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本)
關燈
小
中
大
業者。
長阿含雲。
身語惡業有四。
殺.盜.邪淫.妄語。
不依此四作諸惡事。
惡因有四。
謂貪.嗔.癡.慢。
不依此四起惡業。
離六損财法。
一耽酒.二博戲.三放蕩。
四迷着伎樂。
五惡友相損。
六漸随彼說。
此六之中各有六種。
如是合名十四垢業。
藏隐六方者長阿含說。
羅悅城中有長者子。
名曰善生。
積世相傳于清旦時恒禮六方。
令六方神常護家業。
所作諧偶忽然值佛。
問有是法不。
佛答言有。
與汝不同。
父母為東方。
師長為南方。
妻子為西方。
親友為北方。
仆使為下方。
沙門高德為上方。
六方之中各有五事。
言常藏隐在此六中。
不生憍舉随其所應。
若能住此六方之中故言藏隐。
遠四惡友者。
長阿含說。
一者如親惡友。
畏而伏之實無親意。
二者美言惡友。
言順意違。
三者敬順惡友。
心雖敬順然于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谏心。
四者同事惡友。
為惡事伴。
或同飲酒.博戲.淫逸.及歌舞等。
此四之中各各有四。
言四可惡而常遠之。
攝四善友者。
長阿含說。
一止非善友。
惡事相止故。
二慈愍善友。
苦事相憐故。
三利人友樂事相與故。
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
一一之中各各有四。
皆廣如彼不能繁引 經。
常好坐禅(至)初親近處 贊曰。
此修定行及結也。
常離阓鬧獨處閑居。
誡初學者應自靜住。
誡久學者身雖處鬧。
心常靜故。
理實四行諸惡皆離。
諸善皆修。
且談說經多所起者。
故上下文唯說惡行以勸修習。
非唯爾許。
說經比丘于餘戒行已具持故。
上明人境下明法境 經。
複次(至)不轉 贊曰。
第二親近處。
學慧行中有二。
初教觀後結之。
教觀中初空觀後有觀。
真俗二谛觀也。
空觀有十八句為三釋。
一雲此中唯觀遍計所執空。
顯真如無相一體之法。
下有觀方教作俗事觀。
十八句中分為八類。
此有二類。
初三句依三性以顯真。
由真體妙自性難知。
故依诠顯。
初句依遍計所執無以顯人法皆空故。
第二依圓成實性。
第三依依他起性染法颠倒。
真如淨法不颠倒故。
次三句依常住以顯真。
有為有三品。
中品可遷動。
可随下品退敗可随上品進轉。
無為不爾 經。
如虛空(至)不起 贊曰。
此有三類。
初一句離二得以顯真如。
太虛空無能得所得性故。
次一句舉内證以顯真如。
名言不及唯智證故。
次三句非有為以顯真如。
涅槃經言無因緣故名無生。
以無為故名無出。
無造業故名無作。
此名無起體非因緣生。
非體先有從他新出。
亦非從業新所起作 經。
無名(至)無障 贊曰。
此有三類。
初二句離诠旨以顯真。
無名相故。
次一句離妄法以顯真。
無妄能取.所取相故。
後四句舉體妙以顯真。
大品經說超三世故無量。
越十方故無邊。
離惑障品名無礙。
離所知障品名無障。
此中總顯法性真如。
是如實相無所執人法。
亦非依他颠倒之體。
體性常住非二得得。
故唯内智證非因緣造。
離名離義離能所取。
非三世十方攝無惑智二障。
應以此理而觀真性。
即前所雲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或初三句顯我如實性故大自在故。
次三句顯常無進退故。
次七句顯樂無生等故。
次五句顯淨離妄三世十方等故。
由對二性故成四德。
或初六句空行境。
次五句無相行境。
後七句無願行境。
同觀真如起三觀故 經。
但以因緣有(至)故說 贊曰。
此有觀也。
上觀一切法真空以起欣。
此觀一切法妄有而生厭。
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作是觀以因緣。
有。
從二障倒.或四七倒.或心亂倒生故說為有。
非真實有深生厭舍仁王經言。
世界虛幻起。
譬若虛空華。
如影實皆無因緣故诳有。
攝論亦言。
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
心逢俗境應作是觀。
或此釋伏難。
謂有難言。
若此性空語言道斷。
