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本)

關燈
離諸惡自利行。

    四心修諸善利他行。

    由此四行攝諸行盡。

    由質直故無惡不離。

    自利行滿。

    由慈悲故無善不生。

    利他行滿。

    經從勝說第三質直。

    第四慈悲。

    實皆通也。

    準下經文。

    初身行中亦明心行者。

    教行之時。

    其心安住空有之門。

    由住二門。

    以為根本引餘行生。

    非是初行亦通于心。

    初行唯明離惡身行修善身行。

    故于四行中皆應說有空.有二種。

    唯在初行中說空.有行者。

    例餘三行皆應具有。

    故住空.有二種是修四行之。

    通運身心。

    四名法者。

    法謂軌持。

    法是所依三業能依。

    此二俱是所行之行。

    安謂安處。

    住者依止。

    能行行者安處三業。

    依四行中名安住四法。

    或法者因義。

    要諸菩薩先觀人法三事體空。

    遂能身離邪惡之儀。

    語合正善之則。

    滅谄诳之想起慈悲等之心。

    息自瘡疣離他譏毀。

    大教弘而未已。

    多生益而無墜。

    此中之大意也。

    又前法師品入如來室。

    即此第四大慈悲心。

    着如來和忍之衣。

    坐如來法空之座。

    是此第一通行。

    滅妄想于空門。

    起真心于有府。

    故可以身語調而利濟心意順而道圓。

    是此之所由也 經。

    一者(至)演說是經 贊曰。

    釋身行。

    中有三。

    一标行處親近處。

    二别釋。

    三結之于末後五句頌是也。

    或有經本為長行者今取作頌為正此标也。

    處謂處所即前法也。

    三業諸行所依行處可親近處。

    行謂遊息或複道理。

    如世說言。

    汝向何處行在。

    意言何道理中行在。

    其說經者于一切時。

    心常遊息此處所中。

    或安心神于是道理處所中故。

    故名行處。

    親謂親輔。

    近謂習近。

    處義同前。

    行者身心所應親輔。

    所習近處名親近處。

    行謂内所行寝息身心行。

    親近謂外境。

    外緣所狹習。

    是此二種粗相差别。

    身行有親疏有總.别獨名親近處。

    餘三不爾。

    但爾總得安樂行名 經。

    文殊師利(至)摩诃薩行處 贊曰。

    别釋中分二。

    初明行處後親近處。

    行處即是四行通因。

    起四行時應依此門而方起也。

    行處有三。

    一問。

    二釋。

    三結。

    此初也 經。

    若菩薩(至)心亦不驚 贊曰。

    下釋有三。

    初修有行次修空行後雙拂二行。

    此初也。

    唯修有行以非空滞生死而無所證。

    唯修空行以非有滞涅槃而無所利。

    顯成無住空.有雙觀。

    不同凡夫及二乘也。

    同無垢稱。

    行不住道。

    又唯修有行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長。

    但習空行而非有。

    真心無因而不生。

    故滅妄想于空門。

    起真心于有府。

    有.空雙觀方成中道。

    即是此之行處也。

    有行有四。

    一住忍地。

    且如說法之時怨害能容。

    苦逼能受.谛法能印。

    二柔和善順。

    身随妙行。

    語起善言。

    心無惡想。

    外離粗礦名曰柔和。

    内契玄宗名為善順。

    三而不卒暴。

    卒謂卒爾。

    暴謂縱橫。

    終不卒爾縱橫。

    非理三業舉措既未圓善。

    一一起時皆須審谛。

    安徐思念智為前導。

    然後動發見可而進。

    知難而退。

    名為不卒。

    設思而起亦不非理名為不卒暴。

    卒音粗沒反。

    若倉猝作猝。

    猝音切韻則沒.子出二反。

    俱非此用。

    玉篇為倉卒。

    亦為猝字。

    暴音薄報反。

    古作[武*(戶@巾)]字。

    四心亦不驚。

    設于大義曾所未聞。

    他所诘征違宗返己。

    供養.親近.打罵.疏背.名利.威勢.毀辱.擯默.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于此一切安固不動。

    心亦不驚。

    故有頌言 諸佛常遊于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熱風邪分别 不能傾動不拘礙 或住忍辱地總句。

