二亦不及之。
故言乃至 經。
若善男子(至)無有是處 贊曰。
此顯無退。
信.位.證.行随應無退 經。
爾時世尊(至)行五波羅蜜 贊曰。
十九頌半分二。
初十四頌校量。
後五頌半明能信者。
不頌初一。
初複有二。
初十二頌行五度。
後二頌校量一信。
初中複三一。
頌标。
十頌五度。
一頌結成。
此初也 經。
于是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 贊曰。
下十頌五度中分五。
此三頌貧施弟子者聲聞也。
田有三種。
一尊勝。
二貧苦。
三中容。
父母恩田初尊勝攝。
今供初田。
田.恩兩勝。
如是等中攝醫藥故四事便具 經。
若複持禁戒(至)一心不懈怠 贊曰。
一頌戒。
二頌忍。
一頌勤 經。
又于無數劫(至)盡諸禅定際 贊曰。
此三頌定 經。
是人于百千(至)如上之所說 贊曰。
此一頌結成也 經。
有善男子等(至)其福為如此 贊曰。
此二頌校量一信 經。
其有諸菩薩(至)說壽亦如是 贊曰。
下五頌半明能信者。
分三。
一頌信者。
三頌發願。
一半結成。
發願有二。
一總。
二别此。
初二也 經。
若有深心者(至)于此無有疑 贊曰。
結成也。
具有六德。
一深心竭情愛法。
二清淨不求名利。
三質直。
四多聞。
五總持。
六解佛語。
方信無疑 經。
又阿逸多(至)一切種智 贊曰。
下第二段解持讀誦益。
長行中有七。
一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
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
三行者即為頂戴于佛。
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
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七行者所在處應起塔供養。
此即初文。
有二。
初聞壽量起無上慧。
後于一部起聞持等能生種智當必得故 經。
阿逸多(至)深信解相 贊曰。
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
有四。
一見報佛。
二見淨土。
三見菩薩衆。
四結成前。
當必見故。
見解佛智如報佛故。
此以智見非以眼見 經。
又複如來(至)頂戴如來 贊曰。
三行者即為頂戴于佛。
聞經随喜已深信解。
況讀誦受持。
敬重佛故名為頂戴 經。
阿逸多(至)供養衆僧 贊曰。
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
有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供養衆僧 贊曰。
下釋。
有二。
一略。
二廣。
此略也。
全身在此即為起塔。
衆學所歸即為僧坊。
受持讀誦真行供養。
故說即為此二供養 經。
則為以佛(至)作是供養已 贊曰。
下廣釋。
有二。
初釋則為起塔供養。
後釋則為造僧坊供養。
此初也。
有三。
一量。
二具。
三時。
是人定超于欲界故。
且舉極小至于梵天。
微能行者善根小故。
舉小為喻。
内法供養勝外财故 經。
阿逸多(至)及比丘僧 贊曰。
此釋。
則為造僧坊供養。
有二。
初少指後多指。
少指有四。
一數。
二量。
三僧住。
四資具。
三十二者安四方僧生八道故。
八多羅者修八解脫故。
一多羅樹高七仞。
相傳解一仞七尺。
八多羅樹計可知矣。
餘各有表随義應悉。
如是僧坊堂閣下是多指。
即是造如前僧坊顯數多也 經。
是故我說(至)供養衆僧 贊曰。
第三結也 經。
況複有人(至)一切種智 贊曰。
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有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疾成種智 經。
若人讀誦(至)善答問難 贊曰。
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道場謂正等覺性。
前是菩提此是涅槃。
有二。
初明六度利他。
後結已趣道場。
此初也。
造塔僧坊供養者财施。
贊三乘者無畏施。
說此法華者法施。
餘戒.忍.安.勤.慧如次利他。
忍中同止耐怨害忍。
忍辱無嗔安受苦忍。
志念堅固谛察法忍。
得深定勤。
攝善皆為利他故 經。
阿逸多(至)坐道樹下 贊曰。
結已趣道場。
趣真及化二道場故。
覺樹自榮如生樹故 經。
阿逸多(至)如佛之塔 贊曰。
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經。
爾時世尊(至)如上之所說 贊曰。
十九頌半分五。
初一頌标指前三。
次七頌半頌前第四即已起塔僧坊供養。
次三頌頌第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次三頌頌第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後五頌第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此初也 經。
是則為具足(至)具足諸供養 贊曰。
下七頌半頌第四中分二。
初四頌半即為起塔供養。
後三頌即為起僧坊供養。
此初。
有三。
二頌造塔。
一半供養。
一頌結 經。
若能持此經(至)種種皆嚴好 贊曰。
即為起僧坊供養 經。
若有信解心(至)其福亦如是 贊曰。
頌前第五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但論一施不說五度 經。