雲何複說為空等耶。
由待從彼颠倒所生。
虛妄有法說為空性。
非空體有。
空亦空故。
中論頌雲。
若有所不空應當有所空。
所空不可得何況得于空。
由此即答空亦無體。
此依三論非中道宗。
又有解雲此待妄有颠倒生法故說為空非空定空。
言因緣者因由緣藉之義。
無垢稱雲。
說法非有亦非無。
一切皆待因緣立。
此意說真非體實無。
但非體定空。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經。
常樂觀如是(至)第二親近處 贊曰。
結也 經。
爾時世尊(至)及親近處 贊曰。
初二十七行半。
頌前中分二。
初二十三行頌。
頌前二處。
後。
四頌半頌得安樂果。
初中複二。
初一頌半勸示。
後二十一頌半頌前二處。
此初也 經。
常離國王(至)皆勿親近 贊曰。
下頌二處。
分三初。
十三頌半頌外人境有法二處。
次二頌半頌初内有空法行處。
後五頌半頌外真法境親近處。
長行中初說行處。
次說親近處。
親近處中。
初離外妄有。
後觀外真空。
今頌初離外妄親近處。
次方明内行處。
後頌外真法親近處。
乍觀文勢初雙頌行.親近二處。
結文雙結故。
然初文内無行處文。
但以頌言于此惡緣無所畏心。
無所悕望而為說法。
義由柔和及善順等。
方無怖畏無所悕望名為行處。
故文雙舉。
實唯近處。
十三頌半外親近處。
中分二。
初十二半頌近處。
後一頌結。
初文複二。
初六頌半頌離五緣。
後六頌頌離四緣。
不頌散亂緣。
初複分二。
初四頌半頌離。
後二頌不離此初也。
初一頌半離四緣。
一損害。
二壞亂。
三惡業。
四惡見。
後三頌離一緣。
謂劣友。
前開後合。
亦非次頌 經。
若是人等(至)而為說法 贊曰。
頌不離也。
由觀空有以遊止心。
故無畏等。
名為行處 經。
寡女處女(至)一心念佛 贊曰。
此六頌頌離四處。
一長染.二非器.三非軌.四譏诃。
文分為五。
一頌長染.非器二緣。
二頌重頌惡業。
魁音苦回反師也。
脍音古外反割也。
細切為脍。
炫音戶練反行賣也自媒也。
一頌重頌壞亂長染。
一頌頌非軌。
屏音必郢反蔽也。
若隐僻作偋音卑政反。
又蒲定反。
一頌譏诃裡者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二十五家裡居也。
方居一裡之中。
乞食法有十三種。
一住正戒。
二住正威儀。
三住正念。
四住正見。
五依法。
六依時。
七依處。
八依次。
九離貪。
十離取着。
十一離嗔惱。
十二離粗礦。
十三離憍慢心。
此中初四住正乞食。
次四住軌則。
後五舍煩惱。
如經廣說。
乞食為二事。
一為自資行正道故。
二為利生具檀舍故。
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
纓珞經乞食為二十事。
寶雲經說随所乞得分為四分。
一分拟與同梵行者。
一分拟施貧下乞兒。
一分拟施水陸衆生。
一分自食。
然以一食供養諸佛及衆賢聖。
然後自食當懷食想。
如食曠野子肉等。
願得法身離諸過失。
念報施主恩如是想食。
又如無垢稱說大迦葉問疾無垢示之 經。
是則名為(至)能安樂說 贊曰。
結也。
無所畏等名為行處。
離惡外緣名為近處 經。
又複不行(至)菩薩行處 贊曰。
此頌有空法行處初頌法空。
後一頌半生空。
前說二處即有觀故。
頌更不頌住忍辱等 經。
一切諸法(至)是名近處 贊曰。
此五頌半頌外真法親近處。
為三。
初一半頌十八句中生法二空離有為無為。
次二頌如山心定。
後二頌亂頌餘句。
随其所應如義應知 經。
若有比丘(至)無有怯弱 贊曰。
此四頌半明安樂果。
分二。
初一頌半标。
後三頌釋。
離過非故所以無怯。
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經。
文殊師利(至)說法華經 贊曰。
結也 經。
文殊師利(至)安樂行 贊曰。
第二正語行。
有三。
初标勸。
次别示後。
五頌顯安樂果。
此初也 經。
若口宣說(至)好惡長短 贊曰。
下别示。
長行有二。
初離惡後修善。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下是。
初離七惡。
此即初四。
智度論雲善人相者不自贊毀不贊毀他。
