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本)
關燈
小
中
大
随喜功德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
後六品明能行人。
分四。
自下第三有二品。
明傍修行及正依行功德多少。
此品明傍修行之福。
故此品興也。
二者一乘果中。
上二品明已滿果。
自下三品明未滿果。
分二。
此品明傍修随喜福果多小。
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
故此品興。
三者論雲法力有五。
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法。
指如随喜功德品說。
由從他聞能生随喜故名聞法。
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者。
随者順從之名。
喜者忻悅之稱。
身心順從深生忻悅。
以此為因生功德果。
此品廣明故名彼品。
随所聞思修皆生随喜心。
論經從初但說聞故。
解妨者。
此品不但自生随喜。
亦教勸人。
何故不名勸人之品。
答從本為名。
因自随喜方勸人故。
又二俱是随喜所攝。
故合為名。
經。
爾時彌勒(至)為得幾所福 贊曰。
品文分二。
初彌勒請。
後世尊答。
此初。
有二。
長行.頌故 經。
爾時佛告(至)汝當善聽 贊曰。
下世尊答。
分三。
初挍量為問。
次彌勒答。
後佛告成。
初文複分三。
初明能随喜者。
次明所挍量境。
後于汝意雲何下正以為問。
初文有二。
一明初首随喜者。
二指所挍量後随喜者。
初文有三。
一明初者。
次明往處後。
明展轉。
巷陌者玉篇雲東西為陌。
陌道也。
經。
若四百萬億(至)滿八十年已 贊曰。
下所挍量境。
中有四。
一生數類。
二所施具。
三年歲。
四得道此初三也。
生類中有二。
一别示有五。
一六趣。
二四生。
三形類。
四想殊。
五足異。
此等義門如别章說。
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
此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
光映蔽日月故以為名。
二如是等結。
經。
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脫 贊曰。
此令得道。
有二。
初起念。
後化導 經。
于汝意雲何(至)甯為多不 贊曰。
正以為問 經。
彌勒白佛(至)阿羅漢果 贊曰。
此彌勒答。
世果已多。
況令得聖 經。
佛告彌勒(至)所不能知 贊曰。
下佛告成。
有二。
初成第五十。
後成第一者此初也。
随喜一念當得菩提。
所化衆生倍于上數。
故福為多。
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衆生。
故福為劣。
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
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贊曰。
下成第一者。
文分為五。
初總明初人随喜功德勝前無比。
二往聽聞随喜之果。
三勸聽分座随喜果。
四受教往聽随喜果。
五舉劣成勝。
此初也 經。
又阿逸多(至)所坐之處 贊曰。
此第二聽聞随喜果。
第三勸聽随喜果。
亦得六通.金剛寶座。
此據世果非出世故。
病得卧聽此據非病。
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
阿逸多(至)共生一處 贊曰。
下第四受教往聽随喜果。
有三。
初明得好善友。
次明福慧莊嚴。
後見佛聞法。
此初也。
得解法伴為善友也。
經。
利根智慧(至)無諸可惡 贊曰。
下福慧莊嚴。
利根智慧也。
餘皆是福攝。
福中有五。
一聲相。
二口相。
三鼻相。
四面相。
五衆相。
百千萬世通下諸果。
口相有五。
一氣。
二舌。
三龈齶等無病。
四齒無六惡。
五唇無十惡。
不褰縮者褰舉也。
縮短也。
或作莤字。
不粗澀者有細潤也。
不瘡胗。
胗音居忍反。
唇上瘡謂之胗。
又之忍反。
今從初。
有作緊緊缦非瘡胗也。
不喎者口不戾也。
喎音苦蛙反。
經。
鼻不[月*扁][月*弟](至)不可喜相 贊曰。
此鼻及面相。
[月*扁]音方顯反。
應作匾字。
[月*弟]音湯嵇反。
應作[匚@虎]字匾[匚@虎]薄也。
曲戾魯帝反乖也。
窊曲者窊音玉篇于瓜烏瓜二反凹也。
耶下也。
曲枉也。
細小也。
經。
唇舌牙齒(至)人相具足 贊曰。
衆相有六 經。
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誨 贊曰。
見佛聞法 經。
阿逸多(至)如說修行 贊曰。
五舉劣成勝 經。
爾時世尊(至)不可為譬喻 贊曰。
十八頌為二。
初八頌傍随喜。
後十頌正随喜者。
此初。
有三。
初二頌标随喜者。
次五頌挍量後。
一頌結成。
經。
如是展轉聞(至)常從其口出 贊曰。
下十頌正随喜者。
分五。
此有二。
一頌總明初人随喜五頌受教往聽随喜 經。
若故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贊曰。
此有三。
初二頌聽聞随喜。
一頌勸聽分坐随喜。
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六品能行人。
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福。
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