況複持此經(至)功德不可量 贊曰。
頌第六兼行六度利他。
為趣道場。
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等皆精進度 經。
若見此法師(至)經行及坐卧 贊曰。
頌第七在處應起塔供養。
分四一半敬如佛。
一頌知道成。
一半應起塔。
一頌佛遊處 法華玄贊卷第九(末) 保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書了 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之 朱本者皆點本也 左借名□有□他本也點本高名書也(雲雲) 天承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奉傳受藥師寺善明房得業已了攝釋并抄出傳受已了僧覺印之
後之五門依生證得。
此初也。
依論法力五中此中有三。
一證。
初十一位是。
二信。
八世界發心是。
三供養。
雨華等是。
依義殊勝論作此解。
無領受故。
無生法忍本論說初地。
據初得位。
長時在七地相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
無生是境無所執。
生法者是教。
诠無生教。
地前昔聞未能智證。
今智證印名無生法忍。
忍印證義。
即三無生。
遍計所執名相無生。
依他起性自然無生。
圓成實性惑苦無生。
聞持在三地佛地等說故。
十地論說在五地。
三地離定障。
五地定自在故。
樂說辨才在五地。
解五明論辨才具故。
唯識等說在第九地。
據成滿故。
旋陀羅尼在七地。
旋音似泉反還也。
若如水回作漩辭選反又似泉反。
今從還旋。
還旋巡空及有情中行覆蔭故。
七地長時無相。
及觀有情故。
彌勒上生說。
彌勒得在第十地據成滿故。
不退法輪在八地。
具四不退故。
清淨法輪在十地無相離障為清淨體。
又此是功德法但随義說證。
不須次第配地 經。
複有小千(至)三菩提 贊曰。
此之五位依生證得。
論雲此得初地菩提離分段死。
随分得見真如佛性。
名得菩提。
非得果滿佛位菩提。
亦有釋言。
依涅槃經。
八生是四恒人。
解十六分中之一分義。
四生是五恒人解八分義。
三生是六恒人解十二分義。
二生是七恒人解十四分義。
一生是八恒人解十六分義。
雖有此釋言八恒是第十地。
今依本論得初地菩提。
不說得佛位故不作是釋 經。
複有八世界(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明信發 經。
佛說是諸(至)贊歎諸佛 贊曰。
第三供養。
有七。
一雨華。
二雨香。
三作樂。
四雨嚴具。
五燒香。
六菩薩上天。
七歌贊佛德。
末尼珠雖适心而未勝。
如意珠最勝。
香來非下故說九方 經。
爾時彌勒(至)歡喜充遍身 贊曰。
第四領受益。
十九頌分三。
初二頌聞法歡喜。
次十五頌頌益瑞。
後二頌結成歡喜。
此初也 經。
或住不退地(至)清淨之果報 贊曰。
下十五頌益瑞。
中分三。
七頌證。
一頌信。
七頌供養。
此初。
有三。
初三頌位證。
三頌生證。
一頌結 經。
複有八世界(至)皆發無上心 贊曰。
頌信也 經。
世尊說無量(至)歌詠諸如來 贊曰。
頌供養有二。
初一标頌歎後六供養。
供養有七。
初半雨華。
一半雨香。
缤音敷賓反。
紛音撫雲反。
玉篇缤紛亂也。
半頌作樂。
半頌雨衣。
一頌燒香。
一頌半上天。
半頌歌贊 經。
如是種種事(至)以助無上心 贊曰。
結成歡喜。
諸具善根者聞佛名故。
助佛無上心修行順佛心。
或令彼具善根助彼衆生。
生無上心名為助也 經。
爾時佛告(至)無有限量 贊曰。
下第二段校量勝劣明後時益。
中分二。
初長行及頌聞壽量生随喜信解益。
生下于一部中随喜功德。
後一長行頌聞壽量解持讀誦益。
生下于一部中法師功德。
初解随喜者後正修行者。
初長行有三。
初總明信解。
次校量勝劣。
後顯無退此初也。
随喜功德後。
得菩提何量之有 經。
若有善男子(至)所不能知 贊曰。
此校量勝劣。
其一乘體即有為慧及無為智。
所以除般若以最勝故。
此經雖說出生一乘。
體性寬備。
勝鬘一乘雖通攝入。
唯無為慧以為一乘故。
彼恒河沙劫行六波羅蜜。
不如有人手執經卷。
不說除般若。
故知此經通取理.智以為一乘。
二乘理.智會歸一故。
若唯取真理同勝鬘經以為一乘。
亦應總以六度校量。
通出生義。
何故除慧。
天親金剛般若論說。
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數勝。
二力勝勝時故。
三無似勝勝喻故。
四因勝勝因果故。
此文有二。
算數.譬喻。
乃至餘二亦不及之。
故言乃至 經。
若善男子(至)無有是處 贊曰。
此顯無退。
信.位.證.行随應無退 經。
爾時世尊(至)行五波羅蜜 贊曰。
十九頌半分二。
初十四頌校量。
後五頌半明能信者。
不頌初一。
初複有二。
初十二頌行五度。
後二頌校量一信。
初中複三一。
頌标。
十頌五度。
一頌結成。
此初也 經。
于是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 贊曰。
下十頌五度中分五。
此三頌貧施弟子者聲聞也。
田有三種。
一尊勝。
二貧苦。
三中容。
父母恩田初尊勝攝。
今供初田。
田.恩兩勝。
如是等中攝醫藥故四事便具 經。
若複持禁戒(至)一心不懈怠 贊曰。
一頌戒。
二頌忍。
一頌勤 經。
又于無數劫(至)盡諸禅定際 贊曰。
此三頌定 經。
是人于百千(至)如上之所說 贊曰。
此一頌結成也 經。
有善男子等(至)其福為如此 贊曰。
此二頌校量一信 經。
其有諸菩薩(至)說壽亦如是 贊曰。
下五頌半明能信者。
分三。