若毀法者。
百喻經說如二人洗父之腳。
互相诽毀便令損折 經。
于聲聞人(至)怨嫌之心 贊曰。
此離三過。
怨音于願反。
無平音。
又屈者作冤。
枉作惌。
屈草自覆作宛。
故無也。
嫌音戶兼反心不平也。
非但獨離爾所語惡。
随說經要且說爾所。
下皆準知。
明善亦爾 經。
善修如是(至)一切種智 贊曰。
此修善有三。
一順意為說。
二各以大乘。
三令得種智 經。
爾時世尊(至)随問為說 贊曰。
十六頌半分二。
初十一頌半頌前。
後五頌安樂果。
頌前分八。
此文有二。
一頌安座處一。
頌半軌儀。
着新淨衣。
浣故名淨。
正法華雲淨潔被服。
此下複雲内外俱淨。
有作新染非也 經。
若有比丘(至)和顔為說 贊曰。
第三若逢緣至和顔為說 經。
若有難問(至)入于佛道 贊曰。
第四問答。
得所令他得利益 經。
除懶堕意(至)鹹令歡喜 贊曰。
初一頌第五自除惡染。
後一頌半第六示其所說。
懶堕是放逸與懈怠别 經。
衣服卧具(至)安樂供養 贊曰。
初一頌第七自不悕求。
後一頌半第八教安心想。
智度論雲大慈憐愍為衆說法。
不為衣食名聲勢力。
大慈悲故心清淨故。
得無生忍。
如有頌言 多聞辨智巧言語 美說諸法轉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讷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不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說法無妙行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 說如佛言随佛意 助佛明法度衆生 如是法師甚難值。
得入旃檀林而但取其葉。
既入七寶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樂。
返求利供養是皆為自欺。
故令不悕而為說法 經。
我滅度後(至)說不能盡 贊曰。
此五頌安樂果。
分三。
一頌标。
二離惡。
二獲善 經。
又文殊師
長阿含雲。
身語惡業有四。
殺.盜.邪淫.妄語。
不依此四作諸惡事。
惡因有四。
謂貪.嗔.癡.慢。
不依此四起惡業。
離六損财法。
一耽酒.二博戲.三放蕩。
四迷着伎樂。
五惡友相損。
六漸随彼說。
此六之中各有六種。
如是合名十四垢業。
藏隐六方者長阿含說。
羅悅城中有長者子。
名曰善生。
積世相傳于清旦時恒禮六方。
令六方神常護家業。
所作諧偶忽然值佛。
問有是法不。
佛答言有。
與汝不同。
父母為東方。
師長為南方。
妻子為西方。
親友為北方。
仆使為下方。
沙門高德為上方。
六方之中各有五事。
言常藏隐在此六中。
不生憍舉随其所應。
若能住此六方之中故言藏隐。
遠四惡友者。
長阿含說。
一者如親惡友。
畏而伏之實無親意。
二者美言惡友。
言順意違。
三者敬順惡友。
心雖敬順然于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谏心。
四者同事惡友。
為惡事伴。
或同飲酒.博戲.淫逸.及歌舞等。
此四之中各各有四。
言四可惡而常遠之。
攝四善友者。
長阿含說。
一止非善友。
惡事相止故。
二慈愍善友。
苦事相憐故。
三利人友樂事相與故。
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
一一之中各各有四。
皆廣如彼不能繁引 經。
常好坐禅(至)初親近處 贊曰。
此修定行及結也。
常離阓鬧獨處閑居。
誡初學者應自靜住。
誡久學者身雖處鬧。
心常靜故。
理實四行諸惡皆離。
諸善皆修。
且談說經多所起者。
故上下文唯說惡行以勸修習。
非唯爾許。
說經比丘于餘戒行已具持故。
上明人境下明法境 經。
複次(至)不轉 贊曰。
第二親近處。
學慧行中有二。
初教觀後結之。
教觀中初空觀後有觀。
真俗二谛觀也。
空觀有十八句為三釋。
一雲此中唯觀遍計所執空。
顯真如無相一體之法。
下有觀方教作俗事觀。
十八句中分為八類。
此有二類。
初三句依三性以顯真。
由真體妙自性難知。
故依诠顯。
初句依遍計所執無以顯人法皆空故。
第二依圓成實性。