今正明之。
故此品來。
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
中初品總明得果多少。
後品引已證成得者。
故此品興。
三者論解法力有五。
第五讀誦持說常精進品示現。
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功德。
故此品來。
釋名者。
依法修行可為軌範故名法師。
唯能行者非所行法。
此品明法師之功德。
故名法師功德品。
解妨者。
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
寶塔.天授告諸菩薩并天人四衆。
安樂行品獨告文殊。
如來壽量.分别功德.随喜功德獨告彌勒。
此法師品告常精進。
不告餘耶。
答法師品明人.法二師。
藥王過去不吝軀命以弘經法。
以法為師身為法師。
是故偏告。
寶塔法證。
天授人證勸示衆人故。
總告之。
安樂行品明離毀傷三業善行。
文殊每勸修行多為衆生善友。
自亦以行為先。
故偏告文殊。
壽量品明三佛菩提。
分别功德明道證階降。
随喜功德挍量勸示希求佛果。
自非位齊正覺智階大聖。
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
故此三品獨告彌勒。
此之一品亦合告之。
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
行五師之妙行獲六千之勝德。
非直自行修成曩劫。
亦複非常精進而不可證。
豈由懈逸之所克成。
故偏告于常精進也。
經。
爾時佛告(至)若書寫 贊曰。
大文分三。
初告修行法師差别。
次顯所得功德多少。
後顯六根殊勝果用。
此初也。
據實法師總有十種。
此略說五。
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
亦皆法師。
初三易而不論。
後二難而不說。
舉中五種例難.易故。
經。
是人當得(至)皆令清淨 贊曰。
此顯所得功德多少。
初辨後結。
古有二解。
一雲十善為本。
一善皆有九善助成。
各成十行。
十行各有自作.教他.贊歎法勝及贊行十善者。
合成四百。
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
耳.舌.意三。
聽聞.談說.心得法義。
修行力勝具足三品各千二百。
餘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八百。
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
餘經亦爾。
六根功德亦應如是。
何但此經。
二雲六根各有百福。
一一皆以十善莊嚴。
合成一千。
六根合此總有六千。
三根勝故增得二百。
三根劣故各減二百。
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六品各一千。
眼.鼻.身三并與二百其數何也。
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
今以因助未見所由。
今正解者。
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将莊嚴論例同此經。
又未勘彼二文。
今且為四釋。
一者于此經中修十法行。
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
于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行。
百行各四。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
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
三根勝故具千二百。
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百。
二者因于此經十法行中。
一一皆以十善資助。
如是十十具足成百。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
三品修習成千二百。
三根勝劣增減同前。
此經勝妙獨成此德餘經不然故無此德。
此文略故說五法師。
其實十種。
一一為首餘行助成。
皆獲爾德。
又依此經。
六根皆唯說五法師。
非十種者。
今有二解。
一雲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
即成五十。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五十。
各四即成二百。
一一根門雖皆二百。
眼.鼻.身劣并有耳.舌.意三助之。
自類不相助故并本成八百。
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
故耳.舌.意成千二百。
二雲未見文說不可虛蔔。
經雲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論雲諸凡夫人以經力故。
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
如經以父母所生肉眼。
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
有解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
非于十信力猶弱故。
今解唯在四善根位。
以其肉眼見大千故。
