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本)
關燈
小
中
大
利(至)求其長短
贊曰。
第三意離諸惡自利行。
長行中有二。
一示行。
二示果。
示行有二。
初教離惡後教修善當于一切衆生下是。
離惡有四此為初二。
初行有三并意業。
一離嫉妒。
二離谄曲。
三離诳詐。
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語業 經。
若比丘(至)有所诤競 贊曰。
後二離惡一。
不惱他二不戲論。
争音側莖反捔也。
诤鬥也。
二皆得 經。
當于一切(至)亦不多說 贊曰。
修善有三。
一修意業住三想中。
二修身業恭敬禮拜。
三修語業平等說法少說貴說 經。
文殊師利(至)尊重贊歎 贊曰。
安樂果中有四。
一無惱亂。
二得善友。
三得衆聽。
四轉入法。
此四果皆與前行相應。
恐文繁廣故略不說 經。
爾時世尊(至)雲汝不得佛 贊曰。
六頌分三。
初二離惡。
次三修善。
後一勸修。
此初也。
初頌離七惡以質直。
後頌離三過以傳授。
僞詐不實也。
蔑音莫結反。
說文相輕侮也。
切韻無也。
若輕作蔑 經。
是佛子說法(至)說法無障礙 贊曰。
明修善分三。
初一于生修四行。
次一敬菩薩。
後一于佛起父想 經。
第三法如是(至)無量衆所敬 贊曰。
此勸修也 經。
又文殊師利(至)生大悲心 贊曰。
第四心修諸善利他行。
長行中分三。
初明行法。
次文殊師利是菩薩等下明安樂果。
後于無量國下歎經勝妙。
初文有二。
初教慈悲後教作念。
此初也。
行法緣慈欲與法樂。
故于在家出家起慈。
此于菩薩種姓中起不怖生死苦。
故于非菩薩。
謂一闡提二乘等身。
多怖衆苦故起悲心。
行衆生緣悲及法緣悲。
其實慈.悲二類雙運。
今據增上。
亦不相違。
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衆生。
一觀無所歸依。
二随逐邪道。
三貧無善根。
四長寝生死。
五行不善法。
六欲縛所縛。
七在生死海。
八久遠長病。
九無欲善法。
十失諸佛法 經。
應作是念(至)不信不解 贊曰。
下教作念。
有二。
初念惛迷後念化導。
此初也。
失如來方便随宜說法者。
即法華經開昔逗小說三乘。
示今逗大明一實。
不近善友耳不曾聞。
心曾不知不自覺悟。
又不問人設聞不信。
雖信不解惛迷之相 經。
其人雖不問(至)住是法中 贊曰。
此念化導。
謂所化人今雖不聞等。
後彼住于九地或是七地或凡聖地。
或随何方域地。
我成佛已必當引之住大乘法中 經。
文殊師利(至)無有過失 贊曰。
下明安樂果分二。
初總标無失離諸危怖。
後明有得勝果安樂。
此初也 經。
常為比丘(至)皆得歡喜 贊曰。
下明有得勝安樂果有二。
初明得三德。
後釋所由。
此初也。
一得名利。
二諸天随侍。
三問難歡喜 經。
所以者何(至)聽所護故 贊曰。
此釋所由。
義深故佛護。
佛護故有得 經。
文殊師利(至)受持讀誦 贊曰。
下歎經勝妙。
有二。
初标勝妙。
後喻合成。
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至)降伏諸國 贊曰。
下明喻合成。
有二。
初喻.法合昔授權方。
後喻.法合今施實教。
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下是。
初文複二。
初喻後合。
喻中有五。
一法王施化喻。
二衆魔拒逆喻。
三聖者伏除喻。
四随功授道喻。
五末賜此經喻。
此初也。
強力者勝生死故。
輪王有四如瑜伽說。
金輪望風順化。
銀輪遣使方降。
銅輪振威乃伏。
鐵輪奮戈始定。
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
今化二乘既是化佛。
即取鐵輪王為喻。
起兵戰故。
威勢謂神通智慧。
諸國謂生死業惑。
降伏者斷滅義 經。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贊曰。
衆魔拒逆喻。
分段.變易生死。
及煩惱.所知障品。
三種魔類并示現天魔等。
名諸小王拒逆佛化難可除斷名不順命 經。
