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末)

關燈
是我成道已來甚大久遠下是。

    此初也。

    論釋唯說報身成道。

    據實報身修生覺滿名成。

    法身修顯證圓名成。

    亦有何失。

    此中雖标報身成久。

    後釋亦顯法身體義 經。

    譬如五百(至)知其數不 贊曰。

    下解成道已來時節。

    有二。

    初分明說報佛菩提。

    成道來久為物說近。

    後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下密說法身。

    由證此故成道實久。

    應物權現。

    初是能證智。

    後是所證理。

    智.斷二德智。

    及智處如次明故。

    初文有三。

    初舉喻問。

    次彌勒等答。

    後佛廣釋。

    此初也 經。

    彌勒菩薩(至)無量無邊 贊曰。

    此彌勒等答。

    有三。

    一總陳無量。

    二明二乘不知三結無邊。

    有雲阿惟越緻應從阿鞞跋緻。

    不退轉地 經。

    爾時佛告(至)阿僧祇劫 贊曰。

    下佛廣釋。

    分二。

    初告報身成道實久。

    後諸善男子于是中間下。

    告化身釋彼疑難。

    初文有二。

    初明成道來劫後。

    明恒所住處。

    此初。

    有二。

    初标明告後。

    釋劫多 經。

    自從是來(至)導利衆生 贊曰。

    明恒所住處也。

    自受用身實遍法界。

    相狀難見。

    仍随小情以釋自體。

    舉用顯之雲别所在。

    有起用處身即在故。

    亦如虛空廣遍無礙之處相彰。

    實報.法體俱圓證之處便顯。

    故自報身舉用别顯。

    又說導利十地菩薩他受用身。

    舉他所知以明成久非自報也 經。

    諸善男子(至)方便分别 贊曰。

    下告化身釋彼疑難。

    有三。

    初标釋。

    次别釋。

    後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下結釋。

    此初也。

    他衆有疑雲成道既久常此教化。

    中間所有燃燈.毗婆屍等。

    成道入滅說法度生。

    複是誰耶。

    今标釋雲。

    于是中間說燃燈佛等成道入滅。

    如是皆以智慧方便。

    善巧分别說于他佛。

    非離我身别有彼佛 經。

    諸善男子(至)諸根利鈍 贊曰。

    下别釋疑。

    有二。

    初明所由。

    後随所應度下顯差别。

    此初也。

    由諸衆生發心修行願見佛者。

    名為來至我所。

    觀五根利鈍差别。

    為利根者說成道久。

    為鈍根者。

    現成道近。

    為利說成正覺。

    為鈍現入涅槃。

    為利現大身。

    為鈍現小身。

    為利說深法。

    為鈍說淺法。

    各随所應感現差别 經。

    随所應度(至)發歡喜心 贊曰。

    此顯差别。

    由諸來者根性異故。

    世尊自說名字不同。

    成道已來久近年歲大小身量不同。

    此為成道.并現入滅示相不同。

    說一二乘.三四乘法方便不同。

    應可彼心皆令歡喜。

    隻如澄空璧彩洞皎無涯。

    任水旋光晖華有極。

    水清而月影便現水。

    濁乃月影便沈全.破器現不同暗.明猶來有别。

    此乃報化之差别也。

    此文二釋。

    一者不廢釋迦實成道久.化現新成。

    二者何廢四意趣中平等意趣。

    四秘密中對治秘密。

    除輕佛法障。

    并破慢行說他為自稱贊諸佛或有增勝。

    不爾燃燈佛前誰受記别。

    此亦化現何所相違 經。

    諸善男子(至)作如是說 贊曰。

    此結釋也。

    善少故。

    德薄。

    罪多故垢重。

    應小器而近登正覺。

    對大根實成道已久。

    方便化生令入道故。

    時時現出令渴仰故 經。

    諸善男子(至)皆實不虛 贊曰。

    下第二密說法身。

    由證此故。

    成道實久應物現權。

    有三。

    初标。

    應物說示不同皆不虛唱。

    次釋。

    由證法身故能現此據實真理本無此事。

    後以諸衆生下釋應物現權所由。

    此初。

    有三。

    一标。

    二顯。

    三結不虛。

    說謂言說。

    示謂示現。

    身即内體。

    事謂事業。

    說己身者。

    謂說我身曾為薩埵王.屍毗王等。

    說他身者。

    如說彌勒往為一切智光仙人。

    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等。

    示己身者。

    現為釋迦身自出世。

    勝鬘遙請佛現空等。

    示他身者。

    現為毗缽屍佛出現世間開塔現多寶佛等。

    示已事者。

    現為釋迦降魔成道說法現通等事業。

    示他事者。

    示作大通智勝現通動地放光成道等事業。

    為度衆生能現此事皆實不虛 經。

    所以者何(至)無有錯謬 贊曰。

    由證法身故。

    然真理本無此事也。

    有何所以能為說示。

    皆不虛也。

    由如實見此真理故。

    此有五句。

    如實見言貫通五處。

    初句依妄處以顯法身。

    論雲三界相者說衆生界即涅槃界。

    不離衆生界有如來藏相之性故。

    方便品雲世間相常住。

    即此是也。

    第二句依常淨以顯法身論雲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

    謂常恒清淨不變故退謂沉淪。

    出謂離系。

    或即生滅。

    謂生死法有退有出。

    真無此事。

    故是常清淨。

    第三句依不即不離以顯法身。

    論雲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謂如來藏真如之體。

    不即衆生界不離衆生界。

    無在世故。

    不即衆生界。

    無滅度故不離衆生界。

    第四句依離四相以顯法身。

    論雲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

    謂離四種相。

    四種相者是無常故。

    生相實有。

    滅相是虛。

    住相為如。

    變相為異。

    法身無彼故四皆非。

    第五句依佛内證非凡所得以顯法身。