    語常柔和。

    善順身安而不卒暴。

    内心恒亦不驚。

    三業順此理而行于有。

    何經弘而見擁。

    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長之義。

    以忍為依生長善故。

    喻之于地。

    又雲從喻為名。

    行忍之時如地而忍順違不動。

    故鑿深溪而不怒。

    構崇堂而不愛。

    遇萬物而皆載。

    任德用而逾大。

    掘擾發于甘泉。

    種莳竟無希赉。

    故行三忍标以地名。

    熟思熟思。

    可謂菩薩摩诃薩矣。

    或地是位義。

    于一切位常行忍故 經。

    又複于法(至)如實相 贊曰。

    此修空也。

    行者分别執着之義。

    于法無所行者。

    于一切法中唯見衆生及法皆空。

    而不分别。

    執着為有。

    而觀諸法如實相者。

    既觀我.法二空為門。

    複觀諸法如來藏性。

    法之真理如實體相。

    我法體無名之為空。

    其如來藏名為空性。

    不觀二空門不見空真性。

    故此二種同名空觀 經。

    亦不行不分别 贊曰。

    上來所觀空有。

    恐滞空有之中。

    故今雙觀拂。

    謂雖觀空而亦不行滞着空中。

    謂雖觀有而不分别滞著有中。

    應俱無住而明觀法。

    若有所住者則為非住。

    故下頌雖依人法二空解此二種。

    總是于法而無所行。

    攝于理無違。

    又複于法無所行觀諸法空。

    頌言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故。

    亦不行.不分别如次不行我.我所執。

    觀衆生為空。

    頌言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等。

    由觀此二我法為空。

    便證二空如實之性。

    又于法無所行者謂不行所說法中。

    唯觀實相真如。

    亦不行者不行我能說中。

    亦不分别所授化者。

    即觀三事法。

    人二種體性為空。

    而觀真如實相為有。

    又一切法有二。

    一妄二真。

    于諸妄法應無所行。

    舍諸妄故。

    于法真性應常觀察。

    求證達故。

    雖作此行亦不作真智行。

    于實相為有。

    亦不作俗智行于分别為空。

    故般若雲。

    應無所行而行。

    是名為行。

    不行故無所不行。

    不分别故無所不分别。

    不行不分别故。

    妄幻皆除。

    無所不行不分别故真際鹹達。

    由此雙修照辨一切。

    于事依他住忍地等。

    于理成實觀如實相。

    所執人法皆照為空 經。

    是名菩薩(至)行處 贊曰。

    結也 經。

    雲何名菩薩(至)親近處 贊曰。

    下明親近處。

    有二。

    一問。

    二釋。

    此問也 經。

    菩薩(至)變現之戲 贊曰。

    下釋有二。

    初離外惡緣不可親近處。

    返顯不離外善緣可親近處。

    即是人境。

    後外觀真法可親近處。

    返顯外觀妄法不可親近處。

    即是法境。

    互影顯彰。

    即分為二。

    然觀真法應通餘行。

    通引四故。

    寄初行明不唯初行。

    初文有二。

    初釋後結。

    離諸惡緣。

    初修戒行常好坐禅。

    次修定行。

    後親近處觀空境等方修慧行。

    初文分三。

    初四為一段。

    次一為一段。

    後五為一段。

    初中複二。

    初明離四後明不離。

    此中三離。

    一損害緣。

    二惡見緣。

    三壞亂緣。

    菩薩雖複普化群生始行之人應為簡擇。

    非久學者亦複如是。

    又此許令說法導利。

    但和其光。

    不得随順同塵交好。

    所以離之。

    遮初不遮後。

    遮同不遮異。

    遮順不遮違。

    許化不許好。

    故不相違。

    若近王等唯自增損如律中說。

    若入王宮有十種過。

    吳王同辇一代為榮秦主讓妻千齡受恥。

    外道邪人恒伺法短。

    故律不聽自手與食況應親近。

    尼揵子者離系外道也。

    文筆經書者。

    詩歌之類為文。

    碑志之屬為筆。

    書者周禮六藝。

    五曰六書謂象形等。