時轉輪王(至)而往讨伐 贊曰。
聖者伏除喻也。
象.馬.車.步四名種種兵。
喻聲聞.緣覺。
各有有學.凡.聖。
令其伏斷名往讨伐 經。
王見兵衆(至)即大歡喜 贊曰。
随功授道喻。
有二。
初歡喜後賞賜。
此初也。
除斷惑障.并分段生.死三魔之類。
非伏天魔.及所知障品三種魔軍名戰有功。
順契佛心故大歡喜 經。
随功賞賜(至)奴婢人民 贊曰。
賞賜有三。
初喻無為功德。
合中言賜涅槃城故。
次喻内有為行德五根五力等。
後喻差别果德禅定解脫等如次配經三個或字。
總相配喻。
或斷德生空理如田。
衆生畢竟空為宅。
因中擇滅如聚落。
無學果滿擇滅涅槃如城邑。
慚愧忍辱為衣服。
五分法身.六恒住為嚴具禅定解脫等為種種珍寶。
七聖财為金銀等六通為象馬車乘。
生空智為奴驅策現前故。
八勝處為婢勝伏所緣故。
十遍處等為人庶處處遍滿故 經。
唯髻中明珠至(至)必大驚怪 贊曰。
末賜大乘喻也。
明珠即是法華大乘。
是佛心首所持故言髻中。
見功猶小不斷智障品之四魔。
法華會前尚住權智未為說此。
王眷屬者謂大菩薩。
必驚怪者。
見不順機而說妙法。
故生疑怪 經。
文殊師利(至)王于三界 贊曰。
下合亦五。
此合法王施化 經。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贊曰。
此合衆魔拒逆 經。
如來賢聖諸至與之共戰 贊曰。
此合聖者伏除 經。
其有功者(至)令皆歡喜 贊曰。
此合随功授道。
初喜後賜禅定等者合喻中下二或字。
涅槃城者合初或字。
準前喻配義可知也 經。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贊曰。
此合末賜此經 經。
文殊師利(至)而今與之 贊曰。
下喻法合今施實教。
有二。
初喻法合今與實。
即記第立集功德人增上慢。
後喻合與第一。
即十無上中說無上也。
初文有二。
初喻後合。
此初也。
諸兵衆者謂十地菩薩也。
實破四魔破分段故。
既小能破變易四魔為說。
無量義經亦名妙法蓮華。
二乘聖者随其所應。
全破分破分段三魔。
當必能破變易四魔。
發心悕大當必破故。
如世軍将功勳小者。
待施功而愛賞。
志意骁雄預賜勳傭之旨。
獎進其心。
故說為與此猶未入十地之位。
且賜明珠之教。
入十地已分破變易四魔。
乃賜明珠之體 經。
如來亦複(至)亦大歡喜 贊曰。
下合有二。
一喜。
二與。
此初也。
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起大心當破變易。
有大功勳。
故佛歡喜與此法華。
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
不發大心。
當破變易四魔。
名大功勳者而皆賜此經。
趣寂聲聞不與之故。
退心有學亦與之故。
或複今者且據退心二乘無學已破分段四魔。
名大功勳。
不說趣寂。
四魔有二。
一分段。
二變易。
如破魔章說。
今随要者。
分段三魔體性可悉。
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魔。
變易三魔理亦可知。
八地已上諸大菩薩示現為天魔。
故無垢稱雲。
示現為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唯有龍象能與龍象為戰诤故。
如前已說。
然彼降位降時不同。
如理趣疏。
今依大集經說。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如次能壞蘊.煩惱.死.及與天魔 複次觀有漏皆苦.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次壞蘊.煩惱.死.及天魔 複次觀空.無相.無願。
具此三已回向菩提。
如次壞四 複次觀身.受.心.法如次壞四。
智度論雲。
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
故破蘊魔。
得道及法性身。
故破死魔。
常一心入不動三昧。
故破天魔 經。
此法華經(至)而今說之 贊曰。
此明與之。
此經是佛之因。
