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末)

關燈
槃經雲 大慈愍衆生 故今我歸依 善拔衆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複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複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衆生 衆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故以良醫喻之于佛智慧者識觀生死。

    聰達者應機垂濟。

    明練方藥能谙教及理。

    善治衆病謂更無發者。

    同醫四德 經。

    其人多諸(至)乃至百數 贊曰。

    二慈矜起化喻。

    有二乘種方稱為子故言十二十。

    兼菩薩性。

    為不定故。

    言至百數修百行故。

    初教發心位也 經。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贊曰。

    三觀機道隐喻。

    衆生根機時猶未熟他方機會。

    化身遂隐往他方化。

    或往淨土.穢土行化名為餘國 經。

    諸子于後(至)宛轉于地 贊曰。

    四逢緣惑起喻。

    無佛已後。

    因惡知識煩惱遂起迷醉其心。

    名飲他毒藥宛轉生死之地。

    涅槃經言 貧窮無救護 猶如困病人 無醫随自心 食所不應食 衆生煩惱病 常為諸見害 遠離法醫師 服食邪毒藥 根熟未熟雖俱起惑。

    根不熟者惑重退流。

    根已熟者惑輕修行 經。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 贊曰。

    五濟生成道喻。

    昔日所化示居生死之家。

    此緣方熟故為現身。

    或昔化境本住名家 經。

    諸子飲毒(至)更賜壽命 贊曰。

    六見佛鹹欣喻。

    初喜後請。

    失本心者。

    謂根未熟失淨起染。

    不失心者得本淨心諸根熟類。

    歡喜意業。

    禮拜身業。

    問訊語業。

    三業歸依請說法要。

    更賜壽命今乞慧壽 經。

    父見子等(至)無複衆患 贊曰。

    七應機說法喻。

    有二。

    初求妙巧之方。

    後施善權之教。

    依三世佛教法經方。

    内求好理藥并求好行草。

    其戒定慧學名色香美味。

    或息惡務善利生三法。

    無所阙少名皆具足。

    如次配之。

    智慧簡擇義同于搗。

    播揚粗妙義同于篩。

    令前三學.三行相随順行名為和合。

    學者惑滅勸之服行 經。

    其諸子中(至)病盡除愈 贊曰。

    八根熟道成喻。

    謂諸根熟得道之輩。

    色香二種喻福及慧。

    得道兩釋如前已解。

    愈音以主反。

    差也應作愈。

    玉篇作愈益也。

    勝也。

    心憂為恿病差為愈 經。

    餘失心者(至)而謂不美 贊曰。

    九未熟厭法喻。

    有二。

    初不肯服後釋所由。

    即根未熟雖初少求法。

    後不肯修行。

    煩惱深故而厭于法 經。

    父作是念(至)令服此藥 贊曰。

    十令悕示滅喻。

    有三。

    初念設權方。

    次教留遺法後示言入滅。

    此初也。

    煩惱深故妙教不遵。

    應設權方令其修服 經。

    即作是言(至)勿憂不差 贊曰。

    教留遺法也。

    道成既久寄言衰老。

    入滅時近今留教在。

    汝可依行煩惱必滅。

    故勿憂患 經。

    作是教已(至)汝父已死 贊曰。

    示言入滅還隐前化名至他國遣言教使唱言入滅雲汝父死。

    父實不滅暫息化故 經。

    是時諸子(至)無複恃怙 贊曰。

    十一戀佛愛法喻。

    有二。

    初念佛慈哀。

    思已孤子。

    後悲感依教惑苦皆除。

    此初也。

    初是念佛後是戀法。

    佛在慈悲救濟救護使無惑苦。

    今既佛滅無依無怙孤子何赉 經。

    常懷悲感(至)毒病皆愈 贊曰。

    此悲感依教惑苦皆除。

    加行谛觀名為醒悟。

    入聖依服惑苦皆除。

    毒喻煩惱病喻衆苦 經。

    其父聞子(至)鹹使見之 贊曰。

    十二得聖見佛喻。

    若令得聖。

    二乘無學而見佛者。

    入變易生死見佛化身淨土久住。

    義同來歸而令彼見。

    或為地前得入十地報土見佛。

    此雖化佛上位階降。

    理準亦爾 經。

    諸善男子(至)虛妄過者 贊曰。

    此喻問答辨此不虛。

    一問。

    二答。

    三成。

    此說化身如醫示死。

    報身如父實體常存。

    涅槃之義如别章說 經。

    爾時世尊(至)常住此說法 贊曰。

    二十五頌半分二。

    初二十頌半菩提無上。

    後五頌涅槃無上。

    初文有三。

    初十頌半明報化二身。

    次八頌明報化二土。

    後之二頌結勸無疑。

    初複有三。

    初三頌報化二身。

    次六頌報身佛無緣不見。

    有緣得見。

    後一頌半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

    此初也。

    初二頌報後。

    一頌化 經。

    我常住于此(至)雖近而不見 贊曰。

    下六頌明報身佛無緣不見有緣得見。

    中有二。

    初一頌無緣不見。

    後五頌有緣得見。

    此初也。

    衆生颠倒自不見佛。

    況加神通隐令不見。

    恐見生過神通蔽之。

    亦如日月自明。

    盲者不睹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經。

    衆見我滅度(至)不自惜身命 贊曰。

    下五頌有緣得見。

    為二。

    初二頌待生根熟有緣。

    後三頌現身說法。

    此初也。

    有七緣根熟。

    一修供養行。

    二生渴仰心。

    三信伏不謗修行。

    四質直離憍渴等。

    五柔軟慈悲堪耐。

    六一心欲見專念希逢。

    七不惜身命輕身重道 經。