第三依依他起性染法颠倒。
真如淨法不颠倒故。
次三句依常住以顯真。
有為有三品。
中品可遷動。
可随下品退敗可随上品進轉。
無為不爾 經。
如虛空(至)不起 贊曰。
此有三類。
初一句離二得以顯真如。
太虛空無能得所得性故。
次一句舉内證以顯真如。
名言不及唯智證故。
次三句非有為以顯真如。
涅槃經言無因緣故名無生。
以無為故名無出。
無造業故名無作。
此名無起體非因緣生。
非體先有從他新出。
亦非從業新所起作 經。
無名(至)無障 贊曰。
此有三類。
初二句離诠旨以顯真。
無名相故。
次一句離妄法以顯真。
無妄能取.所取相故。
後四句舉體妙以顯真。
大品經說超三世故無量。
越十方故無邊。
離惑障品名無礙。
離所知障品名無障。
此中總顯法性真如。
是如實相無所執人法。
亦非依他颠倒之體。
體性常住非二得得。
故唯内智證非因緣造。
離名離義離能所取。
非三世十方攝無惑智二障。
應以此理而觀真性。
即前所雲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或初三句顯我如實性故大自在故。
次三句顯常無進退故。
次七句顯樂無生等故。
次五句顯淨離妄三世十方等故。
由對二性故成四德。
或初六句空行境。
次五句無相行境。
後七句無願行境。
同觀真如起三觀故 經。
但以因緣有(至)故說 贊曰。
此有觀也。
上觀一切法真空以起欣。
此觀一切法妄有而生厭。
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作是觀以因緣。
有。
從二障倒.或四七倒.或心亂倒生故說為有。
非真實有深生厭舍仁王經言。
世界虛幻起。
譬若虛空華。
如影實皆無因緣故诳有。
攝論亦言。
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
心逢俗境應作是觀。
或此釋伏難。
謂有難言。
若此性空語言道斷。
雲何複說為空等耶。
由待從彼颠倒所生。
虛妄有法說為空性。
非空體有。
空亦空故。
中論頌雲。
若有所不空應當有所空。
所空不可得何況得于空。
由此即答空亦無體。
此依三論非中道宗。
又有解雲此待妄有颠倒生法故說為空非空定空。
言因緣者因由緣藉之義。
無垢稱雲。
說法非有亦非無。
一切皆待因緣立。
此意說真非體實無。
但非體定空。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經。
常樂觀如是(至)第二親近處 贊曰。
結也 經。
爾時世尊(至)及親近處 贊曰。
初二十七行半。
頌前中分二。
初二十三行頌。
頌前二處。
後。
四頌半頌得安樂果。
初中複二。
初一頌半勸示。
後二十一頌半頌前二處。
此初也 經。
常離國王(至)皆勿親近 贊曰。
下頌二處。
分三初。
十三頌半頌外人境有法二處。
次二頌半頌初内有空法行處。
後五頌半頌外真法境親近處。
長行中初說行處。
次說親近處。
親近處中。
初離外妄有。
後觀外真空。
今頌初離外妄親近處。
次方明内行處。
後頌外真法親近處。
乍觀文勢初雙頌行.親近二處。
結文雙結故。
然初文内無行處文。
但以頌言于此惡緣無所畏心。
無所悕望而為說法。
義由柔和及善順等。
方無怖畏無所悕望名為行處。
故文雙舉。
實唯近處。
十三頌半外親近處。
中分二。
初十二半頌近處。
後一頌結。
初文複二。
初六頌半頌離五緣。
後六頌頌離四緣。
不頌散亂緣。
初複分二。
初四頌半頌離。
後二頌不離此初也。
初一頌半離四緣。
一損害。
二壞亂。
三惡業。
四惡見。
後三頌離一緣。
謂劣友。
前開後合。
亦非次頌 經。
若是人等(至)而為說法 贊曰。
頌不離也。
由觀空有以遊止心。
故無畏等。
名為行處 經。
寡女處女(至)一心念佛 贊曰。
此六頌頌離四處。
一長染.二非器.三非軌.四譏诃。
文分為五。
一頌長染.非器二緣。
二頌重頌惡業。
魁音苦回反師也。
脍音古外反割也。
細切為脍。
炫音戶練反行賣也自媒也。
一頌重頌壞亂長染。
一頌頌非軌。
屏音必郢反蔽也。
若隐僻作偋音卑政反。
又蒲定反。
一頌譏诃裡者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二十五家裡居也。