多饒怨謗。
而今與之如解明珠 經。
文殊師利(至)今乃與之 贊曰。
此喻合與第一。
即說無上。
有二。
初所诠理最先故得無上 經。
文殊師利(至)而敷演之 贊曰。
此能诠教最先故無上 經。
爾時世尊(至)佛所贊經 贊曰。
合初十四頌半頌第四行。
中分二。
初四頌頌安樂行。
後十頌半頌經勝德初文有二。
初一頌總标後三頌别頌。
此初也。
哀慈也愍悲也 經。
後末世時(至)令住其中 贊曰。
此三别頌。
一頌一句頌起慈悲。
一頌三句頌起思念 經。
譬如強力(至)明珠賜之 贊曰。
下十頌半頌經勝妙。
中有二。
初四頌喻後。
六頌半合。
此初也。
初三頌喻權後。
一頌喻實。
權有三喻一王。
二功。
三賜 經。
如來亦爾(至)說此諸經 贊曰。
下六頌半頌合。
中分二。
初三頌半頌合昔權。
後三頌頌合今實。
此初也。
今亦唯有三。
一頌半法王。
一頌功。
一頌賜。
說此諸經者說此會已前經 經。
既知衆生(至)為汝等說 贊曰。
此合今實有二。
一頌半頌合今實。
一頌半頌合與第一 經。
我滅度後(至)如是四法 贊曰。
此第三段結成四行 經。
讀是經者(至)如日之照 贊曰。
下二十一頌半。
是第二大段明通安樂果。
中分三。
初四頌半明寤時果。
次十六頌明夢中果。
後一頌結前果。
此初也。
一頌半自體無六惡。
一頌衆生敬慕天為仆使。
一頌外三惡不侵。
一頌無畏聰慧 經。
若于夢中(至)而為說法 贊曰。
下夢中果。
分五。
此初二文。
初一半見佛。
後一半見自說法 經。
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 贊曰。
此六頌半見佛授記。
曲分為四。
一頌半見佛說法。
二頌身處證悟。
一頌标記。
二頌正授 經。
又見自身(至)常有是好夢 贊曰。
此二頌半見身寂靜修行見佛 經。
又夢作國王(至)如煙盡燈滅 贊曰。
此四頌見身舍俗成道。
分四。
一頌見修行。
一頌成道。
一頌半利生。
半頌入滅 經。
若後惡世中(至)如上諸功德 贊曰。
此結前果 法華玄贊卷第九(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左借名所所或本也
第三意離諸惡自利行。
長行中有二。
一示行。
二示果。
示行有二。
初教離惡後教修善當于一切衆生下是。
離惡有四此為初二。
初行有三并意業。
一離嫉妒。
二離谄曲。
三離诳詐。
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語業 經。
若比丘(至)有所诤競 贊曰。
後二離惡一。
不惱他二不戲論。
争音側莖反捔也。
诤鬥也。
二皆得 經。
當于一切(至)亦不多說 贊曰。
修善有三。
一修意業住三想中。
二修身業恭敬禮拜。
三修語業平等說法少說貴說 經。
文殊師利(至)尊重贊歎 贊曰。
安樂果中有四。
一無惱亂。
二得善友。
三得衆聽。
四轉入法。
此四果皆與前行相應。
恐文繁廣故略不說 經。
爾時世尊(至)雲汝不得佛 贊曰。
六頌分三。
初二離惡。
次三修善。
後一勸修。
此初也。
初頌離七惡以質直。
後頌離三過以傳授。
僞詐不實也。
蔑音莫結反。
說文相輕侮也。
切韻無也。
若輕作蔑 經。
是佛子說法(至)說法無障礙 贊曰。
明修善分三。
初一于生修四行。
次一敬菩薩。
後一于佛起父想 經。
第三法如是(至)無量衆所敬 贊曰。
此勸修也 經。
又文殊師利(至)生大悲心 贊曰。
第四心修諸善利他行。
長行中分三。
初明行法。
次文殊師利是菩薩等下明安樂果。
後于無量國下歎經勝妙。
初文有二。
初教慈悲後教作念。
此初也。
行法緣慈欲與法樂。
故于在家出家起慈。
此于菩薩種姓中起不怖生死苦。
故于非菩薩。
謂一闡提二乘等身。
多怖衆苦故起悲心。
行衆生緣悲及法緣悲。
其實慈.悲二類雙運。
今據增上。
亦不相違。
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衆生。
一觀無所歸依。
二随逐邪道。
三貧無善根。
四長寝生死。
五行不善法。
六欲縛所縛。
七在生死海。
八久遠長病。
九無欲善法。
十失諸佛法 經。
應作是念(至)不信不解 贊曰。
下教作念。
有二。