解脫分位未能如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
後六品明能行人。
分四。
自下第三有二品。
明傍修行及正依行功德多少。
此品明傍修行之福。
故此品興也。
二者一乘果中。
上二品明已滿果。
自下三品明未滿果。
分二。
此品明傍修随喜福果多小。
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
故此品興。
三者論雲法力有五。
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法。
指如随喜功德品說。
由從他聞能生随喜故名聞法。
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者。
随者順從之名。
喜者忻悅之稱。
身心順從深生忻悅。
以此為因生功德果。
此品廣明故名彼品。
随所聞思修皆生随喜心。
論經從初但說聞故。
解妨者。
此品不但自生随喜。
亦教勸人。
何故不名勸人之品。
答從本為名。
因自随喜方勸人故。
又二俱是随喜所攝。
故合為名。
經。
爾時彌勒(至)為得幾所福 贊曰。
品文分二。
初彌勒請。
後世尊答。
此初。
有二。
長行.頌故 經。
爾時佛告(至)汝當善聽 贊曰。
下世尊答。
分三。
初挍量為問。
次彌勒答。
後佛告成。
初文複分三。
初明能随喜者。
次明所挍量境。
後于汝意雲何下正以為問。
初文有二。
一明初首随喜者。
二指所挍量後随喜者。
初文有三。
一明初者。
次明往處後。
明展轉。
巷陌者玉篇雲東西為陌。
陌道也。
經。
若四百萬億(至)滿八十年已 贊曰。
下所挍量境。
中有四。
一生數類。
二所施具。
三年歲。
四得道此初三也。
生類中有二。
一别示有五。
一六趣。
二四生。
三形類。
四想殊。
五足異。
此等義門如别章說。
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
此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
光映蔽日月故以為名。
二如是等結。
經。
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脫 贊曰。
此令得道。
有二。
初起念。
後化導 經。
于汝意雲何(至)甯為多不 贊曰。
正以為問 經。
彌勒白佛(至)阿羅漢果 贊曰。
此彌勒答。
世果已多。
況令得聖 經。
佛告彌勒(至)所不能知 贊曰。
下佛告成。
有二。
初成第五十。
後成第一者此初也。
随喜一念當得菩提。
所化衆生倍于上數。
故福為多。
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衆生。
故福為劣。
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
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贊曰。
下成第一者。
文分為五。
初總明初人随喜功德勝前無比。
二往聽聞随喜之果。
三勸聽分座随喜果。
四受教往聽随喜果。
五舉劣成勝。
此初也 經。
又阿逸多(至)所坐之處 贊曰。
此第二聽聞随喜果。
第三勸聽随喜果。
亦得六通.金剛寶座。
此據世果非出世故。
病得卧聽此據非病。
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
阿逸多(至)共生一處 贊曰。
下第四受教往聽随喜果。
有三。
初明得好善友。
次明福慧莊嚴。
後見佛聞法。
此初也。
得解法伴為善友也。
經。
利根智慧(至)無諸可惡 贊曰。
下福慧莊嚴。
利根智慧也。
餘皆是福攝。
福中有五。
一聲相。
二口相。
三鼻相。
四面相。
五衆相。
百千萬世通下諸果。
口相有五。
一氣。
二舌。
三龈齶等無病。
四齒無六惡。
五唇無十惡。
不褰縮者褰舉也。
縮短也。
或作莤字。
不粗澀者有細潤也。
不瘡胗。
胗音居忍反。
唇上瘡謂之胗。
又之忍反。
今從初。
有作緊緊缦非瘡胗也。
不喎者口不戾也。
喎音苦蛙反。
經。
鼻不[月*扁][月*弟](至)不可喜相 贊曰。
此鼻及面相。
[月*扁]音方顯反。
應作匾字。
[月*弟]音湯嵇反。
應作[匚@虎]字匾[匚@虎]薄也。
曲戾魯帝反乖也。
窊曲者窊音玉篇于瓜烏瓜二反凹也。
耶下也。
曲枉也。
細小也。
經。
唇舌牙齒(至)人相具足 贊曰。
衆相有六 經。
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誨 贊曰。
見佛聞法 經。
阿逸多(至)如說修行 贊曰。
五舉劣成勝 經。
爾時世尊(至)不可為譬喻 贊曰。
十八頌為二。
初八頌傍随喜。
後十頌正随喜者。
此初。
有三。
初二頌标随喜者。
次五頌挍量後。
一頌結成。
經。
如是展轉聞(至)常從其口出 贊曰。
下十頌正随喜者。
分五。
此有二。
一頌總明初人随喜五頌受教往聽随喜 經。
若故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贊曰。
此有三。
初二頌聽聞随喜。
一頌勸聽分坐随喜。
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三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解妨 來意有三。
一者六品能行人。
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福。
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
今正明之。
故此品來。