方居一裡之中。
乞食法有十三種。
一住正戒。
二住正威儀。
三住正念。
四住正見。
五依法。
六依時。
七依處。
八依次。
九離貪。
十離取着。
十一離嗔惱。
十二離粗礦。
十三離憍慢心。
此中初四住正乞食。
次四住軌則。
後五舍煩惱。
如經廣說。
乞食為二事。
一為自資行正道故。
二為利生具檀舍故。
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
纓珞經乞食為二十事。
寶雲經說随所乞得分為四分。
一分拟與同梵行者。
一分拟施貧下乞兒。
一分拟施水陸衆生。
一分自食。
然以一食供養諸佛及衆賢聖。
然後自食當懷食想。
如食曠野子肉等。
願得法身離諸過失。
念報施主恩如是想食。
又如無垢稱說大迦葉問疾無垢示之 經。
是則名為(至)能安樂說 贊曰。
結也。
無所畏等名為行處。
離惡外緣名為近處 經。
又複不行(至)菩薩行處 贊曰。
此頌有空法行處初頌法空。
後一頌半生空。
前說二處即有觀故。
頌更不頌住忍辱等 經。
一切諸法(至)是名近處 贊曰。
此五頌半頌外真法親近處。
為三。
初一半頌十八句中生法二空離有為無為。
次二頌如山心定。
後二頌亂頌餘句。
随其所應如義應知 經。
若有比丘(至)無有怯弱 贊曰。
此四頌半明安樂果。
分二。
初一頌半标。
後三頌釋。
離過非故所以無怯。
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經。
文殊師利(至)說法華經 贊曰。
結也 經。
文殊師利(至)安樂行 贊曰。
第二正語行。
有三。
初标勸。
次别示後。
五頌顯安樂果。
此初也 經。
若口宣說(至)好惡長短 贊曰。
下别示。
長行有二。
初離惡後修善。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下是。
初離七惡。
此即初四。
智度論雲善人相者不自贊毀不贊毀他。
若毀法者。
百喻經說如二人洗父之腳。
互相诽毀便令損折 經。
于聲聞人(至)怨嫌之心 贊曰。
此離三過。
怨音于願反。
無平音。
又屈者作冤。
枉作惌。
屈草自覆作宛。
故無也。
嫌音戶兼反心不平也。
非但獨離爾所語惡。
随說經要且說爾所。
下皆準知。
明善亦爾 經。
善修如是(至)一切種智 贊曰。
此修善有三。
一順意為說。
二各以大乘。
三令得種智 經。
爾時世尊(至)随問為說 贊曰。
十六頌半分二。
初十一頌半頌前。
後五頌安樂果。
頌前分八。
此文有二。
一頌安座處一。
頌半軌儀。
着新淨衣。
浣故名淨。
正法華雲淨潔被服。
此下複雲内外俱淨。
有作新染非也 經。
若有比丘(至)和顔為說 贊曰。
第三若逢緣至和顔為說 經。
若有難問(至)入于佛道 贊曰。
第四問答。
得所令他得利益 經。
除懶堕意(至)鹹令歡喜 贊曰。
初一頌第五自除惡染。
後一頌半第六示其所說。
懶堕是放逸與懈怠别 經。
衣服卧具(至)安樂供養 贊曰。
初一頌第七自不悕求。
後一頌半第八教安心想。
智度論雲大慈憐愍為衆說法。
不為衣食名聲勢力。
大慈悲故心清淨故。
得無生忍。
如有頌言 多聞辨智巧言語 美說諸法轉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讷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不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說法無妙行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 說如佛言随佛意 助佛明法度衆生 如是法師甚難值。
得入旃檀林而但取其葉。
既入七寶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樂。
返求利供養是皆為自欺。
故令不悕而為說法 經。
我滅度後(至)說不能盡 贊曰。
此五頌安樂果。
分三。
一頌标。
二離惡。
二獲善 經。
又文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