初念惛迷後念化導。
此初也。
失如來方便随宜說法者。
即法華經開昔逗小說三乘。
示今逗大明一實。
不近善友耳不曾聞。
心曾不知不自覺悟。
又不問人設聞不信。
雖信不解惛迷之相 經。
其人雖不問(至)住是法中 贊曰。
此念化導。
謂所化人今雖不聞等。
後彼住于九地或是七地或凡聖地。
或随何方域地。
我成佛已必當引之住大乘法中 經。
文殊師利(至)無有過失 贊曰。
下明安樂果分二。
初總标無失離諸危怖。
後明有得勝果安樂。
此初也 經。
常為比丘(至)皆得歡喜 贊曰。
下明有得勝安樂果有二。
初明得三德。
後釋所由。
此初也。
一得名利。
二諸天随侍。
三問難歡喜 經。
所以者何(至)聽所護故 贊曰。
此釋所由。
義深故佛護。
佛護故有得 經。
文殊師利(至)受持讀誦 贊曰。
下歎經勝妙。
有二。
初标勝妙。
後喻合成。
此初也 經。
文殊師利(至)降伏諸國 贊曰。
下明喻合成。
有二。
初喻.法合昔授權方。
後喻.法合今施實教。
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下是。
初文複二。
初喻後合。
喻中有五。
一法王施化喻。
二衆魔拒逆喻。
三聖者伏除喻。
四随功授道喻。
五末賜此經喻。
此初也。
強力者勝生死故。
輪王有四如瑜伽說。
金輪望風順化。
銀輪遣使方降。
銅輪振威乃伏。
鐵輪奮戈始定。
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
今化二乘既是化佛。
即取鐵輪王為喻。
起兵戰故。
威勢謂神通智慧。
諸國謂生死業惑。
降伏者斷滅義 經。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贊曰。
衆魔拒逆喻。
分段.變易生死。
及煩惱.所知障品。
三種魔類并示現天魔等。
名諸小王拒逆佛化難可除斷名不順命 經。
時轉輪王(至)而往讨伐 贊曰。
聖者伏除喻也。
象.馬.車.步四名種種兵。
喻聲聞.緣覺。
各有有學.凡.聖。
令其伏斷名往讨伐 經。
王見兵衆(至)即大歡喜 贊曰。
随功授道喻。
有二。
初歡喜後賞賜。
此初也。
除斷惑障.并分段生.死三魔之類。
非伏天魔.及所知障品三種魔軍名戰有功。
順契佛心故大歡喜 經。
随功賞賜(至)奴婢人民 贊曰。
賞賜有三。
初喻無為功德。
合中言賜涅槃城故。
次喻内有為行德五根五力等。
後喻差别果德禅定解脫等如次配經三個或字。
總相配喻。
或斷德生空理如田。
衆生畢竟空為宅。
因中擇滅如聚落。
無學果滿擇滅涅槃如城邑。
慚愧忍辱為衣服。
五分法身.六恒住為嚴具禅定解脫等為種種珍寶。
七聖财為金銀等六通為象馬車乘。
生空智為奴驅策現前故。
八勝處為婢勝伏所緣故。
十遍處等為人庶處處遍滿故 經。
唯髻中明珠至(至)必大驚怪 贊曰。
末賜大乘喻也。
明珠即是法華大乘。
是佛心首所持故言髻中。
見功猶小不斷智障品之四魔。
法華會前尚住權智未為說此。
王眷屬者謂大菩薩。
必驚怪者。
見不順機而說妙法。
故生疑怪 經。
文殊師利(至)王于三界 贊曰。
下合亦五。
此合法王施化 經。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贊曰。
此合衆魔拒逆 經。
如來賢聖諸至與之共戰 贊曰。
此合聖者伏除 經。
其有功者(至)令皆歡喜 贊曰。
此合随功授道。
初喜後賜禅定等者合喻中下二或字。
涅槃城者合初或字。
準前喻配義可知也 經。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贊曰。
此合末賜此經 經。
文殊師利(至)而今與之 贊曰。
下喻法合今施實教。
有二。
初喻法合今與實。
即記第立集功德人增上慢。
後喻合與第一。
即十無上中說無上也。
初文有二。
初喻後合。
此初也。
諸兵衆者謂十地菩薩也。
實破四魔破分段故。
既小能破變易四魔為說。
無量義經亦名妙法蓮華。
二乘聖者随其所應。
全破分破分段三魔。
當必能破變易四魔。
發心悕大當必破故。
如世軍将功勳小者。
待施功而愛賞。
志意骁雄預賜勳傭之旨。
獎進其心。
故說為與此猶未入十地之位。
且賜明珠之教。