    書着也着于竹帛等如音中解。

    今舉彼類西方與此不同。

    路伽耶陀者先雲惡答對人正言路迦也底迦。

    雲順世外道。

    逆路伽耶陀者先雲惡征問人。

    正言縛摩路迦也底迦。

    雲左順世外道。

    執與前乖者名左順世也。

    下一者言貫上二處。

    那羅等者文畫其身。

    變現戲者作世幻術等。

    兇音許容反惡也。

    玉篇肝鞏反恐懼也。

    今此從初。

    有作兇危咎也。

    惡不過也。

    阿含經言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

    愚者常喜悅猶如光音天。

    掉戲之人如無鈎象.穴鼻駝牛難可禁制。

    又偈雲汝已剃發着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着戲笑法。

    既無法利失功德。

    由此不應相叉撲等。

    叉音醜佳反以拳加人。

    又作掴字。

    撲音蒲角反應作[打-丁+僕]字 經。

    又不親近(至)諸惡律儀 贊曰。

    第四惡業緣。

    旃陀羅雲屠者不律儀也。

    正言旃荼羅此雲嚴幟。

    惡業自嚴行持标幟。

    搖鈴持竹為自标故。

    此中舉六。

    雜心有十二。

    謂屠羊.養雞.養豬.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脍.守獄.咒龍.屠犬.伺獵.涅槃經十六。

    牛羊豬雞為利故買。

    肥已轉賣。

    為利故買。

    買已屠殺。

    即為前八。

    九鈎魚.十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脍.十三捕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咒龍。

    對法第八有十四。

    屠羊.養豬.捕鳥.捕魚.獵鹿.罝[少/兔].劫盜.魁[魅-未+會].害牛.縛象.立壇.咒龍.守獄.讒構.好為損等。

    此文意說。

    意思廣重損害寔深。

    計利養命終身不辍。

    皆名不律儀故言好為損等。

    故此經言諸惡律儀。

    畋音徒賢反取禽獸也。

    又徒見反地平畋。

    畋今從初。

    有作田為田除害也。

    [改-己+魚]音語居反亦捕也。

    應作[(虎-兒+魚)*ㄆ]。

    玉篇[改-己+魚]語去反捕魚也。

    又作漁[(虎-兒+魚)*ㄆ]又作魚非也 經。

    如是人等(至)無所悕望 贊曰。

    此明不離。

    許和光而化之。

    不許同塵。

    故不親狎 經。

    又不親近(至)無所悕求 贊曰。

    此第二段。

    初離後不離。

    第五劣友緣。

    涅槃經言菩薩怖畏二乘如惜命人。

    寂調音天子所問經雲。

    佛告文殊師利。

    譬如有人饑渴羸瘦甯。

    忍饑渴終不食于雜毒之食。

    菩薩亦爾。

    甯悭嫉破戒惡口懶堕志念無智。

    終不悕求二乘果地。

    佛告天子。

    如貪人食是輪王毒。

    故二乘者持戒精進。

    即是菩薩破戒懶堕。

    故不應親近。

    來為說法不悕親俠利養恭敬 經。

    文殊師利(至)以為親厚 贊曰。

    下第三段。

    初離第六長染緣.第七非器緣.第八譏呵緣.第九非軌緣.第十散亂緣。

    後明自行。

    五離中此文有二。

    第六長染緣。

    第七非器緣。

    十誦律雲。

    譬如熟食人之所食。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令人愛着不能舍離。

    智度論雲清風無形猶可捉。

    蚖蛇含毒猶可觸。

    女人之心難可得。

    執劍向敵猶可勝。

    女賊害人難可禁。

    四分律說。

    數往白衣家有五種過。

    一數見女人。

    二見數相親。

    三轉親俠四便生欲想。

    五或時緻死次死苦惱。

    故應遠離。

    五種不男者謂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灑。

    由有二過。

    男女煩惱恒俱行故。

    好人難得非法器故不應親近 經。

    不獨入他家(至)不樂與同師 贊曰。

    此中有三。

    第八譏诃緣.第九非軌緣.第十散亂緣。

    瑜伽論言。

    應離十四垢業。

    藏隐六方。

    遠四惡友攝四善友。

    離十四垢