    論雲不如三界見三界者。

    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

    凡夫不見。

    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論解此唯屬第五句。

    乍似總結以上諸句。

    此句說言如來正智能分明見。

    不如三界之妄相而能證見三界之體性真如法身。

    故言如來明見無錯 經。

    以諸衆生(至)未曾暫廢 贊曰。

    下釋應物現權所由。

    種種性者界也。

    欲者勝解。

    行謂心行。

    憶想謂遍趣行。

    由此等故佛事無廢種種說示。

    前說報身實成道久。

    佛眼觀其諸根利鈍故說示不同。

    此說法身實無諸相。

    由随衆生性欲等異故說示不同 經。

    如是我成(至)常住不滅 贊曰。

    明三乘所不知真身中。

    第三結成前說 經。

    諸善男子(至)複倍上數 贊曰。

    上明菩提無上。

    下第二大段重顯報.化二身差别之相涅槃無上中分二。

    初法說二身常住起滅後喻說二身常住起滅。

    初文複二。

    初明二身常住起滅。

    後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下。

    釋成前說法爾不虛。

    初文複二。

    初明報身随衆生界。

    及本願力皆無盡故。

    壽命常住。

    後明化身随衆生身。

    及意樂故現有起滅。

    此初也。

    本行菩薩道時。

    願度衆生盡方入無餘。

    以衆生界無盡期故。

    今得果圓願行無萎。

    故壽不盡複倍上數 經。

    然今非實(至)教化衆生 贊曰。

    下明化身随衆生身。

    及意樂故現有起滅。

    有三。

    一标。

    二釋。

    三成。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下是。

    此初也。

    然今報身非實滅度。

    便虛唱言當取滅度。

    此乃化相方便示現化衆生爾 經。

    所以者何(至)妄見網中 贊曰。

    下釋有二。

    初明本性惡。

    後明更生惡。

    此初也。

    本惡有六。

    一薄德不能感得勝人勝法。

    二不種善根無因可果生。

    三貧窮無财無法意小志劣。

    四下賤自輕蔑身。

    五着欲煩惱惛醉。

    六入于憶想妄見網中。

    邪詐聰明錯行亂學 經。

    若見如來(至)恭敬之心 贊曰。

    此明更生惡。

    有五。

    一憍恣放逸。

    二懷厭不樂親近攝受。

    三懷怠。

    懈怠所纏不能自察。

    四不生難遭之想。

    見佛不生希遇之心。

    五不生恭敬心。

    不起渴慕修随順業。

    此說由彼本性惡故。

    見佛更生初三種惡。

    故不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經。

    是故如來(至)而言滅度 贊曰。

    下成有三。

    初标。

    次釋。

    後結 經。

    又善男子(至)皆實不虛 贊曰。

    釋成前說法爾不虛。

    此意說言。

    報身法爾願度一切衆生皆盡。

    常住不滅。

    法爾。

    化身随順衆生愛憎欣厭示有生死。

    涅槃經說。

    如來不入涅槃。

    偈言 假使烏.角鸱 同共一樹栖 猶如親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蛇.鼠.狼 同處一穴遊 相愛如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一闡提 現身成佛道 永受第一樂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睺羅 雲何舍慈悲 永入于涅槃 對前三喻一一應說此後一頌。

    恐厭文繁故總說一。

    然則入大涅槃三事圓滿。

    二乘之所未得。

    化相入滅從此滅已。

    他方複化。

    于此複生。

    身智既不永無豈同二乘入滅。

    由此故名涅槃無上 經。

    譬如良醫(至)善治衆病 贊曰。

    下第二段喻說二身常住.起滅。

    有二。

    初喻說常住.起滅。

    後喻問答辨此不虛。

    喻有十二。

    一善達機宜喻。

    二慈矜起化喻。

    三觀機道隐喻。

    四逢緣惑起喻。

    五濟生成道喻。

    六見佛鹹欣喻。

    七應機說法喻。

    八根熟道成喻。

    九未熟厭法喻。

    十令悕示滅喻。

    十一戀佛愛法喻。

    十二得聖見佛喻。

    此初也。

    隻如二乘。

    練根相對。

    生少得者為鈍。

    生多得者為利。

    勤堕相對。

    生少得者為利。

    生多得者為鈍。

    今說後對。

    此初二喻。

    合是初生見佛俱教發心。

    第三第四喻。

    合是第二生根熟勤修者。

    不失本心而漸修未熟。

    懶堕者失本心而複退。

    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喻。

    合是第三生根熟勤修者。

    見釋迦佛而無學滿。

    即發大心受變易生。

    未熟懶堕者。

    雖見今佛而猶未證住凡夫位。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

    合是第四生昔根未熟懶堕者。

    值彌勒佛并皆得道。

    亦發大心先受變易生。

    根熟勤得道者。

    亦得見彼佛。

    故言并令得見。

    彌勒即我。

    異名說故。

    或總說三生。

    初四喻是。

    初生佛初現涅槃。

    彼不見佛便起煩惱。

    次五喻是第二生。

    是釋迦佛中現涅槃。

    根熟勤修道者住有學位。

    漸斷煩惱名為除愈。

    非皆斷盡成無學道。

    其根未熟堕者。

    猶住凡位而猶未證。

    後三喻是第三生根熟勤者并得無學。

    未熟堕者亦得有學。

    此二末後俱見釋迦并發大心。

    故授記中無學.有學并皆雙有。

    為此等類示有涅槃。

    是此中喻之大意也。

    良醫具四德。

    一識病體二識病因。

    三識病滅已不生。

    四識病滅已更生。

    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