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
中初品總明得果多少。
後品引已證成得者。
故此品興。
三者論解法力有五。
第五讀誦持說常精進品示現。
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功德。
故此品來。
釋名者。
依法修行可為軌範故名法師。
唯能行者非所行法。
此品明法師之功德。
故名法師功德品。
解妨者。
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
寶塔.天授告諸菩薩并天人四衆。
安樂行品獨告文殊。
如來壽量.分别功德.随喜功德獨告彌勒。
此法師品告常精進。
不告餘耶。
答法師品明人.法二師。
藥王過去不吝軀命以弘經法。
以法為師身為法師。
是故偏告。
寶塔法證。
天授人證勸示衆人故。
總告之。
安樂行品明離毀傷三業善行。
文殊每勸修行多為衆生善友。
自亦以行為先。
故偏告文殊。
壽量品明三佛菩提。
分别功德明道證階降。
随喜功德挍量勸示希求佛果。
自非位齊正覺智階大聖。
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
故此三品獨告彌勒。
此之一品亦合告之。
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
行五師之妙行獲六千之勝德。
非直自行修成曩劫。
亦複非常精進而不可證。
豈由懈逸之所克成。
故偏告于常精進也。
經。
爾時佛告(至)若書寫 贊曰。
大文分三。
初告修行法師差别。
次顯所得功德多少。
後顯六根殊勝果用。
此初也。
據實法師總有十種。
此略說五。
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
亦皆法師。
初三易而不論。
後二難而不說。
舉中五種例難.易故。
經。
是人當得(至)皆令清淨 贊曰。
此顯所得功德多少。
初辨後結。
古有二解。
一雲十善為本。
一善皆有九善助成。
各成十行。
十行各有自作.教他.贊歎法勝及贊行十善者。
合成四百。
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
耳.舌.意三。
聽聞.談說.心得法義。
修行力勝具足三品各千二百。
餘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八百。
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
餘經亦爾。
六根功德亦應如是。
何但此經。
二雲六根各有百福。
一一皆以十善莊嚴。
合成一千。
六根合此總有六千。
三根勝故增得二百。
三根劣故各減二百。
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六品各一千。
眼.鼻.身三并與二百其數何也。
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
今以因助未見所由。
今正解者。
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将莊嚴論例同此經。
又未勘彼二文。
今且為四釋。
一者于此經中修十法行。
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
于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行。
百行各四。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
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
三根勝故具千二百。
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百。
二者因于此經十法行中。
一一皆以十善資助。
如是十十具足成百。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
三品修習成千二百。
三根勝劣增減同前。
此經勝妙獨成此德餘經不然故無此德。
此文略故說五法師。
其實十種。
一一為首餘行助成。
皆獲爾德。
又依此經。
六根皆唯說五法師。
非十種者。
今有二解。
一雲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
即成五十。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五十。
各四即成二百。
一一根門雖皆二百。
眼.鼻.身劣并有耳.舌.意三助之。
自類不相助故并本成八百。
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
故耳.舌.意成千二百。
二雲未見文說不可虛蔔。
經雲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論雲諸凡夫人以經力故。
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
如經以父母所生肉眼。
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
有解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
非于十信力猶弱故。
今解唯在四善根位。
以其肉眼見大千故。
解脫分位未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