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末)

關燈
)是事難信 贊曰。

    下第二舉喻難。

    色美喻佛相好莊嚴。

    發黑表佛設年八十而無老相。

    于一切時好巡舊處故。

    大般若說八十種好中雲。

    常小不老好巡舊處。

    年二十五表佛雖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

    以上表佛成道極近。

    設年八十但如二十五指百歲人表所化菩薩德高位遠百福莊嚴雲我生育令其道長是事難信 經。

    佛亦如是(至)甚為希有 贊曰。

    下第三正申疑有三。

    初牒所疑事。

    次今日下正申疑意。

    後我等雖複下申疑所由。

    此初。

    有二。

    初牒佛成道時促。

    後牒菩薩七德甚大。

    菩薩七德者。

    一修時長。

    二勤精進。

    三定自在。

    四得神通。

    五久修梵行。

    六能習法。

    七巧問答。

    故為人寶 經。

    今日世尊(至)大功德事 贊曰。

    正申疑意 經。

    我等雖複(至)亦不生疑 贊曰。

    申疑所由。

    有三。

    初明自能通。

    次申他惑起。

    後正請除決。

    雖自無疑示相不了。

    請決我疑。

    信随宜說信成就故。

    達佛所知證成就故。

    佛言不虛四無謬故 經。

    爾時彌勒(至)如實分别說 贊曰。

    下十四頌分三。

    初五頌頌舉事難。

    次二頌頌喻為難。

    後七頌頌申疑請。

    此初。

    有三。

    一頌出家時近。

    三頌菩薩德高難信。

    一頌衆大請決 經。

    譬如少壯人(至)舉世所不信 贊曰。

    此頌喻也。

    發白面皺者此與長行互相影顯。

    父言色美發黑具相巡舊之征。

    子稱發白面皺。

    久修。

    猶缺之狀。

    發白有聖道久修之征。

    面皺帶相好未圓之兆故也。

    皺音側救反 經。

    世尊亦如是(至)于下空中住 贊曰。

    下七頌頌申疑請。

    分二。

    初四頌牒所疑事。

    後三頌正申疑請。

    此初。

    有三。

    初半頌佛成道近。

    次三頌贊菩薩有十德後。

    半頌明住處 經。

    我等從佛聞(至)而住不退地 贊曰。

    正申疑請。

    為四。

    初半頌自無疑。

    次半頌他有惑。

    次一頌疑者失。

    後一頌正申請 壽量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五。

    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

    踴出下六品能學行人。

    中分四。

    第二段壽量.及分别功德。

    因釋前疑展轉生起。

    前明踴出皆言佛化。

    位高衆大時會生疑。

    今辨法身本無起滅。

    化佛近成報身久證。

    化于此衆何所疑哉。

    故從踴出後明壽量品。

    二者十九品為正宗中。

    下之五品明一乘果。

    中分二。

    初二品明已滿果。

    後三品明未滿果。

    初中又二。

    初正明已滿果。

    後辨時衆因此證獲不同。

    故此品來。

    三者論說對治七慢之中第七無功德人。

    于第一乘不集善根。

    而不取為第一增上慢。

    為對治此說醫師喻。

    論又雲第七人者根未熟。

    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

    現在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

    令集諸善根希取第一乘。

    示現佛入涅槃分限名量。

    令集善根後方調化。

    醫師既在此品。

    故此品來。

    四者論雲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

    示現三種佛菩提。

    三身在此。

    故此品來。

    此為文殘。

    七喻之中唯說後文醫師。

    不說初文三佛故。

    五者第九示現涅槃無上故。

    說醫師喻。

    除七慢中說醫師者。

    化根未熟示現入滅令其根熟。

    今說醫師現佛入涅槃。

    化滅實不滅。

    非如二乘滅而為滅。

    故名無上。

    此乃七喻之中義殘也。

    釋名者。

    如來者法.報.化身之通名。

    壽者所受之命。

    量謂齊限。

    此品明三種佛身命體齊限。

    任法性随願緣。

    應群機受自體。

    今明此三佛命之齊限故名如來壽量品。

    壽音植酉反。

    量音呂張反。

    謂貶量校量佛壽量。

    褒貶計校籌度三佛之壽命。

    或力讓反。

    義如前釋故。

    名壽量品 解妨者。

    何故不以醫師為品名。

    以壽量為品号。

    答因三身之壽命。

    方假喻于醫師。

    故從本壽量為名。

    不以醫師為品号。

    又難初科品雲。

    先陳壽量除根未熟不集功德之人增上慢。

    何故非是法華正宗乃是流通分攝。

    答當機應時即熟一乘。

    正逗聲聞故為正宗。

    示滅後化初根未熟。

    故非正說。

    故雖說于壽量不授記于聲聞。

    故雖說于醫師亦無聲聞授記。

    以此智積前者請歸。

    不爾中途請還何速。

    由斯此品但是流通。

    說為正宗。

    便無是妨 經。

    爾時佛告(至)誠谛之語 贊曰。

    此品有三。

    初釋迦三敕。

    次彌勒四請。

    後如來正告。

    此初也。

    三身妙體位在果窮。

    上智猶不能測。

    下愚何因可解。

    恐彼心疑口謗因法而有毀傷。

    故敕丁甯方申正說。

    亦恐耳不專于法教。

    意不矚于玄宗。

    又衆生性鈍聞不能解。

    令法入心故再三告示。

    說三身故為三告 經。

    是時菩薩(至)信受佛語 贊曰。

    此彌勒四請。

    佛既慈悲三告。

    大衆何得虛然。

    故加四請。

    表悕法心重。

    三告示說三身。

    四請三身各四。

    祈四德.悕四智.濟四生。

    是此意也 經。

    爾時世尊(至)神通之力 贊曰。

    下如來正告初長行中分二。

    初敕聽标示。

    後正說壽量。

    此初也。

    三請者從初也。

    秘密者法.報二身深妙體故。

    神通者化身應物現故。

    佛所藏護名秘。

    義深難解名密。

    妙用無方曰神。

    體無障擁名通。

    此之二體威勢難屈故名為力。

    又對法等說有四秘密。

    于方廣中佛之秘密皆應決了。

    一令入秘密。

    謂為聲聞說色等有。

    為令無怖漸入聖教。