    時我及衆僧(至)但謂我滅度 贊曰。

    現身說法。

    有二。

    初半頌現身。

    後二頌半說法。

    說法有二。

    初一頌說身在此現有涅槃。

    後一頌半化入涅槃他方利益。

    于靈山處現。

    或現有靈山 經。

    我見諸衆生(至)乃出為說法 贊曰。

    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 經。

    神通力如是(至)天人常充滿 贊曰。

    下八頌明報化二土。

    有二。

    初五頌報化土相。

    後三頌無緣不見。

    有緣得見淨土所由。

    初文有五。

    此初二也。

    初頌住處。

    次頌眷屬。

    劫盡者化土。

    安隐者淨土。

    菩薩天人常在會中 經。

    園林諸堂閣(至)如是悉充滿 贊曰。

    此中有三。

    一土相。

    一供養。

    一離怖。

    化土憂怖苦惱充滿。

    淨土離之。

    土相之中有事有功德。

    如無垢稱總持園苑.大法林樹等。

    皆當準說。

    其淨土義如别章說。

    論雲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者。

    報佛如來真實淨土。

    第一義谛攝故。

    非如化土世俗谛收。

    樂音有二。

    一盧各反縱賞也。

    二五教反遊縱勝處可生欣樂 經。

    是諸罪衆生(至)不聞三寶名 贊曰。

    下三頌無緣不見有緣得見。

    分二。

    初一無緣不見。

    後二有緣得見。

    此初也。

    有惑.業.報.法四障故。

    不聞三寶名。

    有三障名罪衆生。

    業障名惡業 經。

    諸有修功德(至)為說佛難值 贊曰。

    有緣得見。

    為二。

    初頌修三因見佛居淨土。

    後頌見佛壽有短長。

    修三因者。

    一功德。

    二柔和。

    三質直。

    身語意三業修善利生滅惡三種。

    或戒定慧學。

    或施戒修如次應知。

    為應恒見說壽無量。

    為不應恒說佛難值 經。

    我智力如是(至)佛語實不虛 贊曰。

    結勸無疑。

    慧光照疑度一切故久修業得。

    以此悲願故壽命長 經。

    如醫善方便(至)無能說虛妄 贊曰。

    下五頌涅槃無上。

    有二。

    初一喻。

    後四合。

    此初也。

    狂子謂根未熟者 經。

    我亦為世父(至)速成就佛身 贊曰。

    此四頌合為四。

    一現身異。

    一為惡生。

    一說法異。

    一願作佛 分别功德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二品傍釋湧出疑中。

    前說權實兩佛.理智二身。

    總萬德之鴻基绾三明之極體。

    窮神盡妙。

    聞之者悟心契智。

    符真。

    融之者道證。

    今明階位故此品來。

    二者果五品。

    分二中。

    初二品明已滿果。

    因前品正明已滿果。

    此品辨時衆因此證獲不同。

    故此品來。

    三者論解十無上中。

    第十勝妙力無上。

    餘殘修多羅說。

    論複自雲。

    自此以下示現法力及修行力。

    法力即經之威神。

    修行力即能所行之勝德。

    法力者有五門。

    一證。

    二信。

    三供養。

    四聞法。

    五讀誦持說。

    證謂諸菩薩中聞壽量者。

    有十一位證聖信。

    謂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心信解。

    供養。

    謂天雨華等。

    此上三門皆在此品初。

    聞法謂此品中後二長行偈。

    并随喜品中聞法随喜者。

    讀誦持說。

    謂法師功德品明讀誦持說等人所獲功德。

    至文當解。

    論自解雲。

    初四門彌勒品示現。

    皆告彌勒故。

    後一常精進品示現。

    唯告常精進故。

    由此法力唯攝三品。

    其修行力攝十一品。

    一法師。

    二安樂行。

    三持。

    四神力。

    五藥王。

    六妙音。

    七觀音。

    八陀羅尼。

    九妙莊嚴。

    十普賢。

    十一囑累。

    合十四品皆是第十勝妙力無上。

    由明證信供養三種。

    故壽量後有此品來 釋名者。

    功謂功勞聞法力用。

    德謂道德體即福慧。

    由聞妙法功力所得之德。

    故名功德。

    分音府文反。

    别音方列反。

    或作莂。

    或作[言*别]。

    此辨釋義。

    或分音扶問反。

    别音憑列反。

    分别諸功德事。

    此品辨釋分别彼功德事故名分别功德品 解妨者。

    何因聲聞聞實.權。

    而悟領乃為授記。

    菩薩聞真.化。

    而解知。

    不為記别。

    答菩薩之記佛已數彰。

    但說證因不說當果。

    聲聞初悟作佛事難。

    因證未成且記當果。

    問何因說乘權實菩薩記.證雙無。

    說身真化聲聞記.證俱阙。

    答菩薩先知權實但聞身而道證。

    聲聞未證化.真唯聞乘以得記。

    菩薩無取舍聲聞未證故。

    問初科雲。

    何故說權實以記聲聞。

    乃為宗旨。

    說真化以證菩薩乃屬流通。

    答法華開誘正對權實以陳宗。

    不說真應。

    豈說身以為宗旨。

    但是因前湧出釋彼衆疑。

    而非開誘之标。

    故非宗也 經。

    爾時大會(至)得大饒益 贊曰。

    品分為二。

    初一長行.頌明時會獲益現前階降。

    後諸長行與頌。

    明校量勝劣後時利益。

    初文有四。

    一标時益。

    二佛告益。

    三供養益。

    四頌受益。

    此初也 經。

    于時世尊(至)清淨法輪 贊曰。

    下佛告益。

    有二。

    初明證得。

    後明信發。

    初文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