一頌信者。
三頌發願。
一半結成。
發願有二。
一總。
二别此。
初二也 經。
若有深心者(至)于此無有疑 贊曰。
結成也。
具有六德。
一深心竭情愛法。
二清淨不求名利。
三質直。
四多聞。
五總持。
六解佛語。
方信無疑 經。
又阿逸多(至)一切種智 贊曰。
下第二段解持讀誦益。
長行中有七。
一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
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
三行者即為頂戴于佛。
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
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七行者所在處應起塔供養。
此即初文。
有二。
初聞壽量起無上慧。
後于一部起聞持等能生種智當必得故 經。
阿逸多(至)深信解相 贊曰。
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
有四。
一見報佛。
二見淨土。
三見菩薩衆。
四結成前。
當必見故。
見解佛智如報佛故。
此以智見非以眼見 經。
又複如來(至)頂戴如來 贊曰。
三行者即為頂戴于佛。
聞經随喜已深信解。
況讀誦受持。
敬重佛故名為頂戴 經。
阿逸多(至)供養衆僧 贊曰。
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
有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供養衆僧 贊曰。
下釋。
有二。
一略。
二廣。
此略也。
全身在此即為起塔。
衆學所歸即為僧坊。
受持讀誦真行供養。
故說即為此二供養 經。
則為以佛(至)作是供養已 贊曰。
下廣釋。
有二。
初釋則為起塔供養。
後釋則為造僧坊供養。
此初也。
有三。
一量。
二具。
三時。
是人定超于欲界故。
且舉極小至于梵天。
微能行者善根小故。
舉小為喻。
内法供養勝外财故 經。
阿逸多(至)及比丘僧 贊曰。
此釋。
則為造僧坊供養。
有二。
初少指後多指。
少指有四。
一數。
二量。
三僧住。
四資具。
三十二者安四方僧生八道故。
八多羅者修八解脫故。
一多羅樹高七仞。
相傳解一仞七尺。
八多羅樹計可知矣。
餘各有表随義應悉。
如是僧坊堂閣下是多指。
即是造如前僧坊顯數多也 經。
是故我說(至)供養衆僧 贊曰。
第三結也 經。
況複有人(至)一切種智 贊曰。
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有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疾成種智 經。
若人讀誦(至)善答問難 贊曰。
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道場謂正等覺性。
前是菩提此是涅槃。
有二。
初明六度利他。
後結已趣道場。
此初也。
造塔僧坊供養者财施。
贊三乘者無畏施。
說此法華者法施。
餘戒.忍.安.勤.慧如次利他。
忍中同止耐怨害忍。
忍辱無嗔安受苦忍。
志念堅固谛察法忍。
得深定勤。
攝善皆為利他故 經。
阿逸多(至)坐道樹下 贊曰。
結已趣道場。
趣真及化二道場故。
覺樹自榮如生樹故 經。
阿逸多(至)如佛之塔 贊曰。
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經。
爾時世尊(至)如上之所說 贊曰。
十九頌半分五。
初一頌标指前三。
次七頌半頌前第四即已起塔僧坊供養。
次三頌頌第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次三頌頌第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
後五頌第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此初也 經。
是則為具足(至)具足諸供養 贊曰。
下七頌半頌第四中分二。
初四頌半即為起塔供養。
後三頌即為起僧坊供養。
此初。
有三。
二頌造塔。
一半供養。
一頌結 經。
若能持此經(至)種種皆嚴好 贊曰。
即為起僧坊供養 經。
若有信解心(至)其福亦如是 贊曰。
頌前第五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
但論一施不說五度 經。
況複持此經(至)功德不可量 贊曰。
頌第六兼行六度利他。
為趣道場。
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等皆精進度 經。
若見此法師(至)經行及坐卧 贊曰。
頌第七在處應起塔供養。
分四一半敬如佛。
一頌知道成。
一半應起塔。
一頌佛遊處 法華玄贊卷第九(末) 保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書了 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之 朱本者皆點本也 左借名□有□他本也點本高名書也(雲雲) 天承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奉傳受藥師寺善明房得業已了攝釋并抄出傳受已了僧覺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