    非一切有。

    二相秘密。

    謂依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破所執有相說之為無。

    非一切無。

    三對除秘密。

    佛為對除諸過失故說種種教。

    且除八障說最上乘。

    一除輕佛。

    二除輕法。

    故說我曾名勝觀如來法身無别故。

    三除懈怠。

    如說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等。

    四除小善生喜足。

    于一善根或贊或毀。

    五除貪行稱贊佛土富樂莊嚴。

    六除慢行稱贊諸佛或有增勝。

    七除惡作悔修善障。

    說于佛等雖行輕毀然彼有情亦生天趣。

    八除不定性障。

    令舍聲聞下劣意樂。

    記大聲聞當得作佛。

    又說一乘更無第二。

    四轉變秘密。

    如說覺不堅為堅。

    善住于颠倒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如是等隐密名言解之令異。

    此中秘密即是第三對除秘密。

    由輕佛德及貪慢行者。

    說他佛身以為自體。

    稱贊佛故。

    如下經言。

    于此中間說燃燈佛等。

    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言神通者所化多衆神力化之令生發意 經。

    一切世間(至)三菩提 贊曰。

    下正說壽量。

    準論為二段。

    初明菩提無上。

    後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下。

    重顯報.化二身差别之相涅槃無上。

    初文之中論分三段。

    示現三佛菩提故。

    一應化菩提随所應見而為示現。

    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

    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即此文是。

    二者報佛菩提。

    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

    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

    次下文是。

    三者法佛菩提。

    謂如來藏性淨涅槃。

    常恒清淨不變。

    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乃至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故。

    所以者何下文是。

    此依初無上具有三身以為三義。

    佛身增減諸教不同。

    或總名一佛寶。

    或分别為二。

    佛地論說。

    一生身二法身。

    法身.實報皆名法身。

    實功德故。

    他報.化身俱名生身。

    又般若論說二。

    一真佛。

    二非真佛。

    初是法身。

    後餘二身。

    或分為三。

    即此所說三佛菩提。

    或說四種。

    楞伽經說。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是化身中。

    二是報身。

    後一是法身。

    金光明經又說四種。

    一化非應。

    佛為物所現龍鬼等形。

    不為佛身名化非應。

    二應身非化。

    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依定而現。

    非五趣攝名應非化。

    即四善根所見一大千一應身也。

    三亦應亦化。

    謂諸聲聞所見佛身。

    現見修成故名為應。

    見人同類故名為化。

    四非應非化。

    謂佛真身。

    前三是化後是法報。

    佛地論亦說四。

    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

    二變化非受用。

    謂變化身化地前類。

    三亦受用亦變化。

    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

    四非受用非變化謂法身。

    華嚴經說有十佛。

    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

    佛地論名現等覺佛。

    二願佛願出生故。

    彼名弘誓願佛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且說一信。

    彼名業異熟佛。

    四持佛随順世間不斷絕故。

    彼名住持佛。

    五涅槃佛示滅度故。

    彼名變化佛。

    六法界佛于一切處無不現故。

    七心佛善安住故。

    此上二名同彼。

    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德無所著故。

    彼名定佛九性佛善決定故。

    彼名本性佛。

    十如意佛以普覆故。

    彼名随樂佛。

    前五世俗佛後。

    五勝義佛。

    随其所應三身所攝。

    前五是化身攝以名世俗故。

    法界一種是法身攝本性一種通法及受用。

    餘三一向是受用故。

    論雲此五是勝義故。

    雖法及受用不同形前變化皆勝義也。

    勘無垢稱觀如來品經及疏。

    楞伽經言。

    大慧。

    法佛說法離攀緣離能觀。

    所觀。

    離所作相量故。

    等。

    大慧。

    報佛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

    因自心現熏習相故。

    亦說譬如幻師幻作種種形像。

    諸愚癡人取以為實。

    而彼諸像實不可得。

    是名分别虛妄法體大慧化佛說施.戒.忍.精進.禅定.智慧.蔭.界.入等法般若論。

    雲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等。

    推功歸本唯法身故。

    彼經宗說真法身故。

    乘文便故略明佛義。

    三身成佛如彌勒疏。

    别義如佛地及唯識并法苑說。

    雖說佛身增減不同。

    今以類論莫過二種。

    一真二化。

    地前菩薩及二乘見名為化身。

    報.法二身名為真身。

    由此理故。

    明三佛菩提中分二。

    初明三乘所見其所疑身。

    後明三乘所不知真身。

    此初也 經。

    然善男子(至)那由他劫 贊曰。

    下明三乘所不知真身。

    分三。

    初标成道來久。

    次解成道已來時節。

    後結成前說。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