入十地已分破變易四魔。
乃賜明珠之體 經。
如來亦複(至)亦大歡喜 贊曰。
下合有二。
一喜。
二與。
此初也。
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起大心當破變易。
有大功勳。
故佛歡喜與此法華。
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
不發大心。
當破變易四魔。
名大功勳者而皆賜此經。
趣寂聲聞不與之故。
退心有學亦與之故。
或複今者且據退心二乘無學已破分段四魔。
名大功勳。
不說趣寂。
四魔有二。
一分段。
二變易。
如破魔章說。
今随要者。
分段三魔體性可悉。
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魔。
變易三魔理亦可知。
八地已上諸大菩薩示現為天魔。
故無垢稱雲。
示現為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唯有龍象能與龍象為戰诤故。
如前已說。
然彼降位降時不同。
如理趣疏。
今依大集經說。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如次能壞蘊.煩惱.死.及與天魔 複次觀有漏皆苦.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次壞蘊.煩惱.死.及天魔 複次觀空.無相.無願。
具此三已回向菩提。
如次壞四 複次觀身.受.心.法如次壞四。
智度論雲。
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
故破蘊魔。
得道及法性身。
故破死魔。
常一心入不動三昧。
故破天魔 經。
此法華經(至)而今說之 贊曰。
此明與之。
此經是佛之因。
多饒怨謗。
而今與之如解明珠 經。
文殊師利(至)今乃與之 贊曰。
此喻合與第一。
即說無上。
有二。
初所诠理最先故得無上 經。
文殊師利(至)而敷演之 贊曰。
此能诠教最先故無上 經。
爾時世尊(至)佛所贊經 贊曰。
合初十四頌半頌第四行。
中分二。
初四頌頌安樂行。
後十頌半頌經勝德初文有二。
初一頌總标後三頌别頌。
此初也。
哀慈也愍悲也 經。
後末世時(至)令住其中 贊曰。
此三别頌。
一頌一句頌起慈悲。
一頌三句頌起思念 經。
譬如強力(至)明珠賜之 贊曰。
下十頌半頌經勝妙。
中有二。
初四頌喻後。
六頌半合。
此初也。
初三頌喻權後。
一頌喻實。
權有三喻一王。
二功。
三賜 經。
如來亦爾(至)說此諸經 贊曰。
下六頌半頌合。
中分二。
初三頌半頌合昔權。
後三頌頌合今實。
此初也。
今亦唯有三。
一頌半法王。
一頌功。
一頌賜。
說此諸經者說此會已前經 經。
既知衆生(至)為汝等說 贊曰。
此合今實有二。
一頌半頌合今實。
一頌半頌合與第一 經。
我滅度後(至)如是四法 贊曰。
此第三段結成四行 經。
讀是經者(至)如日之照 贊曰。
下二十一頌半。
是第二大段明通安樂果。
中分三。
初四頌半明寤時果。
次十六頌明夢中果。
後一頌結前果。
此初也。
一頌半自體無六惡。
一頌衆生敬慕天為仆使。
一頌外三惡不侵。
一頌無畏聰慧 經。
若于夢中(至)而為說法 贊曰。
下夢中果。
分五。
此初二文。
初一半見佛。
後一半見自說法 經。
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 贊曰。
此六頌半見佛授記。
曲分為四。
一頌半見佛說法。
二頌身處證悟。
一頌标記。
二頌正授 經。
又見自身(至)常有是好夢 贊曰。
此二頌半見身寂靜修行見佛 經。
又夢作國王(至)如煙盡燈滅 贊曰。
此四頌見身舍俗成道。
分四。
一頌見修行。
一頌成道。
一頌半利生。
半頌入滅 經。
若後惡世中(至)如上諸功德 贊曰。
此結前果 法華玄贊卷第九(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左借名所所或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